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八十一章 守财奴,大明笑话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八十一章 守财奴,大明笑话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正月过后,大明洪武十三年到来。

而对于朱云峰的云峰公司来说,同样也到了关键的时候。

因为春耕即将开始。

大年初七,放假结束的时候已经是阳历2月4日。

公司正式运转。

朱云峰、季赫、邹婷亲自前往镇政府签署租地合同。

事实上这些事情镇政府早就在去年就拟定好了,甚至镇里已经在各村,乃至周边村镇招募到了闲散劳动力负责田地耕作。

但提前签合同需要多支付两个月租金,因而自然是年初才开始。

育种要到2月下旬,这样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缓冲,即便中间遇到了意外,也可以随时弥补。

好在没有意外。

合同签署之后,从公司账户把钱打进了对公账户,由镇政府把钱统一分给出租土地的农民。

不过在人工方面倒没有想象的那么贵。

并不是朱云峰一开始设想的要长期雇佣人员,而是按次数来。

就是早期育苗一次,插秧一次,耕地一次,喷农药一次,追肥一次,浇地一次,收割一次,拉粮一次,晒谷一次,每次收费在50元到100元每亩不等。

按照当地雇佣人工的价格,完成所有工序,一季度每亩大概要600元,五千亩一个季度的人工花费只需要300万左右。

但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积极性,除了最低的基本工资以外,还有额外奖励。

比如第一季度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和加工的过程由技术部门认可,并且最终收获达标,那么一次就能得到20-50元的额外收入。

虽然不多,但对于农民来说,已经不错了。

另外就是前期找了技术团队,在预算上也超过了朱云峰最早核算的标准。

与高科集团的合作导致在原材料上成本更高,化肥差不多在200元一亩,种子60元一亩,地租500元一年,农药50元一亩。

这样第一季度成本为700万,再算上其余林林总总的开支,比如发员工工资、请技术团队、买盖膜、稻、打药机、租收割机等等,一季度成本在1000万左右。

而根据技术团队的预估分析,不出意外的话,每亩一年的产量在1800斤左右,以当地1.3元每斤的收购价,一季度总收入接近1200万。

这么一想似乎还有点赚,只是赚得不多。

当然。

如果再算上给大明那边提供的物资的话,就是血亏了。

不过那是另外的事情。

毕竟一旦白银与黄金兑换的业务开展下来,其中的利润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亏点倒也无妨。

