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梁山庄园主之称霸天下 > 正文 第一零五章 争起贡院

梁山庄园主之称霸天下 正文 第一零五章 争起贡院

作者:玉苍闲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今年的菊园诗会,因为古浩天的四首菊花诗而名噪一时,文人雅士,青楼楚馆,无不传唱,连带着古浩天和王伦的斗诗故事,也被人们传遍了大街小巷。

高升客栈这几日也是访客不断,但他们都赴了个空。此时的古浩天却在梁山的后街里,逛逛街、看看训练、读读东坡文集,过着悠闲的日子。

原来菊园诗会的次日,颜俊卿送来了《东坡文集》时,提醒说,如今他可是济州名人,要他做好应酬各路来访的准备。古浩天一听头就大了,看看反正放榜时间还长,而且梁山距此也不远,便逃也似的回来了。

暂不论古浩天的悠闲生活,且说那济州贡院里头,这几日一众考官却是忙的旰食宵衣。大伙儿围着几千张考卷,没白天没黑夜的忙碌着。

“这等文字功底也来参加乡试,真是误人功夫。”

这时,一个阅卷的官员,拿起一份试卷看了几眼,不屑的说了句,便把扔到了一旁的竹篓里。

“何等试卷,让刘兄如此不屑。”

而此时刚好有一个巡查的官员经过,他好奇的拿起那份卷子,看了起来。

只见他看着看着,神情渐渐的深沉,并且还找了一处座位,坐下来静心阅看了起来。

“时兄,这等劣卷如何看得津津有味,那里头莫非绣着花不成。”

那姓刘的考官,见那时氏考官对着一份废卷,却越看越有味,不由得好奇的问。

“绣花倒是没有,不过这些策论,以我看来倒真是花团锦簇、沉博绝丽,便是省试、殿试也是拿的出手的。”

那时考官对这份卷子似是十分中意,言谈之中甚是推崇。不过那刘考官听了却不乐意了,他刚刚把这卷子作为下等卷给黜落了,而时考官却把它说的这么好,这不是说他没眼光吗。

“时兄言过其实了吧,这卷子在下虽未细看,但那文字确是着实的不堪,仅凭这一点,黜落也是应该的。”刘氏考官不悦的说。

“文字倒确实有些不足,但瑕不掩瑜,刘兄可看过这两篇试策,‘金乃稚虎,辽为老狼,周为田马,若助狼拒虎,或有生机,若驱虎吞狼,则为虎口之食’,这等深邃言论,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一般士子何人又能思想的到。”时考官正是看中策论的内容,故此才坚持己见。

“狂妄之语,焉知不是哗众取宠,搏人眼球。”那刘氏考官算是与时氏考官扛上了。

两人的争执,一时引起了周围考官的注意,便有人围着那卷子看起来。随后这些人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可能是这份卷子太过特殊,最后竟形成对立的两派,说好的极为推崇,说不行的却极力贬低。双方争执不下之后,便一致意见请知府大人定夺。

内堂之中,济州知府张叔夜正在审阅卷子,突听得外头吵闹,正欲叫人出去询问,却看到几个考官拿着一份卷子进来。

“文彬,你身为教授,因知规矩,怎在贡院里头喧哗。”张知府见领头的时氏考官,便开口责问道。

“文彬唐突了,只是这一份好卷子,就此黜落在下心有不甘,故起争持。”

原来这个考官便叫时文彬,若时古浩天听了,必定知道此人便是后来的郓城县令,水浒传里评价他“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名为县之宰官,实乃民之父母”,是全书中难得被好评的朝廷官员之一。

“大人明鉴,此卷非但文字不通,且满纸荒唐言,实不该取。”刘氏考官争辩道。

“卷子留下,待我看了再说,且下去好生做事,须知尔等一念一行,便关乎士子一生一世。”张知府接过卷子,郑重的吩咐道。

几位考官行礼退下,张叔夜张知府把那卷子在案上摊开,心里也有几分好奇,这究竟是甚么卷子,竟引得众多考官如此大的争议。

他先看了帖经、墨义,发现一字不差,心想这士子底子倒是不错,再看那诗赋,又觉一般,然后便看那经义、论策。粗一看,果然文字浅白、全无古韵,不过胜在词能达意、条理清楚,于是他耐心的看下去。两篇试经义看完,他便觉察到这卷子有些意思,随即接着看两篇试论,想不到也是眼光独到,当他看到隋和亲试论的最后,那一句“汉家若有好儿郎,何须弱女出阳关”时,登时心生无限感慨。汉家儿郎今何在?汉家儿郎今何在?他在内心禁不住数次的问自己。

