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嘉靖攻略 > 二十二 远虑

嘉靖攻略 二十二 远虑

作者:御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32: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府试考完到院试之间的一个多月里,郑光又过起了宅男的生活,足不出户,只是自己读书,还有监督郑勇的练习,郑勇这小子有一股子冲劲,但是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如果没有外力的督促,很容易就半途而废,加上酒瘾不小,郑光需要提着棍子死死地盯着他,看到不妙之处就一顿痛打,才能使他坚持下去。

人养成一个好习惯,大概需要二十一天毫不间断的练习,郑光将这个时间扩充到了五十余天,毫不间断风雨无阻的强迫郑勇,终于起到了好的作用,现在的郑勇已经不需要郑光在一旁提着棍子监督,自己也能按照要求做完全部的训练,而且他不是一次提出,现在做这些训练变得轻松了不少。

这是自然而然的,体力增强了,体格增强了,自然的就不是那么累了,一开始那柄青龙大刀他很难舞动,拿着都有些累,现在一口气舞个半个时辰还是可以的,郑光发现郑勇并非不喜欢武艺和战争,只是从小到大的心理阴影使然,使之错误的认为自己如果不是为了保护家人,就不会好勇斗狠,颇有些自我厌恶,自暴自弃的倾向。

处于这样的想法,郑光托人买了一份早些年刻印版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给郑勇看,郑勇一看之下就入了迷,每日除了完成规定训练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抱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停的看,有时候看的都会忘记吃饭,让郑府上下大为震惊――二大爷居然那么久了没有闹事,还天天看书,夭寿啦!

郑光在原先的时空所看过的《三国演义》其实和明代嘉靖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不小的差别,现代版本的《三国演义》是经过清代毛氏父子注解删改过的版本,而嘉靖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有不少不同的地方,郑光也看了一些这个时期的三国故事,发现了很多和现代通行的《三国演义》不同的地方。

其实归根结底,中国的四大名著或许是因为名声太大,都有不同程度的作者争议,《三国演义》也一样,大家一般认为是罗贯中所作,但是郑光偏偏在嘉靖版本里看到了诸葛亮大量使用地雷作战的情节,且对地雷制式描述得非常仔细,这就耐人寻味了。

大明朝的确有地雷,但是最早使用是在朱棣和朱允文叔侄之间的战争时期,最早于西元1402年首先出现在战场上,而罗贯中确切的卒年却是在这场战争的两年之前,即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而且自唐代末期火器出现以来,历代政府都对火器这种威力巨大的兵器严加保管,根本不可能让普通百姓知道其用处和制作方式。

罗贯中的确做过官,但却是在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手下做幕僚,可能对火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那之后数十年才逐渐出现改良的地雷,罗贯中作为曾经张士诚的部下,是不可能得知其详细信息的,罗贯中在明朝时期应该是属于边缘一派,地雷火器这种核心机密,又属于朱棣这位北方枭雄,罗贯中在南边写书,朱棣在北方驻防,二人如何产生联系?

如此看来,关于地雷的这段情节,如果说罗贯中真的是三国的作者,那么这段情节就不是出自于罗贯中之手,郑光还依稀记得民国考证大家胡适说过,三国这段故事不是一家一姓之作,而是数百年民间传说和史料相互结合,无数儒者学者的心血总结晶,谈不上作者,只能算是整编者。

究竟怎么说,郑光暂时没有兴趣去考证,但是现在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确对郑勇有莫大的好处,郑勇看了三天之后,就开始以关二爷的传人自居,放出话来说要养胡子,养到关二爷那个地步,还死皮赖脸的求着郑光给他去买一匹“赤兔宝马”,以及绿衣服绿裤子绿袍子和绿帽子,他要做关二爷第二。

郑光一顿棒子把他打得连他妈都认不出来之后,怒斥道:“什么时候能打过我了再来和我说这些!还关二爷第二,关二爷要像你这样,早就死了!还绿衣服绿袍子绿帽子,还嫌不够丢脸是不是?!”

郑勇是惨兮兮的,不过你说这关二爷什么都好,怎么就喜欢顶着一顶绿帽子走天下,奇了怪了……念及此处,郑光猛然间想起,绿帽子的具体说法最终成型虽然是在明代中前期左右,是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的穿着,因此才会流传至今,成为最倒霉无用男人的象征。

而《三国演义》怎么着也是在民间了解了绿帽子和绿色着装的含义之后具体成书的,要是那些个作者和改编者真的有心,甚至能把地雷这种超越时代的武器给诸葛亮装备,彰显诸葛亮智慧,又怎么会放着一个那么明显的嘲讽着装给天下闻名的关二爷装备着呢?

