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清巨鳄 > 第八百八十六章 地方议员

大清巨鳄 第八百八十六章 地方议员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4:51:20 来源:蚂蚁文学

不放心恭王?易知足身子稍稍往后仰了仰,道:“惠甫是不是也不放心恭王?”

一直以来,赵烈文对于恭王奕都有成见,根本就不需掩饰,当即便点头道:“太后秉性贤淑谨慎,且能以国事为重,恭王则不然,性喜冒险,罔顾大局,难以驾驭,就任总理大臣,恐是祸非福。”

易知足笑了笑,道:“奕确实不是理想的总理大臣人选,不过,相比起他的几个兄弟而言他却是最适合的,再说了,倡导推动立宪,他也是功不可没,咱们不能过河拆桥不是。”

顿了顿,他接着道:“大清立宪推动过快,需要一个平稳的过渡,恭王是当今皇叔,由他就任总理大臣,利于安抚满族,利于稳定朝局,这一点是肃顺无可替代的。

肃顺是郑亲王之子,系远支宗亲,让他接替恭王,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八年或者是十二年之后,大清也就有望实行真正的宪政。至于奕难以驾驭,倒是无需担心,他翻不起浪来。”

略微沉吟了下,赵烈文才道:“西北扩张,应该就在这两年罢,一旦西北开战,国内空虚......。”

“抽调一部分八旗新军前往西北。”易知足不急不缓的道:“剩余的进行混编,不让他染指军权和财权,他纵有翻天之能也是徒然。”

见他早有考虑,赵烈文不再多言,转而道:“对于恭王就任总理大臣,太后应是有所顾虑,不如上份密折罢。”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行,惠甫草拟一份。”

清明之后,上海就进入了令人着恼的雨季,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没完没了,蒙蒙细雨中一列火车缓缓的驶进上海站台,车门一开,无数的乘客蜂拥而出,瞬间就在站台上形成了汹涌的人潮,。

留着辫子身着一袭青色长衫的丁宝桢没急于下车,而是坐在座位上隔着车窗望着站台上的人潮出神,随行的幕僚陈锦轻声感慨道:“三十年不到,上海的人口就已经超越了江宁,一跃成为东南最大的城市......。”

“超越江宁的何止是人口。”丁宝桢轻声道:“如今的上海堪称是整个大清的政治军事、金融经济、工业商业、科技文化中心,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前来,大清没有哪座城市能象上海这样,拥有无尽的潜力和无与伦比的......活力。”

陈锦听的一笑,“上海确实是一个奇迹,也不怪他们想把咨议局设在上海。”

两人正说着,随行的侍从上前轻声提醒道:“大人,车厢里已经空了。”

“下车罢。”丁宝桢站说着站起身抖了下长衫,不急不缓的走向车门,与他一个车厢的旅客没人会想到这位五十左右留着长须,不苟言笑,一副老夫子模样的人会是江苏巡抚。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牛场镇人,咸丰三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去年易知足亲自点名将他从山东布政使调任江苏巡抚。

四轮马车在平滑的柏油路面上轻快的行驶着,丁宝桢饶有兴致的透出车窗打量着外面的街景,他此番微服前来上海是为咨议局之事而来,如今咨议局已然成为大清各省最热门的话题,各省督抚都将咨议局当做了头等大事来抓。

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根据天津港口和火车站的情报,此次英国人运来了三万枝长枪和大量弹药。”任安说着又补充了一句,“另外还有一批机器设备,应该是用于筹建弹药厂的。”

见的易知足沉吟不语,燕扬天缓声道:“如今是三月末,已过了春耕播种季节,倭国的饥荒会持续下去,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可以说倭国战事基本已经结束,可以抽调一部分兵力进驻天津......。”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道:“着僧格林沁率部留驻倭国继续清剿,其他部队陆续调往天津。”

“校长。”燕扬天连忙道:“杨秀清部军纪散漫......驻扎天津时日一长难免松懈......,不如着其部驻扎福冈进行整训,毕竟驻兵天津是重在震慑。”

说到杨秀清部,易知足也觉头疼,由太平军组建的新六军官兵说下几乎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战力强横,敢打敢拼,就是军纪散漫,略微沉吟,他才颌首道:“行,让杨秀清来上海一趟。”

见是话缝,赵烈文缓声道:“大掌柜,元奇这些年在倭国大规模的发展茶园和桑蚕基地,战争结束,须的尽快恢复......。”

易知足点了点头,“从广东、福建、江浙、山东等沿海省份组织移民前往,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有经验的茶农桑农前往。”

话才落音,林美莲在门口禀报道:“大掌柜,江苏巡抚丁宝桢在外求见。”

“易知足笑道:“来的正好,请他进来。”见这情形,任安、燕扬天两人连忙起身告退,待的两人退下,一直没开口的易正行这才开口道:”为什么不将倭国的茶园桑林进行发卖,如此,元奇不仅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也能避免支付大额的移民费用。”

听的这话,易知足笑道:“征伐倭国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将倭国纳入大清版图,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

易正行迟疑着道:“这一进一出,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象这样的赔本买卖,元奇可没少做。”易知足笑道:“短期来看,这是赔本买卖,但长期来说,却是稳赚不赔。”

“稳赚不赔?”易正行有些疑惑,一时间想不明白,明明是赔本生意怎么就稳赚不赔了?

