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 第350章 治国之秦礼

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第350章 治国之秦礼

作者:岁月如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3:5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帝王之术,权衡之术。

权力之乱的源头,源于权力的失衡。

即便是如始皇帝一般君威达到了所有帝王的顶点,也以军政法三权来分化权力。

而他并没有始皇帝一般的威严。

所以。

军政法三权,他必须要继续去分权,将军政法三权分为六权,如此才能睡觉睡的踏实。

王贲很聪明。

在他看似处处放权之下,是对秦***事铁板一块的不满,所以自愿放弃了兵家领袖的争夺,将来,属于军事统帅的王贲与兵家领袖,注定会成为大秦军事的双国柱。

冯去疾老了,而且冯去疾此人对权力本身没有太大的追求,本身就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冯去疾在察觉到他放权是对如今秦国政事铁板一块的不满,所以在治粟内史府一事上,果断的放弃了争夺,并举荐了自己不可调节的敌人,自此农家在朝堂之上,也会分为双派之争。

但是。

李斯揣着明白装湖涂,并没有半分放权的意思,政法不会成为敌人,这些年来均是相安无事,因为从本质而言,政法一家,相互促成,天下才能安定,法家与农家子弟多有配合,辅左,促成,却不会相互为敌。

而法家的敌人只有儒家,因为这是治国理念之争,乃是法礼之争。

现在。

儒家落难,自此之后,即便是在他的扶持之下,儒家的地位也将及及可危。

至此,法家在朝堂之上,便无任何敌人。

而这也进一步让他看到了李斯的态度,李斯并不没有任何放权亦或者闲赋在家的意思,要在左丞相之位上面,干到死。

「南派新儒,包括那孟尝,朕决不允许其危害我大秦江山,更不允许其动摇我大秦国本。」许久,见李斯不言,嬴城只能下决策的道:「不过,朕可以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内,清除南派新儒在秦国造成的影响,让这个所谓的南派新儒闭嘴。」

「三个月后,若南派新儒还在犬吠天下,朕,绝不轻饶。」

闻言。

跪地求饶的叔孙通面色一喜,就要叩谢皇恩。

却是嬴城,继续道:「朕知晓,此次儒家分裂伤筋动骨,宣传司众多弟子人心躁动,此不利于孙氏之儒继续统领儒家。」

「巧了,宣传大院自聚宣传司之后,便闲置至今。」

「从即日起,宣传大院更名为儒学院,其内教学设施一应修建,其内分二,一为教学,二为理学。」

「遴选儒学贤者教习儒学,为朝廷选拔人才。」

「整理儒学典章,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儒学,朕觉,乃治世之学。」

说着。

嬴城冷漠的看了李斯一眼。

既然李斯不想放权,那他便扶持儒家成为一个足以和法家相抗衡的学派。

「谢陛下!」叔孙通闻言,五体投地的拜服在地。

「陛下,不妥!」而嬴城话音未落,李斯便眉头紧皱的惊道:「我大秦,已经有国学府,天下各郡都在修建学府,更无学二十四门学问,其内已经包含天下学问。而在军事上,更有大秦军事学府。」