赵云是白,张飞是黑,轮到关二爷就成绿了,长着一张红脸还顶个绿帽子,红绿搭配好看啊?!况且不说其他,从春秋时代开始,绿色就是低贱者专用的颜色,一直沿用下来,关二爷身在许都皇城,都被献帝封侯了,虽然是最低级的亭侯,但也是侯,贵族,那些个大臣大将军们多少有些文化,难道对于关二爷一身绿就没有看法?

耐人寻味啊……

不说这些,因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郑光开始系统的向郑勇传授三十六计的知识,三十六计的知识每一计都能在三国的故事里找出来,因为其趣味性和易懂性,郑勇接受的飞快,郑光说出一计,郑勇就能回答出具体案例,而且因为是具体的成功案例,比起单纯的讲解,似乎更加有效率。

郑勇在身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的同时,不知不觉,在兵法艺术上也开始入门了。

就在这打打闹闹的一天天里,时间飞速流逝,一转眼,又是院试的日子了,院试是在南直隶治所应天府南京举行,由南直隶的学政主持,主要是为南直隶各府选出来的精英学子们排定名次,更像是排名赛,而不是淘汰赛,所以难度大,但是录取率高,经过奇怪的府试和一段时间的惴惴不安之后,郑光发现并无倭寇进犯的迹象,心中虽有疑虑,但还是按奈下去,准备院试。

这时就体现出土豪家族的好处了,郑光还是主家唯一的男丁,完全不用像那些穿越到穷苦人家的前辈那样想尽办法挣钱,过上好日子,虽说做官以后花销会很大,官越大花销越大,如今的郑家还承受不起,郑光也要逐步地想办法获得自己的收入来源,不能总是啃老本,但是目前这个阶段,郑家的财力是完全负担得起的,比如在南京城里购置一处房产,让郑光可以不用担心旅途艰难的安心读书。

府试通过之后,郑江就远赴南京城贡院周边寻觅优质房源,毕竟是大明如今的陪都,第二套政府班子的所在地,房价可不便宜,但是郑家的收入也不低,老夫人一狠心一咬牙,花了四百多两银子,在距离贡院不远处买下了一套房子,让郑光在那里读书备考。

不仅院试可以用,乡试也可以用到,从院试开始到乡试结束,郑光都可以在南京城里居住,备考读书,不用来回奔波,或者是住那些黑心客栈里被人宰,郑光对于如何赚钱并无太多的想法,什么高度酒之类的在如今的大明已经没有太多的用处,东南的大明在生活用品方面和现代已经相差不大了。

所以郑光没那么多东西可以做,相反,如果从本身入手,走土地的道路,反而更加好一些,郑氏所拥有的祖上传下来的太湖五百亩水田,还有那些卖粮食布匹的店铺,加在一起,的确是民间的中等富户了,但是若放在官家,可就不太够了,当官之后,尤其是之后严嵩当政这些年,做个官就要想方设法的给严氏父子送钱,没点儿家底还真是承受不起。

徐阶徐华亭之所以可以在严氏父子的威风之下一直幸存,其家族提供的钱财也绝对不在少数,徐阶本人的确清廉不受贿赂,但是其家族为了供应其巨大的花费,还真是做了不少坏事,抢占了不少田地,要命的是朝廷海禁,使得大批人不得不重新想方设法的转入农业生产,这就使得本来就地少人稠的地方土地资源更加紧张。

想要在如今的东南获得大量农田,还真是不容易,至少郑氏保住自己的五百亩水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老夫人把这些水田看得比命还重要,当初两大世族合力谋取田地的时候老夫人一度坐在水田里,表示想要夺田可以,先把我的命拿走。

按理说考中举人之后会自发的有商户和地主投效,以减轻自身赋税,同时提供给举人继续考试的经费和考取官位之后的活动经费,作为利益交换,所以有投效的进士们自然不缺钱花,但是郑光拒绝了,这也基本上注定郑光只能靠着自己的家族。

现代知识派不上用场,土地又买不起太多,家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下固然不错,但是一旦进入朝堂,那花费定然是少不了。

该如何帮助家族多挣一些钱呢?

备考院试的时候,郑光也在思索这些问题,不过相对于自己的半吊子,郑光还是比较信任长期在这里面工作,郑家财政的实际负责人三叔郑江,所以郑光也像陪同在一旁的郑江询问这些知识:“三叔,你说,现在咱们大明朝,做什么事情最挣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