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拾灵者 > 灵性消逝的年代——读李西闽小说《拾灵者》

张斌璐

《拾灵者》是一部恐怖小说,却绝不是灵异小说。尽管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血腥气味,飘忽着一个白色身影,以及时而在玻璃窗上闪映着惨白面孔。作者李西闽刻意把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家园之间的界限加以模糊,在这种意识的蒙太奇里呈现出人世存在的真相。

和美国作家麦卡勒斯笔下的哑巴辛格一样,《拾灵者》的主人公矮马也是一个先知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是一名都市里的拾荒者,肮脏丑陋,拖着一条瘸腿四处游走,晚间睡在街边废弃的治安亭中。这样的拾荒者在我们的各个城市里到处可见,但是矮马杰出之处在于他绝不愿意离开自己这样的处境,无论是面临着母亲的出现还是一份不错的工作机会,“拾荒”才是他唯一愿意从事的劳动。他对自己身份的眷恋,让他保有了一副观照世间的慧眼。因此,只有他才能找到垃圾箱里的死婴,看见毫无归宿的女鬼的魂灵,嗅到旁人无法察觉的血腥。事实上,这些看似神秘的事物无非是那些负罪的人们内心的恐怖阴影,但是只有这个拾荒的人才能够真切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不妨承认,矮马身边的所有人全是精神世界里的拾荒者,只有他才是一个真正的拾灵者,他拾起了一般的现代都市人丧失已久的灵性。

和拾灵者相应的是丧灵者。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婴儿。打胎、杀婴、弃婴、贩婴、虐婴等一系列对婴儿的残害事件构成了整部小说的罪恶体系。在小说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曾在孩童时代受到过罪恶的侵蚀。婴儿是灵性的象征,是纯洁毫无污染的真灵,而人性则在这里扮演了凶残的屠夫。当那些被残害得体无完肤的婴儿长大成人,他们再次伸出利爪去残害其他婴儿,现代世界就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缓缓运作,人世的轮盘底下只剩下无数鲜血淋漓的婴儿死尸。

灵性的泯灭令人无比绝望,即使是作者也丝毫看不见世界将逐渐变好的契机。拾灵者矮马在一场谋杀的大火中遭到吞噬,他对罪恶的审视最终以肉体的毁灭作为结局。作者李西闽在充分地叙说了罪恶以后,又让罪恶取得最终的胜场。尽管贩婴者最终遭到了警察的逮捕,但是小说中那些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却远没有走向终结,弥漫在四处的血腥味只有越来越浓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幻想故事,而是我们生活的真切隐喻。在每天的新闻里,不断有人世间的各种灾难被报道,同样有无数灾难并没有被报道。相比起小说的叙述而言,人性的丑陋和卑劣在现实中只可能更加深重,这是人世苦难的根源。

在文学史上,文艺复兴巨匠拉伯雷以一部《巨人传》大开后世“狂笑美学”的生面,伏尔泰、马克·吐温、冯内古特等各个时代的卓越作家纷纷狂笑着解构了这个世界的景观。笑是如今文化现状的主流,所遮掩的是悲苦精神的泛滥。而李西闽的写作把笑声剔除在外,让颤抖的恐惧声音占据了所有空间。在当下的汉语写作中,情欲叙事(卫慧)、苦难叙事(余华)、反讽叙事(王小波)、愤怒叙事(莫言)等纷纷占有了一席之地,恐惧叙事也以李西闽为代表进入了主流话语圈。在诸多昔日的先锋作家被市场化消磨了批判锋芒之后,李西闽的恐惧叙事仍旧能够继续保有其原始意义。弥漫在李西闽小说中的血腥气味,其对现实的隐喻含义并没有在读者的爱抚中遭到瓦解。作为恐惧叙事内在的坚韧性,和《拾灵者》中对灵性消逝的哀悼,拥有一致的精神逻辑。

在作者李西闽的博客里,他曾坦率地承认:“现实的恐怖远远超过了任何恐怖小说,有时觉得写恐怖小说也没有什么意义。”对现实的绝望超越了现实本身,恐怖小说《拾灵者》的写作也许正是作者继续自己徒劳地拾灵的过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