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 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三百一十四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陈恶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即便是所有人都知道兵贵神速,但分配一支万人大军也不是能够立即就能完成的。

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

就比如呼延南仙必然是要北上的,如果算上武兴军梁远儿那几百临阵起义的汉儿军,反正金军的人数就已经有三千人了。

需不需要对他们有所防备?如果要有,那该如何防备?会不会让呼延南仙觉得自己受了排挤?

再比如左军董成与后军张青,他们很难南下两淮,却必然会有一部要沿着沂水攻打邳州,另一部则需要北上攻打益都府。

谁北上谁南下,兵力又要如何配置?

山东留守的忠义军主攻方向在哪里?

另外,中军主力必然要留下一部分,从而使魏胜有足够的精兵来作战,谁走谁留下?

原本刘淮想着一刀切,直接从前军与右军中遴选出精锐,随后直接带着三千精兵南下。但是魏胜却不同意,他决定从中军抽调精兵,以替换右军的两部比较弱势的军队。

最终在刘淮强调了许多次山东战事的重要性后,魏胜只是将作为亲卫的雷奔所部加了进来,并且将雷奔所部三百校刀手扩充到了五百。

右军的张小乙部则是需要精简到一千兵马。

前军也是要精简到一千五百兵马。

缴获的舰船一共能运送七千正军,此时忠义军与天平军合军一处,也不过五千人,剩下两千人的运力,刘淮准备多运一些骡马,组成一支机动性较高的骡马军团。

这些事情必然是无比繁琐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与张荣所要留守东平军的指挥权。

这原本是一件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开口的要求,但以一种莫名的方式达成了目标。

就在军议刚刚结束的时候,张青与张白鱼都还没有散场,张荣就已经亲身赶来,将剩下的六千多东平军以及半个密州的治权,尽数交给了魏胜。

这件事说起来很离谱。

但在张荣的解释下,倒也是理所当然的。

张荣此时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东平军都统了,更加是淮东副总管。

在他的想法中,军队是国家的,收复的失地也是国家的,终究还是要由宋国接手,现在在谁麾下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张荣在听闻忠义军有分兵留守山东的意向后,就直接来托付大军了。

刘淮听闻之后也是无言,要说张荣大公无私吧,他倒是也知道将大军托付给道德无瑕的魏胜,明摆着是想要在之后还能讨要回来。

要说张荣精心算计吧,他同样觉得淮东副总管的职位要比东平军都统要重要。

只能说张荣毕竟不是什么军阀,没有割据的意识。

倒是,这些事情都无所谓了。

到了十月二十五日,所有的事情都被快刀斩乱麻的终结了。

参与围攻陈家岛的宋军、东平军、忠义军乘着庞大的舰队渡海南下,抵达了海州州治朐山县。

出征的时间已经迫在眉睫。

已经被选定南下的军士都已经有了第一批财帛赏赐,而且都已经定下了赏格。

在最后的这一夜,全军大飨,魏胜一家也在军营中度过了北伐以来第一次家宴。

魏胜坐在主位,刘淮、魏郊、魏如君、魏昌分列两侧。

桌上的饭食十分简单,除了炊饼咸菜管够,也就多了一大盆咸肉汤,一坛子酒而已。

魏如君先是给几个大男人都盛好肉汤,复又坐回自己位置上,端起碗来,轻轻吸了一口,随即则是皱起了眉头:“唉,兄长出征,照理说应该做些好点的吃食,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是到了冬日,没有新鲜时蔬,只能吃这些了。”

刘淮笑道:“有酒有肉有咸菜,还有白面炊饼,这日子简直是神仙过的,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魏昌低头喝了一口肉汤,皱眉说道:“阿姐,这肉干腌制的时候已经放了许多盐,现在你这肉汤也放了些盐,现在这味道就如同刚刚洗劫了海州盐场一般,真……”

魏如君原本听着刘淮说话,脸上还带着笑意,此时听闻魏昌挑事,当即柳眉倒竖:“你爱吃不吃,觉得咸就多吃炊饼!”

