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嘉靖攻略 > 五 读书的真谛

嘉靖攻略 五 读书的真谛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2: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范庆待了一会儿,就回到了自己的府衙,准备明天下午抽个空去郑府看一看郑光,透露一下自己的身份,给郑光一些提点,这样心性的优秀少年,实在是太少见了,大明国运江河日下,有识之士心急如焚,奈何皇帝陛下沉迷于仙道,不愿振奋朝纲,那么,若要改变现状,就只能把希望放到下一代人身上。

正如他之前所说的,自己修身尚且不佳,自己的家人管不好,谈何治国平天下?他所尊崇的大能王阳明是最优秀的修身典范,龙场悟道之后大彻大悟,修身到了极限,终于突破了先人的禁锢,独创了自己的心学,以“知行合一”为学说核心,立地成圣,成为一代圣人。

当官那么多年,从科举时代开始所见到的诸多读书人里面,崇尚心学的人不在少数,真的,王阳明以其出众的才学和优秀的品德得到了很多人发自内心的追随,虽然阳明心学不得官方认同,甚至被一度禁毁,但是真正的学问,是无法被阻止流传的,在朝廷政令最为薄弱的南中国东南沿海,阳明心学被广泛传播,王学门人遍布东南。

大明中后期以后,江南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完全取代北方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但是政治中心一直还在北方,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刺激,大明的官方政治思想依然僵化,政治跟不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酿造成了南中国和北中国之间巨大的矛盾和脱节,倭寇之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真正了解到倭乱根本原因的人不是没有,从北方调职到南方任职的范庆在两年的任期之间,逐渐地察觉和认识到大明政府的行政风格和江南地区活跃的商品经济之间的巨大矛盾和不协调,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难以抉择的尴尬问题,一面是朝廷的政令,一面是百姓和大商家的经济威胁,他真的很为难。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灵魂所在,也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们所追求的治国平天下唯一的方式,但是就这个唯一的方式,能真正做到的,实在是太少,太多太多人满腹经纶,但是轮到做事,却极端无能。

他们把阳明公的心学视为异端邪说,但是他们自己也忘记了,或者说根本不愿去想,孔圣人所言“因材施教”“学有所专”之言,岂不是和“知行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今儒学,到底是孔子之儒学,还是董仲舒之儒学?还是朱熹之儒学?

阳明公的追随者千千万,但是真正能有做到“知行合一”这一点的,实在也是不多,阳明公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将自己的所学全部展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圣人,真正的知行合一,而当今天下读书人,却把为国选材的抡才大典当作荣华富贵的晋身阶梯,而不是展现自身所学的阶梯。

读书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可从前宋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才是读书人读书最大的驱动力。

每每念及此,范庆都觉得痛心疾首,朝政到了如今这个地步,纵然是皇帝沉迷仙道不理朝政的问题,但是如果内阁大臣们和朝臣们一心治国,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又如何?没人,没有一个人做到了知行合一,只是说说而已,即使王学门人,也是如此。

但是在这片浓重黑暗里,范庆却在苏州发现了一线曙光,那个特立独行的纯洁少年,那个洁身自好的少年,荆川先生的得意门生,荆川先生本身也是王学门人,心学集大成者,早年科举为官,见到朝廷黑幕之后,失望透顶,所以辞官归隐田园,这样的人纵然可敬,但是却也没有为世人带来什么实际上的好处。

成为了苏州知府以后,范庆越来越发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学的东西不够,书上的东西是死的,但是人却是活的,死的道理如何治理活的人?能写能说,却不能做,这是大明朝读书人目前最大的问题所在。

而那个少年,每每提到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从大义上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圣人之道,更可贵关键的,却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他会说这样做的道理,为圣人言说,但是之后他想的是如何做,而不是如何说,出于这种务实的观点,他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华丽,但是华丽之下,却是扎扎实实的基础,而不是空中楼阁。

他绝不是那种下笔有千言,胸中无一策的书生,是个真正能够做事情的干才。

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也真不愧是大名鼎鼎的荆川先生,想来,荆川先生自己也从这些年的静修里面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大家都说祖宗之法不可变,但是祖宗之法当真不可变吗?前宋坚持祖宗之法,坚持到了崖山,这就是祖宗之法?如果这是的,我想,祖宗之法真的要变一下了,阳明公或许也是这样想的。

