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清巨鳄 > 第七百四十六章 咸丰卧病

大清巨鳄 第七百四十六章 咸丰卧病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04:51:20 来源:蚂蚁文学

奕訢、肃顺等人异常活跃的游说一众宗室王公,满蒙大员,紧锣密鼓的酝酿废除八旗制度,响应者不少,反对者也同样不少,但保持中立,敷衍观望的更多,八旗制度毕竟是大清立国的根本,即便不能指靠旗人来维护大清的统治,但废除八旗这事毕竟太大了,谁也不知道咸丰是什么态度。

这节骨眼上,身在海淀圆明园的咸丰却病了,卧床不起,不召见大臣,也不处理政务,非有紧急军情,不得轻易打扰,并下旨着加强圆明园和京师的防务。

京师内外一片议论,谁也猜不透咸丰的心思,奕訢、肃顺等认为这是咸丰有意放纵,更为活跃,反对废除八旗的宗室王公、满蒙大员则认为咸丰是在犹豫,也纷纷走动游说,准备联名具奏反对,持中立态度的则更是打定注意观望。

京师汉员,三品以上都知道这事不是他们该掺和的,一个个明哲保身,拭目以待,而品秩低微的汉员则纷纷联络,准备大力支持朝廷废除八旗,国子监、翰林院也分成了阵营鲜明的两派,互相争论不修。

各省滞留在京师或者是提前赶来京师以准备参加明年会试的举子对此也是异常感兴趣,一些年轻举子更是蠢蠢欲动,广为联络呼吁,毕竟废除八旗对于他们来说也无异于是一件大好事。

上海、镇海公府,长乐书屋。

赵烈文看向了一眼低头看报的易知足,道:“京师暗流涌动,当今却是称病不出,不会是真的龙体欠安吧?”

咸丰是真病还是假病?易知足也琢磨不透,他知道的是咸丰身子羸弱,常年要喝鹿血,而且在咸丰十一年就驾崩了,如今已是咸丰八年,病的可能性确实很大,放下报纸,他才道:“咸丰真病假病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废除八旗是什么态度?说说看。”

“废除八旗不是小事。”赵烈文缓声道:“若非大掌柜提出,并明言废除八旗之重要性尤在变法之上,而且眼下是废除八旗的大好时机,恭亲王等也不会提出废除八旗。

也就是说,朝廷在主观上并没有废除八旗的意愿,对于当今来说,这事很突然,不过,既然恭亲王等会动心,当今应该也会动心,只是难以下决心,毕竟八旗制度是大清的根本。

以学生愚见,当今应该是装病不出,纵容恭亲王等,以为观望,若是反对者汹汹,则反对,若是支持者众,则顺水推舟。”

划了根火柴点了支香烟,易知足才慢条斯理的道:“废除八旗,当今的态度至为关键.....。”

略微沉吟,赵烈文才道:“既是如此,能否从高丽抽调些兵力驻扎天津,施加些压力?”

“没必要,如此做太露痕迹,有可能适得其反。”易知足微微摇了摇头,“废除八旗,是既利朝廷又利旗人,咸丰只要不是太固执,应该知道如何选择,咱们暂且静观其变。”

说着,他话头一转,“冯云山、石达开来上海也有些时日了罢,通知严世宽,晚上我宴请他二人。”

赵烈文看了他一眼,试探道:“大掌柜是不是有心将石达开揽入麾下?”

