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之铁马山河 > 第一百八十八章 郑玄来访

三国之铁马山河 第一百八十八章 郑玄来访

作者:紧那罗在唱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07:57:18 来源:蚂蚁文学

其实那文士提供的策略何止是破釜沉舟,简直就是同归于尽。23txt

指望着涌入乐安的黄巾能够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跟指望汉室立马就能复兴没啥区别。

尤其是如今乐安兵备薄弱,用兵力来形容身上穿着的衣服。假如严绍这边是正常的夏季服装,那么乐安这边就相当于是身上只有几块遮羞布。

这么一个身上只有几块遮羞布的女子,出现在一大堆如狼似虎,饥渴了好久的壮汉面前,最后的结果会是如此几乎是不用考虑的事情。

王玄就是这么个情况,区别只是这个壮汉究竟是谁,是严绍还是徐和。

换句话说,就是选择让谁***究竟是让严绍上,还是让徐和上。

前者的手段好歹能温柔些,说不定心情好了,还能给个名分,后者怕就是各种简单粗暴,完事之后提起裤子直接走人,至于别的则是想都不用想。

“你这哪是让我选择,分明是劝我也降了严绍!”

想明白这个道理,王玄瞬间火了起来。

既然都是让人上,何不干脆选择手段温柔点的,他又不是抖有让人**的习惯。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相信徐和会信守诺言,不过王玄又不是真的白痴。

“并非如此...”那文吏急忙摇了摇头。“这计策固然险了些,但是主公在其中还是有生机在的...”说吧,文吏已经解释起来。“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此亦为计策之真正目的。若是真的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黄巾身上,即便不会即可翻脸,恐怕也会为祸一方。到那时就算是把严绍击退,主公也未必还能在郡内安坐。”

毕竟人是王玄招惹来的,郡内都被闹了一通,绝对是民怨沸腾,王玄想继续在郡内安坐下去几乎是没可能的事情。何况请神容易送神难,把人家请来容易,可是再想送就就很难了。

“你的意思...”

到了关键时刻,那文吏也不继续卖关子了,直截了当的道。“要是这两伙人拼了个两败俱伤,主公,你说这个结果该如何。”

这才是他这计策中的真正核心...

两败俱伤...

若是真的能把徐和弄来,这次招惹来的青州黄巾至少也有数万,严绍那边的兵马也有差不多一万,双方的兵力差距悬殊。但是考虑到训练及军械等个方面的因素,战斗力上或许还能持平。

若是双方真的拼斗起来,就算是其中一方获胜,也绝对是惨胜,另一方更是毫无威胁可言。

如此一来,王玄也就不必再担心什么。甚至若是双方拼个两败俱伤,至少在数年之类都不必再忧心安全问题。

当然,这个计策也有着一个很显著的缺陷,先,要是人家不来该怎么办?其次,要是其中一方认怂了呢?

总而言之,其中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可是至少在目前,这已经是王玄能够拥有的最好选择。这么做,即便是几率低了点,起码也有个三分之一或是五分之一的生机。若是不选,那就直接干脆把自己洗干净了,等着严绍临幸好了...

——————————分割线——————————

不说王玄那边各种纠结,严绍这边也一样十分难熬。

就在他这边正秣马厉兵的时候,一个他惹不起的老头找上门了。

确切的说,是来找他麻烦来了...

“郑公,绍早闻郑公之名,只是深知郑公于仕途无心,所以不敢前去拜见,生怕打扰了郑公,还请恕罪啊...”

看着面前一身素衣的老者,带着一脸无奈,严绍讨好的道。

至于他身后,如太史慈赵云等都一脸敬仰,还有那董昭,平日里也算是口若悬河的一个人物,看到眼前的老者后就差跪舔了,实在是让人看的很不顺眼啊。

可是没办法,谁叫眼前的人来头太大了呢...

来的人,正是名满天下的郑玄...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大儒,郑玄几乎是天下仕人的榜样。尤其是如董昭这样的,更是需要在郑玄的面前以晚辈著称。自然,到了乱世的时候,这种大儒的名头也就不太好用了,至少绝对没有太平盛世的时候好用。不然郑玄也不可能在隐居的时候被袁谭所迫,最后病死在出仕的途中。

可是话说回来,现在乱世毕竟刚刚开始,严绍又只是区区一个北海太守,就算是手里掌握着两个郡的地盘,也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更没法和历史上那个虎踞河北的袁绍相比,面对郑玄这等大儒的时候,也就不得不弯下自己‘高贵’的脊梁骨,脸上挂着讨好的笑容——————要是他在郑玄面前还一脸傲慢,狠狠的得罪了这个老头,只怕就要被天下人唾骂了。

不说这样的名声会给严绍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要知道这年月的智谋之士基本上都是郑玄的晚辈,对这么一个大儒也都带有敬佩之心。严绍真要这么干,怕就没法指望会有谋士愿意投奔自己。