经义和论看过之后,便剩下最后两道试策,张叔夜此时已经不再怀疑它的水准了,他只是想着,这两篇策到底能给他什么样的震撼。

第一篇便是关于淮水救灾,文章中提出的治河策略,好似为淮水量身定做一般,无一不讲到要害之上,尤其结语提到,“天灾实则人祸”更是振聋发聩。

张叔夜闭上眼平静了一会,然后把目光投向最后一篇试策。作为大周朝廷少数的有识之士,对北边的外患他一直忧心忡忡,所以本次乡试才出了这样的题目,本也没抱什么期望,但这位士子,前面给他太多的惊喜,他不由心生强烈的期待。

“金乃稚虎,辽为老狼,周则为圈中田马,看似高大,实则无用,若助狼拒虎,或有一线生机,若驱虎吞狼,则早晚为虎口之食矣。”

乡野学子,尚看得如此清楚,朝中滚滚诸公为何无人明白。当一篇看完,张叔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朝中欲与金国结盟对付辽国之事,他早已听说,虽不看好,但也没有往太坏的地方想,如今看了这篇试策,他却惊出一身冷汗。“圈中田马”!“圈中田马”!他默默念叨着,突然提笔想给朝中写信,可是欲待落笔之时却悲哀的发现,想遍朝中东西两府,竟无一人可以交心。

“朝政如斯!”他喃喃的说了一句,颓然坐下。

“大人,这是新近选中的卷子,请你过目。”

此时那刘氏的考官又拿了一些卷子进来,他看到张大人没精打采的靠在椅子上,心想先头那卷子必不中大人意了,不由暗处得意,随手便拿过桌头的卷子,转身便出去。

“刘大人,你这是作甚?”张叔夜见其把案头卷子拿走,突然回神过来。

“这不是黜落了吗?”

“谁人与你说的。”

想到这人差点毁了一位英才,张叔夜语气不觉重了几分,却把那姓刘的弄得尴尬不已。

至十月一日,济州贡院评卷终于结束,共计取了三十六名举人,张叔夜乾纲独断把那份争议的卷子点了头名。

“张大人此卷文字平庸,录取尚且勉强,点为头名,在下以为不妥。”

那刘氏考官见自己黜落的卷子非但取了,还点为头名,顿觉面子全失,大为不满,便出头反对。

“刘大人,你以为国朝取士为何以策论为重?”张知府见其反对便问道。

“自然是通策论,可抚民、安境、治国。”

“那我问你,若以你为使,治理淮水,当以何策?”

“这……,在下并没治水经历,也不曾于就任于江淮,一时没有良策。”那刘氏考官迟疑一下,嗫嚅的回道。

“你为官十余年尚且不知治水之策,且听听这位白衣士子的治淮之言,便知我为何点他为头名,文彬,你且把那士子的治淮之策,读与大家听听。”

时文彬对那策论本就喜爱,这会读来更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是那半文不白的文字,非但没有失了文采,反而让人更加易懂。短短的数百字,却把淮水水患的成因、对策及困难剖析的清清楚楚。何处该修坝,何处该围堰、何处该疏浚,千里淮水便似摆在人们眼前一般。

“刘大人,如今若再让你治淮,可有良策?”张叔夜又一次问那刘氏考官。

“属下……属下……”那刘氏考官顿时被噎的满脸通红,话不能出。

“诸位,我点此位士子为头名,可还有异议。”张叔夜不再理他,环视一众考官问道。

“我等没有异议。”

这时堂下再也没人敢反对,一则策论的确写的不错,二则那刘考官前车之鉴,没有足够的能耐,谁愿去触那霉头。

“那便开封吧。”

随着张叔夜的一声令下,录取的三十六张卷了一一撕去了糊名,一个个中举的名字显露了出来。头名举人郓城县古浩天,这个众人关注的名字,终于出现于大家的面前。

古浩天,张叔夜一看到这个名字,蓦想起老友徐处仁的话,“此子智多近妖,绝非囊中之物”,他说的不就是这个人吗。随即他又看一下年龄,果然是一个十二的少年,心知再无差错了。可一想把一名十二岁的孩子点为头名举人,对其而言并非好事,他思虑再三,又提笔把他改为第三名,原本第二名的颜俊卿幸运的升为头名。

至此大周承平十一年济州府的秋闱,经过几番波折,终于落下帷幕,而期间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却在后世传为佳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