易知足听的一笑,“石达开也算是难得的人才,尤为难得的是年轻,三十岁不到,却已是身经百战,用兵也是可圈可点,不过,要招揽他怕是不容易.......。”

赵烈文点了点头,“此人在太平军中地位高,威望高,还有一群忠心部属,确实不易招揽。”说着,他站起身,拱手道:“学生遣人去通知严掌柜。”

冯云山、石达开这些日子将上海、宝山转了个遍,冯云山虽然来过两次上海,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次时间充裕,加上严世宽安排的又极为周到热情,他们也索性顺水推舟,每日里早出晚归,借着机会对上海进行详细的考察。

从上海开往宝山的火车上,其他车厢都是人满为患,但最后一接车厢上却显的有些空旷,定额一百零八个座位的车厢里只坐了稀稀拉拉的三十多人,这是严世宽刻意为太平天国一行人包下的车厢。

冯云山一声不吭,闷闷的望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房屋、工厂、农田,石达开察觉他有些异常,挥手将周围的扈从屛退,这才开口道:“有心思?”

“我在想以前的天京。”冯云山勉强笑道:“与上海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为什么差距会如此大?”

石达开看了他一眼,道:“咱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经营......,元奇经营上海已经快二十年了。”

“给咱们二十年,天京也不可能及得上上海。”冯云山肯定的道:“上海的富庶应该超过了大清所有的地方,咱们天国没有相象易国城那样的人才,也没有上海这般好的地利,更为欠缺的是元奇如此雄厚的资金实力。”顿了顿,他接着道:“你留意到上海的米价没有?”

米价?石达开楞了下,他还真没留意到,当即道:“如今天下太平,应该在三两五左右罢?”

冯云山伸出四根手指,道:“四元一石,折银二两八钱一石,这是市场价,还有一个价格,叫票价,元奇给上海所有的衙门、领事馆、学校、工厂按人头发放粮票,凭票二元一石。”

石达开不由的一呆,“仅是这一点,元奇每年得花多少银子?”

“这些年元奇每年都从南洋和美利坚大量进口粮食,听闻美利坚来的商船几乎都装载的是稻米和小麦,对上海的粮价造成不小的冲击。”冯云山缓声道:“虽然每年要耗费不少银子,但这银子花得值,得人心啊!”

石达开长叹了一声,“有钱真好。”

“就是有钱也还得看会不会花。”冯云山轻叹道:“咱们定都天京之时也不是没钱.......。”

听的这话,石达开顿时无语,定都天京,天王率先大兴土木,诸王竞相奢靡,如今想来,还真是不堪回首。

上海到宝山并不远,火车速度加快之后,半个多时辰就能抵达,第一次坐火车的石达开还没过足瘾就已经抵达宝山,一行人才下火车,就有人快步迎上来,见礼后才道:“刚接到消息,大掌柜今晚设宴宴请二位.......。”

冯云山原本还打算在宝山呆几日的,易知足宴请,自然不能回绝,看来,今天只能顺便逛逛,明日再来了,好在坐火车甚是方便,倒也没什么不便,略微沉吟,他才道:“今日有足够的时间参观军工厂吗?”

“可以。”陪同随行的一个林木森点头道。

宝山枪械厂在宝山县城西郊,原本附属于宝山机械厂,随后独立出来,新厂的规模迅速扩大,一扩再扩,早已经超过了机械厂的规模,而且工厂周围都被划成了军事管制区。

冯云山、石达开在经过检查站时,看到连绵数里,规模宏大,烟囱林立的工厂时,有已经震撼的说不出话来,虽然早就料想到元奇的军工厂规模不小,但如此之大,却是远远超过了两人的想象。

见的两人神情,林木森给两人解说道:“军工厂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概念,泛指生产武器装备的工厂,宝山枪械厂主要是生产枪支,包括众多的车间......。”

也就是说,这么大的工厂只是元奇军工厂的一部分?真是没天理了!冯云山、石达开都愣愣的说不出话来。

林木森接着道:“二位,军工厂一般不允许外人参观,二位是大掌柜特意下令允许,二位的随从......。”

石达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当即转身交代了几句,让众人在外候着。

进了工厂,被带领着参观了大大小小十多个车间,冯云山两人可谓是大开眼界,这才知道生产一支火枪出来着实是不容易,石达开对米尼枪很是熟悉,很快就从零部件上面发现这里生产的应该是最新式的火枪,他装做漫不经心的道:“如此大的规模,一月能生产多少枝火枪?”

