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51章 立功前朝檀道济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51章 立功前朝檀道济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檀道济年少时就父母双亡,居丧期间尽孝守礼,侍奉兄姊,以和蔼恭敬的品行受到时人的称赞。

后经过族叔檀凭之引荐,进入谢玄北府兵中刘裕的军营。

当时正值东晋权臣桓玄把持朝政大权,废黜了晋安帝,并自己称帝,建国号楚。

元兴三年二月,檀道济跟随刘裕于京口举行起义。

刘裕以打猎为名,暗中联络聚集北府兵兵将,斩杀了桓修、桓弘等桓玄亲信。

刘裕被推为盟主,传檄四方,檀道济也由此迈入刘裕麾下。

“京口起义后,檀道济及其兄长均跟随刘裕起兵平定京城,讨伐桓玄。”

“檀道济任征西将军,并同在刘裕建武将军府中参谋军事,在讨平鲁山之役中。”

“檀道济擒获桓振,升任为辅国将军、南阳太守,同时由于辅佐举义建有功勋,封为吴兴县五等侯。””

“义熙六年,刘裕带兵北伐南燕,而卢循乘机起兵反叛,一时之间,众多贼寇也纷纷响应。”

“郭寄生等即聚集在作唐县作乱,檀道济遂被刘裕任命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平定了叛乱。”

“之后,跟随刘道规讨伐桓谦、苟林等,檀道济为激励文武官员,冲锋时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当徐道覆进逼京城时,刘道规亲自领兵作战,而檀道济在其中立下战功最多。”

“不久升迁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任太尉参军,官拜中书侍郎。”

“同时因前后的功劳封爵为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并补官太尉主簿、咨议参军。”

“刘裕长子刘义符任征虏将军镇守京口时,还任檀道济为司马、临淮太守,后又升迁为世子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义熙十一年,檀道济还参加了进攻襄阳、平定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义熙十二年,檀道济被任命为先锋,随刘裕北伐后秦,一路从淮河、肥水出发,其大军所到之处,全部告捷。”

“徐州刺史姚掌献出项城投降于檀道济,各城也都纷纷望风而降,惟独新蔡太守董遵不肯屈服。”

“檀道济攻下其所守城池,擒获董遵,并杀之。”

“之后又进兵攻克许昌,抓获后秦宁朔将军、颍州太守姚坦以及大将杨业。”

“不久,刘裕所率晋军即攻占了后秦阳城、荥阳,大军推进到到成皋。”

“当时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陈留公姚洸派遣信使向长安求援。”

“然而后秦军中司马姚禹暗中和檀道济交结,帮助檀道济一路攻池掠地,进逼洛阳。”

“俘获后秦兵士四千余人,有人建议将俘虏全部活埋,堆起一座山丘。”

“但檀道济认为讨伐罪人,安抚平民,才是现在该做的事情。”

“便将被俘兵士全部释放,遣送回家,也因此让夷族和汉族都非常感激高兴,纷纷前来归附。”

苏轼:檀道济与沈林子率军渡过黄河,攻下襄邑堡,然后到蒲坂攻打并州刺史尹昭。

但没有成功,檀道济便听从沈林子的建议,与振武将军王镇恶汇合,集中力量攻下潼关,大败姚绍。

长安平定之后,檀道济被任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

刘义符将去镇守江陵,又任檀道济为其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

并加号征虏将军,升迁为宋国侍中,兼任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元熙二年六月丁卯日,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是为宋武帝,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改元永初。

檀道济被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主管石头城防务,准许不用通传即可进入宫廷。

又因其有辅佐开国之功,封为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位列丹阳尹。

其后檀道济又出任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监管淮南各路军队。

永初三年,宋武帝刘裕身体不适,护军将军檀道济同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一起进宫侍奉刘裕就医吃药。

不久,刘裕病重,赐予檀道济可带宝剑披甲胄的护卫军士二十人。

并遗命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义符。

景平元年,刘义符登基,是为宋少帝,而北魏乘宋武帝新丧之际,发兵南进,攻略宋地。

于东阳城包围了青州刺史竺夔,刘义符下诏加封檀道济为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率军前往东阳驰援。

但还未等檀道济军队到达,北魏军队已烧掉营房、焚毁攻城器具逃走。

檀道济本要出城追击,却因城内无粮,只得打开粮窖取出陈年之谷以充军粮。

然而粮窖深达数丈,等到将稻谷碾成米,已经过去了一夜,北魏兵早已逃远,无法再追。

檀道济只能作罢。之后,檀道济回师镇守广陵。

刘义符登基后,在为其父守丧期间,行为举止违反礼仪,喜欢与左右侍从嬉戏游乐,没有节制,令朝臣大失所望。

“景平二年,司空徐羡之等人密谋废黜少帝刘义符,而依次立为帝的人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

“但刘义真性格轻浮不稳,与徐羡之等人不合,于是徐羡之等人决定先废刘义真为庶人。”

“并告诉了檀道济,檀道济提出异议,屡次劝阻徐羡之,均不被采纳。”

“之后,徐羡之等人以国讣为托辞让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等其到建康后,徐羡之才把废立皇帝的密谋告诉他。”

“在准备废黜少帝的前一晚,檀道济进入领军府跟谢晦同宿,谢晦整晚惊恐不安,难以入睡,而檀道济却倒头即入梦乡,谢晦对此非常佩服。”

“当时刘义符在龙舟上游玩入寝,天亮后,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杀死少帝身边的两名侍从。”

“将酣睡中的刘义符带到岸上,收取其印玺,群臣拜辞后,送于东宫,后以张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

