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都市藏真 >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竹石兰蕙

都市藏真 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竹石兰蕙

作者:疯神狂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11:40:35 来源:蚂蚁文学

吴二叔道:“虽然不能确定,但不论是画工还是落款,甚至是装裱、纸质和画轴,都没有错处。”

“所以啊!这幅画谁也不敢说就不是郑板桥的竹石图,就算现在深市博物馆收藏了一副真迹,也不能证明这副就是假的,你们看,这是我当年买下这幅画的证据。”说着,李大爷还把当年那份买卖协议拿了出来,让韩孔雀等人观看。

“最终还是看古画啊!”吴大爷随手把协议递给了韩孔雀,道。

吴二叔连眼皮都没抬,他还在看着那幅图,而他身边最感兴趣的就是卫长青了。

刚才他十分看好那座佛像,可韩孔雀不看好,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卫长青却是相信韩孔雀的判断,而现在遇到了这幅郑板桥的竹石图,卫长青正好转移了目标。

不得不说,这幅图确实算副精品,图上所绘,壁立突兀的石崖之下有一丛翠竹,竹石的右上侧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抒发着竹之高洁同作者的旨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诗后署“充轩老父台先生政,板桥弟燮”等12个小字,再钤“郑板桥”之阴文方印、“老而作画”之阴文长印。

如此看来,这是¤◇,ww■w.郑板桥老年之作,与叫做“充轩”的老先生酬酢之作。

卫长青开口道:“深市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书画,来于已故书画收藏大家商承祚老先生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捐赠,已经被国内书画鉴定权威们确定为珍品。

1995年11月,鉴定专家史树青看过这幅画后,给出的意见是‘真,画得简单点。二级可以’;1996年,书画鉴定家杨仁恺给出的鉴定意见是‘没问题’;1999年4月,鉴定专家刘光启的意见是‘画法少见(主要指斜伸竹子),二级可以。

所以,那副画是绝对不可能是假的,而这幅画。每一处细节都跟那副相同,你们说有没有可能这是郑板桥晚年的另外一幅佳作?”

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有可能的,毕竟郑板桥也要吃饭,同一副画画两张,是很有可能的,但更大的可能,却是现代人造假,毕竟郑板桥的书画实在是太贵了。

近些年,国内掀起一股空前的收藏热。古董或准古董顿时身价百倍,广受青睐。古代名家的字画,尤其如此,一幅画的市场价可以达到令人咂舌的地步。

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的画风特点概括为“奇”、“狂”、“怪”,格调高迈,市场的认可度很高。

作为八怪的领军人物,郑板桥的书画作品更是炙手可热。价格一路飙升。

据2011年首都匡时春季专题拍卖会,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兰蕙图》以4600万元的天价成交。

要知道。生活在清代中叶的扬州画家郑板桥,虽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但他出身于寒门,母亲早亡,父亲是教书匠。

加上仕途不顺畅,四十四岁考中进士。最终只当了知县。

辞官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因为名气响,求画的人多,67岁高龄的郑板桥干脆自定润格。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在文人羞言阿堵物的时代,郑板桥这种敢于做出反潮流的惊人之举,实属出格且大胆,所以,同一幅画,不要说画出两幅,就算是三幅,四副,也是有可能的。

“韩哥,你怎么看?”看到韩孔雀的眼睛,终于从那份协议离开,卫长青问道。

韩孔雀笑了笑道:“这种古董,具有争议性是很正常的,不如你也看看这份协议,也许你会有点收获。”

说着,韩孔雀把协议递给了卫长青。

协议不长,卫长青扫了一眼,就全看完了,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买卖协议,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不过,既然韩孔雀说了,那自然是有特别之处的。

“难道问题出在这程伟良上?”最后,卫长青实在找不出问题在哪里,只能把实现落在了卖给李大爷古画的那个落款上,落款的名字就是程伟良。

韩孔雀点头道:“对,唯一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这个程家可不简单。”

卫长青精神力强大,记忆力自然也不会差,很快他就知道韩孔雀为什么这么说了。

清中期,郑板桥生活的年代,那时的大幅画价,不过六两白银,便宜还是昂贵,一句话很难说清楚。

如果与当时低廉的物价比较,六两纹银的确是较大的一笔资金,当得上普通家庭一年的开支。

但与后世直上云霄的画价比,又实在算不上什么。

卖画如果遇到识货客,画价自然还要高出不少。

比如,郑板桥在考中进士前,雍正十三年(1735)早春时节,到扬、州郊外踏青,无意中来到一户人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自己的词作。

正当他洋洋得意之时,户主大妈拖着她的闺女饶姑娘出来。

听说眼前的这位相公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饶姑娘大喜过望,深情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

郑板桥大笔一挥,写就《道情十首》,还另外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老大妈听说郑板桥丧偶,主动提出将小女儿嫁给他。

郑板桥见排行第五的饶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又是自己的铁杆粉丝,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江、西商人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

两年后,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再送500两银子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媳妇的费用。

这则佳话,并非出自官方记录,也不是坊间的无稽之谈,而是乾隆十二年郑板桥在山、东任上,困在济、南乡试“锁院”时,写在《板桥偶记》中的自述,这段文字,多数板桥文集均收录,应该具有较大的真实性。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不是白送的,补偿代价是郑板桥的字画。

但这位姓程的商人,是个很知趣的人,他索画要看名士的心情,“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

商人讲究将本求利,估计程与画家的交往,不会是桩赔钱买卖,郑板桥一定给他相当数量的字画。

这批字画,每张的成本价不高,假如传给后代,保存到现在,那就大发了。

这里,我们不妨犯傻来换算一下:乾隆年间一两白银大致可以买到一石大米(约150市斤),1000两白银则可买回15万斤大米,按如今每斤大米2元的市场价计算,就相当于30万元。

以30万元的代价,换得郑板桥的几幅书画,成本便宜得很!

郑板桥同样值得,用自产书画换来貌美娇妾,不算是赔本生意。

这名饶氏,后来果然成为郑板桥晚年生活中的忠实伴侣。

再说画价,对照如今天价的《竹石兰蕙图》,区区30万元,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拍卖佣金还不止这些呢!

“《竹石兰蕙图》啊!我倒是对这幅画很感兴趣。”卫长青看着这幅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恐怕对这幅画感兴趣的人不少。”吴二叔在一边笑呵呵的道。

李大爷笑着开口道:“这幅画确实有很多人感兴趣,只不过价格没有谈拢。”

韩孔雀看卫长青的表现,好像都对这幅画感兴趣,不过,他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韩孔雀看向卫长青,卫长青给了韩孔雀一个十分隐晦的表情。

看到这种情况,韩孔雀一愣,这幅画肯定是一副赝品,这一点恐怕卫长青也是知道的,既然知道了,卫长青还表示有兴趣,那么只能说明这幅画之中,还有什么是他没发现的。

韩孔雀心中一动,放出了灵识,感知了一下这幅画。

这幅画虽然不算厚,但也有一定的厚度,只不过这幅画怎么厚,也只不过是一幅画,所以韩孔雀没有像那尊佛像一样,用灵识感知一下,现在一看,这幅画却和刚才的佛像一样,都是内有乾坤,这也就怪不得卫长青要感兴趣了。

“《竹石兰蕙图》?”韩孔雀故作疑惑的问了一句。

卫长青笑着点头道:“不管是哪一幅,价格都不会低了,不过这幅既然存在争议,肯定让其价格大幅度贬值。”

李大爷此时叹了口气道:“如果不是价格太高了,这幅画也不会到现在还留在我手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