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岁月1913 > 第三卷 大炮开兮轰他娘第三百二十八章 一盘大棋

不到一个月时间,整个鲁尔区除一些拥有雄厚背景的大资本企业外,其余工厂、设施全部被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打包卖了个精光。可以说,中国政府在这次盛宴中一口气把近半个鲁尔区给搬回了亚洲,虽然为此付了不少代价,但这代价和收获相比仅仅只是小部分。

在出售中获得大量物资的德国人渡过了暂时难关,当然对于中国政府这种“趁火打劫”行径,也有不少清醒的德国人对此指责,但这些声音很快就淹没在大量称赞中国人“帮助”的浪潮中,何况中国政府也给予了德国临时政府一个体面,那就是tongguo中国外交使团由总长曹汝霖联同中央银行总裁杨度和德国临时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以保证在德国政局稳定后,中国政府将对德国政府进行长期的无息贷款,其金额高达1亿美元,这笔贷款将作为重建德国的基金投入到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中去 。当然,这个协议是保密的,除了协议签署双方没有任何人知道,有了这个条件封口,德国政府也就对中国人的这种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反正德国的东西就算留下来也会被英、法、美瓜分,还不如把它们交给肯出大价钱的中国人呢。

1亿美元,在这个时代可是一笔极大的数额,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拿不出来。但方子达早就有所准备,资本运作是他的拿手本领,拥有俄罗斯帝国中央银行的巨额黄金储备为后盾,再加上中央银行和美国几大财团的联手金融运作,这些钱根本不需要从中央财政中拨款,而是用空手套白狼手段巧妙地把风险转嫁了出去。

何况,这名义上的无息贷款也不是真正的无息。在后世80年代到90年代末。日本政府打着“帮助中国”的旗帜少没干这些勾当,不仅后来收回了比有息贷款更高的获利,还tongguo这种方式在中国掠夺了大量技术,还趁机使得日本的工业产品占有了大部分市场,有这么好的办法方子达怎么不会拿来借用呢?

东西再多终究会卖完的,何况不仅是德国人一家在卖。协约国各国也热火朝天地抓紧时间大捞一票。战后的德国满目萧条,用工厂、设备换取的金钱并不能使德国经济和社会次序有太多好转,只不过是延缓这种情况而已。

何况,大批工厂、设施的出售,同样使得大量德国熟练工人失业,他们的生存情况在收入的资金逐渐消耗时就注定了。对于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很快就向德国临时政府和鲁尔区各地区提出了招募的意向。

大量工厂、设施的运回,以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和人员素质根本无法发挥其全部作用,眼下中国政府极缺的就是这些熟练工人、技师、工程师、管理人员等等。当德国临时政府经过考虑后同意了中国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对外正式公开招募开始后,蜂拥而来的德国人简直要把门槛都踏塌了。

虽然中国人对普通工人的招募开出的条件并不高,和战前甚至是战争其间的欧洲收入相比,仅仅只是当时的一半。可就是这样,每个竞争岗位依旧有无数人员抢夺,要知道如今的德国经济已完全崩溃,德国货币马克几乎成了废纸,普通人一天的收入就连一个面包都买不起。绝大多数人都挣扎在生死边缘。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能开出如此“高价”已让德国人惊喜万分了。

何况。中国政府在招募同时还声称,只要被录用的人员就会当场发放10个银元的安置费用,如果有举家前往中国的德国熟练工人,中国政府还会免费提供他们一路上的船票、住宿、食物,并在工作当地为他们进行安置。如果其家属还有一技之长,中国政府还会替他们安排其他工作。以保证在中国的生活。

和欧洲相比,中国虽然落后,可落后也有落后的好处,那就是物价低廉,和收入相比生活幸福指数较高。在打听了中国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情况后。原本一些原只想独自前往中国的德国人很快就改变了主意,要求带上家人一同前往。

当然了,中国政府也不是针对所有招募的德国人都是这个条件,在招募过程中,中国政府按照其人员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比如说一个工程师和一个普通工人相比,当然是工程师放在首位,在解决其等级高的人员家属之后才会考虑到普通工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个等级制度是在内部严格保密的,方子达指示下,在欧洲进行招募工作的政府人员全都下了封口令,一律不得向外透露。

