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揍哭刘彻开始 > 第143章 清君侧

从揍哭刘彻开始 第143章 清君侧

作者:鲸仙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5: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吴国的国都,吴王府邸之密室。

此刻,吴王刘濞正和自己的亲信们秘密集会。

刘濞乃是大汉宗室里的老人了,是汉景帝刘启的父辈人物。

他能够受封吴王、统治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可不仅仅靠的是血缘关系,更是自身的本领。

他的父亲是刘邦的二哥刘仲,受封为代王。

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国,刘喜不能敌,于是抛弃臣民,一个人逃到了洛阳,并因此获罪,被降为合阳侯。

从此,他们家就丢失了王位。

刘濞成年之后,被封为沛侯,就是老刘家的老家那里,位置相当不错。

刘邦的用意,大概就是让他二哥这一支继承家业,担任守护祖先坟冢的职责吧。

毕竟,刘邦和他大哥那一支关系非常糟糕。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刘濞就将以一个侯爵的身份在沛县终老。

没想到,这时候英布造反了。

刘濞为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认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尽起沛国士兵,跟随刘邦前去平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战败英布之后,刘邦意识到东南之地偏远,如果没有刘氏镇守的话,必定还会再生叛乱,于是就将刘濞封为了吴王。

从此,刘濞一飞冲天,成为了大汉朝廷炙手可热的诸侯。

本来,刘濞对刘邦一脉是十分感恩戴德的,一直老实本分,坐着他的东南土皇帝,逍遥又自在。

直到吴国太子进京,和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景帝下了一盘棋。

从此,吴国和朝廷就结下了梁子。

刘濞长期称病,再也不入朝了。

之后,刘濞的杀子仇人汉景帝刘启继位了,刘濞的心里就更加不爽了。

如今,汉景帝接连治罪了三位诸侯王,将矛头直指刘濞,刘濞坐不住了。

朝中疯传,下一个要被削藩的就是吴国。

吴王刘濞听到消息之后,分析了一下,觉得可信度非常高。

他本来就和汉景帝有仇,以刘启那种小心眼,怎么可能放过他这个老叔呢?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刘濞向关东各个诸侯派出了使者,商量着一同起兵造反,将汉景帝拉下皇位。

如今,各个使者都已经返回。

密室内,吴王刘濞坐在双方,下面坐着他的那些心腹们。

中大夫应高第一个发言。

不久之前,他奉命出使胶西国,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只听应高说道:

“冬天的时候,胶西王刚刚因为卖官鬻爵被刘启小儿惩处,削去了六县之地,对朝廷心有仇怨。回国之后,他一直秣兵历马。”

“臣此次前往胶西,亲自面见了胶西王,诉说了大王的心意,胶西王欣然应允,表示愿意和大王一起发谋举事。”

“胶西王让我回禀大王,‘今者主上任用邪臣,听信谗贼,变更律令,侵削诸侯,征求滋多,诛罚良重,日以益甚。’”

“‘胶西国和吴国,都是天下知名的诸侯,刘启忌惮已久。今日他以胶西封爵事有过,削胶西地;他日,必定会故技重施,针对吴王,到时候恐不止削地而已,事情就不会这么简单了。’”

“胶西王还说,‘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只要大王愿意举起义旗,他必然第一个跟随,请大王不要犹豫,速速动手。”

吴王刘濞听完中大夫应高的话,满意的点了点头,道:

“你这趟差事办的不错。孤早就听说,胶西王勇而好兵,诸侯皆畏惮之。如今有了这个帮手,大事可期。”

中大夫应高继续说道:“大王,非但胶西王愿意举兵,齐地的其他诸侯,在胶西王的劝说下,全都愿意一同举兵。”

“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城阳王、济北王都说,刘启咄咄逼人,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如今除了造反,大家再没有一条活路了。”

“他们都愿意跟随大王一起行动,只要大王的义旗一举,他们就从齐地杀向关中。”

吴王刘濞听了这话,大喜过望,连说了七个“好”字。

随即,他说道:

“高帝之时,齐国乃是天下第一诸侯,实力冠于关东。”

“如今,虽然被一分为七,但实力仍然不可小觑,有了此七国相助,我们最少能增加三成的胜算。”

“应高,你这次非但说服了胶西王,还说动了七地的其他六王,功不可没,就是当年的苏秦张仪也不过如此。”

“本王要重重的赏你。你听好,我国起兵之后,你立刻就前去齐地,都督七国一齐起兵,事成之后,你就是头号功臣。”

中大夫应高满脸激动,再拜称谢。

中大夫应高退下之后,内史常德站了出来。

不久之前,他奉命出使燕赵两国,替吴王刘濞进行联络。

只听常德说道:

“大王,赵王以为一点小错,就被汉景帝削去了支郡,心中十分不满,认为自己罪不至此。”

“回国之后,他也曾说了一些发牢骚的话。不过,他的胆子没有胶西王那么大,不敢贸然召集军士,进行演练。”

“小臣到了邯郸之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向赵王说明了其中的要害,终于坚定了赵王的决心。”

“赵王说,冬日长安大雪,人民死伤过半,今春又起蝗灾,这全是因为刘启的倒行逆施,是上天的惩罚。”

“他还说,如果大王愿意举兵,替天行道的话,他一定马上起兵,夺回被刘启夺走的土地。”

“赵国兵力不及吴国,但也能召集十万大军,进攻不足,自保有余。这十万赵王军士,陈兵漳水之畔,最少能够牵制刘启二十万大军。”

吴王刘濞闻言,点了点头。

赵国的势力在二十多个诸侯当中,本就不算十分强大的。

如今,又被朝廷砍了一刀,削去了许多土地,势力就更弱了。

刘濞不指望他能帮上多大的忙,只要他能够在北方捣乱,牵制汉军,给他们向关中进发的时机,这就足够了。

他又问道:“你也去拜访燕王了,他是怎么说的?”

