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五百四十二章 争吵

天策大明 第五百四十二章 争吵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京师,御书房。

天顺帝的咆哮声几乎将房顶掀翻,巨大的声音不断回荡着,不断冲刷着在场朝臣的心脏,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臣已经是大汗淋漓,深感压力巨大。

“现在雁门关正在告急,这一封封的告急是什么,这是我大明将士的鲜血,是大明将士的累累白骨!”

天顺帝大声吼道:“到了现在,山西总督率领的主力大军正在大同镇城和十万鞑靼部铁骑血战,而雁门关内只有一万多天策军将士,面对数万鞑靼部精锐的猛攻,而兵部竟然连援兵都还没有调集完毕,难道要等到雁门关失守之后,你们这些朝臣才能想出对策吗!”

此时的兵部尚书名叫李贤,李贤生于成祖永乐六年,宣德七年李贤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登进士第一。

而后已经为官的李贤便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当时少师杨士奇想见他一面,李贤竟然不去,可见其秉性刚直。

正统初年,李贤便曾上奏正统帝,说道:"鞑官住在京师的人数已超过一万,指挥使每月的俸禄三十五石,实际支给的仅一石,鞑官反而实际支给十七石五斗。这样一个鞑官相当于十七个半的京官。应逐渐把鞑官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并且可以把消除祸患于未萌芽状态。"

但是当时的正统帝没能采用此议。

当时,朝廷诏令说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满九年不授予。李贤又是上奏说道:"以九年为限,有的任官不能满期,有的因为亲老等不到年限,这样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八九。这样做无法劝励臣下,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

正统帝这次便听从,之后李贤便升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后又改任吏部文选司郎中。

正统十四年,正统帝在权宦王振的怂恿下下令亲征瓦剌,当时本应随征的吏部侍郎因病告假,于是由李贤扈从。同年,"土木之变"爆发,明军全军覆没,李贤等少数人死里逃生,回到北京。

景泰二年二月,李贤上书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

景泰帝看后很是赞赏,命翰林抄写好放置于左右,以备阅览。不久他又上书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景泰帝颇加采纳。

同年冬,李贤升为兵部右侍郎,转调为户部右侍郎。

李贤在改任吏部右侍郎后,他选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风,编成《鉴古录》,上呈给景泰帝。

后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被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复位。天顺帝复位后,命李贤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

不久,李贤升为吏部尚书。李贤气度端正凝重,他的奏对都切中机宜,天顺帝非常宠待他。

河南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天顺帝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官员中饱私囊。李贤说:"担心中饱而不赈贷,坐视百姓死亡,这是因噎而废食。"天顺帝于是命增拨银两。

当时石亨、曹吉祥等人弄权,李贤因为顾忌而不敢把话说尽,但他常常从容回答天顺帝的提问,因此对石亨等人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不过虽然李贤为人正直,但是在处理如同眼下这样大决断的时候,李贤便显得有些优柔,凡事都想要处置得万全,但是在眼下军情紧急的情况之下,这样的做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兵部尚书李贤和下属,以及户部、吏部等相关人等商议了许久,用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只是提出了从河南抽调三万兵马北上支援雁门关。

至于驻守山东的数万天策军将士,李贤的意见则是暂时不要调动。

天顺帝听完之后,当即大怒不已,眼下山西的战事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山西总督刘君韬率部正在和十万鞑靼部铁骑血战,雁门关也是被鞑靼部铁骑猛攻不止,这样危机的情况之下,兵部的对策竟然只是从河南征调三万兵马而已,这样的对策实在是不能让天顺帝满意。

“不行!绝对不行!”

天顺帝大声说道:“此番支援雁门关和大同镇城,必须要征调精兵强将,朕决定从宣府镇抽调兵马支援大同镇城,从山东抽调驻守天策军火速支援雁门关!”

“陛下万万不可!”

兵部尚书李贤当即说道:“陛下,按照眼下的战局来看,兵部已经有了决断,此番鞑靼部大军大举南下入侵,而且还大举分兵,这分明是调虎离山之计!臣担心,一旦朝廷从山东和宣府镇等地抽调精兵强将,鞑靼部或有埋伏还没有出击的铁骑,这些奇兵极有可能调转主攻方向,趁机攻打宣府镇等地,毕竟鞑虏都是铁骑,我朝兵马追之不及啊!”