很快。

2月下旬,育种开始。

云峰公司与高科集团开始了第一季度五千亩土地的合作。

高科集团派遣专家团队来进行技术指导,云峰公司自己的技术人员在一旁学习拍摄。

与此同时。

大明那边的皇庄也蓄势待发。

太子朱标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亲自招募数千农民准备进行同步作业。

2月20日,高科集团的技术团队昨天就到了,在镇上云峰公司给他们开的酒店休息一晚上后,就正式进行技术指导。

蓝沙镇其实有不少平原田,主要分布在蓝沙河两岸,自镇子南北十来公里沿河岸边,足足有两万余亩。

但这些地都是好地,很多人家自己耕种,少有愿意出租。

镇子里目前也就帮忙争取到了三千多亩,而且还比较分散。

不过其中却是有五百多亩集中在镇北的英华村。

这个村子有不少好田,但村子里的人却大多都做打印机生意去了,平日里就只有村子里的老人种种菜,浪费了这么多好田地。

专家团队就以英华村的平原土地作为示范性秧池进行种植。

云峰公司的技术团队则在一旁记录学习,第二天就立即前往其它地方进行同样指导工作,按照专家的方式同步进行。

相比于传统作业,专家团队还是有其独到之处。

传统农耕作业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步骤其实就几步,施肥、育种、插秧、收割。

施肥方式就是把肥料撒入田里,然后通过犁地来让肥料进入泥土当中。

之后再大量撒入稻种,再次犁地,让种子混入泥土里开始发芽。

等到一个多月后,种子育苗成功,再把田里的苗全部拔出来,重新插秧,之后就等收割就行。

但技术团队就细致很多,施肥后犁地,接着堆闷,还要洒“壮秧剂”。

耕地也有讲究,耕几次,耕的深度,规格等等,都有一个标准。

播种的时候讲究更多,品种是高科集团的高产常规稻,在他们的试验田里常常能达到一季度亩产800-900公斤。

在播种之前需要经过筛种、药水浸泡、催芽等多种手段,之后则是的高温、高湿,覆膜盖草。

过了十多天,还有出嫁肥、控水炼苗、带药移栽、起运移栽等等流程。

35天后,3月底,秧池的苗正式移入稻田,之后就是等待水稻茁壮成长,中间就是一定的田间管理,除虫、灌溉、追肥一类。

这段时间朱云峰全程围观,且让人多方面近距离拍摄,务必要把所有的流程记录下来。

他算是看明白了。

其实专家团队的操作谈不上多高科技,也没有用到他们在试验田里的那些各种高尖端设备。

但在细节处理上,就比普通农民较为粗糙传统的耕作方式更精细许多。

普通农民不会那么麻烦到给自己增加那么多步骤。

却偏偏是这些细节上多增加的步骤,可能就让原本70%-80%的成苗率,提升到90%以上。

原本一季度每亩600公斤的产量,提升到650公斤。

别小看这50公斤。

放到五千亩那就是两万多公斤,一年下来能多增加五万多公斤的粮食产出。

因而细节决定成败,也无怪乎人家是专业团队。

四月初,云峰公司位于蓝沙镇名下的五千亩水稻田,已经全部完成了插秧,正式开始进入生长阶段。

朱云峰前往大明朝看看那边的情况。

大明这边正是阳春三月,刚从地宫里出来的时候,柔柔的阳光洒落下来,好似将皇宫的冰冷都驱散了一样,让人只觉得暖意。

偌大空旷的广场上没有一个人,地宫禁地早就在宫里传开了。

有人说那里是神仙洞府,陛下每天都能从地宫里获得让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有人说地里连着天宫,那些都是天宫赐下来的宝物,只是怕从天而降砸坏了,所以直接以神仙之术送入地里,以方便拾取。

还有人说吴王殿下当年与父母失散后,流落进了深山老林的道观里学习仙法,这些东西都是他施展仙术搬运而来。

各种稀奇古怪的流言在皇宫里传播,慢慢传入朝堂,也流入了民间,为老朱家的天命再添几分神秘色彩。

只是朱元璋、朱标、马皇后、朱棣这四个知情人闭口不谈,别人也不敢问。

皇长孙朱雄英更是被安排至文华殿学习读书,外人不得接近,全方面保护起来。

朱云峰拾级而上。

走到乾清宫外的平台上,门口的侍卫见到他,连忙单膝下跪道:“参见吴王殿下。”

“嗯,陛下和太子呢?”

朱云峰问。

“陛下和太子都去皇庄了。”

“嗯,带我过去。”

“是。”

侍卫急忙去通知目前当班的主官仪鸾司副使冯杰。

冯杰是冯国用的侄子,现在皇宫里很多亲军统领都是军二代,这些也都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准备的班底,其中为首的就是蓝玉。

可惜后来随着朱标去世,朱元璋不得不大肆清洗这些军二代以保证朱允炆顺利继位,这些人很多都被赐死。

很快冯杰赶到,召来六百亲卫军,又让御马司准了亲王车驾,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从皇宫东门东华门而出,向皇城东南方而去。

自朝阳门出城,过护城河之后,远远地就看到南面秦淮河北岸,皇城东南方,有一些简易木屋,外围用栅栏圈起来,周边还建了几座军营。

根据朱云峰用地图对比,这里他估计是后世南京工业大学一带。

但在此时属于南京江宁县管辖,城外有一些村落,林木森森,一眼看去,荒地不计其数,沿秦淮河南岸,齐安寺孤零零地耸立在暖阳中。

眼下荒地还是很多啊。

朱云峰心中想着,脑子里想到了一个词——屯田。

如今大明士兵百万,光南京及周边凤阳、太平、镇江等地加起来就有三四十万之众,若是屯田开荒,粮食会大大增多。

且最主要的是他走访民间,也问过一些田间百姓,曾问他们若有高产水稻,他们愿不愿意耕作。

除少部分人愿意外,其余农民百姓都是笑了笑,避而不谈。

说到底所谓高产水稻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农民的价值观是朴素的,若是亲眼见到,自然愿意。

但若是虚无缥缈,没有人敢去赌。

而如果让南京周边驻扎的士兵们都去屯田,开垦荒地,周边百姓必然都能看到这个成果。

到时候再让朱元璋命令苏州、常州、浙江、松江等地各村挑选代表前往南京亲眼来看,让他们回去宣传,恐怕能迅速带动全国产粮。

因为自宋代开始,太湖流域就是最主要的产粮区,明清慢慢又发展到了洞庭湖流域,太湖洞庭湖这两湖地区可以说在当时产了全国大半的粮草。

因而只要在这些地方推广土法堆肥技术、新式常规水稻种,加上少量农药,或许能达到惊人的效果。

北方则辅以新式常规小麦种,加上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等作物。

想来大明两年后来一次农业革命并不算难事。

心中想着,马车徐徐停在了皇庄外。

此刻皇庄仪鸾卫加亲军再加本身皇庄守军已经达到三万人,将皇庄包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吴王殿下到!”

