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日耳曼涅槃 > 第161章 山雨欲来

日耳曼涅槃 第161章 山雨欲来

作者:幽泠秋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33: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战机呼啸翻滚,卷起凛冽劲风,在整个1939年的春夏时节,德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都在紧张训练着对特定港口内的固有目标的进攻。根据海德里希绘制的斯卡帕湾地图,德国海军迅速对演练场进行了改造,以求尽量为飞行员提供一个贴切实地的理想训练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技能也变得愈发娴熟了起来。

5月22日,德意《钢铁盟约》在柏林总理府签订,这意味着墨索里尼终于抛弃了墙头草政策,下定决心要站到希特勒这边了。受到鼓舞的希特勒当即在次日召开统帅部会议,宣布了他意图灭亡波兰的坚定信念。希特勒直言不讳的宣称,在波兰身上将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慕尼黑;波兰走廊问题仅仅只是他消灭这个国家的借口,等到初秋的9月1日,他的军队就会向波兰发起全面进攻。

经过了慕尼黑的空前胜利之后,现在整个德国已经再没有人,能有底气来反对希特勒的决定了。事实上,由于波兰走廊的存在,德国的将领们甚至非常渴望将波兰这个“凡尔赛合约的怪胎”从地球上抹去。而希特勒的这番决定无疑是暗合了他们的内心。勃劳希契等将领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在德波平原上大展拳脚。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德国与波兰间的战争,究竟能被限制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尽管德国的军事力量在1939年夏初已经十分强大,但却无疑还远没有强大到能打败法国、英国、苏联、再加上波兰的联合力量的程度。为了避免与世界为敌,希特勒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苏联不致同西方结成军事同盟。

就在希特勒准备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死敌”――由“最劣等的”斯拉夫人组成的苏联暂时讲和的时候,莫斯科也开始酝酿起了和以往不同的崭新念头。

早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1938年10月,苏联的外交风向就发生了改变。斯大林不仅对英法将他排除在慕尼黑会议之外的行径深感痛恨,更和希特勒一样看到了这两个民主国家的软弱:法国明明拥有致希特勒于死地的联盟力量,却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方动也不动,眼睁睁看着捷克斯洛伐克这个他们在东欧的盟友惨遭灭顶之祸。而对法国家底清如明镜的英国,却也对希特勒百般纵容。

毫无疑问。英法已经放弃了集体安全的原则、转而实施因循苟安的绥靖政策,根本不顾盟友死活。在这种情况下,与英法结好还有什么意义呢?

根据斯大林的判断――在莫斯科只有他的判断才能算数――同英法结盟、以寻求集体安全的政策,已经宣告失败了。不但如此。这种政策还有使苏联被拖到一场同德国进行的战争中去的危险,而西方民主国家却很可能设法置身局外。

尽管从1939年3月起,英国对苏联的态度,就已经因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而重新变得热络起来,以图将苏联拉入对德国的战略包围、阻止德国的进一步侵略;但斯大林的心中始终存有疑虑。认为这是英国在实施其传统的驱虎吞狼策略,让身为阶级仇敌的苏联为它的欧洲利益火中取栗。

斯大林对英国这个臭名昭著的“仇恨播种机”的戒备无疑是有着充分道理的。一个很直观的情况是,如果苏联加入了这个针对德国的包围同盟,那么苏联在很大程度上只会有单方面的义务,而得不到英国任何真正有价值的报酬。由于德国西壁防线的存在,西欧的援助将很难送到苏联国土。这种对苏联明显不利的联盟格局,更因为斯大林和英国驻莫斯科大使的一次会面,而得到了彻底的暴露。

英国大使称,如果爆发与纳粹德国的战争,那么英国将先派出3个师到欧洲大陆和法国人并肩行动。之后“可能还会有另外的3个师”。斯大林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而后反问道:“您知道苏联将动用多少力量投入对抗德国的战争么?”未及英国大使回答,斯大林就已经冰冷的开口:“先300个师,然后再300个师。”

