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五百五十三章 下饺子

天策大明 第五百五十三章 下饺子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君韬在济南府城待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商部部长唐宇调集了大量的资金,一共五批、七百余万两银子,陆续送到了山东镇。

有了这些银子,刘君韬便大手一挥,命令日照县的三家造船厂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

经过这一个月的筛选和完善,刘君韬送到三家造船厂的二十多分图纸已经全部完成,也经过了东平岛海军的确认。

不过有一点问题,就是此时大明的战舰都是硬帆战舰,要想让海军重新适应软饭战舰的操纵,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这一点还真是刘君韬给疏忽了,于是刘君韬紧急下令,将图纸中的软帆设计全部改为硬帆。

虽然这样会让战舰的操纵性降低,但也是无奈之举。

此时,刘君韬便没有再留在济南府城,而是动身前往了安东卫,那里已经被山东镇扩建成了一个大型的“基地”,专门用来为东平岛海军服务。

如今的安东卫中,不但有各式的店铺,有修缮海船的工匠,还有各种作坊,完全就是一个扩大版的玉山镇兵仗局。

当刘君韬赶到这里的时候,东平岛海军统制冯祥带着一众海军将领在门外迎接。

众人见面之后,冯祥等人纷纷向刘君韬请罪,刘君韬却没有半分责怪,反而是安慰着众人一番。

众人进入安东卫之后,刘君韬便询问起新式战舰的建造之事。

此时西方的战舰大部分横帆船还只有一根桅杆和一面帆,和早期的北欧船并无二致。

这些西方战舰大多建有船楼,船楼是耸立于船首(艏楼)或船尾(艉楼)的上层建筑,和真正的城楼一样,船楼在海战中能用作攻击或防御的制高点。这一点与华夏的楼船有异曲同工之妙。

巨大的主帆搭在水平的帆桁上,帆桁可以上下升降,也可以由转帆索控制绕桅杆转动,转帆索以帆桁末端的百折环与帆桁连接。

日照县的三家造船厂按照刘君韬送来的图纸,以及自身的经验,在图纸上主力战舰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二枝桅杆,并且装上一面三角帆,称为后桅帆。

这种新设的帆装有助于操船,并且使船在逆风中抢风航行时多多少少容易了些,这就弥补了一些保持战舰硬帆而失去的机动性。

同时,造船厂工匠们的另一项改进便是艉柱舵。

在此之前,用来操船的是船尾两侧悬挂的舵橹,现在被连接在舵柱上的单片船舵所取代。

船舵最初由一根杠杆控制,当船只尺寸加大时,舵手必须呆在甲板下面,靠听上面的大声叫喊指挥操舵。不过,驾驶一艘帆船还是有如演奏一首交响乐般,要靠舵手与操帆船员的通力合奏,这持续到(并且持续下去)最后一艘帆船上。

刘君韬知道此时西方的海军战术已经逐步从接舷战和登船发展到长距离炮战,此时西方的战舰已经开始尝试排成一条线性战线,集中火炮发挥威力,以便重创对手。

这就要求海军的战舰需要更结实的船体和威力更大的炮火,更稳定的载台。

于是此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刘君韬带领冯祥等东平岛海军将领,在日照县三家造船厂送来的海军战舰定型图纸基础上,研讨出了东平岛海军使用战舰的等级划分。

此时的日照县三家造船厂都已经可以建造数层的战舰,这种技术其实在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已经发展成熟了。

于是,刘君韬和众人便规定,把战舰按照吨位和用途明确分为了六级,分别是一级到六级,其中,

一级战舰必须有九十门炮以上,三层火炮甲板,这种海上“怪物”不会建造太多,毕竟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船上所需的水手都是非常多的,所以一般就作为海军主力舰队的旗舰使用;

刘君韬将这一级的战舰命名为华夏级,以华夏历代的先贤为舰名,如黄帝、炎帝、蚩尤等。

二级战舰必须有六十门至八十门炮,三层火炮甲板,作为舰队中的绝对主力战舰使用;

刘君韬将这一级的战舰命名为王朝级,以历朝历代为舰名,如汉、唐、宋、明等,都必须是华夏正统才可以。

三级战舰必须有四十门至六十门炮,两层火炮甲板,是舰队的一般主力战舰;

刘君韬将这一级的战舰命名为帝王级,以华夏历代的皇帝为舰名,如汉武帝、唐太宗等。

剩下的四级到六级战舰多是补充型的战舰,就不算是舰队的主力了。

四级战舰必须有三十门炮以上,主要是单层火炮甲板的护卫舰,用来完成舰队的杂务。例如侦察,运送船员,领航,巡逻,俘获商船等等。

四级战舰也是将来海军建造最多的战舰,因为这一类型的战舰造价低、用途广、火力适中,可以说是一款性价比非常好的战舰;

