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策大明 > 第四百八十三章 文武之道

天策大明 第四百八十三章 文武之道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景泰六年,五月。

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联名上了一封奏折,内容便是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在山东各地打压文人士子,以至于山东各地武盛文弱,各地士子度日艰难。

但是同时,三人也在奏折中写到:“山东士子原本狂傲,也因此而屡受苛责。”

这就是将发生冲突的责任四六分了,并没有全都怪罪在刘君韬的身上,也算是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给自己留了一个后路。

这份奏折送到了朝中之后,济南府城被百姓殴打的十几个士子也上了一封联名呈文,被送到了应天府衙门。

紧接着,这份呈文也被送到了景泰帝的面前。

景泰帝看完了这两份奏折和呈文,便召集了兵部尚书于谦和内阁首辅陈循,想要商议一下刘君韬在山东的所作所为是否适当。

于谦和陈循来到御书房之后,先后看了一下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的联名奏折,以及那十几个士子的呈文,而后二人也是各执一词。

兵部尚书于谦自然是主张支持刘君韬,认为大明武人理应如此,如果连大明武人都毫无血性,不崇尚武力的话,那大明还有何依仗?

内阁首辅陈循则是认为大明武人自然是要尚武,但是不应该连带着让民间也如此尚武。

陈循认为,如果民间也如此尚武,势必会造成地方上的动荡,到时候地方上满是横行武夫,天下岂能长治久安?

陈循的意见也代表着朝中的文臣势力,这些文臣巴不得民间文弱不堪,这样社会极度稳定,各地官吏便可以无为而治了。

不过这种见解直接被于谦否决了。

“陛下,陈阁老的论断,臣不敢苟同!”

说着,于谦便拿出了一份奏折,这是刘君韬委托于谦转呈给景泰帝的。

“陛下,刘总兵并不只是单纯的宣扬武力,而是主张崇文尚武,这份奏折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请陛下决断!”

景泰帝并没有明确支持于谦、陈循之中的任何一方,而是打开奏折看了起来。

刘君韬在这封奏折中详细的讨论了文武之道,认为国家一旦重文抑武,则注定国灭,当年宋室便是如此;而国家重武轻文,则注定国乱,五代十国的混乱历史便是佐证!

所以,刘君韬认为大明唯有崇文尚武才能重现汉唐盛世、再现大明盛举。

在这份奏折中,刘君韬认为国朝如今逐渐开始重文,虽然还没有到重文抑武的程度,但这已经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

并且,自从土木堡之败后,刘君韬认为朝中大臣,乃至大明上下已经开始丧失立国之初的虎狼之性!

刘君韬还在奏折中举例:当年汉、唐等汉家王朝之所以能够将匈奴、突厥、契丹等强大胡族击败、甚至是灭族,不单单是因为国力强大、军力强盛;在国朝之初甚至就是几年以前,朝廷的军力都还是十分可观的,国力也曾异常雄厚,可到了如今为何会惨遭土木堡之败?

就是因为现在国朝上上下下已经丧失了虎狼之性,这并不是说明军将士不勇敢、没有血战鞑掳的勇气,而是现在国朝文气大盛,而武人开始受到压制,以文制武的危险形势开始显现出来,这会让大明丧失汉唐那种崇文尚武的血勇之气!

“长此以往,我大明儿郎会在诗书的教化下,变成温顺的羔羊,而没有了武力作为保证,周边的鞑虏必将频频入侵,到时候大明将会永无宁日!”

刘君韬在奏折中,以汉唐类比大明,言道:汉唐两朝之所以强大,关键不在于国力,也不在于财富,而是在于当时汉家子民那种崇文尚武的蛮霸精神!

那时候,汉家男儿一手礼仪诗书诵读传家,一手陌刀铁马征战天下,先贤们不但能够吟诗作对、出口成章以流传千古,更能够跃马提枪、横行大漠以捍卫华夏!这才是汉唐强大的真正原因!

遥想当年,汉武大帝要北伐大漠反击匈奴,下诏天下想要加入汉军出征的良家子弟自备战马、兵器汇集长安。

诏令一下,只见南到岭南之地、北至幽并之州,西至西凉三辅之地,东至山东渤海之滨,通往长安的驰道之上全都是自备战马、扛着大刀长矛,自发赶往长安参加北伐的汉家儿郎!

史书就曾记载:汉武诏令所至,其地皆余妇孺、老幼之人,而男子具至长安听宣!就连各地死牢之中的囚犯得知此事之后,都叫嚣着要前往长安北上杀胡,以死于刑场为耻,以战死疆场为荣!彼时汉民之性烈可见一斑!这也是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由来!

“这才是我汉家应有的模样,大丈夫岂能整日玩弄文字而做女儿姿态!”

此时的大明虽然武人地位开始下降,并且始作俑者之一就是景泰帝,但是尚武的精神已经残留不少。

当景泰帝看到奏折中这句“怒吼”之后,也不禁为之赞叹!

“刘总兵虽然行事偏激,并且有滥用武力之嫌,但其本意还是好的,对朝廷也是忠心。”

景泰帝放下奏折,便给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弹劾刘君韬之事定下了基调。

而后,景泰帝便对内阁首辅陈循说道:“那十几个士子虽然被打了,但又不是山东镇兵马动的手,此事和山东镇也没有什么牵扯,更何况这些士子还堵着门咒骂刘总兵,实在是不应该,此事就这么了结好了,今后不要再提及!”

内阁首辅陈循闻言微微一叹,便领命了。

接着,景泰帝对于谦说道:“刘总兵那边行事太过偏激,于爱卿最好提点一下,免得总有这些官司来烦朕!”

于谦也是躬身领命。

十几天之后,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几乎同时接到了景泰帝的旨意。

景泰帝并没有提及三人弹劾刘君韬的事情,而是告诫三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擅自生事”!

眼见于此,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都是暗暗心惊,全都不敢再说什么。

同时,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也是纷纷下力,对那十几个士子的家人一阵拿捏,以免得这些人不知好歹继续闹腾,一旦将刘君韬热闹了,大家都不好过!

没过多久,那十几个士子连同家人求高无望,并且还陆续收到了各地衙门的警告:不得肆意构陷总兵!

于是,这些人也便知难而退,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另一个惊人的消息传了出来:景泰帝身染重病,宫中已经安排了太医随行。

虽然景泰帝还能够硬挺着上朝、处理政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消息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

刘君韬在接到了情报部送来的消息之后,也确定景泰帝的确是生病了,而且还是顽疾!

如此,刘君韬便意识到,也许大变的那一天,已经开始悄然临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