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梁山庄园主之称霸天下 > 正文 第四十三章 人粮两得

梁山庄园主之称霸天下 正文 第四十三章 人粮两得

作者:玉苍闲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董老太公的那封信,也就短短的几页纸,却看得古浩天感慨不已。为不使其生疑,他记下几个关键之处,便叫时迁送回原处。

那书信是董太公的长子从沂州寄来,他是沂州司户参军身边的一个书吏,虽不是什么显赫的官职,但凭借家里的钱财和自身的钻营,成了那参军的心腹。

信中所说大意是,本次沂州春荒严重,朝廷下拨二十余万石救济粮,其中分给沂水县的有六万石,他通过参军的关系要求沂水县把北部董店一带约二万石的救济粮,交由其父发放,要求其父利用乡书手(即后世乡长)的身份,和北部山区乡民信息不通的有利条件,侵吞这批救济粮。

青黄不接,民不聊生,好容易盼来朝廷救济粮,却成了各级官吏的唐僧肉,也难怪民众会造反,古浩天心里叹道。

乘着月色,古浩天和时迁走在回去沂水县的官道上。然而那封信的内容始终萦绕在他的脑子里,“二月二十四日,粮船到沂水县码头,二十七日到董店,请父亲妥当处置,免出意外。”二月二十四日也就是七日后,古浩天盘算着,绝不能让救济粮落入董家父子手里。

次日巳时,两人方回到朱贵堂侄的店里,而李逵和卞祥两批人马均已到了。一路上古浩天想了好多方案,都觉得不完善。报官,想想还是算了,如果州、县两级没有利益关联,董家凭一个当书吏的儿子,又怎能贪得了两万石粮食。分发给民众也不现实,董家势必不肯主动放粮,民众没有组织也不可能过来抢粮,那怕他几人劫下当场分发,恐怕发不了多少,就要面临官兵的围剿了。剩下的就是劫粮了,二万石粮食那就是一支船队,就算他有时间组织起人手劫了下来,但从沂水入运河再回梁山,途中州县关卡重重又如何过得去。

午饭过后,古浩天招集朱贵、时迁、卞祥等商议。

“董家竟恁恶毒,有甚麻烦,只待俺杀将进去,砍了他一家老小的鸟首,看那厮又如何吞得下那救命粮。”李逵在一边听了登时就大怒。

“李逵兄弟,杀了董家也容易,只是那粮食又怎生到手。”时迁虽没什么谋略,但这一点比李逵看得清楚。

“小官人,要不咱们便使郑家集的旧计。如今有时迁兄弟在此,岂不更方便。”朱贵经历过郑家集的事情,自然就想到了那次行动。

古浩天斟酌再三,最终觉得若要取得那粮食,也只能通过明面上渠道,买下那粮食,最后看看能不能搂草打兔子顺手捞回本钱,反正总比留在那些蛀虫手里强。至于灾民救济,他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既有定策,他便叫卞祥带李逵一行先赶回梁山,让闻先生调派人手过来做事。可李逵死活不走一定要留下来,古浩天无奈,想想李逵必定已经被官府通缉,不与他们同行未必坏事,也就同意了。

且说最近几日,董店一带流言满天,都说朝廷有救济粮马上就到,甚至某月某日到什么地点,有多少粮食,都传得有鼻子有眼,那掌着分发大权的董府前天天都围着人,连邻村的一些保长都跑到董府里去当面问询了。

最显著的变化是董店的人口多了很多,各方的饥民闻讯纷纷赶了过来,堵满了大街小巷。

董老太公在府里火冒三丈,把那管家骂的半死,因为那封信也就他俩人知情。管家委屈的要死,把祖宗十八代都拿出来作保,证明自己的无辜。两人最后认定是沂州那边出了问题,但事已如此,只能尽力善后。

“太公,不能把粮食运回董店,不然无法善了。俺们在沂水县城北十余里处不是有个庄园吗,就卸在那,然后找个买家速速出手。”

“一时半刻,又到那里找恁大的买家。”

“俺即刻起程到沂水县去打探,或许可找着下家。”

“唉,也只得这般了,你且快去快回。”董太公无奈,只得走一步算一步。

沂水河自县城西边流过,故城西一带就成了商业区,特别是粮食之类依赖水运的品种,更是会聚在这里。这董府管家也是运气不错,只走过三家米行,便遇着一个南方来的大粮商,只不过这个商人是听到这边缺粮,过来卖粮的并非买粮。那管家见那商人年纪轻轻,衣着华丽、相貌不凡,且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下家,就含糊的说手头有一笔大买卖,约了那商人到茶馆细谈。

