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烈火南明二十年 > 第154章 码头迎接

烈火南明二十年 第154章 码头迎接

作者:青弋渔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两天前,成子龙收到了来自海上的鸽信,高衡用随船携带的信鸽给成子龙发了一封急件,让成子龙立刻带人去码头做好迎接的准备,随船有许多来自扬州的难民还有部队的伤员需要安置。

鸽信承载的内容不可能很多,言简意赅,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成子龙依然嗅到了一丝别样的意味,来自扬州的难民?还有数千人?兴华军的伤员?这一连串的问号让成子龙心中万分紧张,将军不是去拜访郑芝龙吗?理论上应该在福建,怎么会去了扬州,又为什么会带回来难民,还有兴华军的伤员是怎么产生的,难道是跟福建水师产生冲突了?

成子龙不敢怠慢,立刻带人提前来到码头,搭建起了供难民生活的营帐,好在这些物资谅山府还是有的,兴华制造局的工坊建立起来之后,军帐这种基本物资就从来没有短缺过。

当然,这些难民肯定是临时安置在码头附近,等到其他几城准备好了,就可以把他们疏散到城市里面去生活。

高衡不在的这段时间,谅山府又吸收了不少来自大明境内的难民,所以人口已经扩充到三十五万以上,这对谅山府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目前兴华军主基地的谅山府,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大关,新安港码头人口稠密,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人口自然不可能少了,也有四五万人口。

剩下的二十多万人口分布在渊县、脱县和上文州,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现在这些地方算是真正被利用起来了,但是考虑到整个谅山府的人口容量,实际上再增加数千人口是绝对的好事情。

“滴!”尖厉的号音响起,这是码头特有的信号,代表有船只到来,成子龙立刻朝着东方的海面看去,只见海平面上出现了数个黑影,不用想,那些一定是船只,随着这些黑影越来越接近,大家总算是看清楚了,正是高衡的舰队回来了。

在这些民众和士兵们心中,高衡就是他们的主心骨,说实在话,在高衡不在谅山府的这段时间,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是人人心里都能感受到,谅山府的民众也担心高衡在外面会遇到什么危险,从个人角度来说,谁希望再次面临流离失所的境遇?

别的不说,自从高衡带领兴华军建立了谅山府之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世外桃源,这里到处都透露着祥和和安定的气氛,最起码,人们不愁吃不愁穿,一开始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但是经过大家双手的勤劳创造,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步步高升,这比起当年他们当难民食不果腹、易子而食的日子,已经算是天堂了,又有谁愿意失去这样的世外桃源。

高衡,就是这个世外桃源的定海神针,有将军在,兴华军就有核心,谅山府就有核心,高衡要是出了事,谅山府的天就塌了。要知道,安南人还在虎视眈眈盯着谅山府,就像是一头饿狼一般,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扑上来咬一口。

所以现在高衡回来的消息传到码头上,士兵们和码头的民众们都激动地欢呼起来,人们自发涌向了海岸边,挥舞着双手,迎接高衡的归来。

“姐姐,你看,那就是高将军说的安南吗?”码头上巨大且嘈杂的欢呼声传递了很远,自然引起了船上众人的注意,船上兴华军士兵的表情都是难掩激动,而跟着船只一起来的扬州民众,脸上展现的更多是好奇。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被他们认为是不毛之地的安南,看起来竟然如此繁华,光是海岸上这黑压压的人群,怕不是有数万人,光是这个场面,可就已经比扬州码头要壮观了。

最重要的是,这个叫高衡的将军在此地竟然有如此的人气,如此受民众爱戴吗?袁宝儿缩在葛蕊芳的身后,朝着码头的方向眺望,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感觉整个海岸都在沸腾。

葛蕊芳的脸上倒是露出了一丝欣慰的表情,这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没错,从边关到江北再到江南,葛蕊芳算是颠沛流离,走遍了华夏大地,但是她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华夏大地再大,竟然没有她一个弱女子的容身之地,走遍了这么多地方,就是一直在南逃,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本以为到了扬州算是站住脚了,可谁能想到清军阴魂不散,这么快就打下了扬州。

现在,到了这个地方,看见了此地的民众,葛蕊芳明白,她来对了,从氛围上就能感觉到,这应该是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否则民众断然不会有如此表现。

葛蕊芳拍了拍袁宝儿的手道:“妹子,这里应该安全了,你看那些民众,如此高兴,证明这里至少不会受到兵灾的威胁,看来,高将军已经将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至少他没有骗大家,安南并非是不毛之地。”

此前,虽然有不少人选择跟着高衡去安南,但是毕竟大家从来没有去过化外之地,很多人都认为那边是野蛮人出没的地方,这些野蛮人茹毛饮血还过着原始生活,怎么能跟大明相比。更不要说他们还来自扬州,用后世的话说,他们可是来自大城市的,什么世面没见过。

大船终于停靠在码头上,船上的扬州民众不自觉地惊呼起来,远看还不觉得,近看,码头和海滩上全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在大声地欢呼着,如果仔细分辨,就能听出,他们喊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将军。

轰隆一声,栈桥一下子放在了码头上,咔嚓咔嚓,整齐的脚步声传来,葛蕊芳和众人分明看见,数千装备精良的士兵分开了人群,在码头的广场上集结。

“向左向右看齐!稍息!立正!”哗啦一声,在领头军官的口令下,数千士兵以营为单位列好阵型,双脚猛然并拢,挺直了身体。船上有些见识的扬州民众发出一阵阵惊呼,军队他们不是没见过,不管是大明的军队还是清军,好像都没有这支军队精锐,他们展现出的精气神是一般军队所没有的。

“铳下肩!”各营主官喊出口令,呼啦一下,所有人肩上的火铳全部落地,士兵们以铳托拄地,笔直地站成了竖排。“敬礼!”随着一声口令下达,所有士兵伸出左手,右手持铳,左前臂向右水平横贴在胸前,手掌向内,五指伸直并起,轻轻扶住火铳上端,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在旗舰之上。

几乎在一瞬间,一整个火铳旅的士兵齐声大吼道:“参见将军!参见将军!参见将军!”

