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迷茫大明 > 第429章 考绩

迷茫大明 第429章 考绩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9:04:36 来源:蚂蚁文学

李健手中的蒲扇缓了一缓,盯着刘思武看了半晌,才道:“你害怕?”

“咱们的命都是少爷的,有什么怕的?”刘思武满不在乎的说道,随后才接着道:“我只是心有不甘,皇帝轮流坐,顶着朱家的名头算怎么回事?就是得了这天下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海外立国的好。”

“你这几年不是读书读傻了吧?”李健轻笑着道:“名分就如此重要?少爷如是在意名分,早就海外立国了,东兴港如今控制的地盘并不比大明小多少,就疆域而言,甚至可能还超过大明,缺的只是人口......。”

听的这话,刘思武诧异的道:“不可能吧,南洋那些国家能有多大?”

李健微微笑了笑,才道:“爪哇东南不过八百海里的地方,还有一块大陆,只有土著居住,而且都是部落土著,少爷命名为澳洲,仅仅是澳洲的疆域就不比大明小,不过那地方跟西北差不多。”

刘思武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事,张大了嘴,半晌才道:“南洋还有不毛之地?难怪没听闻一点消息。”

“那可不是什么不毛之地。”李健含笑道:“少爷说那是块宝地,不过,再大的疆域也得有人口不是,没有人口,就算南洋那等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之地同样也是不毛之地,少爷为什么说护卫队扩张受限制?就是因为人口跟不上,空守着宝山。却不能开发,你急不急?

人口!东兴港现在急需的就是人口!少爷此举也是无奈。就算能够堂堂正正的夺取这大明天下,那会是什么情形?少爷说的很清楚,一将功成万骨枯,改朝换代,杀的血流成河,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商业凋零。这不是少爷想要的结果!

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夺取天下,这才是最重要的,名分什么的都是虚妄,利益才是最实在的,你看少爷可在乎过名分?实力才是根本!少爷的野心很大,是苏莱曼大帝那样的一代雄主,眼里看到的不只是大明、南洋这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世界。”

“苏莱曼大帝又是谁?很有名?”刘思武好奇的道。

“也该让你下南洋去转转。”李健含笑道:“奥斯曼帝国的皇帝,野心勃勃,四处扩张,在西洋无人不知。”

刘思武不由撇了撇嘴,他这几年的注意力都在大明和倭国,南洋一次也没去。对西洋的情况更是知之甚少,不过,他并不在意,毕竟眼下东兴港的战场是在大明和倭国。

六月是汉武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而更让一众士绅商贾百姓热心的是六月中旬的官员考绩——一年一次的小琉球官员的绩效考评。大明的官员考核升迁跟士绅商贾百姓没半毛钱的关系,因此除了官员。没有任何人会关心。

但小琉球官员的考核却与大明迥然不同,官员的考核不是由都察院和吏部考核,(小琉球的官员大明朝廷根本就不管,都是东兴港一手安排,想要都察院和吏部考核也没条件),而是由辖区内的士绅商贾百姓先行考核。

考核内容与大明官员差不多,主要是从垦荒、农业生产、手工生产、地方建设、税收、吏治、治安、民政、人口、教育、上访等各个方面考评,当然还有官员自身的品德才能身体状况等内容。

这种由士绅商贾百姓广泛参与官员考绩的法子是胡万里下令从三年前开始的,反正官员是自个任命的,小琉球也才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他索性大着胆子折腾,这个法子的最大好处在于省事,当然,也是出于杜绝官员贪腐,稳定地方、安抚人心等各方面的考虑。

小琉球是允许私人携带兵器的,规范之后,也就是城内管的严一点,不允许在城内携带弓弩枪戟槊等远程和长兵器,城外却仍然是一概不禁,(当然火器是绝对严禁的),这就意味着官员不可能象大明那样横征暴敛,胡作非为,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激发民愤,惹出大乱子来。

再则,考绩掌握在地方士绅商贾百姓手中,也逼迫官员不得不清廉,逼迫官员关心民瘼,三年下来,一众士绅商贾百姓是兴致高涨,好评如潮,官员则是叫苦不迭,胡万里也觉的有些不妥,这法子好是好,但却容易出现政令难以下达的情形,动不动下面官员就会抗命,地方官员更关心的是地方以及百姓的利益,那是直接关系到他们考绩好坏的。

即便如此,胡万里也不愿意放弃这个不甚完善的法子,而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的进行的完善,小心翼翼的调整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的考核科目,以追求平衡。

从六月一日开始,官员考核就成了汉武城的热门话题,城外有资格参加考评的士绅百姓也都纷纷进城,各个茶楼酒肆一时间生意相当火爆,所有的士绅商贾百姓以前完全是被动的参与,如今已完全是主动参与,而且积极性是相当的高,随处都能听到对官员的评头品足。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胡万里一身长衫,摇着折扇,带着薛良辅从侧门出了总兵府,一路径往港湾码头而去,名为消食,实为散步,两人都是一袭长衫,在大街上并不显眼,汉武城不限制服饰,穿长衫假扮斯文的人多了去了满大街三成都是穿长衫的。

