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六十二章 大明初期的党争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六十二章 大明初期的党争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个上午朱云峰都忙得团团转。

在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镇农业办主任的带领下,他看去了镇种子站,也视察了镇里一些荒废的土地,又了解了一些目前镇子里的农业从事人口情况。

他把这些资料都整理起来,由于公司还没有组建,这些本来应该下面人做的事情他必须亲力亲为。

到中午的时候他给季赫打了电话,问问县里的人事部门组建的怎么样了。

结果一问才知道,邹婷是真TM牛逼。

短短两天时间不到,她在县里居然硬生生找了三个高学历的相关人才,一个985,一个211,都是本科,最后一个是被她高薪挖过来的985硕士。

不过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小县城人才确实比较少,但工资也非常低,只要敢开高薪,自然就可能吸引人才的加入。

只是从大城市招人就比较难,大城市跟小县城比的可不是工资高低,而是相关配套设施。

出众的教育、医疗资源,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更广阔的天地。

按照邹婷做的薪资规格。

朱云峰的公司薪资要比县城里的同级别公司肯定高不少,但面对大城市的话基本就没太大优势。

再加上相关配套设施不如大城市,想迅速把人才聚齐起来没那么容易。

但即便如此也已经不错了。

有了这三个人帮助,邹婷先组建人力资源部,加上县里承诺会帮忙搜罗技术人才,差不多等到相关的公司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就能正式开始运作。

朱云峰随即拉微信建了个三人工作小群,询问了一下进度。

邹婷在群里说了一下现在的情况,她目前打算制定一下公司制度,并且咨询公司财务管理。

会计和出纳是必须要招的,而且这两个人往往都是公司老板的亲信,因此邹婷没有擅自做主,等朱云峰做决定。

朱云峰知道这两个岗位非常重要,便告知邹婷和季赫,由他亲自招聘。

他没有任人唯亲的打算,朱家有亲戚,爷爷就只有老爸一个儿子,但老妈那边却有六姐妹,表兄弟姐妹很多,却都不适合干管账这一行。

何况一旦公司这种亲戚关系户多了,对公司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在跟邹婷交流完后,他就去了直聘、同城之类的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搜罗这方面的人才。

目前人力资源部门已经初步建立,下一步是开始租场地。

之后再把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建立起来,再找个会计和出纳,公司基本上就有个雏形了。

至于养殖部门、后勤部门、饲料加工部门、市场调研部门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管理部门的建立顺序可以稍微延后一点。

按照邹婷的估计,她会在半个月内把县里的办事处搞定,将整个组织框架搭建起来,等县里的办事处能正常运转后,会马上来镇里协助朱云峰。

对此朱云峰也没说什么,只是告诉她希望能加快进度,明年春天之前,必须租到五千亩地,开始进行第一批耕作作业。

到明年下半年的时候,养殖场要办起来,只有养猪羊牛鸡鸭鹅等牲畜,他们公司才有进项。

邹婷知道轻重,便应了一声会尽力。

于是。

接下来的数日,县里的办事处已经走上正轨,季赫也回来帮朱云峰,两个人一起收集资料,跑了全镇各地。

在这方面季赫出了大力。

因为他之前在扶贫办干过,各个村子什么情况了如指掌,迅速帮朱云峰弄清楚了全镇情况。

经过周密计算,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第一季的投入将达到大概三千多万,包括租地、雇佣农户、公司员工薪水、化肥种子农药、盖养殖场厂房等等。

朱云峰总共也就不到五千万,第一季投入就那么大,并且产出遥遥无期,只能说搞农业确实是个投入大回报慢且利润小的行业。

难怪我国农业发展从古代的南方到现代转移去了北方,没有广袤的平原区,确实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十二月中旬,距离2025年新年只有一个半月时间了,朱家坪下起了小雪。

簌簌的雪花纷飞,将山林染成白色。

村子里依旧孤寂,有的时候站在屋外,可能几个小时都不一定看得到人。

一辆崭新的迈巴赫轿车从远处村道驶来,在两侧山林茂密,竹林影映中缓缓开到了朱云峰家外,左转弯再上坡,停在了朱云峰家院子里。

朱云峰从车上下来,原来那台迈巴赫还回去了,这台车就是他今天去市里开回来的,车上又大包小包买了各种礼物。

今天是朱标来现代学习,听到汽车的声音,朱标和朱棣探头下去看,看到朱云峰回来,就给他开门。

朱棣见季赫不在,问道:“赤赤呢?”

