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八十四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八十四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书房内,朱元璋坐在书桌后。

朱云峰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比较随意地倚靠在上面。

季赫在负责处理公司的事,朱棣在家里打游戏,朱标跑去皇庄视察农业去了。

恰好朱元璋在处理国事,朱云峰跑过来,这壮丁不拉白不拉。

老朱笑嘻嘻地说道:“既然来了,那就刚好帮我参考参考,大明南北分裂严重的事你知道吧。”

“这事啊。”

朱云峰来了兴趣,说道:“当然知道,这可是您最大的功绩之一呀。”

“唉。”

老朱叹气道:“自金人南侵,淮河以北大片江山沦落,南宋偏安江南,以至于南北自此分裂。蒙元看似统一,实则加速了这种分裂,以至于如今南人北人互视为仇寇。”

“嗯。”

朱云峰点点头,这一点他是知道的。

后世有人为了抹除老朱的功绩,就说蒙元才是弥补了这种分裂,朱元璋只是在蒙古人的基础上捡了便宜,实际上是扯淡。

因为蒙古人搞种姓制度,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三等人汉人,四等人南人。

这其中的汉人就是北方汉人,南人则是南方汉人。

把北方汉人的地位高出南方汉人一等,这怎么可能有利于弥合南北统一呢?

以至于元人孔克齐在著作《至正直记》记载:

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贫可富,无可有,而犹毁辱骂南方不绝,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然南人亦视北人加轻一等,所以往往有此诮。

意思是南方人讥讽北方人穷,北方人讥讽南方人是奴隶,双方互相轻视敌对,更加加剧了这种分裂情况。

等到大明的时候这样的问题非常严重。

民间南北分裂就算了,官场上分裂也非常严重,南人做官多,排斥北人,以至于官场上北方人非常少,就算有北方人,也被南方人抱团排挤。

今天朱元璋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想找一个解决的方法。

而历史上他做的是更改南北更调用人之法。

把南方人都派去北方做官,把北方人调到南方做官,想以此让南北官场先融合。

同时也能防止北人治北人,南人治南人,导致更加分裂。

但这显然治标不治本。

因为南北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

经济、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导致南北割裂严重。

后来的南北榜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他不得不找朱云峰问问,看看有什么好主意。

“你有什么办法吗?”

朱元璋问。

朱云峰想了想,思考了很久,才出声说道:“办法有很多,比如迁南方富户去北方,多在北方建立学堂,倾斜教育资源,尽量平衡南北的教育、经济差距。但说实话,都治标不治本。”

朱元璋没有询问,而是看着他,静等下文。

朱云峰继续说道:“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构建民族认同,把南北汉人真正融合在一起。说实话,后世对于民族主义争议很多,我不评论。但在古代,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因为古代民众缺乏教育,对自己的由来和身份往往被上层权贵统治和给予。五胡乱华后,胡人把汉人当猪狗。很多汉人就真的把自己当猪狗和奴隶了。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但仍然有大批汉人前仆后继,坚守者民族本心,不愿意被胡人融合,牢牢守住底线。”

“冉闵的杀胡令先不提。”

“北方胡人肆掠,衣冠南渡,延续汉人文明。刘贵只是说了一句汉人的命只值一铜钱,就被高敖曹追着砍了几条街。”

“这就在于大汉先赋予了汉族共同体这个身份,有了最初的汉人民族这个价值观。”

“到了大唐时期完善了汉人的民族身份认同感,西域行商胡人施舍大唐乞丐,乞丐都觉得羞耻。”

“在汉人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仍然不放弃汉人身份,将血脉和民族融入到上层胡人当中,汉民族这才能屹立不倒。”

“我们不推崇汉族高人一等,可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这就是价值共识,不说所有汉人,只要把南北绝大多数汉人的民族认知提升上来,就不会分裂了。”

民族主义浪潮在二十世纪初大量觉醒,激进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不可取是共识。但民族主义不是民粹,是团结民族的重要价值观。

古代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系统性建设。

只是大汉、大唐、大明国家强盛时期,民族自发性有荣誉感。五胡乱华、南北朝、金、蒙、清,等胡人猖獗时期,民族自发性团结抗争。

现在正处于明初,蒙元刚刚结束。在民族构建与认同感上,汉人还没有从蒙元的分裂当中走出来。

如果不加干涉的话,恐怕要很久才能弥合。

因此这个时候,正是重新构建民族认同,把自金人南侵,蒙元灭亡汉人江山之后南北民族割裂现状进行修复的好时机。

听了朱云峰的话,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所谓民族主义在古人的思维当中是没有被具象化,也就是将具体含义诠释出来的,因为这个词汇以及意义是近代产物。

但没有被具象化不代表没有这个思想和概念。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就是最早的民族主义思想。

因而朱元璋能够迅速理解民族主义是什么意思。

只是怎么构建,如何重塑,就不是他能够想得出解决办法的了。

毕竟历史上他只能用很粗暴的处理方式。

比如南北官员调任,南北榜案处死大量阅卷考官安抚北方考生,南北卷,强迁南方富户、百姓至北方等等。

虽然这样做能有利于南北融合。

但怎么说呢?

