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六百五十章 西厂

天策大明 第六百五十章 西厂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过门达身死这件事情,刘君韬与成化帝都意识到,反对变法的势力依旧非常强大,而且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切身利益,已经开始铤而走险,这些人都已经成为变法的巨大隐患。

而且,现在中情部里面原锦衣卫的人员太多,刘子安那边整顿中情部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可是一件细活,仓促不得。

于是刘君韬便向成化帝建议新设一个情报部门,中情部对内阁外朝负责,这个新成立的情报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两个部门相互制衡,以便平衡内朝与外朝之间的权力。

成化帝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对刘君韬的建议非常认可,同时也对刘君韬如此大胆的提出这种建议感到欣慰,这就说明刘君韬至少对自己是坦诚的。

于是,成化帝在咨询了刘君韬具体建议之后,下旨从内监官中抽调心腹之人,汇合与原南、北镇抚司以及东厂没有瓜葛的太监、侍卫成立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成化帝经过筛选,提拔了大太监汪直为西厂提督,一时间西厂的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大明各地。

西厂的成员和原先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宫中内官监中选拔出来,成化帝为了稳妥起见,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原先东厂多一倍,又把原先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原本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在成化帝颁布旨意之后,满朝文武都站出来反对,大臣们认为朝廷不应该增设类似锦衣卫的机构,纷纷上奏折给成化帝。

对此,成化帝向刘君韬寻求帮助,以平息满朝文武的汹议。

没过几天,京城内突然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当时李子龙以"左道"驰名一时,在朝中有极多的亲信。在亲信的帮助之下,李子龙有机会深入内宫,到万岁山等地观察。虽未明其真正之意,但据传李子龙意欲弑君,并且被宫中侍卫校尉发现,李子龙遂伏法。

成化帝得知此事之后,认为京城内到处都布满危险,因而大为紧张、疑神疑鬼,并且大有兴大狱的动向,让满朝文武为之紧张不已。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成化帝命令宦官汪直从西厂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稽查搜捕,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并且将资料当朝公布。

面对这些证据,朝中的反对之声少了很多,成化帝便趁热打铁正式下旨任命汪直为西厂提督,朝中大臣虽然依旧反对,但声音已经没有多大了。

成化四年八月,成化帝下旨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设为西厂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原锦衣卫和内官监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朝中上下顿时如坐针毡。

西厂既然已经设立,刘君韬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转而命令刘子安全力整肃中情部,限期两个月之内完成整肃。

而对于汪直这个人,刘君韬还是很有好感的,虽然此人是个太监,而且也比较擅权、爱财,但其本人还是有些本事的,领兵打仗也是个人物,在历史上成化犁庭就是此人主持的!

对于汪直的生平,刘君韬也是十分清楚,毕竟此人是成化帝一朝最为著名的大太监,相当于崇祯朝的魏忠贤!

汪直本是大藤峡瑶人,不久前朝廷平定大藤峡瑶人叛乱时带回来的俘虏,被净身入宫,因其为人机灵、擅长审时度势,很快就在宫中升迁起来,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后升任御马监太监。

刘君韬知道,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汪直可是一个狠角色。就在汪直刚刚出任西厂提督的当年,南京镇监覃力朋上京进贡后回去,用一百艘船只载运私盐,骚扰所过州县。武城县典史责问他,反倒被覃力朋击打,牙齿被打断,另有一人被射杀。汪直查访得知,立即报告了皇上,结果覃力朋被逮捕,判了斩刑。覃力朋后来侥幸得免,而皇上通过这件事以为汪直能探知奸情,更加宠爱他。

而后到了成化十四年三月,辽东建州女真犯边,汪直欲前去招抚,为司礼监掌印怀恩、大学士万安等人所阻。五月,汪直奏请开设武举,设科乡试、会试、殿试,欲悉如进士恩例,诏命试行数年,俟有成效。六月,成化帝令汪直领通事百户王英往辽东处置边务,并赐汪直敕曰遇事可便宜行事。

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首领伏当加声言要犯边,成化帝令汪直监军,抚宁侯朱永为总兵官,陈钺提督军务前去征讨建州三卫。