「若再开新学,极为不妥!」

闻声,嬴城笑问道:「李师觉得,朕应该也将法学从五门主学之中拎出来,独设学府。」

「若是李师如此认为,朕也觉得十分妥当,不妨就在我大秦独设法学院,为我秦国培养人才。」

此时将五门主学单独拎出来建立法学院,是根本不可能的。

天下学府都没有进入正规。

就更不要说法学院了。

只有天下学府具有一定规模之后,才能更进一步的精细化教学。

此策将来一定是要举行的,但是现在提出来,就非常之不合时宜了。

但此时提出来,他只想提醒李斯,他,已经对李斯不满了。

包括对儒家地位的再一次提升,你李斯不想从法家分权而下,朕便偏袒儒家。

「这,陛下做主,老臣没有意见!」李斯闻言,也是身体一颤。

不再进言。

二世帝,明显已经生怒了。

很快。

一场内朝议事便结束。

李斯全程眉头紧皱,并没有半分高兴。

即便是离开政合宫,也没有露出过半分喜色。

甚至于。

此时他也产生了忧虑。

法家接下来的路,并不好走。

只是。

让他存疑的是,法非政。

为政之道,多有权衡,取中之意,需要有制衡之术。

但是法须统一,忌怕分权而分制,将法带入旁门,这必然要失去法的特立独行的性质,而这,也誓必会将法与政治混为一谈。

一旦如此,法不像法,政不似政,律法必失。

而这。

才是他真正不想将律法之权分类原因,更不想将法家分裂的原因。

冯去疾可以分农,农本为政,为政者必然有分权,纵然是昔日冯去疾掌控农家,其内争斗也从未停止,因为冯去疾分权根本不会影响什么。

同样,秦国的军事从来没有统一过,王蒙冯三家分立,又有杨孟白李众家分将,太尉一职空悬,能号令者只有皇帝。

王贲只是因为在这特殊的时期,才突然间拥有决定秦***事的权柄,但在始皇帝在位之时,即便是王贲是护国都尉,通武侯,虎贲将军,独领虎贲营。

王贲所能直接调动的,也只有虎贲营一营,绝干涉不到其他各营兵马。

因为军事一事,本就不能为一体。

可唯独。

法家不一样。

可唯独。

律法不一样。

行使律法的权力,是纯粹的,律法是条例,是秩序,是冷冰冰的规矩。

他很欣赏二世帝的当初立法所言,法就是一条线,上为人,下不为人。

触犯律法者必须要受到惩罚,这是律法最基础的底线。

但是。

一旦将律法与政治挂钩,行权衡之术。

便如此次汉中之乱,的确在执行律法之上有失衡之处。

张鸿犯大错,首犯受重罚不为过。

但如薛千,白谦,李堂,内史方这些人,纵然没有了死罪,但其罪最少连累其五服族亲,绝不容轻视之。

可就是因为,薛千乃薛郡薛氏,又是冯去疾亲传弟子,就要轻罚。

害怕罪及陇西李氏,更因为李信的原因,就轻罚李堂,这更不合理。

而更不合理的是,轻罚了薛千,轻罚了内史方,这些人均在朝中有人,于是为了让他李斯也心里舒服一点,顾忌他李斯的颜面,就连同白谦也一起轻罚。

汉中之乱影响之深,堂堂汉中郡郡尉半点举措都没有,此等罪责,不要说官降三级,就算是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正因为将律法与政治牵连太深,才会顾左盼右,导致律法执行失衡。

儒家,掌握宣传司,这可以容忍。

可若是让儒家在律法一事上与法家相抗衡,甚至左右律法的执行,那律法之事,必将失去其纯粹性,律法的执行若是失去平衡,必将是灾

难。

然而。

即便是他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律法一事,在面对汉中一事上,也不得不放弃对律法底线的坚持,去选择权衡此时秦国所面临的危机。

因为。

陇西李氏不能乱。

薛郡薛氏也不能乱。

所以,他必须要容忍律法的底线被挑战。

只是。

如今的朝堂,已经不是始皇帝在时的朝堂,他能够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

李斯抱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咸阳宫。

而相反的是,哭着进宫的叔孙通,带着无比愉悦的心情离开了咸阳宫。

前往了淳于越的府邸。

「如何?」张良见到叔孙通便焦急的上前询问结果。

「哈哈哈,多亏有子房之计,此次我儒家不仅度过了危机,而且,陛下下令,将宣传大院改为儒学院,一为教学,二为理学。」

「我儒家,终于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了。」

闻言。

张良深吸了一口气,面露喜色惊喜道:「如此,当贺,恭喜叔孙师,淳于师,儒家终于在二师的带领下,融入了秦国。」

叔孙通同喜,却不解的问道:「子房,我还是不明白,你如何能断定,只要我去向陛下请罪,陛下就会因此宽恕儒家,甚至为了不让儒家没落,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儒家的地位。」

