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仙侠玄幻 > 旧时烟雨 > 第一百零五章 人来人去(求订阅)

旧时烟雨 第一百零五章 人来人去(求订阅)

作者:石闻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4: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来时花开春还寒,转眼雪飘冬覆棉。

时间就如山中雾,看得见,摸不着,留不下,唯有记忆点滴在心头。

一个学期就这么无声无息过去,丁级的孩子们将一册初蒙四季算计都学完,常用字,对自然的简单理解,以及基础算数差不多都掌握,待来年,开学后将迎来新的学习篇章。

风雪漫天,世间无路,天地共一色,人也好,动物也罢,皆宅家归巢度这严寒的冬。

陈宣也换上了厚厚的棉袄,带着棉帽,整个人看上去都臃肿了一圈。

高家小院,陈宣坐在窗前看书,边上放着依旧青翠的桃树苗花盆,脚下是炭火燃烧的铜制暖炉,冬雪严寒就在不远处,棉袄暖炉将寒风挡在了身外。

厚厚的积雪覆盖了整个小院,清扫出的路径像是将小小的白色世界分成了不规则的几块。

小院很安静,乃至整个高家宅院都比往日宁静了很多,不是因为寒冬人们懒散不愿出门,实乃高家大宅近来人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倒不是出了什么变故,而是因为高家主要成员都回祖宅那边了,会在开春祭祖过完节之后才回来。

高家祖宅那边不大,容不下太多人,所以陈宣没去,留在了高家大院,他一个外人去干什么,难道还能进高家祖祠上香不成,况且高景明有的是人伺候,放假了也没要紧的事情,自然无需陈宣时时刻刻陪着。

人家高老夫人还在世呢,自然要趁着这个时期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只是她那么多孙子孙女,也不知道能不能抱得过来,总归儿孙满堂幸福无比了,看着满屋子跑的小子们定然此生无憾。

小院内还伫立着几个前几天陈宣他们堆的雪人,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畔,当下却只剩他一人了,小彩小叶自然是要跟去的,这天气得为高景明暖床,大少爷的生活就是这般朴实无华,不过如此,不用羡慕,因为羡慕不来。

听留守的牛乐说,他媳妇小娟已经怀孕六个月左右了,肚子圆滚滚的,来年指定生个大胖小子,给他高兴得每天笑容就没消失过,嚷嚷着请关系好的哥几个到时候去和喜酒,当然,邀请高景明这样的大少爷屈尊降贵是没资格的,除非人家主动跑去凑热闹。

这段时间以来,经过刻意去询问、翻书学习了解,陈宣对人体结构经脉穴位之类的都有相当深刻认知了,但依旧没有贸然尝试修炼泽元诀,觉得还可以再缓缓。

一来潜意识认为还没做好准备,再一个,静气养身功他每日修炼依旧有效,特别喜欢那种暖洋洋的舒服感。

甚至他都在想,纵使以后开始真正修炼武道了,亦不会落下对静气养身功的修炼。

别人不知道,其实如今陈宣不显山不露水的体质已经相当惊人了,单就力量而言,并不比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差,甚至还有过之,只是他从未显摆过。

而且自从修炼静气养身功之后,他从未生过病,小感冒都没有过,纵使高景明有着蛟龙角项坠的加持,入冬气温骤降那段时间也不小心染了风寒,不过人家在一群人悉心照料几天后又变得生龙活虎了。

穷苦百姓染了风寒是要命的事情,但在高家压根不是事儿。

“宣哥儿,你要的东西带来了,怎么突然想到要吃‘古董羹’的?”月亮门外走来了青豆的身影,她端着一个不小的木盘,盛着一些干菇干笋豆腐肉片之类,蔬菜是没有的,还有一个红泥小火炉架着小铜锅。

古董羹其实就是火锅,此间早就有的饮食方式,听说几百年前从南方荣国传来,因为诸多菜肴一起放羹汤里煮沸后发出的咕嘟声而来,古董就是咕嘟的谐音。

走来的青豆脸蛋在寒冬中红红的像苹果,进屋后还轻轻跺了跺脚,不是因为冷,而是担心泥泞弄脏了地面。

陈宣当即放下书籍起身道:“青豆姐姐来啦,麻烦你了,这不因为天冷,就想吃点热乎的”

“麻烦什么呀,应该的,嘻嘻,难道还能给你吃生冷的呀”,青豆放下托盘开始摆弄带来的东西打趣道。

大半年下来,陈宣和她已经很熟了,她的确是专门负责高景明这个小院的高级丫鬟,地位在丫鬟中仅次于小彩她们。

陈宣上前帮忙道:“上次吃过就有些嘴馋呢”

“我来吧,你先去净手,很快就好了”青豆摆放烧好的红泥小火炉道,有点烫手,完了下意识摸了摸耳朵。

也帮不上什么忙,陈宣依言去洗手,回头道:“青豆姐姐,少爷他们去祖宅了,这里冷清,一起吃点吧,我一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

青豆犹豫了下,应该是思索接下来没什么要紧的事儿,便微笑着应下道:“那好吧,省得你一个人无聊,沾你的光啦”

“青豆姐姐见外了”,陈宣洗完手去关门挡住外面寒风,顺便把暖炉放桌子下面。

桌上桌下两个炉子,房间很快温暖了起来,咕嘟嘟沸腾的火锅冒着食物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开。