过程当中死了很多人。

这对大明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有什么办法做到吗?”

朱元璋消化理解了民族主义之后,开口询问。

“这得从教育、法制、经济上入手。当然,也不是没有捷径。”

朱云峰想了想,然后又道:“最快的方式其实是塑造意识形态,我们国父孙先生提出的三民纲领就是影响极大的意识形态塑造。”

“意识形态?”

朱元璋又不理解了。

朱云峰给他稍微解释了一下,然后说道:“其实老祖宗您喊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就是个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塑造方式。”

“您其实可以从这一点上着手,在教育上把五胡乱华、南北朝、金人南下、蒙元时期汉人遭受的屈辱作为必学课。”

“然后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把卫青、霍去病、祖逖、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事迹广为传播。”

“不许北人南人称呼,统一称呼为汉人。再把蒙元故意分裂南北的阴谋公之于众,树立蒙元这个汉民族敌人,让南北汉人团结一心共同抵制。”

“最后辅佐其它手段,尽量平衡地区上差距,公平教育资源,法制治理,经济发展,应该就能极大抹平南北敌视、轻蔑的现状。”

“好!”

朱元璋听完大喜过望,连连点头道:“我果然没有选错,让你来内朝是我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嗯?’

朱云峰一头问号。

你确定?

以后搞砸了可别怪我。

“咳咳。”

朱元璋咳嗽两声,又继续道:“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办吧,下午我会继续召内朝与大家议事,届时你在会中提出来便可。”

“啊?这就执行了?”

朱云峰挠挠头道:“您这也太草率了吧,具体政策还是得具体研究,况且教育的事您搞得定?”

朱元璋一滞,他现在还在各地府想方设法开府学呢,虽然送来了大批小学教材,但目前朝廷没钱建立公办学校,也没有师资力量。

所以想平衡教育资源,宣传爱国主义和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根本办不到。

他没好气道:“可以先把能办的办了,暂时不能办的以后再慢慢来就是了。”

真稀奇。

居然能从老朱嘴里说出慢慢来这句话。

朱云峰啧啧称奇。

要知道老朱向来都急功近利,一个郭桓案为了倒追两千四百万亏空的赃款,可是弄死了数万全国官吏,把全国一半中产富户逼破产。

现在居然能慢慢来了,令人意想不到。

对了。

想到了郭桓案,朱云峰就说道:“话说回来老祖宗,郭桓你打算怎么处理?”

“郭桓吗?”

朱元璋眯起眼睛,却是神色略显不自然地说道:“自然是要防范于未然,届时我会派人去查他。”

“哦?”

朱云峰摸了摸下巴,上下打量着坐在书桌后的老朱。

老朱脸皮厚,虽神色初时略显不自然,但又很快遮掩过去,平静地与他对视。

想了想,小朱最终还是没有戳破。

明初四大案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老朱查资料的时候不可能没在网上研究。

估计他也看了很多教授的研究论文,现在不好吱声。

原因也很简单。

郭桓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经济问题。

但根据历史学界研究,他大概率是老朱用来弥补国库亏空的戴罪羔羊。

史书对郭桓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洪武五年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山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一干就是十二年。

直到洪武十七年,也就是现在的四年后,忽然被火速提拔为户部侍郎。

又过一段时间,老朱把时任户部尚书栗恕贬为福建左参政,让郭桓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代理户部尚书。

几个月后,郭桓案爆发,牵扯到了大明一半以上的官员以及大明一半的中产以上富户。

说句实话,有点匪夷所思。

明初六部依附于中书省,权力极小。

可胡惟庸案后,中书省倒台,六部的权力就非常大了。

然而权力再大,一个户部侍郎,从上任到案件爆发,短短八个月的时间,贪了2400万石粮食?

不提当时都察院、户部负责纠察的给事中、锦衣卫等监管机构有多眼瞎,能在眼皮子底下让一个户部侍郎贪走那么多钱。

单说他要贪,每个月得贪300万石。

还有50万石去哪了?