相比于同英法结盟所要承担的沉重义务,苏联选择与德国合作,却是有着诸多触手可及的巨大好处。其一,苏联可以放开手脚在东欧实施扩张,以进一步增加自身控制的领土和人口。要知道当前欧洲地图上的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本世纪初都是沙俄皮鞭下的领土,只是由于沙俄的崩溃才纷纷得以独立逃出。

尽管苏联始终都打着“解放全人类”的冠冕堂皇的大旗。这些国家中的俄罗斯人也只占可怜的极少数,但莫斯科却始终都在想着将这些小国重新纳入自己的版图。如果苏联加入了英法同盟、以遏制希特勒的侵略,那么它自身也必将会囿于“集体安全”的理念限制,而没有任何理由再对这些小国下手。

其二。苏德合作还将为苏联在当前这个风云变幻的欧洲里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以便让自己恢复由大清洗带来的空前创痛。时至今日,即便是发动并主导了这场空前镇压的斯大林本人,都意识到清洗已经扩大到了漫无边际的地步;苏维埃巨人此时正处在放血之后的严重失血状态,需要尽可能多的时间来进行恢复。如果与德国合作,那么苏联遭受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就能在短期内被彻底避免。

最后,苏联对德国接下来准备解决的那个波兰,同样有着切齿的仇恨和怨怒。1920年4月,刚刚独立不久的波兰趁俄国内战之机,悍然出兵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趁火打劫;尽管苏军一度获得了战场优势,并险些攻克波兰首都华沙,但最终还是在次年败下阵来,并以丧失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代价,屈辱的结束了战争。如果现在苏联选择与德国合作,那么无疑能够报当年的一箭之仇,甚至再度将波兰瓜分也不为过。而这显然比保护这个国家,要更令莫斯科高兴太多了!

经过一番仔细的权衡,斯大林感到现在是到了该试一试新方针的时候了。既然张伯伦能够和希特勒达成交易,那么自己为什么就不行?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自己没有任何理由要为了大义和公理,而把自己的国家置于危险的境地!

进入1939年7月的盛夏季节,德国和苏联达成了一项贸易协定。德国以精密机床、航空发动机等尖端工业产品,向苏联换取同等价值的农粮产品、金属矿石等原材料。这被普遍看做是苏德关系开始解冻的重大征兆。自从希特勒上台以来,德苏两国就因为严重的********对立、而迅速和对方分道扬镳:两国政府首脑在涉及到对外关系的讲话中,总是给予对方最尖刻恶毒的语言攻击。然而现在,它们却是再一次从敌对走向了合作。

对于波兰而言,德苏的联合无疑是为其敲响了死亡的丧钟。如果波兰当局能稍微具备希特勒在局势判断领域的一小部分眼光,那么他们现在都应当竭力避免与德苏两个大国同时相抗、腹背受敌的情况。就算是其与德国间的关系,因为波兰走廊的存在而不可调和,也应该立即在东方作出让步、与苏联修好。然而,波兰人却早已被那份虚无缥缈的“民族感情”给冲昏了头脑。

由于俄国和德国一样,在历史上同样是瓜分波兰、且对他们实施残酷压迫的血腥刽子手,因此被奴役了120多年的波兰人,根本就不愿意和莫斯科有任何的往来交道。当英国都放下身段,真诚劝说波兰接受苏联的武装援助时,波兰的回复都是一个坚定的不字。在华沙的战略中,他们不仅要平御德国,还要威镇苏联,如此才能展现出他们英武顽强、坚韧不屈的民族气概。这看似几乎不可思议的情况,便是濒临德国入侵的1939年夏季,波兰当局的真实心理写照!

或许是也意识到了自己无法同时和东西方两个大国相抗,从1939年春季起,波兰就开始拼命抱英法的大腿,请求后者在战争爆发时给予自己援助。然而波兰人却似乎忘掉了,英法在他们民族的历史上固然是双手清白,但前者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向欧洲大陆投放一支强大的军队,能给予他们的援助非常有限。

至于今天的法国,则更是一只失去了脊梁骨的弱鸡:当希特勒在1935年公然下令征兵、1936年进军莱茵、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和1939年初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这个国家所做的全部回应,都是蹲在马奇诺防线后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虽然战争还没有爆发,但波兰这个新生的凡尔赛体系国家的最终命运,却是在1939年夏天就已经被注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