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44章 儒风以战杜预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44章 儒风以战杜预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杜预出身于京兆著名的世家大族,祖父杜幾,是魏尚书仆射。

父亲杜恕,是幽州刺史。

杜预学识渊博,明于国家兴废之道,常称其虽不能立德,却当以立功立言。

嘉平元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击溃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实际权力。

而杜预的父亲与司马懿不和,在高平陵之变之后被发配,幽禁而死,所以杜预长久不得调用。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相继病死后,正元二年,司马昭接替父兄职务执政。”

“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夫人,开始拜为尚书郎,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

“杜预在职四年后,司马昭任相国,杜预改任为参相府军事。”

“景元四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任命为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

“魏灭蜀后,钟会谋反,他的僚属官佐都被害,杜预靠他的智慧得免于祸,事后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

“其中车骑将军贾充等负责制订律令,杜预也受命参与这项工作,是《晋律》主要的注解者。”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杜预转为晋臣,并于泰始中期担任守河南尹一职。”

“律令修订完成后,杜预上奏称,法律是判决案件的准绳和范例,并不是详细探究事理和人性的书,所以文字简约而例子明显,允许做的和禁止做的都省约简要。”

“皇帝下诏,将此律令与注解颁布于天下。”

“《晋律》名义上主持修律的是贾充,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杜预完成的。”

“杜预任河南尹期间,以为京师是教化天下的基点,由近到远,凡施政行文,务必以国家大政方针为准。”

“杜预受诏命制定了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重申唐尧的旧制,去密而就简,则简明而易行。”

“他认为顺应自然,天下的事就会顺理成章。”

“考核荐举优劣,要委任明达的官员,使各自考核自己辖区的官吏。”

“任职一年以后,每年挑优者一人为上等,劣者一人为下等,统计以后报于朝廷。”

“以六年为基准,作为官员升贬的基准。但是杜预的建议没有为朝廷接受。”

“公元270年年初司隶校尉石鉴因为与杜预有夙怨,上奏弹劾杜预,杜预被免职。”

“泰始六年六月,当时胡虏侵扰陇右一带,皇帝以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三百人,马百匹。”

“到达长安,又加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骑将军、假节等职衔。”

“当时胡虏兵强盛,石鉴为安西将军,让杜预出兵攻打胡虏。”

“杜预认为胡虏乘得胜之势,马匹肥壮,而官军孤悬敌境而又困乏,应该积蓄力量来等待时机,春天才能进讨,所以陈述了五不可、四不须的意见。”

“石鉴大怒,又上奏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使军队困乏,派御史槛车将杜预囚送廷尉。”

“因为杜预妻子是公主,符合刑法中八种减刑的条件,判定以侯爵赎其罪。”

“后来陇右的军事情况和杜预分析策划的完全一样,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杜预有筹划策略的才能。”

“泰始七年十一月,又值匈奴统帅刘猛举兵反晋,占领并州西部及河东、平阳一带,皇帝下诏让杜预以散侯的身份在宫中出谋划策,不久又拜为度支尚书。”

李白:杜预担任度支尚书期间,石鉴从军中回京师,报功不实,为杜预所弹劾,二人遂互相仇恨,双双被免官。

杜预以侯爵身份兼任原职,几年后又被拜为度支尚书。

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杜预一共担任七年的度支尚书,提出的建议数不胜数。

杜预担任度支尚书期间,上奏建议籍田和安边政策,讨论处理军国要事。

又作人排新器,兴建常平仓,定谷价,计算盐运,制订征收赋税制度。

类似这样内以利国外以安边的建议有五十多条,都被皇帝采纳。

泰始十年,武元皇后杨艳逝世。元皇后的陵墓将迁到峻阳陵。

按旧丧制,安葬以后,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脱孝服。

尚书上奏,认为皇太子也应脱孝服。

杜预提议皇太子应守古代丧制,服丧三年皇帝听从了这个意见。

咸宁四年秋,兖豫诸州郡连降暴雨,西晋统治区域内大面积涝灾,蝗虫四起,杜预曾前后两次陈述救灾计划。

这两篇收在《晋书》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

杜预在宫中七年,斟酌处理国家大事,不可胜数,受到朝野的赞美,号称杜武库是说杜预心中无所不有。

当时武帝秘密制订了灭吴计划,而朝臣议论多有不同意见,只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武帝意见相合。

羊祜病重时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因而以本官假节关行平东将军,兼征南军司。

咸宁四年十一月,羊祜死后,杜预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赐给追锋车和第二驸马。

杜预到任后,修补甲兵,耀武扬威,选拔一支精锐军队,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大破张政军,因有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

为了试探东吴防务虚实,他组织了几百名劲卒乘船过江,偷袭东吴名将、西陵督张政的防地。

俘虏了很多敌军,缴获了大批军资。

接着,他又用离间计,使东吴末帝孙皓撤换了张政,另派武昌监刘宪守备江防。

东吴江防部队新易将领,上下离心,战斗力更加削弱。

杜预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在咸宁五年几次上表晋武帝,请求立即出师伐吴。

在上表中,他详细分析了东吴的内政和军备情况,批驳了朝中一些大臣认为伐吴之举胜负难以预料、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观点。