赵烈文微笑着解释道:“倭国纳入我大清版图,元奇自然不能继续象以前那样垄断对倭贸易,但元奇以最优惠的政策组织移民倭国,就可以继续垄断对倭贸易,这是一举两得。”

易知足一笑,起身道:“雅璜来了,迎迎罢。”

丁宝桢走进院子,抬眼就瞧见易知足站在书房外的台阶上迎接,他连忙加快了脚步,他在京师也见过几位王爷,一个个架子都大的惊人,督抚以下官员参见压根就不看座的,更别说出门迎接,那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快步走到跟前,丁宝桢拱手笑道:“折杀下官了,何敢当王爷亲迎。”

“雅璜当的起本王亲迎。”易知足笑着拱手还礼,随即介绍道:“赵先生无需介绍了,这是犬子,行之。”

易正行乖巧的拱手一揖,“小子见过丁大人。”

易正行是嫡子是正经八百的世子,丁宝桢哪敢受他的礼,连忙侧身避开,拱手道:“世子爷可别折杀老夫了。”说着又与赵烈文见礼。

进屋落座,丁宝桢便径直道:“江苏咨议局原本是打算分设在江宁和苏州,不过一众议员都希望将咨议局合二为一,且将咨议局设在上海,此事下官不敢擅自做主。”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上海风气开放,亦是东南政治经济中心,江苏咨议局设在上海也颇为适宜。”说着,他反问道:“江苏的咨议局议员都已经选出来了?”

丁宝桢连忙道:“总计一百六十名,已全部选出来了。”

咨议局的议员选举是采取的复选制,第一回先由选民选出侯选人,第二轮再由候选人互选,选出正式的议员。

易知足接着问道:“有多少候选人?正式议员与候选人的比例是多少?选民有多少?选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又是多少?”

丁宝桢被这几个问题问的冒汗,他没想到易知足会问的如此仔细,好在他对本省的基本情况对咨议局的选举情况都了然在胸,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候选人是一千七百余人,正式议员约是候选人的一成,选民总数十五万有余,选民占总人口比例是千分之五。”

易知足沉吟了下才看向易正行,道:“英吉利的选民占总人口比例是多少?”

迟疑了下,易正行才道:“孩儿只记得英吉利在1833年的数据,选民占总人口的比例是百分之三点三,这个比例是每年稳步增长的,估摸着现在应该已达到百分之五,甚至是更高。”

听的两父子的对话,丁宝桢苦笑着道:“大清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选举,比例低也算是正常,据下官所知,有很多符合选民条件的,或是心有顾忌,或是不了解,又或是不热衷,不愿意报名。”

易知足轻叹了一声,道:“都说宪政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一次选举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江苏的情况在各省中应该是最好的,江苏尚且如此,其他省可想而知。”

赵烈文神情也有些黯然,经过修改的《咨议局章程》和选举规则,已经尽量的放宽选民资格了,比例依旧低到如此程度,着实是有些难看。

“慢慢来。”易知足很快就打起了精神,“二千余年的皇权国家,宪政之路岂会那么平坦,慢慢来,十年不行,再来一个十年,随着宪政的实施,情况必然会逐步好转。”

“王爷说的是。”丁宝桢附和着道:“万事开头难,这毕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选举,很多人不了解,不热衷,有顾忌,也算是正常。”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给各省去电,着他们对咨议局的选举情况进行统计存档,方便以后比对。”

“是。”赵烈文连忙应道。

点了支烟,易知足接着问道:“当选的议员都是官绅士绅商绅之流罢?”

丁宝桢点了点头,道:“王爷明鉴,当选议员或是曾在中央或地方担任过官职的官绅,或具有传统功名之士绅,或是受过新式教育之学绅,或是具有丰厚资产的商绅。”

顿了顿,他接着道:“以下官所见,主要还是对选举的认识不够,选举中以利益为纽带的竞争风格也就是竞选拉票,压根就没出现过。

他们都认为,当选议员是靠自己的学识、素养和公德心等文化上的崇高地位来博得众人拥护,简而言之,只要有一定的声望和威望就能成为议员。

在西洋是竞选,在大清则是以德服人,主动让贤,有士绅当选后竟然再三辞让自己的议员席位,还被传为美谈。”

听的这话,易知足有种苦笑不得的感觉,难怪当选的议员都是‘绅’,这种选举情况,一般人能当选才是咄咄怪事!看来西方的竞选文化一时半会在大清还难以被接受。

慢慢来罢,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自我宽慰了一番,易知足才转移了话题,“倭国经历了战乱和罕见的大饥荒,人口锐减,十不存一,如今需要大量的移民,尤其是需要茶农和桑农,元奇会提供优厚的移民政策,你们先着下面府县统计宣传统计一下,这也算是另类的救济贫民,别被钻了空子。”

自打元奇征伐南洋之后,这些年元奇一直在不间断的进行移民,优厚的移民政策早已是广为人知,早期移民南洋两省的移民如今绝大多数都生活富足,这等若是元奇移民的活广告,如今的元奇移民早已不象开始那样艰难,往往一有消息传出,一般的贫寒之户都趋之若鹜。

一听要大举移民倭国,丁宝桢自然欢喜,连忙点头道:“倭国距离江苏不过数日航程,愿意移民的应该不少,王爷放心,下官一定着各府县做好宣传和统计。”

送走丁宝桢,易知足回头看了赵烈文和易正行一眼,道:“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比较一下大清与英法国的赋税情况。”

赵烈文一愣,试探着道:“大掌柜准备革新赋税?”

“想什么呢?”易知足慢悠悠的道:“惠甫可知道,大清赋税与英法两国相比,孰高孰低?”

对于英法两国的赋税情况,赵烈文还真不知道,当即就看向易正行,“行之应该知晓一些罢?”

“不是很清楚。”易正行道:“不过,想来应该是英法两国要高一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