“海边就是不一样,日头落了,便不再酷热。”薛良辅有意拉开话头,他很清楚,胡万里今儿个将他拉来散步,很可能是为了官员考绩的事,却是故意不提。

“酷热?”胡万里一笑,“难道比南京还热?”想到后世动不动就四十度的高温,这汉武的夏天简直是太温柔了!不知道汉武现在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想到这里。胡万里心里不由一动,怎么把温度计给忘记了?玻璃器皿既然能够制造。这温度计几乎就没什么难度了,不论是用水银的还是用酒精的,都不是问题,这玩意的记着,这可是各种实验必不可少的,生怕事情多也忘了,他刻意叮嘱薛良辅道:“佐卿明日记的提醒我,温度计。”

温度计又是什么东西?薛良辅忙点头应道。也懒的多问,这几年来,胡万里就跟个神棍似的,新奇的东西层出不穷,他早已经麻木了,略微沉吟,他才道:“南京比汉武可是热远了。汉武的黄昏实在是太惬意了。”说着,他不由一叹一声,道:“时间过的可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七八年了。”

胡万里一笑,并不接话,到的一个十字街口。他才放慢脚步,道:“走,找个茶楼坐坐。”

见的两人进了会同大街,负责警卫的唐金宝不由的牙痛,赶紧打手势叫几个亲卫越上前去。虽说如今亲卫都配的是短火枪,方便携带也方便激发。但遂发枪不能够保证百分百的激发率,而且夏天穿的少,即便是短火枪也容易看出来,暴露了身份,又的挨骂了!

会同大街临近港湾,是汉武最早修建的一条大街,商铺林立,十分繁华,黄昏之时,码头上讨生活的,下班的作坊工人都,得闲的商贾纷纷涌来,相当的热闹,而最热闹的还数临街的小酒店,海上讨生活的基本没有不喝酒的,北方来的移民也大多好酒,街边上一溜儿的小桌根本没有空位,还有不少站在喝酒的。

见这情形,胡万里笑了笑,道:“酒价贵不贵?”

“不贵。”薛良辅随口便道:“红薯产量大,如今用红薯酿酒的多,而且汉武的酒税比大明便宜远了,再说,这类大众酒店,针对的就是都是工人,贵了不会有如此好的生意。”

大明酒税贵,那是为了限制粮食都用去酿酒,汉武是海港,酒是必需品,自然不能重税,胡万里含笑望着那边喧哗的酒徒们,却是没留意到一个黑不溜秋的小孩拿着一个空碗酒一溜小跑横街而过,差点就要撞到胡万里身上。

一个亲卫快步赶上,一把便将小孩拎了起来,恍如老鹰捉小鸡一般,胡万里转身看见这一幕,含笑道:“别吓着孩子。”

一中年男子这时忙赶上前来,对着亲卫一鞠躬道:“冒犯了。”

倭国人?胡万里看了他一眼,道:“倭国人?逃奴?自由人?”说着便狐疑的看向薛良辅,倭国人在小琉球除了火枪作坊的工匠,基本都是奴隶,而火枪作坊管理极严,里面的工匠一般是不会出来的,东兴港作坊区应有尽有,而且都是好货,火枪作坊的工匠是不可能来这里喝酒的。

那倭国人看了胡万里一眼,见他气度不凡,又是一鞠躬道:“在下是自由身。”

自由身?胡万里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也懒的多问,当即对赶上来的唐金宝道:“盘问一下。”说着,便迈步前行,边走边对薛良辅说道:“这街上的小酒铺很有几家,喝酒了容易生事,跟吴长森说说,将小酒铺集中到一个地段,增加巡警,以免影响社会治安。”

“老爷思虑的周全。”薛良辅忙颌首道。

走不多远,两人便拐进了一家大茶楼,为招揽生意,茶楼门口早早就挂起了一溜四个大红灯笼,进的大厅一看,不说座无虚席,却也没剩几张空桌子,而且都是角落里,小二已是哈着腰道:“客官里面请。”

角落三张桌子很快就被胡万里一行人占了,一落座,薛良辅便道:“怎的晚上茶楼生意还如此好?”

“这不是要开始官员考核了嘛。”胡万里含笑道:“汉武百姓管这叫‘说黑话’基本是说官员坏话的。”

薛良辅听的一笑,考评是不记名的,但在茶楼说官员坏话却是有风险的,天知道有没有衙门的探子在茶楼收集情报?若是被说坏话的官员没有调离,难免会被记恨不是,晚上在茶楼黑灯瞎火的,倒是安全!难怪这大厅里光线较暗。桌子上的蜡烛却是没人点,他不由含笑道:“老爷是如何知道的?”

