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501章 沈宋沈佺期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501章 沈宋沈佺期

作者:酷酷的橙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每一种心境,似乎都被古诗词吟咏过。

温柔与缱绻,家国与天下,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以诗明志。

千年后的我们,独坐尘嚣,遥想当年的风云际会,胸中自是百转千回。

诗词里表现出诗人词家们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们的凌云壮志。

记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抒发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以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诗人的生平,阐述其诗作的意境。

用典细致、旁征博引,讲述盛世唐诗背后的精采故事,展开唐朝诗人的风貌图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年仅十九岁的沈佺期考中进士科,以少年俊彦的姿态在大唐政坛上华丽丽地出场了。”

“宋之问也是这一年的同榜进士,两人后来又一起做了协律郎和考功员外郎,成为御用诗人之双璧。”

“沈佺期与宋之问的文学与人生,从此就这样错杂在一道了。”

“御用诗人往往受到正人君子的鄙薄,其实单就才华而论,要做好一名御用诗人绝对比做好一名真正的诗人艰难许多。””

“后者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便好。””

“前者正如演员,每一次创作都意味着要扮演好某一种角色。””

“还要拥有察言观色的本领,要在最恰当的时机拿出最合宜的作品,以讨到皇帝的欢心为唯一目的。””

“这样的工作,即便对于许多天生的奴才而言,也不是轻易就能胜任的。”

“无论写诗还是做官,沈佺期和宋之问一样都是不甘人后的角色,而御用诗人的位置也确实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竞技舞台。””

“唐中宗曾经举办过一次诗歌比赛,派当时第一才女上官婉儿担任总裁判官。”

“传说上官婉儿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仙人降临,将一杆秤交在她的手里,说这杆秤可以称量天下人的才华。”

“传说固然无稽,但之所以这样的传说能够流传开来,自然说明了上官婉儿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

“盛况空前,大臣们纷纷写诗应制。”

“这样的诗歌实在难写,现实主义风格首先是要不得的,谁也不敢在这种场合里针砭时弊,描绘民生疾苦。”

“批判现实主义当然更要不得,浪漫主义似乎也不合适。”

“而一切顾影自怜的小情小调也分明显得自恋过度,稍不小心还会被误认为是在埋怨陛下使自己怀才不遇。”

“筛来选去,唯一适宜的写作风格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尽情地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好了,搞政治就是搞宣传,搞宣传就是搞魔术。”

“这当然是稍有节操的人都不愿做的,至多敷衍一下罢了。”

“谁都晓得,真正不肯以敷衍的态度来应付这种竞赛的,一定就是宋之问那样的人。”

辛弃疾:佺期公又皆诌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这一说法与史实并不相符。

李唐王朝内部所发生的一切政事和宫庭之议,犹其是在武后当政和太平公主参政的30多年中所涉所记之人愈千。

但直接提到沈佺期之处很少,只间接说过他与宋之问同为上元进士。

同作协律郎和考功员外郎,同是当时著名宫庭诗人。

宋因太平公主事受牵连,流放途中诏斩,至于结交张易之事更是只字未提。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公主、张易之案在当时是铁案。

如佺期公真参与其事,睿宗时是不会平反的,因为此二人也是睿宗李旦的死敌。

但沈佺期被流放灌州却是事实。

为什么被流放了呢?究竟是什么原因?

于沈氏族人,犹其是佺期公的后人,不考证清楚终是遗憾。

作为佺期公之第49代孙,从公诗中也能找出一些沉冤不白的依据来。

佺期公《被弹》一诗中首先就说知人昔不易,举非贵易失。

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

这四句说得很明白,前两句是感叹语,大意是举人非贤,反受其诬。

后两句是说他是被他曾经举荐的人弹劾和审讯的,而审讯他的人又不遵守当时法令,小人得势,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他。

接下来是说少以文作吏,手不曾开律。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

意思是说初入官场时他是为皇帝做应制诗的,以专业为主,并不懂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无端获罪,不知所措,是一种遭到打击后的反思。