“在下面忙活呢。”

朱云峰摇摇头道:“这段时间要下雪了,我怕年底大雪封山,先多囤积点物资。”

他们尚峰山并不只是一座山那么简单,而是一个丘陵群,最高处的光明山那边海拔为659米,尚峰山位于光明山北面6公里处,海拔也有400多米。

所以每年年底山下的蓝沙镇经常是一点雪都看不到,山顶上却是一片白,连山道都被积雪覆盖,加上险要的道路,甚至还有70度以上的斜坡,普通车辆根本上不来,常会封山一段时间。

“如果封山的话,那东西怎么办?”

朱标皱起眉头。

“早就搞定了,今天下午就会有货车送货进山,我买了五千公斤种子,五千公斤化肥,一千斤农药和一百个农药喷雾器。”

朱云峰从车里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拿出来扔给朱棣,边拿边道:“虽然不是很多,但初期做试验田肯定没问题,够你们那边种个五六千亩绰绰有余了。”

“那就好。”

朱标点点头。

“别高兴得太早,晚上帮忙搬东西。”

朱云峰关上车门,面露难色道:“10多吨的东西,够咱们喝一壶的了。”

之前还预计五千公斤就差不多了。

可后来发现,由于明朝的育秧、插秧技术不成熟,也不像现代这样已经有了科学的农业管理,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就比现代多得多。

肥料倒是可以少放点,但种子却不能少,基本上现代可能一亩地5斤种子,到古代就得放8-10斤。

因此这么一算,他们几个人就得搬10多吨的东西。

以每次搬50斤来算,得来回搬400多趟,算上季赫的话,四个人每人要搬5000多斤,都从屋外院子到地窖来回跑100多趟。

而自动传送带需要等以后把周围土地全给平掉,修一座大仓库才能做到,因而目前搬运只能靠人工。

可以说,现在笑嘻嘻,晚上哭唧唧。

不过朱标和朱棣倒是面色如常,相比于现代人习惯了生活更方便,古人的操劳程度比现代人强了十倍不止。

他们虽是天潢贵胄,可从小接受军事化教育,几十斤的铠甲,数斤的武器常常一穿戴就是一天,搬点东西倒不算什么事情。

把买好的东西拿回去,三人回到了二楼,朱标忽然对朱云峰说道:“再过两个月,涂节就要上告了。”

“哦?”

朱云峰回过味来,上下打量了朱标一眼,说道:“你准备正式介入操办了?”

“是的。”

朱标点点头道:“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胡惟庸案最开始是只杀了胡惟庸、陈宁和涂节三人,夷三人的三族。但之后在陆续数年内,父亲又以胡惟庸案为理由,大造杀狱,杀死官员、平民、勋贵数万之多,甚至连一起喝过查,住在他家附近的邻居都未能幸免于难。只是史书只言片语,没有记载具体哪些官员勋贵平民受到牵连,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查起。”

朱元璋要的是加强皇权,若只是简单赐死胡惟庸三个人就能加强皇权就太简单了,这背后恐怕另有隐情。

但朱标现在也是两眼一抹黑,因此来选择问计朱云峰。

“那你算是问对人了。”

朱云峰笑了笑,这事儿老朱跟他说过。

“快点说说。”

朱标连忙坐在了沙发上等着。

朱云峰想了想,从电脑桌上翻了纸笔走过来,说道:“经过我最近这段时间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那就是太伯爷死于洪武二十五年,为什么老祖宗要在洪武二十三年再次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杀了七个勋贵,牵连数万人呢?”

“.”

当着自己的面,谈自己的死期,朱标总觉得怪怪的。

“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又研究了很久,再结合蓝玉案,以及傅友德被赐死的事件,我得出一个结论。”

“什么结论?”

