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八章 朱标新政,放开了干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八章 朱标新政,放开了干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4: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洪武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朱元璋北伐出征,前往陕西准备进攻北元。

此时的洪武朝边境并不太平。

除了云南、陕西、河北、辽东四个方向的敌人以外,山东、福建、浙江也有很大的边患问题。

云南陕西河北辽东不说。

那么作为中原腹地的山东福建浙江的敌人是谁呢?

倭寇!

从元朝中后期开始,寇患就已经很严重,他们最先开始入侵高丽,高丽无力抵挡,被迫把漕运改为陆运。

接着他们在洪武二年就大规模入侵大明山东、苏州、淮安等地。

在洪武三年又发生倭寇侵山东沿海,接着转掠浙江明、台、温诸州,又入福建沿海郡县抢掠。

这一系列事件逼得朱元璋下圣旨,令沿海的百姓准备刀子,来一个杀一个。

除此之外,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也是在这个时候施行。

所以眼下东南地区也不太平。

当然。

跟北元比起来,倭寇只能算是疥癣之疾,只能说恶心一下人,谈不上心腹大患。

但对于朱标来说还是很麻烦。

因为他的新政策是打算明年开海禁,以目前的形式,怕是开不了。

因此按照朱标的意思,其实是先等朱元璋打完了北元,收复云南之后,差不多明年枪械也造出来,再开始大力发展海军。

海军有了火器,对付倭寇就比较简单了,到时候再下海,顺便还能去一趟日本逛逛,报杀使者之仇。

对于朱标的想法,朱云峰表示支持。

商品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革命,恰好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大明将出现一次粮食在极短时间内翻倍的情况。

粮食增多,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也会增多。

这时要么征兵,要么学罗斯福和元首,搞以工代赈,要么就发展工商业,增加就业人口。

工商业发展了商品就得卖出去,那么禁海就严重阻碍了商业发展。

因而趁着这个机会,不仅灭了倭寇,还能倒逼日本开国,让日本的金银铜矿大量流入进大明,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下午在洪武朝跟朱标谈了谈他新政的事情。

明天就要正式下达通政司发行,对于首次进行制度改革的朱标来说还是很紧张。

朱云峰与他分析了得失,鼓励了他的新政策都是积极向上的好政策,并指出一个重要情况。

那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初属于权威政治。

在全国监管并不到位的情况下,朱元璋的政策往往都能执行到位,就在于此时的朱元璋威望实在是太高,下面的官员难以阳奉阴违。

而朱标的威望在这两年也与日俱增,亲自查办胡惟庸案后更是如日中天。

又有浙东集团、淮南勋贵集团支持,故元官吏集团也是他一手提拔,淮南官员集团也隐隐向他靠拢。

可以说整个朝堂内外,从官员到武将到勋贵,无一不对朱标马首是瞻。

要是这个时候趁着朱元璋北伐的时候,朱标振臂一呼要造反,说不准还真有机会。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推行新政。

且还是减赋税轻徭役、限制藩王、给官员涨工资、发行银币、调整官员权力结构、取消卫所世袭制度等正导向的政策,得到拥护也很合理。

唯一触动利益集团的就是取消了秀才、举人等没有做官的读书人优待。

还有对官员有一定KPI考核,并且推行第一个三年计划,要求全国官员下一步是要广推新农作物。

但明初的读书人利益集团势力并不强大,科举入仕的官员不多,目前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察举制做官,因而取消读书人的优待在整体反对者上没什么声音。

至于对官员制定KPI考核,明初朱元璋把官员当狗一样卷。并且空印案就能看出来,很多都是无意义的卷,就是逼着你做事。

现在至少告诉你要做哪些事,总比以前感觉大家都很忙,但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东西要强得多。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现有的政策下,一定不会比以前差。

