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这个影帝只想考证 > 第0241章 就不该惯着你(求月票)

幸好,做梦就是做梦。

郝运出去两三天的时间,剧组已经在打包准备撤离了。

“拍完了?”

剧组居然没有发生胶片被烧之类的情况,或者被村霸闯入抢走,然后必须拿钱去赎的桥段。

郝运的第一部戏顺利的不可思议。

甚至连收尾的这部分都不是他负责拍的。

如果不是姜闻的封杀期还没过去,郝运都想在导演栏里填上姜闻的名字。

联合执导。

这样电影光是卖海外版权估计都能收回成本。

再拿点儿奖金,再上映拿点票房。

电影多少都能赚些。

至少在大佬们面前证明自己不赔钱。

“过年回家吗?”姜闻这几天除了把剩下的镜头拍完,还帮郝运查缺补漏补了一些镜头。

“我1月27号进组《血色浪漫》,那是大年初六,我想回去几天。”

郝运肯定是想回去一下的。

自从当了明星,不用像上班族那样固定时间上班,但是能够回家的次数依旧很少。

中秋节的时候都没能回去,春节再不回去就不像话了。

“那就晚点回去,早点过来,别忘了你的电影还要做后期,文艺片倒不用搞特效什么的,但是剪辑依旧是个大活。”

剪辑这东西,一般都是交给专业的剪辑师来完成的,但是导演会在精剪时和剪辑师保持紧密的沟通。

也有懂剪辑的导演亲自操刀的电影。

有时会有“导演剪辑版”出现,这类型的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强烈的要求,并且具备后期剪辑技术。

这个技术还得包括调色、混音、打包文件等等。

还有一种是全部交于剪辑师的,但是一般国外才有。

那边有的大电影公司是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剪完公司可以自行修改不需导演同意,主要看合同是怎么写的。

吴雨申去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终极标靶》拍摄时他就没有最终剪辑权,剪辑权是归制片人的,后来因为《换脸》的大火,地拉提高了,才有了最终剪辑权。

姜闻在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觉得电影的成败得有五成决定在剪辑这儿。”

由此可见他对剪辑这一块的重视程度。

“姜蜀黍你到时候有空吗?”郝运觉得头疼,不过也知道这种事情躲不掉,肯定也要学。

只要系统还能奖励他剧本,他早晚都会拍第二部。

而且,随着他在导演这一块出了成绩,就算系统不给他剧本,也会有编剧主动找他合作。

“你管我有没有空,剪辑是一个导演必须参与的事情,你要讲什么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思想,都是通过剪辑来完成的。”

姜闻想锤死这個家伙。

就不该惯着你,你是有恃无恐了对吧。

也确实,如果姜闻帮他剪辑,那剪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会差。

毕竟他全程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

“现在拍完了,啥时候剪辑呢?也不用特别着急吧。”郝运对电影还没有确切的打算。

因为伱一切的计划,前提都是得送审完成。

嗯……

眼前就有一个反例。

2000年,姜闻把《柜子来了》送到戛纳,拿到了评审团大奖。然而,由于当时电影还没过审,违规参赛,背上了“五年不能担任导演”的处罚。

他倒不是不够耐心,而是本来就知道不可能过审。

有人说姜闻的这部电影拍的柜子不够恶。

但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意思。

他和获奖无数、被誉为荒诞现实主义的大师级人物的人大教授、博导阎莲壳是不一样的。

阎莲壳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霓虹人和之前的柜子没有关系,你不能把历史的错误归咎到现在人的身上。

所以,他是霓虹人最喜欢的当代华夏作家。

1982年,姜闻在中戏上学时,班上来了一拨霓虹留学生,他们温文尔雅的面貌和电影里的柜子大相径庭,这让他很困惑。

带着这个问题,他听了很多抗战亲历者的讲述,包括后来去霓虹学习,看《菊与刀》之类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渐渐能把这两类形象重叠到一起。

最后发现其实他们就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不同环境下的两种变体而已。

这让姜闻毛骨悚然:

一个温文尔雅的霓虹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柜子!

姜闻用《柜子来了》这部电影告诉你,柜子他不是一个历史产物,现在的霓虹人和柜子没有区别。

他们就是柜子!

“赶紧剪出来送审,就算赶不上五月份的戛纳,也可以试试九月的威尼斯。”

郝运没考虑的事情,姜闻却给他考虑的很周全。

“叔啊,我配吗?”

还真来啊,郝运只觉得有些荒唐,他第一次拍电影,就拿去三大电影节丢人现眼?

不如选次一些的,比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等等。

“什么叫配不配,没出息!”姜闻抬手就朝郝运后脑勺来了一下。

“行行,争取去威尼斯。”郝运服了。

你打我脸都行,打我脑袋你就不怕把我给打傻了嘛。

脑子是最精细的零件,稍有闪失就可能让人变成精神病。

一些收尾的小活交给郭德高,郝运收拾东西,解散剧组,带着一堆胶片回到了首都。

由于他分镜做的很细致,姜闻给介绍的剪辑师张一凡看了之后就表示没啥太大的工作量。

而且,就一个新人导演来说,张一凡觉得郝运的表现堪称惊艳。

甚至怀疑这部在圈内话题度极高的电影,其实是姜闻亲自操刀拍的。

张一凡对姜闻的手法非常熟悉。

他98年加入姜闻的《柜子来了》剧组,后参与《寻枪》的剪辑工作,和姜闻多次合作了。

不过,通过和郝运的聊天,他渐渐的打消了疑虑。

这些镜头郝运如数家珍,而且对于剪辑也非常有想法。

尤其是在剪辑这一块,张一凡都不太相信郝运从未参与过剪辑工作,因为郝运总能说到点子上去,对于各个环节的理解也很到位。

呃……

郝运从他身上薅到了不少的属性,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行不行,关键得看羊肥不肥。

请了剪辑师之后,郝运就开始了工作。

晚上的时候,他和张一凡讨论剪辑细节,白天的时候郝运去上课,张一凡操刀剪辑和后期制作。

至于什么时候能剪出来,张一凡表示会很快。

因为郝运和姜闻不太一样,他没有浪费太多的胶卷——这也是张一凡后来相信电影出自郝运之手,而不是姜闻之手的原因。

如果是姜闻出手,胶卷量至少得是现在的三倍以上。

现在是一月初,大概二月中旬就能剪完。

国产电影一般都只需要4~6周的后期剪辑时间。

而画面质量更高的好莱坞级别的荧幕巨作,则大致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的后期剪辑工序。

郝运的《心迷宫》拍出来就是半成品了,如果不是要等配乐啥的,可能一个月就干完了。

配乐师刘艺军是张亚冬介绍的。

说这个名字,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是你要是说老五,那知道的人就太多了。

在80年代末,老五的大名在国内的音乐圈就已经叫得很响,当时有一句话可以佐证:“北有老五,南有捞仔”。

这两人均是行家公认的南北两大吉他高手。

后来老五成为“唐朝乐队”的一员,担纲主音吉他手。

1992年唐朝乐队的首张专辑发表后,老五被海外乐评家评为“亚洲最伟大的吉他手”。

不过,1996年的时候,因为音乐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和对领导权的不服从,老五被赶出了唐朝乐队。

他用“唐朝老五”的名字从事自己独奏表演。

并且为电影写配乐,还举办了画展。

张亚冬为他介绍了不少的工作。

2002年,老五重新回到乐队。

玩摇滚的都穷,唐朝已经好几年没出啥新作品了,老五看似很高大上,其实很便宜。

他不是专业配乐师,但是郝运对于配乐要求不高,用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