气势雄壮异常,山河为之变色,三千将士一声大吼,岸边数万民众的声音立刻安静了下来,扬州的民众更是倒吸一口凉气,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数千人的动作如何能做到如此整齐划一,简直如同一人一般。

在这些民众里,不是没有行家,就比如葛蕊芳,她可是在边关待过的,又是将门之后,边关军队已经算是大明屈指可数的精锐了,可是在这些人面前,根本不够看。当时在扬州城外,她就觉得,如果大明的军队都向兴华军的数百精兵那样,建虏怎么能入关,可是到了安南,她震惊了,这地方竟然还有数千个跟他们一样的战士,那么这位高将军手下到底有多少这样的铁血将士,让人有些细思恐极。

高衡傲然挺立在船头,对将士们喊道:“礼毕!”

所有人又是呼啦一下,全部放下了左手。高衡回头对范玉道:“立刻组织民众下船,群众先下,士兵后下,各船依次排队,让每艘船上的士兵负责维持秩序,不要乱。”

“得令!”范玉重重抱拳道。

扬州的民众们扶老携幼下了船,双脚踏在陆地上的那一刻,众人的心总算是踏实了,海上的漂流结束了,到了这,应该就能安生过日子了吧。

立刻有士兵上来,按照以往的惯例,对民众进行分组,男女分开,然后将他们带到指定地点去沐浴更衣,并且将原先的衣物全部烧毁,之后还要做检查,防止他们将疫病给带到谅山府来。

在安南,没有更多的条件,兴华军能做的也就是这么多了。不过扬州的这些民众看起来跟南洋过来的民众区别不大,也难怪,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丢弃了全部行李,又在海上漂流了这么长时间,哪个人不是蓬头垢面跟叫花子一样。管你在扬州城是什么生活条件,经历了这么一遭也算是没脾气了,就连葛蕊芳和袁宝儿这种美女,也看不出本来的样貌了。

身上的衣服黑不溜秋还有斑斑点点的血迹,女人的长头发一个月不洗,想都能想到是个什么样子,几乎都打结在了一起,众人身上都散发着极其难闻的味道。

当然,高衡和将士们也没好到哪里去,大战下来,几乎人人带伤,幸亏是郑森的船队带有一些药物和医师,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士兵伤重而死,高衡很是自责,只可惜这个时代没有抗生素,其实有的士兵完全能救过来,就是因为伤口感染,才失去了生命。看来,兴华军军中需要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师,来指导整个军队的战场救治工作,可是这样的大师又去哪里找呢?

高衡最后下了船,成子龙和一众军将立刻上来迎接,看着他一身血污的样子,成子龙甚至顾不上打招呼,“将军,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弄成这个样子?”

再看看身后的将士们,出发时候的数百人,如今减少了一半多,成子龙、景昭还有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范玉带着几个士兵捧上来一大把军牌,高衡指着军牌对成子龙道:“军师,这是阵亡将士的姓名牌,他们的遗体都留在扬州了。”

“扬州?将军,你不是去福建吗?为什么会在扬州,扬州到底发生了什么?”成子龙扔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高衡道:“清军已经打过长江,估计南京小朝廷也完了,我们在扬州正好遭遇了建虏,跟他们打了一仗,才弄成这个样子,总之说来话长,后面我再慢慢解释吧。”

虽然只有几句话,但是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成子龙一时间懵了,众将也是瞪圆了眼睛,高衡虽然没有详细说,但是谁都知道其中的艰险。建虏是什么人,可以说在十七世纪的东亚,基本上是如雷贯耳,从辽东到西南,谁没有听说过建虏,谁不知道他们是一个战斗力极强的集群。

高衡竟然在扬州遭遇了建虏,成子龙虽然人在谅山府,但是大明的局势他也不是不关心,至少,谅山府的情报进度已经到了清军数路南下,大兵压境的这一步。扬州大战的消息还没有传来,但是成子龙在军部做推演的时候也曾经设想过清军南下的路线,在他看来,扬州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若是他领兵,在手头兵力足够的情况下,分兵牵制明军,然后再集中主力攻击扬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可是谁能想到,将军和手下的将士们竟然在扬州遭遇了建虏,这其中的故事估计极其曲折。三千将士看见同袍们的军牌,一个个都是眼含热泪,再看见一瘸一拐,人人带伤从扬州回来的战友们,更是情绪有些激动,有些年轻的将士已经忍不住想要啜泣,可还是凭借着意志力顶住,他们严肃的脸庞上却滑下了两道泪痕。

先前码头欢快的气氛戛然而止,谁都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局面,看到扬州的难民,大家都想到了曾经的自己,无疑,在这个时候拥有欢快的情绪显然是不恰当的。人们自觉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军队安置难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