刘君韬将这一级的战舰命名为府县级,以大明各地的府县为舰名。

五级战舰必须有十八门炮以上,六级战舰必须有十门炮以上,这两类战舰都将是舰队的小型辅助或者传递信息的舰只。

刘君韬将这一级的战舰命名为江河级,以华夏各地的山川江河为舰名。

同时,刘君韬也将自己在路上总结的各种新式战法和规定拿了出来,让冯祥立即贯彻下去。

其中,刘君韬着重强调了“战列线”的战法,现在即便是西方海军也还没有发展处成熟的战列线战法,刘君韬准备让自己的海军走在西方的前面!

“从明天开始,海军便用现有的战船加以演练,不合格者,不管是舰长还是水手,一律驱逐出海军!”

听到刘君韬的命令,冯祥和一众将领全都是傻了眼。

其实伴随着东平岛海军战术的改变,已经定型的新式战舰也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战舰船尾的结构上,十几年前被放弃的宝船圆形结构被重新采用。在较早的海船上,因为外部的衬板和船缘是弯曲的,甲板也弯成了同样的曲线。现在战舰采用了直的甲板,而衬板和船缘的曲线被炮门所打断。

刘君韬为了让建造的军舰能带很多火炮,以至于新式战舰吃水很~深。这样的战舰在较高的海浪中仍然能提供较好的火力载台。

对于荷兰人的战舰刘君韬也是略知一二的,现在荷兰人的战舰相对于这种新式战舰来说,应该普遍较轻,吃水较浅(由于荷兰的地形),这使得他们的战舰会非常灵活,但是在战斗中会比较脆弱。

而且刘君韬还依稀记得,到了后世17世纪上半叶的时候:西方各国服役最大的战舰多为双层炮甲板,载炮量一般在五十至七十门左右(英国“海上主权”那种严重开挂的怪物属于特例,暂且不谈)。

例如西班牙1617年服役的“圣弗朗西斯科”号,全船装备50门重炮,不过具体配置情况不详;

法国1627年服役的“皇家”号:下层炮甲板装备18门24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18门18磅炮,首尾甲板装备10门12磅炮,艉楼下方的射击孔装备6门36磅炮;

直到17世纪下半叶,西方各国才陆续有三层甲板的巨型战舰服役,载炮量也陆续超过了百门。

例如西班牙于1662年服役的“圣母康塞普西翁”号:下层炮甲板装备28门24磅炮, 中层炮甲板装备28门18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28门8磅炮,顶层露天甲板装备6门6-8磅炮;

法国1669年服役的“皇家路易”号:下层炮甲板装备30门36磅炮, 中层炮甲板装备30门18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32门12磅炮,艏艉楼露天甲板装备26门4-6磅炮(不久之后就因为重心不稳的问题将上层炮甲板削到了26门12磅炮、艏艉楼露天甲板削到了6门4磅炮);

法国1671年服役的“太阳王”号:下层炮甲板装备28门36磅炮, 中层炮甲板装备30门18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30门12磅炮,艉楼炮座装备12门6磅炮,艏楼露天甲板装备4门4磅炮;

荷兰1665年下水(具体服役时间不详,不过肯定不晚于其第一次参战的1666年6月1日)的“七省”号,下层炮甲板装备12门36磅炮和16门24磅炮,上层炮甲板装备14门18磅炮和12门12磅炮,艏艉楼露天甲板装备26门6磅炮。

这些都已经是后世两百年后的事情了,现在刘君韬将东平岛海军的战舰如此设计,已经是属于超速发展了。

现在刘君韬唯一担心的,便是水手和火炮的数量跟不上海军发展的速度!

刘君韬在安东卫一待就是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唐宇通过玉山票号又筹集了四百万两白银,山东镇总兵官胡德兴也组织了大量的造船工匠,硬生生的将日照县三家造船厂的规模扩大了一倍!

此时东平岛海军所有的新式战舰全部在日照县的三座造船厂开始打造,安东卫的两座战舰修理厂也开始协助建造。

三个月之后,刘君韬便离开了安东卫,急忙返回大同镇城。

不过在刘君韬离开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日照县和安东卫这边的新式战舰便像是下饺子一般,陆续建造了二十多艘,山东镇的几家兵仗局也紧急送来了库存和新打造的三百数十门火炮、火箭、万人敌等武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