造成佺期公真正获罪下狱流放的原因按文字考证和分析有三条。

一是年轻、性耿、才高、宠久,遭人妒嫉。

佺期公很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入了官场,为人耿介,不讲究为官之道,爱说直话得罪人。

又因武皇时期经常跟侍皇亲国戚左右做诗,锋芒毕露,遭人妒忌。

这样的事在今天都是屡见不鲜的,何况是在封建社会正繁荣昌盛的时期。

二是在做给事中或尚书任上犯了后官不反前官耻的禁忌,树了对头。

按佺期公诗中自述,他是一个性守安静,生活谨严的人。

在做高官时不收门生,不结朋党,缺少做高官的底层基础。

对前任做错的事不蛮不隐,该纠即纠,该翻就翻,有点一意孤行。

有一点可以看出来的,他得宠时得罪的人太多了,以至于遭到弹劾后朝中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说话,大多数人落井下石。

三是遭受了池鱼之殃,做了宫庭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值得一提的是,柬之政变、韦后干政、武则天卒这三件大事都是发生在神龙元年。

则天武后就被迫移居洛阳上阳宫,她在长安的一批亲信旧臣遭到了全面的洗劫,佺期公也在洗劫之列。

韦氏干政后,大肆捕杀武周人物,大罪者、证据确凿者多遭诏斩,余者下狱愈千之众。

佺期公之所以未遭诏斩,是中宗下了一道圣旨对武周大臣不能滥杀,再就是因为所诬之人尚无确证。

综上所述,一、二原因只是表面现象,真正下狱的原因是第三个。

那就是他所跟随的武皇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且是被逼退出的。

新的权贵是不会放过旧时人物,何况韦氏又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恶毒女人。

中宗在贬房州的路上曾跟韦氏有过承诺,一旦掌权,任韦氏参政议政。

佺期公是武皇时期的宠臣,武皇对韦氏一向看不起,她俩虽然是婆媳关系。

但主要的还是政敌关系,韦氏能放过武皇时的宠臣佺期公吗?显然不能。

有人弹劾他有此劫,无人弹劾,他仍难逃此劫。

与佺期公同时受到牵连的家人有两个年幼的儿子和两个哥哥、三个弟弟。

他在狱中受尽了折磨,经常遭到狱卒用刑,狱中环境很差。

臭虱横行,三天不能吃上一餐饭,两个月没有梳头。

时值盛夏,又得了疟疾,差一点被折磨死了。

但是因沉冤不白,意有不甘,洗冤雪耻的决心支撑着他挺过来了。

他从长安出发,经四川、湖南、云南辗转了一年的时间,才到达贬地驩州,他在流放之地生活了五年。

“宋之问却偏偏遇到了对头,沈佺期不但才华不在自己之下,操守也不比自己高尚多少。”

“上官婉儿站在楼上,居高临下地审阅诗稿,凡是看不上眼的便直接丢向楼下,这真要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气质的一次高空抛物了。”

“能让见多识广的上官婉儿看上眼的诗歌,当然少之又少,诗卷不断从楼头纷飞而下,宛如雪片。”

“不多时,未被抛下的便只剩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人的诗卷。”

“虽然俗话说文无第一,但只要有了裁判,终究可以分出优劣。”

“上官婉儿斟酌了一些时候,终于果断抛下了沈佺期的诗卷,然后总结。”

“沈、宋二人的诗歌不分伯仲,但细细品味之下,沈佺期的结语是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文气到此已尽。”

“而宋之问的结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言尽而意未尽,袅袅尚有余音。。”

“作为文学评论而言,上官婉儿这番话即便在今天来看也是相当公允且极有见地的。”

“诗文不尽如其人,其实以个人性情而论。”

“宋之问做事奸诈狠毒,每每不遗余力,不留余地。”

“所以一生大起大落,最后落得被诏令自尽的下场。”

“沈佺期却温和许多,虽然也和宋之问一样贪赃受贿,为非作歹,也一样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而饱受牢狱之苦。”

