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日耳曼涅槃 > 第65章 红色的苏俄

日耳曼涅槃 第65章 红色的苏俄

作者:幽泠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丘吉尔的眸光有些阴沉,同时带有几分难以抑制的愠恼之意。自己当初竭尽全力也要铲除的普鲁士军国主义势力,现在居然被张伯伦声称要考虑将其从封印的海胆瓶中重新放出来,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严重的政见对立。而对方这么做的目的,竟是要拆散当前的德苏合作,这更是让他感到了强烈的羞愤之情。4年之前,正是由于极度仇苏的丘吉尔本人在下院的强烈煽动,最终使得西方和苏俄的和解宣告失败,并由此直接促成了同为凡尔赛体系弃儿的德苏两国的密切联合。尽管张伯伦并没有针对他的意思,但对方所提出的扶德抗苏德策略,却无疑是让自己过去的行为变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狼狈尴尬之像尽显无遗!

“奥斯汀阁下,您确信这不是在帮助那条冻僵了的毒蛇复苏么?”丘吉尔话音冷然地说道,“您不要忘了,德国是被不列颠击败的,他们对我们怀有深刻的仇恨;而那本此刻正在德国国内风靡的公海舰队兴衰启示录,也对这种复仇的情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那当中对不列颠的攻击足可称得上是卑劣恶毒!如果德国挣开了缠缚于身的铁链,他们必然会咆哮着向我们发动进攻。”

还没等到张伯伦开口,首相鲍德温的声音却是先行回荡在了房间里:“关于这一点,我却认为用不着过多担心了。因为作为世界大战的失败者,德国所遭受的损失远要比不列颠大得多;如果他们也能对自己的惨痛经历进行总结,就会明白和不列颠开战是根本没有前途的。德国在狭窄的西线战场无法打开局面,而在大洋上则会面临严密的封锁。相比于重新走上昔日覆灭的道路,联合波兰向东方谋求土地显然是更有利于德国的选择;世界大战时他们只用了一只手臂就将俄国人打倒在地,选择对付苏俄也明显较进攻西欧要更有把握。”

丘吉尔的脸色依旧难看,他没想到竟然连鲍德温也站到了张伯伦那一边;然而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却不安的发现自己不仅找不到能够回击的话语,甚至连自己原有的理念都出现了动摇。即便是抛开抵御苏俄的考虑,具备一定实力的德国也能平衡由“小协约国”主掌的欧陆;相比于纵容德国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其对不列颠产生的直接收益显然要更令伦敦心动。毫无疑问,英国几百年来实施的欧陆政策核心就是平衡,至于和什么人合作并不重要。当年自家既然能和数百年夙敌法兰西联合反对德国霸权,现在又为什么不能向德国递出橄榄枝呢?

丘吉尔心绪复杂,一时间没有再度出言。如果真的要让他在今天的民主德国和红色苏俄之间找出唯一敌手的话,那么他自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而依照当前的形势来看,同时针对德苏两个国家的行为似乎也的确是弊大于利:两国在共同外界压力下的联合,只会为红色苏俄的发展壮大提供保护和帮助。或许自己的对外策略,真的应该随着不列颠威势的下降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了。

东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莫斯科。

蓝天澄净,白云飞涌,一座宏伟浩大的城市在广袤的原野上昂然矗立,显得恢弘而又壮丽。从空中鸟瞰望去,苍凉粗犷的巴洛克式建筑、和雄浑庄重的拜占庭式房屋占据了绝大多数,虽然远不及纽约、伦敦等世界顶级大都市那般繁荣富丽,却也在豪放的风格中尽显战斗民族的勇猛和朴素。城中密植四季常青的白桦松林,绿化面积占到全市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微风徐来,无数青翠的枝叶如海浪一般纷摇涌动,使得整座城市都仿佛笼罩在了碧绿色的海洋当中。

13世纪末,新生的莫斯科公国将首都定在此处,这座早就是东欧重要居民区的城市,便随着这个公国的逐渐壮大扩张而不断发展、并显名于世了。尽管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将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北迁到了毗邻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但莫斯科却仍旧是俄国境内最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政治上发挥着第二首都的作用。1812年为了抵抗拿破仑的侵略,这座城市曾被实施焦土政策的俄国人在一片大火中化为灰烬,但俄国人很快就又将城市建设了起来,并如同凤凰涅槃一般焕发出了更胜于昔日的耀目光彩。当布尔什维克党人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了俄国的最高政权之后,为显示与旧政府彻底决裂的他们将国都重新迁回到了这座内陆城市,而这也使得莫斯科在时隔200多年之后,又一次成为了全俄的政治中枢。