魏昌缩了缩脖子,闭上嘴巴,不再言语了。

魏胜只是抚须而笑,随即却是叹了口气:“开饭。”

魏胜的家教还是比较严的,最起码食不言寝不语还是能做到的,几人只是低头吃饭,并不再言语。

然而,在吃饭的过程中,魏如君抬头看到即将南下的刘淮与魏昌,又看了看需要留守山东的魏胜与魏郊。

哪怕北伐时都没有分开的一家人,竟然要在此时天南海北,各自一方。兵凶战危,也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更不知道能不能再次相见,不由得悲从中来,微微啜泣出声。

四个大男人肯定已经发现了魏如君的失态,但只是魏昌抬头看了一眼,就低下头来,假装没有听见。

简陋的饭食很快被席卷一空,魏如君擦了擦眼睛,收拾起了碗筷。

坐在主位上的魏胜望着魏如君的背影,叹了一口气说道:“大郎,莫怪你妹子,她毕竟经历的少。”

刘淮摇头:“虽说哭送亲人不吉利,然而大军出发,征人远行,生死难料,又有几家能真的能不哀伤呢?这几日军中虽然没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却也是泪洒当场。”

魏胜:“天下万事,唯战不易。”

刘淮点头,却也没有在这件事上继续多说些什么:“父亲还有什么要交待的吗?”

魏胜沉默半晌之后,才艰难开口:“大郎,为父知道你对大宋多有怨言,但为父终究是宋臣,此次率军南下,大郎还需要尽心尽力。”

刘淮满不在意的说道:“父亲请放心,但有我在一日,就绝不会让金国全据两淮。”

刘淮的说法是有信心的,现在的战略局势已经很明朗了,金国在山东局势失控之后,所做的战略改变就是主力压到荆襄,完颜亮亲自率偏师在两淮吸引宋国主力。

而完颜亮这一路的战事太顺了,以至于已经在两淮站稳脚跟,所以以山东本地兵马为主力的忠义军才会有动力南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完颜亮遇刺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强迫大军渡江,定下了极其严格的拔队斩制度,使得高级军官们集体作乱。

弑君的完颜元宜甚至在完颜亮死后,才派遣乌古论元忠回到汴梁,杀掉太子完颜光英。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真的是一场偶然事件。

如果完颜亮见渡江无望之后,就率军北返。金国虽然依旧可能陷入内战,但完颜亮毕竟当了十几年的实权皇帝,绝对不会到树倒猢狲散的地步。

而现在的情况是,完颜亮的心理底线很有可能真是两淮,而且军事上已经获得了胜利,他很有可能只是做出要渡大江的动作,继续为攻打荆襄的金军主力作拉扯。

当然,以完颜亮好大喜功的性格,说不得看到宋国这么弱,直接重演历史就说不定。

所以刘淮南下的策略也很清楚,不直接与金军死磕,而是在江南守住大江,最起码让宋国能看到希望,不割地投降。

然而再等待完颜雍造反的消息传来,让南征的金军士气混乱。忠义军再趁着金军北归的时候,狠狠扑上去咬一口。

这套计划其实很完善,但唯一一点就是。

刘淮还不知道完颜雍已经被纥石烈良弼摁了下去。

如果他知道,绝不可能如此老神在在。

魏胜不晓得刘淮的所思所想,在他看来,此次南下,那是真的需要拼命的,若不是山东豪杰担心魏胜过于死心眼,将他们也填进绞肉机,不同意魏胜南下,说不得他就会自行率军去拼命了。

魏胜复又沉默半晌,方才说道:“为父有心说让你保护好自身,然而如今的局势却是需要死战才能挽回。可若是让你为国效死,但哪有父亲希望儿子去死呢?天下事,大约只是如此两难吧。”

刘淮想要安慰魏胜,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为父现在能给你的,也只有这个了。”魏胜说罢,对魏如君招了招手:“阿君,将你这两日准备的拿过来吧。”

