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灵异 > 死人经(洛带)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国玺帛书

死人经(洛带) 第二百九十七章 国玺帛书

作者:洛带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宫门打开的同时,一阵金光扑面而来,我下意识的往后退开,道炁已经护住全身。等到确认没有受到损伤之后,我才重新踏前两步,抬眼往宫殿内看去。

殿内景象自然是与外面的有所不同,虽说陈设仅摆着方形木盒的几案一张,但宫内却立着几根朱红色的柱子,每根柱子上面刻着昂首而立的三趾金龙。

龙的象征意义自然不必多说,据我所知,从商周自元代,龙爪多为三趾。而明清时候龙爪已经成为不同阶层的代表,龙的爪数划分为,五为君、四为王公、三为官员。

看着宫殿里面的装饰,并没有多么的金碧辉煌,而从那一张几案看来,似乎这宫殿应该是比较久远的建筑。加之,我们是从观龙台进来的,琅琊台这地方本就是秦始皇下令修建的,这么说来这宫殿也很有可能是那个时期的了。

我和祭祀恶灵对视一眼,互不言语便抬脚进了宫门,一边朝着那几和案走去一边小心的戒备着。我站在几和案前,并没有着急打开那个木盒,而是环视宫殿里面的情况,在确定没有异常之后,这才缓缓的伸出手去拿木盒。

只是我的手刚一触碰到木盒,便听到里面传出一阵微弱的龙吟之声,随着这声龙吟响起,先前被我吸收到体内的龙气也开始活跃起来,搅得我天脉都有些不稳。好在这龙吟声只持续了几秒便安静了下来,我体内的龙气也随之缓和。

我对木盒里面的东西充满了好奇,从刚才龙吟声来看,这里面应该是有一条龙脉,或者说龙脉被封在了里面的某个东西上。我顿了顿身子,缓缓将木盒打开,里面的东西着实是让我眼前一亮。

只见木盒里面放着一枚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的印章。我小心翼翼的将印章捧在手心打量起来,仔细观察它的构造。上面除了那五龙身以外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只是它的底部居然刻有八个小篆,我琢磨了半天才认出来这几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看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声,印章,信也,权也。古往今来,印章是权力、身份的象征,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爱之物。一般的达官显贵都会刻有印章。

可这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个字的印章绝不是一般权贵能够持有的。史传,在印章上刻下这几个字的人是秦朝的李斯。而拥有这枚印章的正是号称“祖龙”的秦始皇,这枚印章又称作传国玺。

传国玺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

虽说传国玉玺早已经下落不明,但此时我手上的这枚印章与古籍中的传国玺完全吻合,我也无法断定真假,但还是让我有些难以置信。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便是,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这么看来,若那时的传国玉玺就被华阴平舒道掉了包也说得过去,不然秦朝的气数怎会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只是不知道又是怎么到了这里。

而我手上的这枚传国玉玺,明显能感觉到里面有龙息,这恰恰印证了我的刚才的想法。手上的这枚传国玉玺或许便是秦始皇的那枚,而且里面还封存着一条龙脉。

一旁的祭祀恶灵见我有些呆滞,略有疑惑问及何故,我便将心中所想讲之于他,听完之后到没有像我这般感慨。他本是蛮荒之人,当然不明白我手上这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罢,就要将传国玺放回木盒之中,可眼睛一扫却看到木盒最底部还放着一张白色丝绸状的东西。先前我的注意力全部在传国玺上,根本没注意到里面还有一件东西。随即,便将它拿了出来。

这东西摸起来手感丝滑,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史书中记载的战国帛书,这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因为材质特别且非常的珍贵,往往用于撰写较为重要的信息。

想到这里,我连忙将它展开,却发现两尺见方的帛书上,除了一处隐约还能见到的章印以外一个字都没有。我一手拿着传国玺,一手摊着帛书,看着帛书上的印章,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立马将传国玺往章印的位置上按了下去。可试了好几次都没有什么反应。

这倒是让我有些奇怪了,按理说这帛书既然和传国玺放在一起,两者之间必定是有着联系的,可为何没能反应?莫非是要用特殊的方法?

想罢,我便试着调动道炁慢慢的输入到传国玺中,此刻总算是有了反应,只不过不是帛书有了反应,而是传国玺中又响起了一声龙吟,随即散发出淡淡的金光。我强压着体内的波动,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一边加大道炁的输送,一边死死地盯着传国玺的变化。渐渐的传国玺周身的金光越来越强,让我已经不敢直视了。直到我体内的道炁流失近半,眼前的景象全部被这道金光遮掩。只听一声龙吟再次响起,这声音振聋发聩,仿佛一条巨龙就在我耳边嘶吼一般。

片刻之后,这声龙吟才停息,周围的金光也是消散开来。当我睁开眼时,面前却是临空出现了一排排金色的小字,这些字都是小篆体,我一时间认不大全,只能模模糊糊的了解个大概。

这上面讲述的貌似是徐福出海东渡的事情,其中一些零散的小事我倒是没注意,而是重点看了下关于出海的时间和路线,路中发生了怎样的事件,描述的最后,却是出现了一个三字地名,正是“流波山”!

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由一喜,但就在此时,这些临空小字却是忽地消散开来,霎时便尽数不见。紧接着,又是咔嚓一声,手上的传国玺也碎裂开来,宫外那边也蓦地卷起一阵狂风,正朝着我们袭来。

狂风似乎有力有不挡之势将我们齐齐卷到空中,随着身子被卷入其中,整个人的意识也慢慢模糊起来。

我是被祭祀恶灵叫醒的,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我们此时站在观龙台的那块大石前,我看了看祭祀恶灵,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却发现他面色如常,正冲我摇头。刚才的一切在我看来实在太过诡异了些,有种之前在崂山进了那老头蝶梦的感觉。

不过好在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此时正准备离开,却发现面前的大石上已经裂开了许多的缝隙。我顿了顿身子,把道炁汇与手上往石头上放了过去。石头上再也没有出现先前的景象,看来这里的一切都随着那些小字的消散化成了废墟,只是可惜了那传国玺。

刚才的那声龙吟响彻天地,怕是已经惊动了玄学会的人了,此地不能久留。想到这里,我便带着祭祀恶灵匆匆赶回了宾馆。

躺在床上的我,脑子里一直回想着之前那些小字描述的内容。从里面得知,当初徐福第一次出海选定的时间是农历的十月十九,并没有多大的采用价值,只是很普通的一个良辰吉日。出发的地方也的确是像史书中记载的琅琊台。只不过他们在海上行驶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并不是像古籍中记载的那般一无所获。而是确确实实发现了仙山,不过这仙山却不是他们预想的“三神山”,而是我正在着急寻找的流波山。

虽说找到了这流波山,可徐福是方士,也正是现在所谓的道士,修行的是道炁。那流波山像是有一种屏障,常人或者修行道炁的人,根本无法登陆。在流连了几天之后徐福只好无功而返。

整段文字中唯一值得注意的便是流波山出现之前海上出现过蝃蝀(didong)。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这蝃蝀指的便是彩虹。从文字中得知,从蝃蝀之间穿过之后,便会出现流波山的入口。

照理推算,这里既然说到了流波山,接下来很有可能提到流波山的具体位置。只是冥冥之中似是有阻力存在,恰好在我看到这里时,那些字迹尽数崩溃消散,眼见到手的线索,就这么重又消失。着实让我气馁不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