“岂敢,老朽岂敢担当使君如此称呼...”郑玄到是没有倚老卖老,面对着严绍的恭敬谦和的回答道。

只是谦和归谦和,郑玄的派头却是寻常人,在跟严绍寒暄了几句之后,便走进了殿内,他身后更是跟着几个好像弟子一样的年轻人。不得不说,能被郑玄带在身边随身侍候的,不管是不是最出色的弟子,至少卖相上肯定很棒。

没办法,谁叫古代的官员除了才华之外,还看中卖相。

钟馗不就是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才悲愤而死的吗。

能跟在郑玄身边的,才学暂且不提,卖相上却是一个比一个好,这点到是能肯定的。

陪着郑玄走到了殿中,严绍在让他坐在高坐之上后,自己才安然落下,询问道。“不知道郑公身后的这些年轻人是?”

其实严绍更了解的还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好歹人家的手底下全都是一些有名的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或是徐庶之类的,哪一个拿出去都是名声赫赫的那种。

不过郑玄也不一般,虽说没教导出来什么谋士一类的,但是他手下却多些政务上的人才。比如说崔琰,或者是国渊又或者是一直跟随刘备,每日里都过的很苦逼的孙乾。

这几个人谋略上或许一般,但是用来处理政务还是很不错的。

这段时间严绍也品尝到手里有一个能吏的好处了,别的不说,这段时间来董昭将北海的事物打理的可说是井井有条,远比严绍在的时候强的多。这也是严绍愿意把大部分的事物都交给董昭打理的原因之一,有了这个甜头之后,对郑玄的几个弟子也有些垂涎欲滴了起来。

听到严绍询问,得到郑玄许可之后,他身后的几个弟子彼此对视一眼也纷纷自我介绍。

结果里面只有一个国渊是他知道的,剩下的全都没听说过。

扫了那个国渊几眼,弄得国渊有些莫名其妙的,严绍才看向了郑玄问道。

“听闻郑公每日在家乡教书育人,怎么今日有空来晚辈这里?”

却是真的很奇怪啊,他以前也打听过郑玄,知道这个老头自从决定隐居,就一直在自己的故乡教书,手底下的学生平时都在千人左右,来来去去的,当过他弟子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

往日里基本上都是安心教书,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很少出来。再加上严绍觉得这样的大儒基本上没什么大用,还不如一个二流的谋士呢。这个老头又是出了名的不愿意出仕,就算是派人去请他恐怕也是请不动,既然如此就只当这个人不存在。

平日也只是嘱咐下面的人,没事不要过去就别打扰算了。

要不是前些日子董昭提起了郑玄下面的弟子们,严绍几乎已经把这个老头忘了。

这段时间固然一直惦念不忘,却也是打算先把眼下的事情忙完再说,没想到还没等自己动身,老头已经找上门来,实在是让他吃惊不已。

“老夫这次来,并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谈到正事,郑玄也正色起来。“老夫听闻使君最近正秣马厉兵,特来劝阻使君...”

原来郑玄最近正在家乡教书的时候,听闻了关于严绍正准备起兵攻讨各郡的事情。

隐居,并不意味着就什么都不了解,古代的文人士子最喜欢干的就是在隐居的过程中,了解天下事。诸葛亮在隆中,可是对天下事也一样了解。郑玄当然也如此,他手底下还有千余弟子,就算平日里忙于教导学生,也不可能真的一点都不了解。

“兵争一起,生灵涂炭,如今青州百姓已经饱受黄巾之苦,使君又如何忍心再让百姓们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却是苦口婆心的在劝说着严绍收手。

听到郑玄这么说,严绍有些无奈。

要是换了一个人在他面前这么说,严绍早就直接甩袖子走人了。

反正就算你不同意又能如何,还能打我啊?

可是郑玄就不一样了,作为当代大儒,在士人当中的地位几乎是最高的一个,就连蔡邕那样的大儒也没法跟郑玄比较——————非要说的话,郑玄就是那种能凭着自身名流轻视的,而蔡邕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其实多半还是凭着自己有一个好女儿。

若是没有一个蔡文姬,能知道蔡邕的又有几人?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相较郑玄而言,严绍更不愿意得罪蔡邕。

好歹那也是未来老丈人不是?虽说蔡琰还没有答应,不过严绍心里已经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女人就是了。

“郑公有所不知了...”面对着郑玄,就连严绍也不得不好言解释。“某实非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汉室,为了百姓。如今天下大乱,董贼专权,而青州呢,则因为前任刺史焦和病逝,群龙无,成了无主之地,各郡之间乱成一团,百姓们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的局势若不有一个人站出来该如何收拾?”

“某之北海,虽只是一个小郡,然在青州已经成为一片乐土,每日拖家带口这不下百人,如非桃园之地怎能如此。不是绍狂妄自大,实在是绍若作了这个青州刺史,对青州百姓才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然而那王玄等人却不识这等厉害,只是贪恋手中权势,起兵固然是阵痛,可阵痛之后却能带来长久安宁。若是不起兵,则只能坐视青州其他郡的百姓饱受天灾**。所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绍知道如此行径在世人眼中会如何,但若是绍不站出来,青州百姓该由谁来解救,又该由谁来挽回?”