他说,现在东吴孙皓残暴无能,朝政昏暗,臣下离心,士无斗志,败亡的征兆已十分明显。

目前出师定能稳操胜劵,劳师败绩的可能仅有百分之十。

古人云兵贵神速,如果不立即出兵,迁延时日不但贻误战机,而且计划难免泄露。

孙皓一旦怖而生计,整修城池,加强江防,那时出兵就为时已晚,更加艰难了。

晋武帝认可了杜预的意见,决心立即出兵伐吴。

“咸宁六年正月,杜预率大军向江陵进发,命部将率兵沿长江西上,配合出巴东沿江东下的王铉水军连克数城。”

“又遣将率八百精兵,乘黑夜渡过长江,偷袭乐乡。”

“他命士兵多插旗帜,虚张声势,沿山放火,设疑兵以扰乱东吴军心。”

“乘驻屯乐乡的东吴都督孙歆与王溶交战之机,杜预又命在乐乡城外设下伏兵。“”

“当孙歆战败逃回乐乡城时,晋军随东吴败兵混入乐乡城中,生俘了孙歆。”

“军中颂扬杜预是以计代战一当万,乘胜利形势,杜预命大军进攻江陵,一鼓而破。”

“江陵攻克以后,各路晋军主将会集江陵举行军事会议,商讨进军灭吴之策。”

“贾充、苟勖等大臣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攻破东吴,时疫将起,应等冬季再战。”

“也有人认为正值夏暑,江水上涨,不宜大举进兵。”

“杜预反驳了这些看法,指出晋军初胜,军威大震,立即东下必势如破竹。”

“江陵会议后,杜预向南进军中,斩杀和俘获东吴将领、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

“杜预持节进行安抚,任命长吏,安定秩序。”

“沿江东进的晋军,所到城邑,吴军皆降。”

“兵临城下之日,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至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杜预因功进封当阳县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其子杜耽也受封为亭侯,食邑千户,更赐杜预八千匹绢。”

“让他继续镇守襄阳。杜预回镇以后,屡次向司马炎陈述自己的家族世代为吏,认为武功不是自己擅长的,请求退职,但不被朝廷允许。”

“全国统一后,杜预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造福当地百姓。”

“他主持在今河南境内修建了一条灌溉渠道,引滍水、淯水灌溉沙地旱田1万多顷,公私受益,百姓大悦,尊称他为杜父。”

“他还主持在江陵与巴陵之间修建了一条长达一千多华里的漕渠,引汉水支流夏水注入,与湘水连接起来,不但减少了汉水下游洪水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便利了南北交通。”

“当时江南地区流传着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的歌谣,就是百姓对他文治武功的赞颂。”

“晋武帝太康五年底,在朝野享有盛誉的杜预特进、司隶校尉。”

“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邓县去世,终年63岁。”

““晋武帝深为痛惜,下诏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逝世之后,家人遵照他的临终遗嘱,效法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名臣子产丧事从俭的做法,薄葬在洛阳郊外的首阳山南。”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

“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杜预。”

“及至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预。”

白居易:杜预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高深造诣,在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甚至书法和工程学方面都无一不精。

当时的人都知道杜预博学多才,于是送他杜武库的美称,意思是说他就像武器库一样,样样都有,什么都知道。

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还很努力。

杜预常说立德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我可以做到立功立言。

要知道历史上三立完人屈指可数,曾国藩也只算半个,能完成一项都足以青史留名了,杜预这话谁听了都会说他吹牛。

名将羊祜死后,杜预接替他,镇守襄阳。

杜预一上任就派兵奇袭西陵,突破西陵,顺流而下,拿下荆州,灭吴就势在必得了。

只是西陵总督张政不容小觑,杜预用借刀杀人之计,孙皓撤回张政。

临阵换帅,军心不稳,此时正是灭吴的好时机。

杜预上书晋武帝,上表请求伐吴,然而被反对派搅黄了,司马炎决定推迟一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可急坏了杜预,他再次上书,分析局势。

谁知道贾充等人又闹了一下,杜预第三次上书,司马炎才下定决心灭吴。

紧接着司马炎调集大军二十多万,水陆齐进,在280年灭吴。

而此战,不仅结束了长达百年的三国混乱,更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唯一的一次统一战争。

千百年后,有几人能记得,完成这个壮举的,竟然是一个连骑马射箭都不会的人呢?

灭蜀第二年,司马昭让贾充等人改制法律,名义是贾充等人合力,其实基本是杜预,晋律的注解都是他独立完成的。

在杜预的努力下,新的律令不仅删繁就简,而且内容简明易懂,老百姓一眼也能看懂,看懂了才不敢触犯。

杜预说自己没有立德,恰恰相反,他立德最大。

在担任度支尚书期间,杜预屡次上书,为司马炎提出许多建议,这些建议都关乎治国强军。

涉及的范围也很广,诸如管理盐运、改建边防、制定税务、调整物价等等。

杜预建立学校,修治水利遗迹,引滍、淯水灌溉田野,百姓得利,都称之为称之为杜父。

兖豫等州郡连降暴雨,加上蝗虫之灾,百姓苦不堪言。

杜预亲自调查后,两次上书,提出切合实际的救灾措施,还建议把一些耕牛借给守在的百姓,使得百姓能够重新安家立业。

事实上,他完全可以和王阳明、诸葛亮齐名,称得上三立完人。

只是或许是演义的缘故,三国很多人名气太大,反而遮住了杜预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