胡万里笑了笑。没解释,有伍子顺的克格勃,汉武城哪有他不知道的事情?茶水点心很快就送了上来,一壶茶没喝完,天色已是暗了下来,茶楼里也开始有人大声的数落汉武两个县和城内三个区的官员,连汉武总管吴长森也没放过。

无非是一些小案断的不公,办事不力。拆补不到位,赋税不均、喝酒、逛青楼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薛良辅听着心里也慢慢的平复下来,估摸着这些茶楼的所谓的‘说黑话’很可能是得到胡万里的保护的,否则不会形成气候。

大半个时辰,两人才从茶楼里出来,大街上已经冷清下来。除了夜间还营业的店铺和夜市摊子还挂着灯笼,其他街段都是黑的,胡万里不由暗叹了一声,没有电还真是不方便,不过,对于电这玩意。要有点灯,在汉武必然是座不夜城。

唐金宝这时快步跟上来道:“少爷,那倭国人是从双屿辗转而来的,听闻汉武繁华,前来汉武讨生活的。一行有二十多人。”

胡万里脸色一沉,道:“在小琉球范围内清理一下。看看有多少倭国的自由人,将他们送去马尼拉,有倭国奴隶的,着他们严加管束。”

“是。”唐金宝连忙应道。

听的这话,薛良辅不由一喜,难道要对倭国动手了?联想到刘思武这几日也赶来了汉武,他越发的肯定这一猜想,当下他便含笑道:“东边是时机了?”

“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先蚕食。”胡万里说完便不再吭声。

薛良辅以为他是在想官员考核的事情,犹豫了下,才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小琉球官员着实是不好做,上下为难,少爷还的宽厚些......。”

“这官员考绩制度怎么样?”胡万里闷声问道。

“别出心裁,利于官员亲民,清廉,勤于政务。”薛良辅毫不迟疑的道:“不过,上下级关系不好相处,不利于团结,不利于政令下达,难收以臂使指之效,也就东兴港能用,在大明,朝廷必然乱成一锅粥。”

胡万里缓缓的踱着,走了一段,他才语气平淡的道:“为什么大明不能用?”

思忖了片刻,薛良辅才道:“简单,小琉球官员不多,而且俸禄也高,是大明官员的五倍,不用捞银子也能过的体面,大明不可能开出如此高的俸禄作养官员,再则,官员只顾地方,不顾大局,屡屡抗命,数万官员岂不乱套?以大明之辽阔疆域,政令不通,后果难以想象,因此这法子放之一隅尚可,推行天下,则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胡万里不以为意的道:“只有侵害到地方的士绅商贾百姓的利益,地方官员才会抗命,再则,抗命的也只是地方府州县官员而已,其他官员的考核,还是掌握在都察院和吏部手里,不存在上下乱套和政令不通的弊端。

小琉球之所以能够实行这法子,根本这于咱们重视士绅商贾百姓的利益,维护他们应有的权益,遇到抗命,咱们不是一味的强制推行,而是反思,更改,甚至是放弃,但可以肯定的是,地方官员抗命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少,因为咱们在不断的积累经验。

你留意到没有,咱们小琉球的田赋商税实际没比朝廷优厚什么,唯一减少的是役......。”

听的这话,薛良辅不由苦笑着道:“少爷应该很清楚,最扰民的也恰恰是这徭役,大明的赋税并不重,就算是现在的新商税也不重,不堪承受的就是徭役,再说了,小琉球的田赋商税虽说跟朝廷一样,但仍然是有很大的区别。

田赋一块,都是上缴银子,农户一半田地是种甘蔗,这甘蔗可比稻米赚钱多了,商税看起来与大明一样,货物税都是十五税一,但小琉球货物税却只收一次,不重复征收,要说税重了点的是行业特种税。”

说到这里,他发现被胡万里带偏了题,赶紧的将话题转了回来,“各地的情况都不一样,小琉球毕竟只是一隅之地,不能以偏概全,少爷不妨在南洋各地都尝试一下。”

“各地情形不同,可以因地制宜。”胡万里沉声道:“这法子能够长期保证吏治不败坏,这点才是我最为看重的。”

听的这话,薛良辅点了点头,道:“这倒确实难得,府州县的官员不贪,就没银子给上官孝敬,就算是孝敬也是极为有限,官场贪腐之风没有盛行的根基......。”略微一顿,他才道:“不过,朝廷的徭役却是无法跟小琉球一样,完全免除的,无法根除徭役,就无法根除贪腐。”

免除徭役,这对大明来说,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胡万里微微颌首,便不再吭声,这些年,东兴港在大明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着重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若是不能根除贪腐,若是只能施行于一隅之地,不仍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可是清楚明清官员的贪腐有多厉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