冯杰来到门口大喊道。

“参见殿下!”

皇庄栅栏外诸多亲军纷纷单膝下跪。

已经被升为亲军指挥使的蒋瓛来到朱云峰面前说道:“殿下!”

“嗯,陛下和太子呢?”

朱云峰问。

“陛下和太子刚刚巡视了稻田,现在正在庄内歇息。”

“带我过去。”

“是。”

蒋瓛随后在前面领路。

朱云峰自己的亲卫队则留在了外面。

按照大明规定,亲王有六百卫队,别人都是常设,就他每次都要临时抽调。

没办法。

毕竟人家的亲王天天都待在大明,他在大明时间少,一直准备一个亲卫队天天闲着也不像话。

进入皇庄,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田边还有透明薄膜。

五千亩土地全部插秧结束,之后就是田间管理,除杂草、科学管水、补苗和扶苗、除虫等阶段,倒不用再天天这么忙活。

距离门口约一里来地的位置,建起了很多棚户,那是朱标招募的农户们居所。

正是阳春三月,朱元璋与朱标坐在田边的凉棚里,他们穿着粗布衣,打扮得像两个农民一样,额头有汗渍,脚上有泥巴。

刚刚他们亲自下田除草,这也算是朱元璋带着朱标体会一下他小时候的生活。

“老祖宗,太伯爷。”

朱云峰过来的时候,朱元璋把左右宦官、宫女、侍卫屏蔽,让他们走远些。

凉棚内外方圆五十米内很快就只剩下他们三个人。

朱元璋用毛巾擦了擦额头,笑道:“云峰,我好久都没这么高兴过了。”

说着他指向那绿油油长满水稻的田亩说道:“我小时候哪见过这么密集的稻子,要是种多了,稻子就养不活,难怪能亩产那么多斤。”

朱云峰也笑道:“专家说了,只要步骤没错,以他们这种高产抗病灾的稻子,高产肯定没问题。而且大明这边没用过肥,说真的,我很期待,说不好会比现代那么多呢。”

“嗯,那就太好了。”

朱元璋笑容满面,如果让这些水稻在太湖和洞庭湖周边种满,恐怕一夜之间,就能填饱天下人的肚子了。

“云峰,今天有什么事?”

朱标问道。

“是这样的,我那边已经把五金加工厂开设好了,证件、工厂、机床什么都弄好了,我打算跟老祖宗说说,正式开始废除宝钞。”

朱云峰坐在了他们的八仙桌的长椅上,说道:“我打算大量收购白银,然后做合金银币,也就是一枚银币的重量为大明的一两白银重量,但成本会低很多,含银量可能也就70%左右,目前大明的经济水平以纸钞交易还是太先进了些,先通过铜币、银币进行基础交易,等经济更发达了点,我再在那边收购一家印刷厂,直接印防伪能力更好的纸钞。”

‘直接废除宝钞?’

朱元璋皱起眉头,他可不想直接废除。

因为宝钞非常好用。

没钱了就放肆印就完事了。

怎么舍得这么好的敛财工具呢?

不过说句实话,他现在也明白了通货膨胀的道理。

于是沉吟片刻,点点头道:“那就废除吧。”

“嗯,到时候我大量弄一些银币过来,大明这边就停止印宝钞,用银币把民间所有的宝钞换回来,或者通过交税的方式回收。”

朱云峰已经想好了对策。

朱元璋却是听得十分刺耳,说道:“用银币换宝钞?这不就是拿朝廷的金子换成银子,再送给百姓吗?朝廷不是要亏死?”

“老祖宗,你这就过分了啊。”

朱云峰早就知道自家这位祖宗什么德性,耐着性子道:“你是想让全天下百姓死啊,朝廷亏点也能现代补回来,现代金子和银子差价那么大,你从别的地方找补一样的,等有钱有粮了去别的国家抢嘛,或者做生意,从别的国家把金子搞回来,交易只要金子,大把的银子给你花,你还要抢全天下老百姓这点钱吗?”