可那商人听管家说是卖粮的,当时就不愿意谈了,只说我南边远道运粮而来,只为在这边卖个好价钱,现在自己粮食尚没卖完,那会去买进粮食。

倒是边上的一个瘦小的账房模样的男子,劝了一句,说若是价钱便宜,倒是可以考虑,那怕就地倒腾一番也可赚点薄利。

那商人听说,犹豫一下也就应了。

那管家一时找不到买家,卖给当地人又怕泄漏机密,可自己又不敢做主,只得再三请求,好不容易把这商人带回到董店,请老太公亲自作主。

当老太公报出两万石的数量时,那商人又打退堂鼓,说一时没办法筹集巨资,且船只也难以凑齐。最后在老太公和管家好说歹说之下,谈妥七百五十文一石的价钱,七日后在沂水县城北接货。

当晚,董太公宴请这位小贵人,主宾欢饮,几杯之后那年轻商人似有些醉意。

“太公,在下有一言不吐不快,若有不妥还望见谅。”

“且讲无妨。”

“时下春荒,沂州缺粮,太公为何将恁多粮食,低价售于俺一个外人,这粮食来路似有 ——似有不妥 ——”

“俺家主人酒喝多了,太公且莫在意。”那年青商人话还没完,边上的账房拼命的扯其衣袖,拿话遮掩。

“休得打扰,俺只是瞧着太公为人诚恳,才说得话,不然不出时日,太公惹出祸端,如何安心。”

“此话怎讲?”那董太公不动声色,不愧为老狐狸。

“在下方才进这镇子里,便看见镇里挤满灾民,如若这粮食与灾民有关。”那年青人似是故意停了下来。

“当如何?”董太公已经面有急色。

“那些灾民到时见不到粮食,只怕会闹事,若是有有心人于中挑拨,就是发生民变也是可能的,那时董府安危……”

“当如何是好。”董太公已经全无淡定,饥民作乱,时有传闻,若发生于董店,董家遭殃不说,侵吞救济粮之事必然曝光,至期的替罪羊不用想也知是谁。

“在下倒有一个两全其美之策。”

“请郎君教我。”董太公赶忙作礼讨教。

“在下家里新近置下一个大庄园,急需一批人手,若是把这批灾民招募过去,不但太公省去后患,在下也不必费周折去找人。只是……”

“郎君只管说来?”

“此处与在下家中路途遥远,这数千灾民若没有船只,一时无法运走。”

“船只只管放心,老夫自当尽力。”

董太公听说这少年商人愿意把数千灾民带走,顿时喜出望外,些许船只自然不在话下。当下就吩咐管家,即刻带府里人手去招募灾民。那年轻商人便告辞离去,双方约定十日后沂水县城北再见。

沂水河,古浩天和时迁坐在董家派来的船上,董店之行出乎意料的顺利,不仅收了粮食顺带把几千灾民也不费功夫的搞定,自是清爽无比。原来这年轻商人和账户便是古浩天和时迁,本想让朱贵出马,可他是当地人万一被人识破,便是不妥,梁山调人又来不及,剩下的也就自己和时迁两人,只得硬着头皮出马了,幸好董家急着脱手并没疑心。

七日后阮家兄弟带领的船队,抵达了沂水县城外,随船还有孙安、卞祥各自带领的两队护卫队员。时迁与那管家接好头之后,便于那城北十里处的码头,用了三个通宵的时间把二万石粮食换过船来。古浩天让阮小二和阮小五兄弟和孙安带人押运粮食回去,又吩咐阮小二于那沂水和运河的交汇渡口组织船只接应灾民,把卞祥的一队和阮小七留下来。

粮食启运完毕,古浩天带着卞祥、时迁、阮小七再次来到董店。在董家难得慷慨之下,这几天董店的千余灾民总算吃上些热食,但对董家宣扬的去南方庄园的事,却应者寥寥。董家无奈只得许了每人一两银子的迁涉补偿,才有人愿去并逐渐踊跃,最后达一千五百余人,于是董店灾民所剩无几。

古浩天几人的到来,让董老太公松了一口气,他真是担心那年轻商人自顾去了,给他留下这个大包袱。也是这几日折腾的苦了,他立马让灾民装船,叫古浩天带走。又应要求以乡书手的名义写了一封文书,说明这些村民因春荒,生计难持,去往某某庄园务工渡荒。

当日下午,古浩天一行随船起航,当夜又于沂水城外接了李逵等人,除了朱贵和时迁、阮小七留下处理后续事宜外,其他人一并押船回去。

且说次日傍晚,沂州府以北二十里的沂水河里,一只船不幸倾翻,船上两人均落水身亡。后来有沂州府衙官差赶到,但现场并没看出什么异常,只是其中有一书吏脸色铁青,有认识的人说,那书吏姓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