魏如君应了一声,随后来到侧边的营帐,将一块红色的包裹拿了出来。

刘淮起身接过之后,发现竟然是一面红底黑字的旗帜。

“打开看看吧。”魏胜笑着说道。

刘淮依言将大旗打开,发现其上有斗大的‘靖难’二字。

“其实这件事早就应该去办了。”魏胜说道:“但是时间却是太紧迫了,自北伐以来,无日不战,无时不争,终究还是晚了一步。”

魏胜走到依旧看着大旗的刘淮身前,拍着对方肩膀笑道:“大郎,你以后就是靖难大军都统了。”

刘淮原本还有些哭笑不得,靖难这个名字虽然有平靖厄难的意思,但熟知历史之人,说起靖难都难免会想起朱棣的靖难之役。

现在,一个北方人率领靖难大军到建康厮杀,他总有一种强行复刻历史名场面的既视感。

然而,在刘淮听到魏胜说他以后就是靖难大军都统的时候,方才猛然反应过来。

靖难并不只是一个口号。

而是大军的军号。

以后魏胜与刘淮将不会有从属关系,刘淮将是一路大军的都统,与魏胜平起平坐,甚至可以自称一句节度使了。

在一旁静静看着的魏郊与魏昌也有些惊讶,但惊讶之后,复又觉得理所当然。

忠义军现在兵分两路,留在山东的还好,去宋国助战的却不能再以统制之类的身份行事了。

遇到重大战略问题无法作主是一方面,另一点则是宋国高官云集,这个总管,那个节度的,若没有一个都统的身份,岂不是会被人肆意拿捏。

来一个什么淮西总管让刘淮去阻敌,不去就是以下犯上,该怎么办?

这倒不是说刘淮会怕了他们,而是军中仇怨一旦结下,那很多时候就得靠刀子说话,用人命画句号了。

而有了都统的身份,哪怕是自封的都统、节度,总会唬住一些人,让他们投鼠忌器的。

对于刘淮来说,魏胜此举并不仅仅是分享权力那么简单,更是对他无比的信任。因为刘淮有了这个身份,忠义军中战力最强的那一部分,其实已经自动变成了靖难军,理论上已经脱离了魏胜的掌控。

“父亲。”刘淮捧着大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大郎。”魏胜拍着刘淮的肩膀,脸上浮现出一丝感慨:“一转眼的工夫,你就已经这么大了,成了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

还记得我捡到你的时候,你还只有这么一小点,也是被这么一面红底黑字大旗包裹着的。”

说到这里,魏胜面露怅然:“那时我只是个伙长,在淮河上驾船备金贼,虽是宋金议和,但金贼却是时有过界,或抢夺财物,或屠杀村庄。

那天我正在划着小船,躲在芦苇荡里,却听到一阵细细小小的哭声,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狐仙鬼魅,吓得不得了。然而循声望去,却见你就在个水桶中,水桶被芦苇缠住,似乎是从上游冲下来的。你身上只裹着一面红色大旗,且并没有任何书信与信物。”

不只是刘淮,就连魏家的几人也是第一次听闻刘淮的身世,此时俱是静静听着,生怕落下一个字。

“当时你的哭声已经很小了,应该是饿了好几天,我刚刚把最后一个饼子吃下肚,营地也在两三个时辰路程。”魏胜做了个怀抱婴儿的动作:“我当时就是这么抱着你,在小船上急得团团转,却没有办法。我只能求老天爷,既然他能饶你一命,为什么不把好人做到底呢?”