这一番话,说的到是坦坦荡荡的,当然,要不是严绍的眼神飘忽不定的话,说不定还能增加几分。

下面坐着的众人听了严绍这番话,一个个热血沸腾,到是郑玄已经是快要入土的年纪了,如何能不听出来严绍话语中的错漏之处。

然而他也清楚严绍说的都是实话,如今北海已经成为青州的乐土,这点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他郑玄也不可能在北海如此安心的教书育人——————当然,其实历史上也没太大的事,那些贼寇都仰慕他,所以一般在劫掠的时候都会主动避开郑玄的家乡所在。

这也算是郑玄的名声所致,在古代这等名声很多时候都是很有用处的。

可是北海如此,青州却并非如此。

尤其是在焦和死了之后,群龙无,各郡自行其是,除了天灾**之外,这些又让百姓的痛苦增加了几分。再加上如今正逢乱世,属于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严绍如此做还是很合麾下文武心意的。

尤其是若是能坐上青州刺史的位置,众人的地位怕都要往上提升一下,这在那些还算有上进心的人看来尤为重要。他们投奔严绍可不仅仅是为了匡扶汉室,更是为了自己的前程。

深知自己无法劝阻严绍,郑玄还是尽力的劝说一番。

比如说等到朝廷再派一个刺史过来之类的,然而听了郑玄的话,严绍却苦笑这道。“郑公,如今朝廷为董卓把持,被派来的十有**会是董卓的心腹,这等人来了,岂能造福一方?何况我等与董贼势不两立,即便是来了,也要装入囚笼,送往袁盟主处,怎么能让他做这青州刺史的位置...”

毕竟严绍惦念这个位置这么久了,怎么可能随便来一个人就让他坐了。

看着严绍谦和但是强硬的样子,还有他麾下文武尊重,但是却并不打算遵循的表情,郑玄叹了口气,明白自己这趟白来了。

“既然老朽无法劝说使君,那就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只是希望使君在沙场征战之时,心中能多惦念一下百姓的安慰,如此老朽就心满意足了...”说罢从座位上坐了起来,旁边的弟子想要搀扶,却被郑玄摇推开。“老朽还没有老到需要人缠着的地步。”

这到是真的,作为当代大儒,郑玄的年龄不小,身子骨却相当的硬朗,即便是已经这把年纪了也是如此。

然而就在郑玄想要离开的时候,严绍却突然伸出手来。

“郑公且慢!”

看了看郑玄身边的国渊,严绍露出了一个十分诡异的笑容。

在国渊莫名其妙的打了个冷战之后,严绍笑眯眯的开口道。“绍身边能征善战者许多,可谓铁军如林,猛将如云,然却缺少济世安民之才,郑公年事已高,又有闲云野鹤之心,绍不敢劳烦,只是不知道郑公身边的这些兄台是否愿意出现助绍一臂之力?”

——————————分割线)——————————

乐安郡内,都梁山上...

作为乐安郡内一个比较险峻的山,这里早就已经成了裴元绍的据点之一,而且还是最为主要的据点,麾下的万余黄巾,至少有四五千人都在这里,几乎成了大本营一样的地方。里面除了黄巾之中的青壮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这些青壮的家人。

这也算是黄巾的一个特色了,也就是在大军之中,通常会带着家人。也不奇怪,这些黄巾都是百姓落草为寇的那种,在落草的过程中,怎么可能会不带着家人一块?

他们可都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做的贼寇,他们吃不上饭,他们的家人也是一样的。

应该说裴元绍的日子还是很不错的,王玄无能,乐安郡的兵马又不怎么强悍。每日里下山劫掠一番,到也不必担心自家会吃不饱。

尤其是那些乐安郡内的世家,商队经商的时候为了避免被裴元绍给劫了,通常也会献上一些孝敬。如此一来伤亡没了,也不需要拼命了,收成却不少。

从某种角度上讲,青州黄巾会愿意跟那些世家做生意,也算是裴元绍开的头。

毕竟那些世家们的商队一般都会带有大批量的护卫在旁边,每一次劫掠固然成功的不少,伤亡也一样不少。打劫啊,又不是野营,他们也是要拼命的,能有一个不需要拼命的机会就能捞到如此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不过今天,就在裴元绍正躺在一棵树干上面,躲在树荫底下晒太阳,心里还不知道想着些什么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了大呼小叫的声音。

“头领,头领!”

就见一个小头目从远处跑了出来。

“什么事...”裴元绍有些不耐烦的问道。他这边晒的正舒服呢,就这么被闹醒了,如何能爽的起来。

好在那小头目也清楚裴元绍的性格,也不担心,直接开口道。“山下面有人来了,说是王玄的人,特意来见您商量什么大事!”

“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