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柳叶追风刀 > 第53章徐朗其人

柳叶追风刀 第53章徐朗其人

作者:宁广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说到徐朗准备荡平金螺山,铲除匪患,决非妄言。他从普通士兵干到州府武官之首,那可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没有半点水份。

大家都知道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利用手中的权利夺走了属于柴氏的大周江山,才建立了宋朝。他吸取自己篡权上位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其赵氏江山千秋万代。

先是几个顶级大将军杯酒释兵权,然后又对一些位高权重的武官进行分权而治,让他们有其名而无实际指挥权。从而导至重文轻武的思想,一直贯穿了三百多年的宋朝。

到了北宋未年,面对外敌入侵之时,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一百多万禁卫军形同虚设,不愖一击。只有十来万的金兵轻而易举的席卷中原,肆意烧杀抢掠,窝囊到了极点。

当时宋朝的科举制度是文官三年一试,其实武官也有武举,只是武举出身的人地位低下,不受朝廷重视罢了。

除非战时可以破格录用为将帅。而和平年代武官出身的主流却是”恩殷”。您只需要从字面上就能看得出这里存在的弊端。

即是针对中高级官员,皇亲国戚和外戚的子孙及其亲属,甚至他们的普通门客都可以作为一种入仕武官的途径。

第二种是军功补官,在日常军事行动或治安案件中,有特殊功劳的可以晋升为武官。

第三种,还有军班出身,积累了一定的资历和军功的士兵,通过校事而被授予武官职务。

第四种叫流外,即枢密院,皇城司以及三衙司等军事长官和皇宫内务等相关衙门中的小吏,都可以在积累一定的资历后,并未犯下错误的人都可以成为流外武官。

其实宋朝初期,由于全国各级地方武官空缺太多,宋太祖也曾经大力倡导在民间选拨人才,主要是那些德才兼备的年青人,可以破格录用为武官。

此次共推选到京城七百余人,在殿试之前被兵部筛查去了一半儿,最后能够面圣的这三百多人,竟无一人达到赵匡胤的要求,因此这次海选宣告彻底失败。一是在文治武功的开国皇帝面前,要求条件肯定要高。第二,选拨这些人的权力分散在地方官吏手中,难勉有舞痹行为,不能唯才是举。

直到宋仁宗赵祯登基时,才参照隋唐以来的武举考试制度,设立武学,也有了比较规范的武官选拨制度,并逐步走向正轨,武举人也有了相应的社会地位。

可到了庆历年间又被一点点荒废,宋徽宗赵佶上位时,更是不务正业,任人为亲,才使几大奸臣得以肆意弄权,武举制度有其名而无其实,使百万禁卫军空有一个响亮的名头,无所做为,成了耗费国家钱粮机器。

最后还有几种形式,还包括诏安、错补等就不再详细说明。

以上这几种形式的武官来源所形成的制度,注定了大多数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之辈,有的甚至就是滥竽充数的杂耍班子。

从上述介绍的几种形式可以看出,多数的武官选拨没有什么正规渠道,只是给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提供了一个走后门的合法通道。而后武举制度又几经兴废,这已不是单纯的重文轻武那么简单了。而是拿整个国家的社会治安和保家卫国的头等大事在开国际玩笑。

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绝不是几句话就能表达出来的。现如今北夷猖獗,在燕云十六州门户洞开的情况下,仍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可见赵氏江山能有今天的乱局绝非偶然。纵然经济发展的再好,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保障,又有何用?每年产生着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财富,还不是被强行虏走,成为了他人的囊中之物!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平府统制徐朗就是属于军班出身,又以军功补官上位的那种,是一步一个脚印爬上来的。

那时的徐朗可谓压力山大。首要任务就是平山灭寇,打胜了首功一件,若打了败仗,毫无疑问,等着他的就是丢官罢职,甚至搭上性命,多年的努力就此付诸东流。

徐朗这时只有三十多岁,年纪轻轻能当兵马统制,并非一般人可比,武功韬略自然也是一流。

他首先用了将近两月的时间练兵备战,强化军事管理。期间多次亲临一线侦查敌情,熟悉金螺山周围的地理环境。从各个方面了解敌人虚实,以及头领的武功爱好和活动规律,做到知已知彼。

进兵那天,徐朗谎称一千官军,实则多带二百名弓箭手埋伏在离金螺山不远的半路上,以防万一,然后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到山下。

两军对垒,匪首见徐朗果然年纪轻轻,更加狂妄不羁,嚣张不可一世。

徐朗也是第一次面对匪首,其身高足有九尺开外,膀阔腰圆,满脸的络腮胡子像猪鬃一样毫无规则的排列在大黑脸上。两只眼睛大如铜玲,给人一种蛮横无理的感觉。一张大嘴更是声若洪钟。

”姓徐的,听说你已经准备了两月有余,老子今天倒要看看你小娃娃有什么特殊能耐,如果你小子能像前任一样逃得一条性命回去,算你祖上积了阴德。不然的话,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徐朗知道,眼前这个黑大汉不仅狂妄自大,简直是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就是皇帝来了也不放在眼里的那种。

长相又恰似李逵重生了一般,四肢发达,属于力大无穷的类型。唯一不同的就是年近半百,须发皆白,而且像乱草一样东倒西歪的长在斗大的头上。

手里的两把大斧子也比李逵的斧子还要大上一号。因他姓李,而且是杀人成性,落在他手上的老弱妇孺一概不能幸免。所以人们早就忘记了他原来的名字,另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李阎王。

徐朗手持金顶开山钺,近距离地往山上看了看,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心想,多亏了自己准备充分,不然就是打败了李阎王也很难攻上山寨,持久战不仅耗费国家钱粮,时间长了也难免节外生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