三人率军赶到辽东之后,汪直先是力主招诱了郎秀等四十人组成的入贡使团,将他们秘密械送京师。而建州之役的具体过程,由于后世满清对此过多隐晦,难以找到详细资料。但是根据《彰瘅录》记载,明军先派鸿胪典礼官诱开了城门,继而官校突然杀出夺取城门,女真人不意大军突至,多被杀戮。录平建州功,封朱永为保国公,陈钺升为右都御史,汪直加食米三十六石,后总督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专掌于内臣之先河。

成化十六年,鞑靼派军进入河套,成化帝令汪直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保国公朱永为总兵前去御虏。王越说服汪直奏请朱永率大军从南路走,自己与汪直沿边境往榆林。后探知蒙古王庭在威宁海,于是尽调大同宣府两镇精兵两万,昼伏夜行二十七日至猫儿庄。时天降大风雪,王越、汪直率精骑连夜奔袭至威宁海,敌寇犹未发觉,明军纵兵掩杀,获大胜。

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逃,达延汗的妻子,蒙古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此役后,王越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

成化十七年,鞑靼军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分布官军截杀,追至黑石崖等处获胜。论大同功加汪直食米三百石。太监无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以年十二石为一级,成化帝给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前所未有,创有明一朝纪录。

七月,成化帝命汪直总督军务,威宁伯王越佩平胡将军印充总兵官,统京军精锐征剿鞑靼,并赐制敕曰各地镇守、总兵、巡抚俱受其节制,有不遵号令者可先以军法处治,然后奏闻。虏退,汪直王越请班师,成化帝不允。

成化十八年,成化帝任命汪直为大同镇守太监,而召还京营官兵。三月,汪直既在大同不得还,言官纷纷上疏奏其办事苛察纷扰,内阁首辅万安上疏请罢西厂,宪宗同意,中外欣然。六月,虏寇入延绥,汪直王越分兵抵御,获大胜,汪直加食米二十四石。八月,万安等人担心王越有智计,恐诱汪直求复进,于是奏请王越与延绥守将许宁换防。同月,汪直上奏弹劾副总兵朱鉴等人玩忽职守,以致虏寇入境杀三十四人而去。朱鉴被逮至京师下狱,法司论罪坐斩,后免死。

成化十九年五月,汪直上奏,左参将卢钦、右监丞杨雄等人不能御虏,以致敌寇多次入境杀掠人畜,又隐匿不报,论法当究问,并自劾不能节制之罪。诏命将卢钦、杨雄一起执来京师,汪直误事,暂记其罪。

同月,镇守大同太监汪直驰书上奏,有自虏中逃回的人传报鞑靼可汗小王子打算纠结大军来犯,恐寡不敌众,请求令旧日所统的京军头目赶赴支援,兵部不允。六月,巡抚郭镗上奏,汪直与总兵官许宁共事以来,互生嫌隙,不相和协,并列举了近乎胡闹的五件事为证,表明两人基本上是水火不容。鞑靼大军转瞬即至,恐会败事,于是成化帝调汪直于南京御马监。八月,降南京御马监太监汪直为奉御(六品),除威宁伯王越名,安置安陆州,革南京工部尚书戴缙、锦衣卫带俸指挥吴绶职,俱原籍为民。九月,右都御史李裕等奏,汪直获罪,犹有未满者,希望把被汪直排挤的官员们官复原职并赐召还。成化帝以事已处分,李裕等烦扰,而且有的人不是汪直诬陷的为由,命锦衣卫把领头的御史下狱拘问,并停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李裕、右副都御史屠滽俸禄半年。

成化二十年,大同败仗泄露,成化帝大怒,命锦衣卫执大同总兵许宁、巡抚郭镗、镇守太监蔡新于午门前门,后免了他们的死罪,改为各降官六级,永不起用。汪直走后,许宁等人消极抵御,后又中了小王子的诱兵之计,明军死伤数千人,差点丢掉了大同。朝中当路者都知道败在不该调走汪直王越,害怕宪宗责怪,只推说是因为调兵未集,与满朝科道官一起把败仗瞒了下来。直到一年后,终究人心不平,才有人将实情报给了成化帝。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动静很大,也从侧面说明了汪直的军事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