“不换,现在到处都打仗,朝廷也没钱。”

朱元璋死皮赖脸道。

“哇,你这人真是守财奴,直接废除宝钞,不给百姓兑换,宝钞一夜之间变成废纸,多少家庭要倾家荡产,这也太离谱了。”

朱云峰鄙夷道:“你这么搞,我可就要说大明笑话给你听了。”

“你说你的,我当耳旁风。”

朱元璋冷笑一声。

洪武年间,他大肆发放宝钞,极尽对民间搜刮。

宝钞可以用来交税,但只能抵70%,比如要纳一贯税,你交一贯宝钞,还得交300文铜钱才行。

另外就是旧宝钞换新宝钞,得加500文铜钱,再拿一贯旧钞换一贯新钞。

接着百姓可以拿金银铜找朝廷换宝钞,但等你拿宝钞找朝廷换金银铜的时候,朝廷说对不起,法律规定,宝钞不能换金银铜。

又为了逼迫百姓使用宝钞,禁民间“以物易物”,使得很多百姓被迫私底下交易,根本没有金钱流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印钞。没钱就狂印,以至于洪武年间通货膨胀严重。

刚开始的时候一贯宝钞能换一石米,到洪武中期,就是五贯钞换一石米,永乐年间变成十贯,仁宣之治的时候变成二十五贯。

40多年的时间,宝钞贬值了二十五倍。以大明这样级别的体量来说,已经是非常夸张的通货膨胀速度了。

而这一切的根源。

就在于老朱这管杀不管埋的宝钞政策。

只能说,人大历史学院张宏杰教授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对的,他一辈子都是个农民,有着如农民出身的小地主阶级守财奴一般的思维。

他对他就藩的儿子们极尽赏赐,俸禄和工资远超朝廷官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数千倍之多。

而对朝廷官员则发放宝钞,任由那些宝钞大肆贬值,以至于官员生活困难,连基本的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

可以说,明朝官场贪腐严重,老朱的货币政策至少得占三分之一的责任。

现在。

就是他再次发挥守财奴思维的时候。

“那我可就说了。”

朱云峰清了清嗓子,说道:“洪武年间,一个朝鲜使团参观南京的一处商业街,朝廷就预先教商贩们要怎样回答使团的提问。使团来后问一个老商贩每月收入多少,老商贩回答有三千贯;使团又问他有多少存款,他回答有十万贯钞;使团问:“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商贩回答说:“我准备换一身衣服。””

“听明白了吗?十万贯钞才能换一身衣服!”

他看向朱元璋。

“不明白。”

朱元璋装傻。

“你们知道现在面包多少万马.额。”

朱云峰一滞,串台了,便马上改口道:“一石米多少宝钞了吗?五十万钞!那钱马车都装不下!你们这么滥发宝钞,让百姓水深火热,是要下地狱的!”

“哼。”

朱元璋扭头看远处风景,当没听见。

开玩笑,他存钱可是为了打仗和给儿子赏赐。

那么多儿子要赏呢。

就算朱云峰能从现代搞银子过来。

可他这些年发了数亿宝钞了,光洪武九年他给军队就发了5000多万。

要是全部回收的话,朝廷就得亏TM的数亿不止。

这笔钱他愿意出?

就算是下地狱也无所谓,大不了再杀出来,把阎王殿屠个干净。

反倒是朱标听得不好意思了,面红耳赤道:“那就按云峰你的意思吧,到时候用银币把宝钞都换回来。”

“标儿,你在说什么呢?”

朱元璋生气道:“你知道外面有多少宝钞吗?近十亿贯,那么多你收回来,朝廷要亏出去多少?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有多贵,为父为你和你那些弟兄攒点家底容易吗?”

“父亲!”

朱标双手摁在桌上,看向朱元璋道:“你说过的,若是我能处理了胡惟庸,之后就由我来制定政策!”

“哼!那你定去吧,我不管了,大明江山迟早要被你折腾死。”

朱元璋一甩袖,气呼呼地走了,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老子攒点家底不容易,全让这逆子挥霍了”“成家之子,惜粪如金;败家之子,挥金如粪”之类的话。

朱云峰和朱标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相视一笑。

老头子一身缺点。

但有一点确实是没得说。

那就是重视亲情。

只要朱云峰和朱标联合在一起,老登也无计可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