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铁十字 > 第227章 在大不列颠(一十七)

铁十字 第227章 在大不列颠(一十七)

作者:月影梧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5 15:33:19 来源:蚂蚁文学

鉴于太平洋舰队近乎全军覆灭的教训,美军大西洋舰队现在不肯轻动,海军除在加勒比海弄点轻型军舰、潜艇和飞机骚扰外,其他什么动作也不敢做,任由德军扩张,美其名曰“牵制性攻击”,目标不是主力交战,而是试图破坏德军的补给运输体系。但收效甚微,因为德军物资补给线并不像美军那样时时刻刻维持着,而总伴随着大舰队而来,真来大舰队美国又不敢轻易全军压上,只能放任,轴心联合舰队10月份刚刚完成过一轮补给与攻击,现在正返国内,准备进行维护、休整并准备下一阶段作战。

南美德军发挥了灵活机动的战术风格,牢牢控制了法属、荷属圭亚那和巴西北部,同时绍肯等部休整一段时间后,又带着巴西军从巴伊亚州向西北方向形成贯穿,只把美军累西腓地区孤立起来。现在亲美巴西政权势力范围只相当于亲德巴西政权的四分之一大小,越来越多的中立州开始服从里约热内卢的杜特拉蒙特罗政权。

而在秘鲁从巴西拿部分失地并公开倒向轴心后,与秘鲁接壤的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两国也变得不安稳起来,特别是属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目前被日本实际控制着,更加剧了这种焦虑和转向。他们一面直接和轴心眉来眼去,一边想方设法搭上拉普拉塔集团的快车,就连素来左翼力量居多的智利也开始出现这种情况。

对如此令人难堪的场面,麦克阿瑟是这么解释的:“德军现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域铺得摊子越大,其需要维持的物资需求就越高,对运输线和海军依赖就越强,只要能排除这些干扰,将来部队反攻会比较顺利德军在南美兵力到最后免不了被我军各个击破。”

这种论调颇有坐视对方“自我爆炸”、“闻德军添兵扩地则喜”的意思,差点没把杜威给气死,偏偏受参联会众人一致认同陆军持这个观点不奇怪,海军也持类同观点,甚至刚刚独立的空军基本也是这种意思,阿诺德拼了命地攒机组到圣诞节前夕又把空军恢复到2700组以上的熟练机组,他现在只想维持,不想拉出去打。

特纳甚至公开宣称:“德国人不是要扩张地盘嘛?好,都给他!什么委内瑞拉、圭亚那全不要了,逼急了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也可以给,万不得已时甚至连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都一并交出去!看德国人能占多少?我们只要在南美保住累西腓、在加勒比海一线保住古巴和波多黎各掩护佛罗里达半岛就好!”

唯一反对该论调的人大概只有酸性子乔南美战区司令官史迪威,他大声疾呼继续向南美加派力量,和德军展开逐寸土地争夺战,可他的话能起什么作用?还不是迅速淹没在参联会众人的口水堆里。

最后只有担任“退役将领陆军事务顾问办公室主任”的马歇尔难得地出来替杜威说句公道话:“军事策略我完全理解,

可你们不能不考虑政治因素,你们要充分估计到总统的声望和政治形象,他刚刚就任总统不过一个月,就准备连续丢掉这么多盟国和土地,影响太坏,你们让美国人民怎么看?让盟国民众怎么看?如果打算丢掉这么多地盘,为什么不直接和德军讲和?”

金上将毫不留情地呛了他一句:“我看,没什么比打败仗更丢人的事了只要陆军现在说能赢,海军保证送足够的军队去南美!”

就在杜威满怀希望地看着麦克阿瑟和克拉克时,后两人全哑火,一声不吭,只是为难地摇头,那神态表明了没有足够海空军掩护,陆军根本打不赢,让杜威心都凉了,偏偏还不能说什么总不至于把全部高级将领都开掉吧?

到这个时候杜威终于品尝到杜鲁门的滋味了,他不止一次地对身边人抱怨:“没想到哈里和罗斯福总统居然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我觉得简直是个奇迹!”