“不久,徐羡之、檀道济等人拥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

“文帝登基后,加封檀道济为征北将军,散骑常侍,并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

“但檀道济辞谢进封,文帝又增派其主管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琊、东莞五郡诸军事。”

“后来,文帝以杀害宜阳王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之罪处死徐羡之等人,并派檀道济平定谢晦叛乱。”

“檀道济在隐矶大败谢晦,于延头将其收押送回都城,檀道济被升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

“监管江州、荆州的江夏、豫州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并增封千户。”

“元嘉八年,宋文帝任命到彦之为主将率军北伐北魏,一举收复了黄河以南许多失地。”

“但不久北魏就大举反攻,收复地又丢失,洛阳金墉、虎牢也都被北魏军占领,直逼滑台,形势危急。”

“宋文帝下诏任命檀道济为征讨军队的总指挥,率军从清水出发北伐,军队到达东平寿张县时,遇到魏军将领安平公乙旃眷。”

“檀道济统率军队奋起进击,大败魏军,接着转战到高梁亭,斩杀济州刺史悉颊库结。”

“之后,檀道济进军到济水岸边,与魏军交战二十余日,大获全胜。”

“但当檀道济大军抵达历城时,遭遇魏军前后夹击,烧毁了宋军粮草,导致大军无法再继续前进,最终致使滑台被魏军占领。”

“而檀道济通过将粮食中盖在沙子上,以显示粮多,迷惑了魏军,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保全军队平安返回。”

“事后,檀道济并没有被罢免官职,还进位为司空,回到寻阳镇守。”

“檀道济因为在武帝、少帝时期时就建立了赫赫战功,威望很高,其手下心腹爱将,全都身经百战。”

“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很有才气,引得朝廷疑忌畏惧,认为檀道济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司马懿。”

“而宋文帝常年卧病,数次病危,贪图执掌朝政的刘湛和彭城王刘义康都十分忌惮檀道济。”

“忧心文帝一旦驾崩,朝廷就再也掌控不了檀道济。”

“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病重,恰逢北魏南进侵犯边境,朝廷征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的妻子感觉到无事召入朝,恐有祸事临头。”

“但檀道济不以为然,檀道济到达京城留住了一段时间后,文帝病情有所好转。”

“元嘉十三年春,在正要遣送檀道济返回寻阳时,檀道济都已登上了船,文帝却又病重了。”

“于是又将其召回,为他饯行,回京后,檀道济就被抓捕起来交予廷尉治罪、诛杀,连同檀道济的儿子、亲信等十一人都被杀害。”

辛弃疾:刘裕誓师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从淮河、肥水出发,一路上顺风顺水。

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直到遇到死守潼关的姚绍,姚绍坚守不出。

檀道济毫无办法,加上姚绍偷袭了晋军粮道,檀道济都快断粮了。

不得已,檀道济和王镇恶商量,想等刘裕大军前来汇合,或者退军。

但王镇恶却力排众议,鼓舞士气,觉得孤军深入加上断粮,不可能久久地在如此坚固的城池下驻扎。

同时为了解决粮草问题,王镇恶亲自号召中原百姓踊跃捐粮。

乘小舟逆流而上由渭水直扑长安,后秦灭亡,王镇恶立下头功。

作为王猛的孙子,哪怕王猛病逝几十年,其长久积累的威望登高一呼。

仍能让百姓箪食壶浆,当然也引起日后刘裕对王镇恶的猜忌。

刘裕刚驾崩,拓跋嗣立刻领兵二十万进犯河南,毛德祖带领三千人死守虎牢关,檀道济奉命救援。

但慢慢进军就是见死不救,坚守八个月的虎牢关被北魏大军攻破,毛德祖被俘。

当然这也是檀道济故意的,当初灭后秦的时候,是王镇恶违命先攻下长安,抢了京口一系的头功。

而毛德祖就是王镇恶的部下,在毛德祖坚守虎牢关的时候。

不仅没有得到建康丝毫的援助,甚至檀道济在虎牢关告急五个月后才出兵救援。

但救援的却是山东而不是虎牢关,因为只有山东告急才能营造出檀道济在虎牢关告急五个月后才出兵救援。

果然活生生地拖死毛德祖,虎牢关被破后,整个河南彻底落入北魏之手,也让刘裕北伐的成果在一年内丢了个干净。

当然并不是贬低檀道济的能力,只是檀道济在刘裕时期绝对算不算第一流的将领。

不过他很幸运,跟随刘裕北伐的一批名将都扎堆的死在了义熙年间。

刘道规、王镇恶、朱龄石、傅弘之、蒯恩、孟怀玉、刘怀肃、孙处这些人都没能活到刘裕称帝。

将星凋零的情况下檀道济就成为挑大梁的人,只不过后面也没挑起来罢了。

不过刘裕对檀道济还是非常看重,一方面北伐确实立下了功劳,一方面是跟随他的北府兵集团的宿将,值得信任。

因此很早就安排他担任自己世子刘义符的府佐,让他成为刘义符的强援。

刘义符开征虏将军府,檀道济担任司马、临淮太守;

刘义符担任豫州刺史,转西中郎将,檀道济担任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

同年三月,刘义符担任徐、兖二州刺史,檀道济担任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同年八月,刘裕北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檀道济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后加征虏将军;

刘义符为宋国世子,檀道济担任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刘裕病逝前,将北府兵集团一分为二,以彭城王刘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

命檀道济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这次调整后,檀道济实际上成为了北府兵集团的领袖人物。

可以说檀道济完全是刘裕给刘义符安排的心腹重臣,让他和太子深度绑定,让他成为京口系下一代的军事主官。

刘裕去世前也将檀道济安排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让他驻守京口,就是怕刘义符出事,让他可以快速勤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