“但终于还是挨了过来,终于还是看到了宋之问不曾看到的那一片晚霞。”

“律体诗是到了沈佺期和宋之问的手上才正式成型的,所以即便在以因人废文为正统观念的古代,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卑鄙小人的经典地位。”

“其实沈佺期、宋之问之所以精研诗歌的音律、对仗,其动机既不高尚,亦不高雅。”

“只是作为御用诗人,没办法在内容上出新,便只有在形式上出新。”

“一首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歌,无论再怎么写,境界终归低下。”

“唯一的弥补办法就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使诗歌的形式美完全压倒内容美。”

“换句话说,要把萝卜卖出高价,就只能把萝卜雕刻成花,衬以金箔,盛在精美的瓷碟里,配上贵族气的银质餐具。”

“龌龊的动机,加上货真价实的才华,终于成就了律体诗这种极尽形式美的新诗体。”

李清照:大唐诗人往事,沈佺期唐代律体诗之始。

佺期公从政后到底做了哪些事也不太清楚,结合全期公生卒年限,以及他在诗中所提到的一些只鳞片爪的记述,只能作个略考。

佺期公唐显庆元年出生于河南省相州府内黄县,上元元年中进士,时年18岁。

能18岁中进士,仕人中凤毛麟角,其前可入神童之列,其时可谓少年得志。

这一年12月,武则天为笼络人心,巩固其政治地位,向唐高宗进奏了十二件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诏行十二条,这十二条中的一条与佺期公有关,即提高才高位卑官吏。

所以佺期公一入仕途就直接进入了唐王朝的最高权利集团的圈子里,他最开始的职务是协律郎与侍制。

即无事时在南省从事文书工作或研究格律,皇帝出巡或有大型活动时跟随做一些应制诗文。

以歌时世,他对律诗的规范可能也是在做协律郎时完成的。

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查出,这类诗词词句华丽,格律精严,但没什么实际内容,比较空泛。

大概在30岁左右晋升为考功员外郎,属五品或六品官之列。

在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员是由宰相提名,皇帝诏命,考功员外郎主要从事科举考试的一些事宜。

唐朝科考一般是三年一举行,作为京官,非大比之年并不是很忙。

公事之余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侍从武皇,做诗应对。

则天皇帝的五言诗做得很好,书法也很有名气,她的飞白为古今一绝。

所以她对才人也格外看重,全期公也是她当时看重的俊才之一。

佺期公与宋之问的五言诗在当时的宫庭应制诗人中是最上乘的。

佺期公由考功郎晋升为给事中,然后做了尚书。

给事中任上3年,尚书任上5年。

给事中在唐时是很大的官,同三品,具体负责中书省的日常政务工作。

尚书在唐时一般由正三品以上官员充任,位列九卿,完全可以用显赫形容。

这此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给事中这个官职在中书省的地位与威风。

唐时像给事中这样一类实实在在的要职只能由皇帝信任的人或亲信担任。

武皇当政时期,佺期公的仕途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一直活跃在最高权利集团周围,没有做过地方官。

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任职,皇帝都很重视他,有活动他是必请之人。

仕途上,他40岁以前做的是中等官吏,但很得宠。

40岁以后做的是高官,他受宠30多年,这在官场是少见的。

“在沈、宋之前,诗歌的形式相当朴拙,几乎是五言诗的天下,其典范就是伪苏武、李陵的作品。”

“后来七言诗渐渐兴起,音律、对仗的规范也越发复杂和严格起来。”

“如果不是有沈佺期、宋之问对律体诗华美形式的发展与整合。”

“恐怕就读不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及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精美的诗句。”

“作为奠基者,沈佺期的七言律诗写得当然不如杜甫、李商隐那般出色。”

“不过倒也能够从中欣赏到蝴蝶刚刚破茧而出,美丽而稚嫩的模样。”

“沈佺期最著名的七言诗,当属《独不见》。”

“《独不见》是乐府旧题,题下多写相思而不得相见的内容。”