淳于越在此时也凑了过来,同样不解的看向张良问道:「是啊,此次张鸿在汉中所为,天下震惊,朝野上下震惊。」

「而那孟尝更是不识抬举,不仅不思张鸿之错,反而将矛头对准我们,令好不容易统一的儒家再次分裂。」

「可以说,此次处理稍有差池,儒家会彻底没落,成为百家末流。」

张良深吸一口气,摇头道:「其实,良也是在豪赌,并非确定。」

「只不过,此次陛下对儒家的处置,反倒是让良终于确定了一件事。」

叔孙通不解:「何事?」

张良笑道:「我,儒家无忧,只要自此在秦国奉行儒道,着眼于礼仪之准绳,为天下之人定礼之准则,那么,从此无人能撼动我儒家的地位。」

叔孙通和淳于越二人一惊,不明张良为何有如此自信。

「其实,良也是近日在国学府潜心深研秦律,才有此悟,也猜想到陛下心思。」

张良笑道:「秦律一书,分礼与法二本。」

「关于律法,秦律定为世间秩序,其内包含五等九流,国制,制权,衡位以及典章。」

「其实这是旧秦律的基础上,将礼与法进行分割,法为秩序,将天下一切事物以非常明确的衡位之理进行划分,以此为天下每一个人制定人权,官权,以此达到令天下事物有序运转的状态,其重序,必须有明确的界定,自然要以律来定序。」

「然而,礼书之上,却又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二十字为基础,制定了王礼,祭礼,仪礼,曲礼,学礼,世礼,丧礼,器礼,乐礼等,并且将占卜,形象,风水,相术等归入了礼书之内。」

「虽说,遍观整个秦律,只字未提儒家,儒学,但是,礼书其实就是儒学,但远比儒家学问更复杂,更完整,其将礼记相合,周礼相纳,并追朔夏礼,至此以秦国国情为准,制定了秦国之礼,故而可称之为秦礼。」

「也就是说,一旦秦国安定下来,当今陛下一定会率先推行秦礼,让天下之人人人遵行秦礼。」

「此秦礼,与秦法无关,甚至于,秦法也会以秦礼为准来进行制定,而不是以秦法来确定秦礼。」

「礼不可废,礼更不可易

变,一旦秦礼定,只要秦国不灭,秦法可以五年一改,十年一变,百年一更,但秦礼,一定会自一而终,不会轻变,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属于秦国的秦文化。」

「这是万世之谋,而这,良才猜想,当今陛下绝不会容忍儒家没落。」

「因为,夏礼,殷礼,周礼,已经被我儒家吸纳并整理,形成了现今的儒家儒学。」

「可以说,诸子百家之中,只有我儒家完整的继承了周礼,其余诸学或有残缺,或有违背,均不得礼学全部。」

「更甚者,无论是子思之儒,还是孟氏之儒,均继承了一部分周礼,儒家八脉,各有所长,只有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完整的继承我华夏之礼。」

「而这,是法家之学最欠缺的,更是秦国所最需要的。」

「当今陛下壮志凌云,比之先皇始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若想天下盛行秦礼,形成属于秦国的秦文化,就必须要用我儒家弟子来推行秦礼。」

「也因此,张鸿之事虽然严重,朝野震怒,儒家誓必一落千丈,但,只要儒家表现出对秦国足够的忠心,表现出对陛下足够的忠心,儒家能够为秦国如臂所用,那么,陛下就不会让儒家没落。」

听到张良条理清晰的分析,叔孙通与淳于越面色大喜,淳于越忍不住的笑道:「那我儒家岂非高枕无忧了。」

张良笑了笑,却是话锋一转,笑道:「淳于师,叔孙师,其实,良所言之基础,是秦礼,而非儒礼!」

「儒礼自周礼而来,从齐国而兴,自诸侯百国而分,这才有八脉。」

「而秦礼非自儒礼而来,更非儒家任何一脉,而是与儒礼一般,同取周礼,追朔夏礼,更朔古礼,而这形成了在秦礼。」

「儒家想要高枕无忧,前提人条件是,儒家要从八脉合一,并重修儒礼,转为秦儒,奉行秦礼。」

「而这儒学院,不正是陛下为儒家转变而准备的吗,咱们的这位陛下,可不做徒劳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