除此之外,此案牵扯到大明官吏数万人,有说三万的,有说五万的,还有说八万的,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记载,只说数万。

但即便只按三万计算,郭桓到任八个月的时间,要张罗出一张三万官吏跟他一起贪腐的网络,每天跟全国各地三万多同党贪官联络,光写信都得写到手抽筋。

所以郭桓案跟说胡惟庸造反一样很抽象。

老朱基本上属于装都不装了,随便捏个罪名,找个替罪羊就开始朝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前进。

胡惟庸案要集权,于是污蔑胡惟庸造反。

郭桓案是因为明初的时候,老朱要安稳民心,于是对除江南地区以外的其它地方制定了比较低的征税制度,每年国库税额定在了2950万石。

如果正常年月还好,朝廷开销勉强够用。

可一旦打仗,就这点收入怎么支持得下去?

国库亏空,寅吃卯粮,征额经常不齐。

于是找了个理由,拿郭桓开刀。

说到底,大明的大部分政治问题,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嘉靖时期严党与清流斗争是这样,天启阉党与东林党斗争还是这样。

国库亏空需要弥补。

杀个郭桓,污蔑他贪了2400万。

然后让下面的人追赃,实际上就是想弥补这2400万的亏空。

但下面的人哪找得到那么多钱?

便只能拷打富户,逼着那些中产以上者交钱保命。

史书一句“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其实就道尽了当时百姓在这场风波当中的遭遇。

不过如今以金银互换,老朱在其中大赚特赚,估计也不至于再用这个办法强行从官场民间搜刮钱粮了。

“唉,我简直是个活菩萨,无形中救了多少人啊,这功德噌噌的涨。”

想到这里,朱云峰不由自主地感叹。

胡惟庸案,在他的影响下,少死了几万人。

郭桓案,又要少死几万人。

蓝玉案,由于朱标大概率不会死,蓝玉案也可能不会再发生,还是少死几万人。

以后再影响一下空印案。

这要是在修仙世界,光靠着在老朱这个活阎王这儿赚功德,估计都能立地成圣了。

“对了。”

老朱估计也猜到了朱云峰脑子里想的东西,老脸一红,转移话题道:“刚才见毛骧帮你捡了些东西,是什么?”

“差点忘了,银币产出来了。”

朱云峰这才想起正事,从口袋掏出银币,走到书桌前放下,笑嘻嘻地道:“怎么样老祖宗,喜欢吗?”

朱元璋接过来,就看到那银币闪烁着比白银还要亮的光泽,上面丝滑如玉,细细摸索还能感受到一股纹理在指尖摩擦。

这是大明目前的能力完全无法仿造的东西,并且由于大部分都是高纯度白银,它完全能承担起货币价值!

“好!”

朱元璋大喜,拿着银元在手中爱不释手,激动道:“太好了,好东西啊。”

“以后每个月给您搞100多万枚来,可以先用来当官员工资发,让它流入市场,刚好明年粮食就应该大丰收了,货币与产出就能迅速被市场消化,也不会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朱云峰笑道:“目前我认为可以先用银币与宝钞机制互存,等再过几年白银储量多起来,就正式废除宝钞,让百姓用黄金宝钞兑换银币,一举多得。”

“唉,为什么一定要废除呢。”

朱元璋叹道。

“得废啊,不然民间经济崩溃,互存也难,宝钞防伪技术不太行,民间仿制太多,以后等大明信用体系建好,我给您这边印刷防伪宝钞就行。”

朱云峰摇摇头。

不是不想把宝钞保留下来,纸币毕竟是未来趋势。

但你既然要发行银币,就很难保留宝钞。

即便朝廷不印了,可民间仿制的假钞非常多。

在本身滥发的情况下,你又发行银币,那么这银币和宝钞能不能换?

能换。

那我就大量仿制宝钞,挤兑死你。

不能换。

那百姓就更只看重银币,而摒弃宝钞,宝钞迅速沦为废纸,在银币还不能立即满足市场要求的情况下,经济体系也会马上崩塌。

所以只能早点行动,趁着现在大明民间宝钞数量还不多,造假少的时候,将宝钞的问题处理好。

因为如今才洪武十三年。

而宝钞的发行时间是洪武八年,目前才发了五年。

每年发行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贯左右。

历史上老朱越往后发行越多,洪武十八年发行了9900万贯,洪武二十三年发行了9500万贯。

加上仿制和造假,到洪武末期,市面上宝钞10多亿贯。

但眼下宝钞数量还少,仿制和造假也少。

早点开兑换,早点能把宝钞带来的后遗症解决,也不至于引起经济体系崩塌的风险。

何况兑换也不全是用银币。

税收也可以。

通过税收一年回收个三千万贯钞,回收个几年,把市面上的旧钞能收走大半。

等白银储备多了,就开放兑换。

如此就能平稳渡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