除去这些人外,方子达还开了张清单给杨度,让他在进行招募工作的同时暗中招募一批德国国防军中下级军官、士官,另外还有一些愿意到中国来生活的科学家。

招募军官的工作进行的还算顺利,除去高级军官因为战败原因或多或少要承担战争责任,在没有正式签定投降后的协议之前,这些高级军官一律被协约国所监视居住。但对于中下级军官就没这么严格了,德国投降,大量普通军官变得比平民还不如,除去一些本就是贵族身份的军官,一般平民出身的军官没了军队作后盾,他们的生存已经成为德国人中最困难的一员。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中国政府在这次招募过程中一共录取了14273个工程师、技师、熟练工人和有jingyàn的工厂管理人员,加上其家属,总人数已达到了5万多人。这批人员将拖儿带口,从汉堡登上中国的货船,在简陋的条件下乘风破浪,前往他们即将抵达的东方。

除去这5万多人外,对于中下级军官的招募最终有2941人愿意前往中国,这个数字和整个德国国防军军官人数相比是极少的,但已经让中国政府大喜过望了。只是可惜的是,那些科学家的招募有些困难,杨度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招募了146位肯前往中国的科学家,这还不是尖顶的科学家,其中有不少人仅仅只是刚毕业没多久在导师手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而已,毕竟科学家无论在何时都是所有国家所重视的一员,在国民最困难的时刻首先保证的就是他们这些人,何况中国又是一个落后国家,一些科学家就算要逃离德国也会首先考虑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只有一些在生活上困难,科学成就不高,名气不大,又没有路子,或者说刚刚出道没多久还当着助手的年轻人才会选择去中国。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欧洲大陆抓紧时间,而在京城的方子达也没闲着,当他接到杨度和曹汝霖分别发来的电报后,抑制着兴奋在屋里转了半天,随后就招来人员分配具体工作。

按照方子达的设想,从德国抢运回来的工厂、设施除一些基础工业安置在江浙之外,其余重工业将在直隶、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建起四个工业城市,这四大工业城市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基础。

这样的选址是方子达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虽然中国东南部是最发达的地区,可是从地理wèizhi来看这个地方并不适合,主要是中国的海岸线过于漫长,国家积弱,一旦有战争爆发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工厂的安全。

可把工业城市设置在内陆,除去东北地区交通还算便利外,其余地方尤其是西南和西北地区无论是交通还是生活条件都大不如沿海地区。幸好,在方子达的支持下,交通部这两年已加快了铁路筑建工作,按照进程来看,或许明年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铁路线就将通车,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运输问题。而且西北、西南地区虽然落后,但同样矿产资源丰富,在这点上方子达也有所准备,一切将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个工业城市的新建,不仅能解决中国基础工业落后局面,同时也能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的问题”,这句话既有道理但也有所失却的方面,起初,方子达也以为民国时期的土地矛盾是很深的,但他在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后特意委托有关部门和利用银行资源对土地情况进行过调查,实际上到如今,中国土地矛盾问题并没达到jiliè的程度,虽然民间拥有大量地主,可这些地主绝大部分都是依靠自己勤劳致富,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普通的钿户、长工、短工就如同在后世企业打工的工人一般,依靠自己的劳动力换取应得的酬劳。甚至在有些地方,钿户、长工、短工收入并不算低,为地主工作所得的酬劳完全能满足他们的生存要求,除非是一些乡间俗称的“闲汉”“二流子”之类好逸恶劳的人败光家产无法生存,一般来说只要努力就不愁生活。

当然,这是建立在和平基础上的,中国的人口和土地比例依旧是个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基础的发展,土地问题也会逐渐变的尖锐起来。未雨绸缪,方子达从未小看这个问题,他大力发展工商业,试图把地主从土地中脱离出来投入工商业中,以减轻以后可能发生的土地问题。另外,在新建工业城市的同时,方子达还做了个初步移民计划,将在人口密集,土地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移民,以把大量人口投放到人口稀少的东北、西北等地。只不过这个计划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要知道中国人恋乡的情节是极其严重的,如果处置不当这计划很可能会带来极大麻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