天顺帝闻言也是有些犹豫,但还是说道:“既然如此,那朝廷兵马便不予应对了?就等着山西将士血战到最后了?”

在场的几名将领则是对兵部的意见不予认可,众人认为如今鞑靼部内乱初定,这分兵两路的十五万大军已经是鞑靼部的全部兵马了,不可能再有富裕的兵马伺机而动,所以朝廷必须尽快调集精兵支援大同镇城和雁门关。

没过一会儿,这些将领便和李贤等兵部官吏争吵了起来,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天顺帝见状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一时间觉得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自己也不好下决断,毕竟前有土木堡之变的例子在,天顺帝心中也害怕自己的决断有误,再一次重蹈覆辙。

一番争吵之后,天顺帝只感到头痛欲裂,只好下旨,让刘君韬统筹山西各地兵马,死守雁门关和大同镇城,同时从京畿各地抽调两万兵马支援雁门关。

至于宣府镇兵马和驻守山东的天策军兵马,天顺帝则是严令原地待命,静待鞑靼部的动向再议。

这道圣旨下达之后,便快马送往了大同镇城。

此时,刘君韬正率领龙骧军、长水军、虎贲军将士出击,大军正在和鞑靼部大军血战。

此前的一番大战,天策军各部的伤亡都是不小。

龙骧军将士处于战场正面,面对了鞑靼部主力的猛攻,所以伤亡不小,共折损了一千一百多名将士;虎贲军的伤亡略小与龙骧军,共折损了七百多名将士。

而长水军和两万鞑靼部铁骑大军对冲了一整天,伤亡了两千九百多名将士。

仅仅一天的大战,三部天策军将士便折损了五千将士!

天策军将士折损很大,但是鞑靼部铁骑大军的伤亡更大,天策军将士斩首两千多级。

如果加上战场上被火器打得四分五裂、无法斩首的鞑子兵,以及被同伴抢夺回去的尸体,此战鞑靼部大军的折损至少在一万几千以上!

这一天,刘君韬再次率领大军出击,在鞑靼部大营南面数里的旷野上,和六万多鞑靼部铁骑大军展开了血战。

此战,双方从正午时分一直打到了傍晚时分,依旧是不分胜负。

虽然刘君韬当面的鞑靼部大军没有孛来亲自率领的五万大军精锐,但显然孛来已经下达了死命令,这些兵马的士气还是足的,面对天策军将士的猛烈进攻,始终死战不退,给天策军将士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即至傍晚时分,大战鞑靼部铁骑受挫,但是依旧后退不乱。

刘君韬见状眉头紧锁,一面下令大军撤回大营稍作整顿,一面准备再次上书讨要援兵。

待到大军回到大营之后,一队锦衣卫飞马冲进了天策军大营之中,给刘君韬带来了天顺帝的旨意。

参将周宗胜、参将孙旭等一众将领问询纷纷赶到了中军大帐,此时宣旨的太监和锦衣卫已经离开,只剩下脸色凝重的刘君韬坐在椅子上。

众人见状不禁心头一跳,都是互相看了看,参将周宗胜试探着问道:“督宪,陛下的旨意如何?”

刘君韬沉声说道:“陛下命令咱们死守大同镇城和雁门关,不得有失!”

“可有援军?”

众将并不是担心战败,或是认为天策军将士抵不过鞑靼部铁骑,而是现在天策军将士兵力不足,无法分兵南下支援雁门关。

刘君韬眉宇之间有些怒意,说道:“陛下已经从京畿各地抽调了两万兵马赶往雁门关。”

“京畿驻军?”

“只有两万兵马?”

众将都是吃惊不小。

而参将孙旭更是说道:“陛下为何不从山东抽调兵马?驻守山东的天策军将士还有数万,朝廷为何不动!”

参将周宗胜也是说道:“就算不征调驻守山东的各部天策军将士,从九边等地抽调一些兵马也可以啊,也要比京畿驻军要强,陛下这是怎么想的?”

刘君韬几乎在同时收到了情报部送来的消息,已经知道此事的原委,便说道:“自然是朝中大臣又在争论导致的!”

“哼!”

刘君韬冷哼一声,对二人说道:“待到此战过后,本督定要将朝中的大臣涤荡一遍,决不让类似的情况重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