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 第二百四十四章 老师把他们拿捏得死死的!

嚯!

这话可就重了!

别说这桌菜肴实在是上品的水平,就算真的不堪入目,在知府大人面前,哪个不开眼的还敢挑剔?

于是,五个如惊弓之鸟一般的县令,慌乱地拿起筷子,也不计较喜好,就近夹了一筷子菜,几乎是整齐划一地送到口中。

嗯?

下一刻,五道目光,齐齐微变。

这菜……

不对啊!

怎么好像盐少了?

知府大人的口味,这么清淡的吗,可年轻人不应该是相对偏重,要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才讲究个少油少盐。

再咀嚼几口,表情更加精彩。

所有人都可以确定,这不是放得少了,根本就是没放!

知府衙门的厨子,这么差劲的吗?

念头微动,立刻将其摒弃。

开什么玩笑!

再怎么说,也是堂堂四品官的衙门,那厨子敢犯这种错误,轻则丢差事,重则挨板子啊!

除非,故意的……

顿时,一双双眼睛,开始闪烁起来。

不放盐,是个什么意思?

是表示,知府大人,对我们“无言”?

抑或是,我们这些人,应当“无颜”面对本县的百姓父老?

脑子很乱,线头很多,每个人心里都盘算着各自的小九九,尤其是这些年来做过的那些不上台面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不知秦枫是知道了还是不知道,知道了多少,会不会来个秋后算账之类……

但尽管脑子里都快转冒烟了,却每一个人敢停下来。

知府大人请你吃饭,你不吃,这是对饭菜有意见,还是对知府大人有意见?

因此,这五位县令,压根不去计较饭菜里是不是寡淡无味,照样举起筷子,吃得津津有味,表面上丝毫也没有露出异样。

“嗯,我说个事。”秦枫干掉一条鸡腿,好像已经吃饱了,放下筷子,用桌上的餐巾擦了擦嘴。

呃!

正在努力吃饭的众人,动作一僵。

你让我们吃,结果你不吃了……

那我们怎么还敢继续吃啊!

猪吗?

五个人苦着脸,纷纷放下筷子,望向秦枫。

“老师厉害!!”徐鼎臣虽然没资格列席,但旁观到此情此景,眼睛越来越亮。

这些,都是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啊!

老师竟然能凭着饭桌上的一起一落,就把这几个人老成精的七品知县,拿捏得半死不活,真是太精彩了!

之前还有人议论说,秦枫擢升太快,从七品一下子到了正四品,面对昔日同僚,一方面尴尬,另一方面很难压住场面,尤其是那些县令欺他年轻,保不齐要出多少难题。

但现在看来……

谁给谁出难题啊?

“鼎臣,你别站着了,来坐下一起听听。”秦枫忽然回头,招呼正在咀嚼老师言行深意的徐鼎臣。

噫!

所有人又是一惊。

让这孩子一起?

的确,这里空着一把椅子。

可是这把椅子,原本是属于江浦县知县孙不甚的啊!

孙不甚因为不开眼,被知府大人整了,但是这个空位,代表的依然是七品县令的位置。

这孩子……还不到十岁吧!

莫非……

众人心中有大胆的猜测,但又是不敢相信,又是不敢吱声,只好用微微征询的目光,望向这个莫测高深的年轻知府。

秦枫没有多说关于徐鼎臣落座的事,而是稍稍正色,沉声道:“大家应该都听说了,今年咱们大明朝的头等大事,就是重开科举,在全国范围内,为朝廷选拔英才。”

“各地,都在缺官。”

“有的衙门里官吏短缺,只能是让有限的人手,身兼数职,大大影响职能发挥。”

“有的官吏早就德不配位,却也无人替换。”

“这些,都是朝廷重开科举的意义所在,也是我大明朝强盛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比如我们应天府,六合县县令之位,空了也有半个月了,只能勉强维持,朝廷想要派人,却已经无人可派。”

“今天,又要多缺一个江浦县。”

“鼎臣这孩子,也算是本官看着长大的,虽然年纪尚小,也读了不少圣贤书,为人机灵,处事稳妥果决。倘若这次科举中能够脱颖而出,本官有意让他先接替六合县县令的位置。”

啊!

还真是这样!

这孩子才几岁啊!

秦枫你还真的是用人唯亲……

众知县心里都有类似的想法,但是表面上却只得说知府大人为国选材,辛苦不易;徐鼎臣小小年纪,已有非凡气象。云云。

“嗯,回到科举这件事。”秦枫像是饿了,把那盘肥鸡的另一条鸡腿也撕了下来,一边吃一边说道:“朝廷的大事,咱们应天府不可落后!各县都要尽力,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英才。”

“年前,关于重开科举的文书,已经发到各县,相信你们都看到了。那么接下来贯彻落实圣上的旨意,在各县首先举办‘县试’的章程,诸位准备得怎么样了,不妨跟本官说一说。”

嗯,这的确是正事!

没等过年,朝廷的文书都已经发到各州县,偏远的可能都还没到,但应天府的诸县因为临近皇城,当然早早就收到了。

据说当今圣上为了这次科举,很是花费了一番心血。

大小官员,谁敢怠慢了?

短暂的沉默之后,溧水县县令张广林首先说道:“知府大人放心!我溧水县早已做好准备,等新年一过,不等开春,便举办溧水县的县试。其实这两年来,我溧水县仿效大人在淳化县搞的县学模式,也搞了自己的县学,虽然没法跟淳化相比,但也选拔了一批不错的孩子,说不定就能在县试和府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到真正为国选材的‘院试’当中。”

此次大明重开科举,章程也已经由皇帝朱元璋亲自拟定。

从低到高,依次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但其实即便是最低一级的院试,虽然考试地点就在本府甚至本县内,但却同样是由国家指定的提督学政主持,是非常严肃的朝廷大事,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溜达一圈,浪费朝廷资源的。

因此,院试之前,又细化了府试和县试,目的是为了初次选拔,避免一些滥竽充数的垃圾混迹其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