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

哈哈!

没想到你秦枫眉清目秀的,居然也会结党了?而且,还是从孩子抓起……

朱元璋看看徐鼎臣,再看看继续作为这场殿试主持者的秦枫,没有生气,只觉得有些好笑。

殿试的主考,是大明皇帝。

但秦枫作为全国总学政,在最后的这场殿试中,依然是担任重要角色,负责替皇帝组织、传达,协调流程以及维持秩序,因为皇帝总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事实上除了最后的策问环节,其他的考试形式,跟之前的会试乡试之类,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唯一显得更庄严肃穆的,便是现在这个金銮殿上见君的过程了。

“诸位爱卿。”朱元璋发言,在宝座上缓缓站起身子,将目光洒落阶下,淡淡道:“你们经过层层考试选拔,走到今天,走到这里,都是我大明未来的股肱之臣。希冀你们能在今日的殿试当中,再次尽展胸中所学,让咱看一看,此次我大明重开科举,向天下招贤纳士,最终汇聚在此的英才,胸中锦绣如何。”

朱元璋并没有多说,但从那个“咱”字,便能让许多熟悉他的文武百官知道,陛下今天心情还不错的。

既然不错……那秦枫安插那个孩子直接进殿试的事,便不要再提了,万一触了霉头,惹得皇帝不高兴,反倒是自己不懂事了。

皇帝简短的讲话之后,作为主持者的秦枫,便没有再长篇累牍多说废话。

殿试之前,不管是最低级别的县试还是全国精英汇聚的会试,考试时间都是三天,考生在号房里度过重要的三天,然后决定人生命运的走向。

但是到了殿试,便定在五天。

这五天,大概的分配,是这样的:

首先前三天,照样是一张试卷,由皇帝亲自出题,甚至连作为总学政的秦枫,事先都并不知道题目的内容,可谓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唯一的区别是,答卷之前,所有考生有资格去往金銮殿,先感受一下气氛,然后听皇帝训话之后,才统一带到早就准备好的考试地点,这对他们就比较熟悉了,也不会太紧张。

实际上,这张卷,已经能够决定,这五百人中,哪些成为进士,哪些名落孙山。

然后一天,是阅卷过程,依然由殿试主考官,也就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亲自批阅,秦枫只有辅助的资格。

最后一天,则是从已经入选进士的考生中,进一步确定等次,也就是分出一甲二甲三甲,这个评判的标准,便是金銮殿上的皇帝策问,若是对答令皇帝满意,那就要在金銮殿上点状元,以及稍逊一筹的榜眼、探花等。

很多人印象里的殿试,只有最后点状元的那一环,是不完整的。

实际上,殿试也不完全只是面试,依然还是有笔试的过程,而且其实说起来,笔试更重要,若是笔试失利,连进士的资格都没有,那也就失去了再次见到皇帝的资格,收拾收拾回家吧,毕竟还是个举人,运气好也还是可以做官的。

在秦枫的带领下,这次的殿试贡士,一共五百人,浩浩荡荡,按照朝廷规制的路线,去往那座已经改造成号房的宫殿。

朱元璋定鼎天下,定都应天府,虽然已经过去五年,但是皇城的建造却还只是刚刚开始。

之前有过动念,想要迁都去濠州,但因为秦枫心声的批判,朱元璋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么既然要在这里长住,再考虑到大明的千秋万载,这个修建都城的事情就不能马虎。

工程是浩大的,时间是冗长的。

所以这次贡士们去往的宫殿,是新建的一座,本来用途并不是考试,但赶上了科举大事,索性临时改建,倒也足够宽敞明亮。

这三天的考试,皇帝自然不可能全程跟着了。

不过,也不再是秦枫一个人就能完全做主。

虽然秦枫依然是重要的主持者,但这次秦枫身边陪同的,有魏国公徐达,有户部尚书杨思义,有礼部尚书陈迪……

这些朝廷大员,跟在秦枫身边,目光里也尽是激赏的神色。

这次科举,要是没有秦枫,还真不会是今日的气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明的未来,都已经被秦枫悄悄改变了啊,倘若没有秦枫,现在的贡士就要换一批人,那意味着未来大明各地甚至中枢的官员,都是另一批,自然会将这个王朝,带去不同的方向。

这样的功劳,别说是安插一个徐鼎臣,就算再多几个,也是应该的。

想到这里,这几位位极人臣的高官,也就心意平和,哪怕是眼里不揉沙子的徐达和杨思义,也不再存有什么芥蒂,反而看着秦枫身边并不避嫌的徐鼎臣,觉得此子机灵乖巧,在这样的场合居然不怯场不害怕,或许还真是个可造之材呢。

现在就算限于年龄,学问差一点,但未来可期。

秦枫组织考试,早就是轻车熟路,即便考试地点换成了皇城之中,流程上也并不会有什么差别。

考试开始。

一连三天。

事关前途命运,所有人自然全力以赴,秦枫就亲眼见证,有的考生殚精竭虑,为了答好试卷,甚至这三天三夜,都是不眠不休,实在令人动容。

不过,秦枫走过去,看几眼那张卷子,只能是摇摇头,觉得努力未必有回报,这样的学问和理解,很可能第一关都过不去。

但阅卷的是朱元璋,秦枫倒也不能把话说死。

三天的时间,秦枫把每个人的卷子,都大致看过,心中已经有了数。

此外,秦枫对于朱元璋出的这些题目,也完全看懂了这位皇帝的心中所想。

比方说,“经”的题目,说的大概是个道德标准的事情,这很可能是因为朱元璋看到了各地的那些乱象,尤其是扬州府、广东布政司两场影响深远的屠杀,或许让这位皇帝第一次意识到,他任命的官员,能力先放在一边,在道德上,似乎很有亏欠。

于是,就有了这道题,想听听这些优中选优的贡士们,如何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