说到这里,魏胜露出一丝惊奇:“就在心中刚刚祈祷完,一条肥鱼就直接跳上了小船的甲板,我赶紧把鱼宰了,刮下肉泥,喂到你嘴里。当时你已经饿极了,直接将肉泥吞了下去。那一条肥鱼你竟然吃了一半,哈哈。”

刘淮也跟着笑了起来。

魏胜笑了一会儿,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将你带回了军营,原本想要寻到一户人家以作寄养。然而回去之后才发现,有一小股金贼将我相熟的那户庄子屠戮一空,唉,没有办法,我这糙汉子也只能带着你奔波。

不过,就在第二日,就在营地边上,遇见一伙快瘦成骨头的流民,说是从北边逃难而来,但是大宋不要他们,又要将他们撵回去,无家可归只能在河边找些吃食。

有个瘦得快秃了的大丫头见我怀抱着你,就从流民中逃了出来,跟我说,以后她来带孩子,只要有地方住,有顿饭吃就可以。”

说到这里,魏胜复又看向三个亲生儿女:“这个大丫头,就是你们阿娘。”

“啊?”魏如君小小惊呼了一声:“竟然是阿娘?”

“是。”魏胜点头,复又感叹:“想来,就是那时候她身上落下的病根,怎么也好不了,早早过世。”

刘淮捧着大旗,恍惚了片刻方才说道:“父亲,当日在军中十分不便,为什么就没有想过,将我扔下一走了之呢?”

魏胜摇头:“淮河来送,鱼跃船板,这是老天都要你活着,我又有什么道理去害你的性命。而且……”

说着,魏胜抚摸着红色大旗说道:“而且,那面包裹你的旗帜上有个‘刘’字,是咱们的汉家儿郎。虽然之后我也多方探寻,试图寻找是哪个刘姓将领以身殉国,但那时候实在是太混乱了,宋金虽无大战,但小战却是不断的。天下平静之后,淮河两岸民生凋敝,更是找都没处找了。”

刘淮恍然:“也就是这个原因,才让我姓刘?”

魏胜点头:“正是,也因为是从淮河而来,所以就给你取了一个‘淮’字。”

刘淮终于彻底明白自己的身世,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魏胜收他当义子,却不给他改姓魏。

别说在这个时代了,就算再后世,遇到发生几率十分巧合的事情,也会让人不自觉的开始迷信。

魏胜继续说道:“我一直在想,老天爷如此眷顾大郎,以涛涛淮河相送,难道是因为大郎终究会做出一番大事业?到了今日,我才晓得,我家大郎的确有大气运,大智略,来日成就不可限量。

也许这是因为苍天老爷看到汉家遭祸,心中不忍,才有天上星君下界,佐我汉家以成大业吧。”

说到这里,魏胜看着刘淮,满眼都是靖康时代豪杰留下的影子,想着这几十年来的风起云涌,不由得有些痴了。

刘淮则是彻底释然。

魏胜的言语虽然充斥着迷信色彩,但其中有一句还是没有说错的。

老天让他穿越过来,绝对不是为了让刘淮坐视汉人势衰,天下分裂,北地百姓在铁蹄之下十不存一的。

而是让刘淮能够平定天下,克定祸乱的!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哪里能袖手旁观风云起落呢?

想到这里,刘淮忍住了胸中激荡的意气,捧着靖难大旗说道:“父亲,既然这都是天意,那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此次必然会取得大功!”

魏胜点头,从案几上端起酒盏:“今日就祝大郎,阿昌马到成功!”

魏胜的儿女们同样端起酒盏,随之一饮而尽。

第二日,靖难大旗高高飘扬,已经接到通知的诸将带着麾下兵马纷纷登上舰船。

今日北风稍急,只要升起船帆,不用踏桨,就能借着风力飞速南下。

宋国水军先行出发,随后的是三千东平军,最后的则是三千靖难军与两千天平军所混编的主力大军。

刘淮站在旗舰的舵楼上,遥遥眺望着远去的海岸线,心中依旧翻腾不停。

到了此时,他所率的山东义军,竟然已经成了左右天下大势的重要组成,无论成败,都会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不让人心生激荡?

于此同时,魏胜站在军营的望楼上,同样远远眺望着‘靖难’大旗隐于波涛之中,终于忍耐不住,眼中一酸,流下两行泪来。

“大郎,阿昌,你们一定要好好的。”

声音轻微,很快就被淹没到了风声之中。

宋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山东义军正式出征,南下参战。

(第一卷:山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完)

抱歉,今天工作上有些事情,而且得梳理一下大纲,只有一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