由于持续7年的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破坏,进入1927年的莫斯科仍旧保持着战前沙皇时代的模样,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城建;然而如果仔细去观察和体会的话,仍旧可以发现它与以往变得不同了。最为醒目的标识,无疑是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上高高飘扬的镰刀铁锤红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如鲜血一般刺眼。而在书店和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肖像和著作充斥其中,构成了一副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的场景。同样由于连年战乱破坏的缘故,尽管脱胎于沙俄的苏联此时仍旧有着相当高的文盲率,但这些革命导师的作品却像是护身符般令所有民众趋之若鹜;如果谁家里没有一本导师著作的话,总会在无孔不入的契卡监视下感到有些背脊发寒!

契卡,这个仿佛有魔性的词语,让所有生活在红旗统治下的人为之惊怖战栗;它就像从地狱里走出的嗜血恶鬼,随时都有可能伸出其冰冷锋利的骨爪獠牙。这个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的组织,其建立历史要追溯到苏俄政权刚刚建立的1917年末,初始目的只是为了铲除红色政权下的破坏分子;然而由于国内战争期间的一片混乱的局面、和战后苏俄政体下的过分权力集中,契卡已经逐渐成为了凌驾于一切法律、道德、伦理之上的对内实施恐怖镇压的暴力机器。数以十万计的人被这个遍布全国的机构逮捕、流放、和处死,其耳目之广泛、态度之坚决、手段之残忍,都令人心惊肉跳。当前笼罩在莫斯科乃至整个苏俄上空的,正是这种氛围远胜昔日帝俄时期、压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红色恐怖!

不过,对于克里姆林宫里的统治者而言,这种恐怖便是最令他陶醉享受的了。

瑰丽壮美的宫阙深处,一名身着灰色单排扣大衣的男子正坐在柔软精致的沙发上抽着烟斗,淡蓝色的雾气袅绕弥漫,与周围富丽堂皇的装饰内景充满了对立和突兀。他看起来只有不到五旬的年龄,嘴唇上蓄着两撇浓密的褐色胡须,泛黄的眼眸中虽然满是惬意,但在目光流转间却有如虎狼一般的狠厉直射而出。

约瑟夫·斯大林,1878年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丧父的他自中学毕业后就走上了反抗政府的暴乱道路,并凭借过人的心计和果决的手段,在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地位逐步上升。在决定苏俄政权命运的国内战争中,斯大林对工农士兵的杀伐冷酷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助作用,这也使得他在战后跻身进了核心领导阶层,成为了真正手握实权的要员人物。1924年1月列宁逝世,经过一番肮脏的政治交易的斯大林排终于成功挤掉了他最大的心腹之患——天才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接过了苏俄的最高大权。而又经过几年的肃清,曾经帮助斯大林上位的盟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也一一被他赶出了权力中枢,如今他已经彻底坐稳了党和国家领袖的宝座,接受亿兆国民的热烈欢呼。

尽管这些欢呼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契卡的恐怖镇压,但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显然只在意最终的结果:只要民众们像农奴工蜂那样竭力劳作、为统治阶层创造源源不断的丰厚财富,那么他们的内心想法和生活处境就都可以被忽略漠视。而以目前的情况看,这种统治方式在拥有过人忍耐性的俄国民众身上是颇为成功的。在刚刚过去的1926年,苏俄钢产量已经恢复到了1909年的300万吨水平,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也较战争结束之初的那几年有了长足的进展。每当想到自己统治下的万里河山正在逐步恢复昔日的峥嵘面貌,斯大林心中就有一股强烈的振奋激动之意在冲涌沸腾,或许用不了多久,属于自己的时代就将彻底到来!

“笃笃。”厚重的房间大门忽然被人轻声敲响,在寂寥的房间中显得格外清晰。斯大林夹出口中的烟斗,道出了一个“进”的音节。军装笔挺的卫兵缓缓推开房门,敬礼说道:“尊敬的斯大林同志,海军总政委安德烈同志已经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