“老祖宗越到晚年,越没有安全感。”

朱云峰笃定说道。

“安全感?”

朱标和朱棣面面相觑。

“不错,就是安全感,他太在乎大明的江山,所以必须把一切可能威胁的萌芽弄死。”

朱云峰拿着水性笔,在白纸上写下了安全感三个字,又画了一个圈,点了点上面的字说道:“那么为什么老祖宗会这么缺乏安全感呢?”

“因为胡惟庸在朝中把持朝政,让父亲觉得权力被架空?”

朱标现在自然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

若是以前在大明中,就觉得被笼罩在迷雾里,他不知道朝堂局势为何如此阴霾,也不知道父亲为何整日紧锁眉头。

一个个谜语人做的事说的话,总是让人看不懂,听不懂。

但到了如今就不同了。

青史早就把一切能记录下来的都记录了下来,也让朱标看到了未来的变化,自己深陷其中,自然也就慢慢了解当中的奥秘。

唯一不同的是,虽然未来局势明白,但具体细节却了解得不多。

比如史书当中只记载了胡惟庸案从洪武十三年年初,到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十年间杀了三四万人。

然而除了几个主要人员,如胡惟庸、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叶升以外,其余被杀的人甚至都没名没姓。

基本上只是在史书里有一句“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的记载。

所以朱标对四大案情况有个大概了解,但当中涉及到哪些人,为什么涉及到这些人,却是一无所知。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朱云峰说道:“另一方面,就是随着马皇后病逝,他自己遭受打击,洪武十八年也重病过一次,让他生出强烈的危机感。”

“人一旦生出危机感,就会害怕。老祖宗先是害怕太伯爷你不能坐稳江山,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发动大清洗。”

“接着在洪武二十五年太伯爷您去世之后,老祖宗又得担心您儿子朱允炆坐不稳江山,于是就有了蓝玉案,赐死傅友德等等事情发生。”

“当然.”

他又补充说道:“这些都是后世历史学家以及我自己根据史料记载对老祖宗行为逻辑的一种猜测,具体老祖宗什么想法,还是得问他本人。”

这就跟鲁迅说,我家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树是枣树,另外一颗树也是枣树。

鲁迅或者想说我家门口有两颗枣树。

但语文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作者一定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想法,或者反映了封建腐朽的旧社会黑暗一个道理。

具体朱元璋怎么想的,只有他本人知道,甚至连他现在的自己都不知道以后的自己怎么想。

包括现代的历史学家以及朱云峰也只能通过史书记载他的行为来判断。

所以朱云峰也只能算是通过各大历史学院的教授观点,加上网上查的资料进行自己分析。

万一全盘错了,老朱就是发病想杀人,那真没地方说理去。

“嗯。”

朱标轻点下颌道:“想来这也是公认的观点,大抵应该是没错。父亲我了解,或许正是如此。”

朱棣忍不住说道:“这些东西你之前好像已经说过了,与胡惟庸案有关系吗?”

“有。”

朱云峰沉声道:“而且关系还很大,那就是能够让我们搞清楚在不同时间段,让老祖宗缺乏安全感的来源是什么,如此看待问题就能够更加透彻,也能够在其中分析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他在白纸上在安全感向外画出四条线,分别又写上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以及蓝玉案,每个案件又画了一个圈,继续道:“你们看出了点什么?”

朱标和朱棣都皱着眉头,沉思许久,朱标指着胡惟庸案说道:“胡惟庸案,是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空印案,是因为皇权被官员冒犯。郭恒案是为了查抄贪腐,蓝玉案,是为了稳住我那不成器的儿子江山!”

“对,但这还只是最粗浅的分析,如果我们在再其中加入淮西文官集团,浙东文官集团,故元文官集团,淮西军功集团。”

朱云峰在四大案的中间写上了这些集团的名字,最后扔下笔问道:“那么事情是不是更加清晰了呢?”

朱棣小小的脑袋上大大的问号,不明白里面到底是什么意思。

唯有朱标陷入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这就是大明初期党争加皇帝猜忌的结果!”

朱云峰轻声说道:“我最近一段时间查阅大量资料,才明白原来大明党争在明初,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