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一段楼梯 > 第127章 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一段楼梯 第127章 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作者:许雪苋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29 20:58: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她想得太多了,再加上又整整两夜未眠,而且还没有吃早饭。她简直是头都想昏了,她简直是无法做决策。

这段感情,将如风逝去。

她也想起了,她的这人生19年。

她的出生,纯属是在大难之中逃过了一难又一难。那时候,老家是全国计划生育最早最紧的地方,一家只能生一个了,计生干部满村围剿那些大肚子。

因为姐姐生了病有点矮小,父亲到公社托人开了证明说她是残疾,母亲才没有到处躲藏,她才被允许出生。父母一辈家家七八个,五六个,母亲是绝无仅有的独生子女。而她这一代,却是断崖式地下降。

父母总是说她的命是姐姐给的,她将来要对姐姐好。

一出生,就这么沉重。

父母总是把自己承受不住的压力,敲锣打鼓地传递给儿女,一代又一代,从来都不含蓄。

她在母亲肚子里八个月的时候,她母亲逞强,去十五里的镇上,挑回了公社分的80斤煤炭。回来以后就一直感冒咳嗽,据母亲说咳得肠子都快咳出来了,也咳得都快要把她咳出来了。又半个月,她出生了,早产四斤半。

明明大伯的屋子就在10m以上的半山腰上,她却不好意思开口让大伯帮帮忙。大伯也是一个从来不主动和兄弟媳妇说话的人,那时候都是这样。

就因为少说了两句话,她和母亲都遭了那么多的罪。外婆骂骂咧咧,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决断。

这些,在聪明人眼里,都不过是小菜一碟,甚至是不足挂齿。而对于他们,却是那么地艰难。

外公在六零年饿死了。母亲当时17岁,她和外婆也差点饿死了。外婆又只养了母亲一个,无比宠爱。

物质上那么贫穷,那就只能在虚无飘渺的精神上安慰和宠爱。她一直都叫她“银狗儿”,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什么都由着她。

再说,她也是个读了书,有了知识的人了。外婆最多只是念念叨叨,从来不动真,也从来不管用。

只是父亲知道了,在信里骂母亲,说“大的已经养坏了,还准备害死小的。”冒了丢掉好工作的风险早产了一个,还是女儿,父亲真的很冒火。

还好,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后来,母亲就因此犟嘴说,人家三斤半都养活了的。她总是不失任何时机地要表示自己很正确,她总是不失任何时机地要表达自己的硬气。

真是气死人,就不想想这对孩子的损害,特别是对内脏的损害,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

这就是她守旧不和大伯说话,又思想新潮,盲目模仿外国妇女。快要生产了,还要重体力劳动的严重后果。

虽然母亲只有30岁,但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比45岁的高龄产妇还要危险。

等到她长大一些,看到了那被火车拉来拉去的一车皮又一车皮的煤炭,甚至是更好的,无烟的焦炭。

母亲再向她诉苦,她就直接质问母亲:“难道你就不能不要那八十斤煤炭?”并且,很久都不怎么和她说话。

而母亲的回答却是:“那吃什么,烧什么?”

原来,这里吃不完用不完的东西,别处却可能是一点也没有。

她四个月才被抱出门,被夸长得漂亮极了,眼睛炯炯有神。因为,母亲认为那样可以不被太阳晒黑,可以又白又美,却不知道那样会缺钙。

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凉山里,她和姐姐在老家的大山里,就成了母亲新潮思想的试验品,而且是失败的试验品。她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糟粕,她小学毕业,在农村里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她读那点书,还不如不识字。

钱钟书说,不识字会上不识字的当,识了字,同样也会上识了字的当。

她十个月会说话,两岁才会走路。母亲却说正常,周围的孩子也差不多。人家一岁半,那叫差不多吗?

她两岁的时候,母亲和外婆带她去了一个只有十个人的大凉山小站,看了父亲。大凉山,就是从成都到西昌沿途中,从峨眉山开始的那一片又一片连绵不绝的大山。

老家很多人一辈子,最多去了十五里以外的镇上赶集,只见过罕见的几辆汽车自行车。从来都没有见过,像庞大的巨龙一样的火车。她两岁的时候,就既坐了汽车,又坐了火车,比他们一辈子见的都多。

临走以前,母亲去镇上相馆照了相,准备带给父亲。就为了照个相,跑了两趟,来回四次。60里山路,而且每次都背着她。

其中一张是母亲抱着她,她正坐在母亲怀里,咬着小嘴唇,睁着亮亮的眼睛,穿着小花花的棉袄。

父亲每个月寄回不少钱,母亲总舍得打扮自己,打扮两个孩子。

村子里很多孩子走亲戚,都要向她和姐姐借衣服穿。家里还有又大又宽敞的大房子,而且还是少见的水泥地。她简直就不像个农村的孩子,倒像个镇上最时髦的孩子。

另外一张,母亲剪着齐耳的短发,穿着父亲带回来的男式铁路制服。手里拿着一本小小的革命语录本,举到胸前,浓眉大眼,英姿飒爽。

别的农村妇女都还留着两条大辫子,母亲却已经开始模仿那些有工作的妇女,剪了头发。她做过女民兵,会完完整整地唱50首红歌。

母亲在小站待了半个月就回去了,家里的地不能荒着。她走的时候背回去50斤梨子。

在大凉山卖五分钱一斤,回老家可以卖三角钱一斤,而且有钱都不容易买到。

不用化肥,是因为没有技术,生产不出复杂的化肥。不用化肥的庄稼的产量太低了,地都用来种庄稼了,水果和蔬菜都是稀罕货。

这五十斤梨子都是从好几个彝族老乡那里,分几次才凑齐的。他们无论是卖鸡蛋还是卖水果,一次都只有一点点。

母亲每天都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地查看她的梨子。每当一个梨子有一小处坏的时候,她就首先将坏的地方挖去,然后全家五口人把它分了。

梨子很容易坏,基本上每一天都要坏一个。因此,她既希望它坏,又希望它不要坏。母亲总吃被挖去了洞那一块,父亲那一份,总是留给嘴馋的姐姐。

她需要坐火车再转两次汽车,从市里到县里,再从县里到镇上。然后再走15里山路,才能到家。老家的一家人,最多买一两个尝尝鲜。

这次,也是给她断奶。在农村,都是会走路了以后才会断奶,怕影响走路,不然走路会更迟。

母亲吃得很差,母乳虽然早就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但是比玉米糊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点。

据说,她发表了很多想念母亲的感言,让所有的人都惊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