可惜少了些陈宣熟悉的调料,比如关键的辣椒,但也很不错了,高汤为底也另有一番滋味,再有葱姜蒜酱油醋以及些许芥末调的料汁,外面冬雪为伴,吃得那叫一个舒服。

不时给陈宣夹菜,青豆提醒他烫,慢点,没人和他抢。

吃东西的时候两人也聊些大小趣事儿的,听青豆提及,不知何时传出的风声,高夫人的几个贴身丫鬟早已经过了嫁人的年纪,再不嫁人就是没人要的老姑娘了。

有道是空穴不来风,此事想来是真的,是以近来高府外偶尔有些‘花枝招展’的适婚男子徘徊,估摸着存了分念想,想要觅得一段姻缘。

高家内院的丫鬟呢,知书达理识文断句,甚至还有一定武艺傍身,可不是一般小门小户家的闺女能比的,哪怕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娶回去都是贤内助,多的是人巴望着。

而且关键的是娶回去之后还有机会和高家这等门户攀上关系,哪怕有事儿不敢求上门来,说出去亦有不少人顾忌一二。

其实经过上次的交谈之后,青禾她们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都已经相继有了决定,打算寻一良人嫁了,只是暂时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在观望阶段。

倒是没有人打算给高老爷当侍妾,尽管那是一次难得飞上高枝的机会,但她们觉得那样做对不起夫人这么多年的恩惠。

对此高夫人并没有失望亦或者不悦,反而为她们感到高兴,遵从她们的意愿,甚至还说有合适的良人会为她们留意一下,主仆一场,高夫人算是仁至义尽了。

其实对高夫人来说,她们的年龄和自己大女儿相差不大,一定程度上也是将她们当做女儿看待的,是以对她们的事情自然上心些,抛开个人为以后打算的因素,她其实也不愿青禾等人给自家男人做妾,好好的黄花大闺女那样太过糟践了。

得知这一消息陈宣也是愣了一下,在他个人看来,青禾她们还年轻,嫁人还早了些,但在这个世界她们年纪算大的了,对此他也左右不了什么,只能由衷的祝愿她们能找个如意郎君吧。

这种事情啊,一旦有了苗头,其实很快的,或许下一个冬日,在高家就再也看不到她们的身影了。

风吹果熟落,黄花开得需人采呀……

窗外的白雪日渐消融,待到春来新燕归,玉山花开满枝头,朗朗读书声再次响起。

新学期陈宣他们升到丙级了,每日的课程亦有所变动,初蒙换成了问章,内容包涵诗词文章,先生上课的时候亦开始了断句的教导,四季换成了通晓,进一步认识山川地理人文,算计倒是没变,但内容更加深入复杂了。

下午的琴棋书画课程倒是没变,但上课时间被压缩,每个学段挤出两三堂课学习礼仪。

他们升级了,丁级自然有新的孩童补上,这一年丁级人数越发的多,开了三个班级。

有新人来,自有旧人去,大多数进修班的面孔都已经不见。

待到三月初,蒙学完毕的甲级学子各自奔赴考场,几家欢喜几家愁。

每县三年有一两次的童生试,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今年开科取才,一县取十至二十人,这是根据当地人口以及生活富足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落榜者暗自垂泪,过后有的认清现实回家平淡一生,有的奋起再战,充实进修班缺少的部分。

这年的童生试自然和陈宣他们无关,亦感受不到其中的紧张,但在童生试过后的第十天,舒耀找到了陈宣,是来给他作别的,他在蓝丰县上榜了,而今有最基础功名在身,未来有望,自然有人投资,所以他要去蓝丰县县学进一步深造,希望有朝一日更进一步取得秀才身。

陈宣怀疑是去年蓝丰县砍了太多人,某些人的死去自然腾出了不少机会,才给了一些人上榜空缺。

人家舒耀的努力很多人都看在眼中,陈宣自然送上由衷的祝贺。

作别的时候,舒耀还真心勉励陈宣,让他不要纠结自己的身份,不要心灰意冷,将来努力科举出人头地,说不得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州府相遇同场考试,甚至结伴去京城搏一世风光也不是不可能的。

陈宣心头明白,他与其是在勉励自己,其实更多的是自己在对未来的憧憬。

舒耀不是专门来找他一个人的,陈宣只是其中之一,他还有很多人要告别,还得感谢先生这么多年的栽培。

人来人去的岁月里,时间在不停的流转。

也是这一年,陈宣在高家送别了青鱼,曾开玩笑说要恳请夫人嫁给陈宣的女孩,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在三月初得高夫人放行远嫁去了外地。

也是这个月,牛乐的妻子小娟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为此小娟哭了几天,险些月子里生病,还是高夫人让贴身丫鬟去探望安慰,她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同年六月,青萍也嫁人了,秋来青禾亦嫁为人妇。

在声声由衷祝福里,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这年冬来,高夫人原本的四个贴身丫鬟只剩下青梅了,她也已经许了人家,来年便要离去,剩下的时间用以调教高夫人新来的丫鬟。

身处其间,一次次的离别,开始的不舍微微酸涩,终究化作平常,人生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又是一年春,青梅都含泪随夫家去了,熟悉的人又少了一个。

陈宣他们也在玉山学堂升入了乙级,这年陈宣骨龄七岁,高景明十岁,学堂增加新了科目,在以往按部就班学习的礼乐书数外,君子六艺的射御也开始了。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他们正式开始接触武学,为此陈宣足足准备了两年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