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 第四百二十七章 会试将至

这……

有道理。

秦枫忽然觉得,余从龙临死前的这番咆哮,虽然恨意满满,但似乎也挺有道理。

别的不说,就上次头顶大诰告状的事,能活下来,还升了官,实在是运气爆棚。

罢了,这余从龙固然是罪不可赦,但也不用扩大化了。

随便定一个全家抄斩就好,跟宋去华一样的待遇,诛九族这种有干天和的事儿,还是算了吧。

秦枫既然定了调子,在广东都指挥使郑晨手中兵马的强力保障下,整件事情的善后工作,很快就进入到实质阶段。

扫清余从龙的余毒,这并不困难,包括姚守亮在内的一众余从龙亲信,被全都揪了出来,按照具体情况,或杀或囚,一切都从重从快,秦枫都还没离开广东呢,被锒铛下狱的就超过千人,甚至让广州府的监狱人满为患。

而秦枫,该回京了。

虽然这里的百姓很不舍得,但他在跟当地的几个农人磋商了灌溉新法的一些改进措施,又多耽搁了几天,实在是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

此外,秦枫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尤其是这里的科举虽然刚刚结束乡试,却在余从龙极其党羽的操控下,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

许多优秀的人才,因为不满这样黑暗的局面,只要稍稍表露出来,便被用各种理由杀死,这样血腥的杀戮,自然让所有人都噤若寒蝉,最后只能是那些跟余从龙达成了某种利益交换的宗族子弟,才能入科举,才能通过层层考试。

现在,秦大人来了,广东的天变了!

一时间,群情激奋,叫喊着要重开科举,重新考试的人,绝不在少数。

无奈,秦枫只得又多耽搁了几天,索性开了一场不属于正常科举流程的恩科,所有人只要有心仕途,就可以参与,若真的能够脱颖而出,秦枫便可以凭借全国总学政的身份,给他们一个直接参加会试的名额!

完成这一切,秦枫真的该走了。

因为会试在京城,按理说秦枫是不该缺席的,现在算算时日,如果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应该还赶得上。

离开的那天,万民涌动!

如之前秦枫分析过的,这里的宗族势力之所以强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穷怕了,弱怕了,饿怕了,这才不得不抱团起来,对抗官府。

对于秦枫这样真正心怀百姓的好官,不论是否出身宗族,都真心拥护。

只可惜,秦大人不能留在这里啊!

唉……

许多老百姓都流下了不舍的热泪,跟这位马上的年轻人,洒泪而别。

“诸位乡亲父老,大家放心!”秦枫看到这一幕,亦是心中感慨,当下便双手抱拳,四处摆了摆,郑重说道:“此次科举之后,本官会建议圣上,选出最优秀最出色的官员,到广东来!”

“我知道,你们是宗族也好,是贫家也罢,其实所要的并不是什么超卓的权力,也不是定要欺压什么人,你们想要的,无非就是公平而已。”

“本官承诺,会给你们一个公平!”

“梁潜?”

忽然,秦枫点了梁潜的名字,这位首先告发黑幕,险死还生的宝安县令,愣了片刻,连忙越众而出,慌忙道:“下官在!”

“本官走后,这里的事情,你多顾着。”秦枫看着这个最初在宝安县相识的胖子县令,笑道:“新的布政司使到任之前,广州府这里无人主持,又牵涉到即将开始的秋收,这些事,你得担待起来。”

“下官尽力而为!”梁潜正色道。

“哈哈,现在,还想辞官吗?”秦枫见他似乎还在紧张,便笑了起来,知道这梁潜之前的想法,随意问道。

“呃……不想了!”梁潜大声说道:“只要朝廷允许,百姓信得过,下官便在这宝安县,做一辈子的县令!”

“县令?”秦枫摇了摇头,失笑道:“知府啊!你不能什么都指望朝廷派官下来,原则上,还是像你这样,了解当地情况,拥有丰富经验的人,来做主官,才最为合适。”

啊!知府?

梁潜被震得说不出话来。

这位钦差大人一句话,竟然就能让他连升三级?

不过,这不必怀疑,毕竟秦枫是什么样的圣眷,有目共睹,他只要回京之后跟皇帝美言几句,这事儿也就成了一大半了。

梁潜做梦也想不到,能决定这件事的皇帝陛下,也就在不远处,笑吟吟地看着他呢。

……

回到京城,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

洪武年间的交通水平,落后到秦枫至今还有点难以适应。

从广东布政司离开的时候,秋收还没有正式开始。

但是回到京城,这件国之大事,已经尘埃落定。

不知不觉,又是年终岁尾了。

一度认为都要回老家的秦枫,再次履险为夷,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朝堂的声望,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虽然,明面上,秦枫依然还只是正四品的知府。

但全国总学政,科举主考官这个身份,钦差全国之时,谁敢有半点怠慢之处?

而秦枫的威望之隆,若是换了旁人,甚至都可能开始被皇帝所忌惮了。

然而秦枫的圣眷,从来都是令人羡慕无比的。

没人知道朱元璋是从心声里听到秦枫的真正想法,自然不可能对他存有什么防范之心,大家看到的,只是亘古未有的一段君臣佳话。

朝堂内外,已经渐渐开始传出议论,说秦枫虽然现在还年轻,但以他现在的功绩,再加上圣上对他的无限恩宠,以后定是要封王的,就跟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一样,他的名字,将随着这个新兴的伟大王朝,一同闪耀,甚至就算大明无法真的千秋万载,百姓也绝不会忘记那个真正把他们捧在头顶的秦大人。

年关将近。

但是京城中,却并没有多少临近过年的喜庆。

相反,气氛竟是有些紧张,尤其那些操着外地口音,明显不属于应天府人士的那些年轻的读书人,常表现出那种既紧张又忐忑,既期待又不安的情绪。

因为,会试将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