“沈佺期所写的,正是闺中妻子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一片相思。”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华美的宅院里,一位美丽的少妇正在独自忧伤。”

“她看到燕子成双归来,在梁上筑巢而居,不由得想到自己独守空闺,不知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和爱人团聚。”

“九月秋风萧瑟,黄叶纷纷吹落,眼看着就要进入严冬了,而丈夫戍卫了十年的北方辽阳不知道该有多么寒冷呢。”

“悬隔千里,音信不通,再浓的思念也没法儿写信让他知晓。”

“只有独守这漫漫长夜,在无眠中艰难地苦挨时间。”

“这愁绪难道只有自己来消受吗?看那明月照在空床的流苏上,仿佛在宽慰着这份忧伤。”

“这样的诗,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律体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对于盛唐以后律体诗的滚滚洪流而言。”

“这样的一首《独不见》,正是那一点被人忽略了的青萍之末。”

“沈佺期字云卿,名与字交相呼应,表示其人有仙姿且有修仙之望,这是唐代道风盛行的印记。”

“然而,沈佺期终其一生,从未超凡脱俗,始终在名利场上摸爬滚打。”

文天祥:唐朝备受争议的诗人,沈佺期十首诗,景物与情感浑然一体。

唐朝初期诗人沈佺期的诗,历来不为人称道。

因为其长期深入宫中,以应制诗为主,该题材诗历来不受重视。

抛开人品和历史问题,单纯从诗歌艺术角度去品鉴,沈佺期在律诗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沈佺期在19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在之后三十年来里,为官生涯一帆风顺,备受武则天的赏识。

在仕途平稳期,是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时的诗以应制诗为主。

诗歌表现出齐梁遗风,诗风以艳丽为特色,内容以歌功颂德为多。

不过,沈佺期这一时期的应制诗相比齐梁时期,体现出大气、精致的特质,又追求对仗,思想更加浑厚。

第一阶段的创作生涯里,除了应制诗外,还包括一些送别诗和感物诗。

这些题材的诗思想更加充实,语言更加朴素,诗歌意境更接地气,与追求绮丽之风的应制诗完全不同。

另外,从诗体方面来看,沈佺期这一时期的诗从古体转向新体。

尤其以新体诗占绝大多数,主要以五言诗为主,讲究神韵和格律。

第二个阶段,是沈佺期政坛最不得意的时候。

他因考功受贿被弹劾入狱,后又受到二张兄弟牵连,被贬至岭南。

四五年的时间里,沈佺期所创的诗,内容较为丰富,思想境界更加充实。

一改追求华丽辞藻的弊病,用真实的情感创造出另类的诗歌境界。

另外,此时诗人的内心是矛盾又脆弱的。

他常常利用身边的物喻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心声。

从艺术价值角度出发,此时诗歌艺术比第一阶段的时候要高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贬岭南的时候,他亲眼目睹岭南的景物。

抒发自己惆怅、思乡、不得志的情怀,对岭南山水也有描述,体现出一番另类的审美意蕴。

再有,第二个创作阶段,沈佺期遇赦北归,他闻讯自然高兴,在其诗歌中表达自己北归迫切的心愿。

在北归的路途中,他又借物抒情,此时的心情没有了沉重。

体现出一丝丝的喜悦,同时对自己的境遇与前途进行深思。

第三个阶段,是回到京城后直至去世时期。

这段时间,沈佺期又回到宫廷应制诗的创作,不过此时的诗,要比第一阶段的诗,艺术价值要高。

虽然其应制诗摆脱不了绮丽的诗风,但文字又体现出活泼流畅的一面。

另外,他又追求自然美和境界美,情景交融,加之丰富的想象力,由景入情,浑然一体。

沈佺期特别重视意象的使用,在贬谪诗中用意象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以及人生观,此种写作手法同样具有影响力。

沈佺期还有一大贡献,他是五律诗的完成者,他在诗中运用自然和恰当的声律。

让其诗歌具备恰如其分的韵律,对盛唐诗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