林木森一路为二人进行简单的讲解,听的这问题,不由的一笑,“这个问题,在下也不知道。”

见套不出来话来,石达开转而问道:“元奇如今没有生产米尼枪了吧?”

林木森笑道:“很抱歉,对于工厂的情况,在下知道的极为有限。”

冯云山却道:“咱们能去火炮厂看看吗?”

“火炮厂和弹药厂更偏僻,要另行申请,再说.......。”林木森抬起手腕,指了指手表,“时间来不及了。”

一直到返回上海的火车上,石达开才忍不住问道:“易国城让咱们参观宝山枪械厂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是震慑!”冯云山道:“那么大的工厂,至少有数千工人,一个月少说也能生产二三千支火枪,而且,广州也应该有,这是警告咱们不要有异心。”

镇海公府,长乐书屋。

林美莲快步走进房间,禀报道:“大掌柜,南洋大臣倭仁前来拜访。”

正伏案疾书的易知足停笔迟疑了下,才道:“请他进来。”随即搁笔起身,对于这个倭仁,他实在谈不上什么好感,这人和曾国藩、何桂珍几人都曾拜在唐鉴门下学习朱程理学,但却不知变通,身为南洋大臣却对西学极为抵制,这次登门拜访,应该不会是总理衙门的公务,毕竟总理衙门有伍长青在,若是有什么大事,伍长青会预先禀报,他估摸着,对方很有可能是为废除八旗制度而来。

一身便服的乌齐格里·倭仁缓步踱进镇海公府,他虽在上海为官,但这地方他来的却是极少,这次前来,是为试探易知足的口风,京师发来电报,说废除八旗制度是易知足给朝廷施加压力。

他虽是蒙古正红旗人,但却没有显赫的家世。先辈是驻防开封的八旗中下级军官,属中下层旗人社会,道光九年,考中进士,以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选庶吉士,一路青云直上,这自然是得益于他旗人的身份。

易知足只是在书房门口迎接,两人不咸不淡的见礼寒暄了两句,便进屋落座,又就总理衙门事务闲聊了一阵,倭仁这才试探着道:“京师最近传出风声,朝廷欲废除八旗制度,镇海公可有耳闻?”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倭大人也是旗人吧?可赞同朝廷废除八旗?”

倭仁斟酌着道:“八旗制度乃我朝之国本,关乎数百万旗人荣辱与生计,事关重大,岂可轻言废除。”

易知足没心思跟他多费唇舌,当即颌首道:“倭大人所言极是。”

听的这话,倭仁暗自郁闷,接着道:“京师皆言,是镇海公倡言废除八旗.......难道传言有误?”

“无误。”易知足面无表情的道:“废除八旗确是本公倡言,但是否废除八旗,在于朝廷,在于皇上。”

倭仁追问道:“镇海公倡言废除八旗,可是为了推行宪政改革?”

“宪政改革,是恭亲王倡言,与本公无关。”易知足语气冷淡的道:“倭大人若是反对废除八旗,尽可上折子。”

见的对方态度冷淡,倭仁轻叹了一声,语气诚恳的道:“镇海公推崇西学,倡言朝廷大力推行新学,可有想过,置儒学于何地?为兴办工厂,推行新学也就罢了,又倡导宪政改革,就不虑变夏为夷?就不虑亡国灭种?”

听的这话,易知足一阵无语,半晌才开口道:“若不推行新学,不发展工业,才真正有亡国灭种之危险,至于说变夏为夷,倭大人却是杞人忧天了,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直处于包容发展的进程。

其特性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岂会因为西学的引进而变夏为夷?倭大人是不是太小看咱们的文明了?至于儒学,也应该引申发展,以适应这个新的时代,一味的抱残守缺,只会让儒学蒙尘。”

中华文明的特性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倭仁心头震动,愣愣的看着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