有了朱云峰的支持,朱标心情更稳定了许多,说到底现在也只是洪武十三年,朱标也才二十五岁,观政不过三年。

要是十多年后的朱标,帮助父亲处理国政十五载,心境上也不会那么紧张。

翌日清晨早朝。

朱标信心满满地召开了大朝会。

六月中旬昼长夜短,才早上五点钟,天色就已经蒙蒙发亮,气温也非常令人舒适。

徐徐微风吹拂,奉天殿外广场上,百官按照秩序排列。

只是勋贵那边站位方向则寥寥无几。

除了新任开国公常升以外,就只有袭父亲华云龙淮安侯爵的华中。

袭父亲卫国公邓愈爵位的申国公邓镇。

袭父亲临江侯陈德爵位的陈镛。

袭父亲东平侯韩政爵位的韩勋。

袭父亲宣宁侯曹良臣爵位的曹泰。

以及因胡惟庸案立功而新被封的忠勇伯毛骧七人。

前任郑国公常茂因殿前失仪以及之前在军营里做的一些不好的事情而被朱元璋削爵,由他的弟弟常升继承爵位。

说到底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地位还是很高。

而且朱标已故的老婆还是常遇春之女,蓝玉又是朱标的妻舅,朱标与常家绑定很深,处死常茂就不太可能。

但从常茂被削爵,而吴王和楚国公却屁事没有,只是被罚俸三年来看,朱元璋的偏袒还是过于明显。

朝臣们不是傻子,自然清楚了眼下吴王和楚国公的底细,这背景已经是通天了呀。

而随着大量勋贵被调离出南京,这意味着整个南京除了战斗力不太行的二代勋贵以外,就再也没有人可以调动军队。

就连李文忠和蓝玉都走了,南京剩下的二十万大军全归朱标一个人调配,可见朱元璋的谨慎。

相比于勋贵这边大量被抽调随太祖北伐蒙元,文臣这边倒是群贤毕至。

这段时间又有不少人事调动。

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事、给事中加起来就有一百多人。

御史台改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总计八十七人。

接着就是内阁诸大学士、通政使司、大理寺、国子监、五寺、翰林院等部,如此各个部门加起来总人数大概有五百来人左右。

这样一看,明朝的政府机构是相当精简,整个在首都南京的京官也才五六百人。

相比之下北宋初期,汴梁的京官人数是三千多人。

到宋仁宗时期,已经暴涨到五千多,全国官员数量为四五万左右,冗官数量,也就是只领工资不干活的闲散官员一万之众。

不过双方的繁荣程度倒不是一个层次,明初南京城里的人口才二十万,其中大部分都是官员、士兵及其家属,真正的土著百姓要么死了,要么被朱元璋迁走。

而北宋仁宗时期汴梁的人口就已经超过百万,需要用到那么多官员治理倒似乎也勉强说得过去。

此刻早朝微风吹拂,内侍监宦官首领王东走出来朗声道:“太子殿下到!”

“参见太子殿下!”

百官齐齐鞠躬行礼。

朱标坐到了上方龙椅上,朱云峰和朱棣左右哼哈二将站立两侧。

王东高声道:“太子殿下有令,即日起,改新政!”

说罢下方诸多宦官就拿着一本本打印好的小册子过来,交到了下面诸多官员手里。

这是朱标用朱云峰新买的打印机复印的,全都是A4纸,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他的新政实施方针以及策略。

毕竟一条条读的话,总计得有数万字,而且容易读完下面的人就忘。

不如打印成册发给大家。

下方群臣接过册子,纷纷翻开了起来,场上一时间陷入沉默,都在紧锣密鼓地看着新政有没有影响到自己。

这情况让朱云峰想起了玩游戏的时候,每次游戏停服更新,就得看看下一个版本什么情况。

这样一看,治理天下跟打游戏还挺像,只是不是竞技游戏,而是即时战略游戏

许久过后,朱标看大家都已经略微看过,便说道:“诸位,若是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亦可以共同探讨一二。”

内阁大学士宋讷连忙上前拱手道:“殿下,取消举子徭役之事,是不是再商榷一下?”

“哦?”

朱标问道:“有何不可?”