夜幕降临,郑府一片安宁,郑光转危为安,大家都安心了,用了晚饭之后,大家伙儿就各自去休息了,老夫人觉得晚上郑光可能会醒来,到时候肚子会饿,就嘱咐厨房把煮好的鸡汤和白米饭准备好,她亲自送到郑光的屋里。

轻轻地推开门,生怕吵醒了熟睡的郑光,结果开门之后却看到郑光是醒着的,坐在床上满脸温柔之色的抚摸着睡着在床沿的赵蝶儿的头,哑然失笑。

“光儿,你怎么醒了?”让侍女把鸡汤和白米饭送到桌上,就挥手让侍女出去了,之后轻声的询问郑光,郑光笑道:“孙儿毕竟年轻,身体好,想睡也睡不了太久,睡到现在也有四个时辰左右了,够了,奶奶,天色已晚了,您不去睡吗?”

老夫人坐在了床沿,看着睡在床沿的赵蝶儿,慈祥的笑着:“奶奶才是人老觉少了,睡不了太久了,每天子时才能睡着,两个时辰多一点就醒了,有时候也羡慕你们年轻人,一睡就是四五个时辰,唉,今天蝶儿也是累了……”

郑光看着赵蝶儿,如潮水一般的记忆涌上心头,那不是属于自己原先的记忆,属于这具身体的记忆,但是这份记忆已经影响到了新的灵魂,郑光想起了从小到大,和赵蝶儿度过的点点滴滴,赵蝶儿对郑光极为眷恋,郑光也极为喜欢这位表妹。

大明朝远房表亲之间是可以成婚的,就算是在现代,很多地方也是允许表亲之间结亲的,郑光并不反对,因为这温柔善良的女孩子真的极为眷恋着自己,深厚的感情,已经成为这具身体的习惯,已经无法动摇。

现在的我,就是郑光,是无可争议的郑光。

“蝶儿是累了,伺候我好一会儿了,让她睡一下吧,奶奶,等孙儿考取进士,蝶儿的守孝也就结束了,那时,还请奶奶为孙儿和蝶儿主婚。”郑光郑重的请求。

老夫人笑着点头:“你和蝶儿是奶奶看着长大的,奶奶当然会成全你们,蝶儿是好姑娘,性子温软,为了你也做了很多事情,对你的一颗心是毋庸置疑的,你能娶到蝶儿,也是你的福气,你呀,结亲之后可不要欺负蝶儿。”

郑光从来都是信守诺言的人,他从来都把诺言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诚信的本质,但郑光一直拥有,大宋时期,郑光以自己的真诚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得以带领大家坚持抵抗蒙元,虽然最后不可避免的失败,但是那颗心从未变过,所以他如此道:“此生此世,必不负她,有违此誓,天人共弃。”

老夫人道:“有这样的心那就够了,不要发太重的誓言,奶奶知道你和你父亲一样,是个守承诺的人,记着,你这辈子,最不能对不起的人,就是蝶儿,奶奶知道,以后你考上了进士,做了大官,难免会遇到些不愿意做的事情,会碰着些不愿意见到的人,前途重要,也重要不过问心无愧,还记的你父亲最后对你说的话吗?”

郑光点头,正色道:“人生在世,不求无过,但求问心无愧。”

老夫人正色道:“无论是你祖父,还是你父亲,都把问心无愧看作最重要的事情,以后你做官了,遇到那些事情,哪怕被人骂,但是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那就可以了,你父亲常常说,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言说,奶奶是个妇人,不懂太多大道理,只能把这些话告诉你,怎么想,怎么做,孙儿,都要看你自己了。”

郑光点头:“孙儿记着。”

老夫人点了点头,转身看了看鸡汤,问道:“肚子饿吗?要不要吃些东西?”

郑光摇摇头:“暂时还不想吃,奶奶,您去休息吧,孙儿饿了会自己吃的。”

老夫人看了看正在熟睡的赵蝶儿,起身拿了一条毯子披在她身上:“那奶奶就先回去了,多休息,府试还有一个多月,不要太担心了,奶奶相信乖孙儿一定可以考取进士,光宗耀祖。”

郑光点点头:“孙儿知道。”

老夫人这才放心的离开了,目送老夫人离去,房门刚关上,郑光的手就抚上了赵蝶儿的头顶:“既然醒了,为什么不睁眼?偷听别人的谈话,很有意思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