常德的面色有些尴尬,道:

“臣无能,未能见到燕王。燕王府的侍从们说,燕王病重,不能见客,以此打发了臣。”

“依臣看,燕王的态度暧昧,既不想得罪朝廷,又不想得罪大王,因此才称病不见我。”

“臣后来秘密求见了燕国太子,太子称,只要大王兵破梁国,他就立刻举兵南下助阵。”

“到时候,不但燕国的将士会倾巢而出,就连北方的匈奴人也会前来助阵。”

“依臣看,燕国是否会出兵,还值得怀疑,大王不要对他们报太大的希望。他们的心思很鬼,谁赢他们帮谁。”

吴王刘濞闻言,摇了摇头,道:

“可惜了。不过有了赵王相助,我们在北方的力量也足够了,毕竟那里不是主战场。”

他面相群臣,道:“北方的赵王,东方的齐地诸王,都是辅助我们作战的,只要他们能够牵制朝廷的兵力,给我们争取时间就够了。”

“他们那里太过于遥远,我们鞭长莫及,很难和他们联合起来,一起行动。我们的重心,还是要放在南方。”

“田安,南方的几个诸侯怎么说?”

这时候,被刘濞点名的田安站了起来。

他是刘濞的心腹之臣。

从刘濞年轻的时候,他就已经跟随了,算起来,已经有三十七个年头了。

刘濞对他十分器重。

此次派他出使了南方几个诸侯国,即:楚国、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

只听田安说道:

“臣此次出使的第一站,就是楚国。”

“不久前,楚王被刘启问罪,削去了几个郡,因此心中愤愤难平。”

“他也想着举兵,可惜一个人势单力薄,难以行动。”

“如今大王前去结盟,正中他下怀,当着臣的面,就定下了盟书。”

“非但如此,他还请了楚相张尚、太傅赵夷二人前来,一同商议起兵之事。”

“谁知道此二人顽固,居然劝说楚王不要起兵。楚王大怒,已经将他们投入了大狱,还说只等起兵之日,就要用此二人的头颅来祭旗。”

“大王,在臣看来,楚王是真心实意要和我们结盟的,这是楚王的盟书,请大王观看。”

说完,他就将一份帛书递给了刘濞。

刘濞接过书信,自信的阅读了一遍,道:

“果然如此,楚王再心中催促寡人尽快发兵,还说他的宝剑,早已经饥渴难耐了。”

田安继续说道:

“离开楚国之后,臣又去了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此三国就没有楚国那么爽快了。”

“他们虽然都是故淮南王刘长的儿子,但是似乎早已经忘了文帝逼死他们父亲的血海深仇了。”

“无论臣怎么劝说,他们就是不愿意和大王定下盟约。”

“淮南王愿意订立口盟,不留文字,称大王起兵之日,他必然也会发兵。依臣看,淮南王素有野心,可信度还是蛮高的。”

“衡山王一直和臣东拉西扯,一会说一定起兵,一会又说不能起兵,模棱两可。”

“依臣看,此人也是一个墙头草,若是我们的进展顺利,他就会加入我们,一同征伐刘启;若是我们的战事不顺,他必然龟缩国中,不会有任何的表示。”

“庐江王是三王当中态度最坚决的,他非但不肯和大王订立盟约,还痛骂大王不忠,说要抓了臣向朝廷禀告。若不是淮南王从中求情,臣险些就要死在庐江国了。”

“依臣看,庐江王心向朝廷,必然不会加入我们了。非但如此,他还可能帮助朝廷,一起对付我们。说不定此时,他已经派人向朝廷报信去了。”

“大王,时间紧迫,请您速下决断吧!”

密室中的其他大臣,亦随声附和。

刘濞望了望众臣,心中盘算着天下大势。

论天时,长安地区暴雪之后,又发生了蝗灾,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而他的吴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从这一点算,他赢了。

再说地利,他的盟友从南到北,几乎将朝廷都给包围了。

无论是南方、东方还是北方,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对朝廷发起进攻。

这一点,他完胜。

再说人和,他吴王坐镇东南几十年,几乎免去了百姓所有的赋税。

人口滋生,民心归附,这一点,也远离胜大汉。

这样算来,如果开战的话,吴国必胜。

想到这里,刘濞站起身来,慷慨道:

“众将听令!”

“吾意已决,即刻起兵,传檄天下。”

“贼臣晁错,无功天下,侵夺诸侯之地,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诳乱天下,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逸,不能省察。寡人欲举兵清君侧,诛晁错!”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南越诸君,愿以其兵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万。”

“告越王、故长沙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

“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

“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雒阳。”

“燕王、赵王故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转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下,以安高庙。”

“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所愿也。”

“我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凡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捕列将者,赐金三千斤,封五千户;捕裨将者,赐金二千斤,封二千户;以上皆为封列侯。”

“能其以军、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

最后,刘濞大手一挥,激昂说道:

“寡人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将亲自担任主帅;寡人的小儿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

“吴国之内,凡是年纪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者,尽数征发!”

“举国男子,随寡人一同出征。”

“这一战,名为清君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