可他也没辙,他接触了一些不属于参联会同时又算军方高层的人物,大都持有类似态度,认为目前不能轻易浪战。特别是美国前期出于政治考虑打输了太多原本不应该打输、不能打输的战役后,现在局面完全翻转过来了丝毫不考虑政治因素,只评估军事上是否可行。

左评估、右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美国还想赢得一个体面的战争格局,目前应该以积攒实力、恢复军力、提升战力为根本点通俗点的说法做缩头乌龟,挨打什么的认了,别打脸就好。

当初评估德美陆军实力的“克拉克公式”到现在为止依然管用,参联会近期对数值进行了大规模上修因为布莱德利带着为数不多的南非盟军指挥部残兵败将抵达了累西腓,然后又马不停蹄飞了华盛顿,并在休息数日后向参联会做了有关南非战役过程汇报。

“眼镜蛇”还算诚恳,没过多为战役过程辩护,也不掩饰自己在指挥中存在的问题,不过有一点很明确对德军战力要有新认识。

按他的说法,南非30万盟军面对德国闪电战0战术根本没有任何招架实力德军完全硬碰硬吃掉了6道防线,破坏了布莱德利最引以为豪的部署。整体战役看似前后持续了15天,但其实到第3天上午,确切地说是第二天晚上,最终结局已完全注定根本打不过!

他认为,如果德军掌握了海空军优势,再拥有训练有素的地面部队,依照闪电战0的架势,美军至少要准备4倍以上力量才能应付。这比例大家不认为夸张,当初克拉克公式就说要3倍以上兵力才能战而胜之,现在根据南非战役的评估是4倍才能打平。

杜威勉强“承认”4倍是合理数字,然后参联会开始估计德国的海运供应保障能力,参谋和后勤专家通过复杂的数据和情报推演,认为德国能在中美洲与加勒比海一线维持3050万的兵力,同时还能得到1015万的南美仆从军支援。

参联会姑且取40万的中间数,按照4倍才能旗鼓相当的公式,意味着要派160万美军。虽然美国有600万以上陆军,但派160万部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是没法提供这么多给养和补给,而是没有这么充足而不受攻击的运输体系;其次南美也不可能展开这么多兵力,更重要的是,美军实在抽不出160万训练有素的部队。

1940年前美国陆军不过10万出头编制,扣除一堆机关、后勤、学校占用的人员外,只有4个不满员的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还有个后备装甲师,全军勉强有300多辆坦克这实力比德国最惨的10万国防军时期还惨。无非德国是遭到大国压制,美国是自我阉割。

经过连续几年拼命掺水补充,美国陆军终于从10万出头扩充到600万以上(不含陆航),足足膨胀了60多倍,换而言之早就水得不成模样。

当初德国陆军上下一致嘲笑戈林的空军野战师是水货部队,认为他们打不过斯大林的民兵师,美国二三线部队实力比起空军野战师来更差。他们的武器、军械、装备其实都是一等一的货色,和当初空军野战师手拿最新武器的情况类似,但不是有了足够的人和充分精良的武器就称得上精锐,美军战斗力实在不敢让人恭维英国当初根据同盟条例向北美大陆派遣了4个师(现在全纳入丘吉尔政府管辖),在武器和供应相同的情况下,这4个师能吊打90%以上的美军国内部队,因为这批英国师基本都是从敦刻尔克大撤退里保留下来的部队,经过累次补充,保持了不俗的战斗力。

这时候推论就很明显了:5年后的德军吊打5年前的德军,5年前的德军吊打英国师,英国师吊打新编美军师,如果是5年后的德军vs新编美军师的话那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看。

蔡茨勒还可以把空军野战师打散补充到精锐的国防军部队去融合提高面里加点水,揉着揉着面团变得更有劲道,美军遍地水货,再整补往里掺水,最后还是得到一大摊水。

更惨的是,与历史相比,美军部队损失大得多、尤其一线有战斗力的部队更遭到了大量的毁灭性损失:

在英国,美国人稀里糊涂丢了10万多部队英德停战后全进了英国战俘营;

在北非,火炬计划不但没点燃,反而在乱七八糟的非洲之角、肯尼亚战役中陆续丢了近10万;

在南美,一系列战役也丢了近10万部队,还赔上了巴顿;

在南非,闪电战0直接让美军损失了近10万,最后只有寥寥数千人逃到澳大利亚;

另外在太平洋各次战役、巴拿马战役、佛得角战役、百慕大战役、纽芬兰战役、冰岛战役等各次作战过程中,前前后后加起来又丢了近15万部队,同时还加上几万目前在夏威夷一线,但基本注定要损失的部队三年以来美军陆军兵力损失高达60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