宋讷答道:“因故元残暴,以至于自宋时起儒学式微,读书人日益减少。陛下深知国家大事不可缺少有识之士,因而免除举子徭役,中秀才后,可令其家免税数亩,皆是为了鼓励青年读书习字。如今科举一途并不顺畅,再取消些许优待,恐天下读书人一边要耕作力役,一边读书学习,难有成就。”

“这一点本宫自有考量。”

朱标沉声说道:“陛下优待举子,是因为举子要专心读书,家中亲属劳作供应。若是不给予优待,负担沉重。但朝廷此次大规模免除天下赋税,将定额再次大幅度下降。本就令朝廷税额减少,再若优待,就无人纳税供粮。我知道你们想说现在读书人少,可这项举措长此以往,读书人日益增多,那朝廷的赋税将日益减少,尔等俸禄全靠朝税,一旦朝税下降,天下官员便难以维系。”

“额这.”

宋讷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拱手道:“臣无异议了。”

朱标又继续说道:“如今开国之际,百废待兴,全国丁口田亩数量远远不及宋时,加之四面皆敌,处处要备,军资居高不下,官员俸禄也不高。本宫从牙缝间挤出薪资,为尔等增长俸禄,等过两年全国各地开垦新田,粮食增长,我将会置永业田、职田,在如今的基础上加诸百官,望尔等尽心尽力,督促各地官府操持农桑,以供国库。”

“遵太子令!”

百官面露喜色,纷纷鞠躬行礼。

接着朱标又道:“今日就不开繁琐朝议了,往后除非有重大事项要告知百官,否则也无需早朝。凡一切诸司启事,当先奏六部、内阁及通政司,再由六部内阁通政司秉奏于本宫。”

“是!”

“退朝!”

王东高声大喊。

百官又拱手行礼,又倒退着如潮水般退下。

朱标长呼了一口气。

随后与朱云峰和朱标走路回乾清宫。

三个人并排走着,身后跟着大群宦官宫女侍卫。

等走到奉天殿偏殿一侧的时候,朱标才开口道:“还以为会有阻力呢。”

“你这是把流血改革的说辞看多了吧。”

朱云峰笑道:“现在可是明初,就相当于一张白纸,各类利益集团要么还没成立,要么力量十分微弱,怎么可能会有阻力呢?真有阻力,空印案都不会发生。”

“宋讷反对取消举子优待,莫非?”

朱棣忽然开口问道。

“你这阴谋论了,应该没那么夸张。”

朱云峰摇摇头:“要他能通过这一点看到将来,那目光也太长远了。理由应该跟他说的那样,就是为了鼓励读书人。”

说到底这项政策之所以成为后来大明读书人避税的重要举措,就在于网并非一开始就是破的,最多就是漏了点风,结果被历代大明读书人前仆后继地给撕开。

要是现在大明的读书人已经能够看到二百年后的读书人通过这项举措,完成了各种避税套路,那这眼光也过于逆天了,没这个道理的。

“云峰,现在国家还是太贫穷了,这每年一千多万贯的银元虽然解燃眉之急,但却还是太漫长。”

朱标双手背负在身后,隐于长袍之下,说道:“有没有别的方法?”

“我回去就订发电机吧。”

朱云峰说道:“这事只能靠你们自己,一千多万是我的极限了,但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思路。”

“什么思路?”

“黄铜!”

“黄铜?”

朱标诧异道:“你不是不能买铜来吗?”

“铜确实不好弄,量太大了,但你们可以自己弄啊。”

朱云峰笑了笑道:“发电机过来了,我再送冲压机来,直接进行水力发电。到时候再大力开挖铜矿,与锌合成黄铜。这是嘉靖时期出现的,黄铜耐腐蚀性很高,放水里几百年都不会生锈,古代的铜币消失,就是被腐蚀了,合成黄铜,做成铜币的话,会极大地繁荣下层市场,经济也就能够发展起来了。”

“嗯。”

朱标说道:“这件事尽快吧。我现在感觉好想一步就登天,虽然知道这不现实,但有些东西还是很迫切。”

“放心,不敢说让你们一步登天,但技术支持还是没什么问题。”

朱云峰说道:“刚好也答应了老祖宗,等他回来看看全新的大明,我们今年下半年就放开了干!”

“好,放开了干!”

朱标大喜,哈哈大笑起来。

父亲走了。

权力在手,束缚也少了很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