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朝为田舍郎 > 第一百八十九章 觐圣送礼

朝为田舍郎 第一百八十九章 觐圣送礼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29:4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石桥村养了几天伤,从青城县到长安城又走了半个月,按时间来算,李隆基和朝堂应该早就知道青城县衙发生的事了。

顾青在宋根生面前说得笃定,可此刻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圣心难测,不可以常理度之,犯事的是皇子,以李隆基的昏聩性子来说,顾青还真不确定李隆基会不会变黑为白,反过来治顾青和宋根生的罪。

于是顾青担忧地看着李光弼,道:“陛下有何反应?”

李光弼哈哈一笑,却避而不答,反倒是上下打量了顾青一番,道:“听说此战你也受伤了?伤哪里了?严重吗?”

“皮外伤而已,不严重,伤势已痊愈了。”

李光弼抚了一把乱糟糟的胡子,久久注视着顾青,然后叹道:“是个好孩子,能义无反顾为朋友千里驰援,为朋友舍生忘死,明明在长安城有大好前程,却为了一个县令拼死而战直到最后,到底是顾家的血脉,骨子里流的血都带着‘义气’二字。”

顾青赧然道:“李叔,您突然这么用力夸我,我有点羞涩了……您该不会想跟我借钱吧?”

李光弼一愣,接着呸了一声,笑骂道:“我脸皮不如你厚,张不开嘴借钱。”

顿了顿,李光弼正色道:“青城县的事十多天以前便传到了长安,我和张九章后来也收到了你的信,张九章派府上的幕宾悄悄放出了一点风声,故意让朝中几位御史知道了,那几位御史可是眼里不掺沙子的角色,马上上疏尚书省,事情就这么闹起来了,第二天便被天子知晓了。”

顾青忐忑地道:“天子怎么说?”

李光弼神情迟疑道:“奇怪的是,陛下竟没有半点反应,仿佛完全不知情一般,甚至连对济王的训斥都没有。既未下旨查处,亦未对济王有任何惩罚。”

顾青皱眉:“王府私自豢养死士,并遣派二百余人千里奔袭刺杀县令,县令再小也是朝廷任命,这种公然刺杀朝官的举动难道陛下都不追究吗?往大了说,这是挑衅皇权呀。”

李光弼摇头:“莫急,事情没完。陛下一字未发,事情反倒小不了。若他只将济王宣进宫训斥一顿,随便罚个一年半载的俸禄,或许此事就算了结了,如今陛下不发一语,或许会对济王有更重的惩罚。”

顾青恍然,这才符合逻辑,不然一个皇子养那么多死士,而且就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这事怎么都不可能轻饶,刺杀县令的事且先不提,私自豢养死士这事儿济王在他亲爹面前就很难解释清楚。

“济王这些日子在做什么?”顾青问道。

李光弼冷笑两声,道:“御史上疏参劾济王后,济王急忙进宫求见陛下,谁知陛下不见,只令他回王府,后来济王又向陛下上疏陈情解释,陛下也未置一词,这些日子济王待在王府里惶惶不可终日,连门都不敢出。”

“陛下为何久久未处置济王?早点处置也好掩下朝堂悠悠众口呀。”

李光弼想了想,道:“陛下自有他的道理,寻常一件事若看在陛下眼里,便不寻常了,陛下当政四十年,若论用人处事的手段,历代大唐天子里,陛下算是很出众了。”

看了顾青一眼,李光弼悠悠道:“你回长安的消息,想必陛下也知道了,等着吧,明日陛下必然召见你,青城县的事你在陛下面前要谨慎而言,莫被卷入了朝堂阵营里,以你如今的身份官职,一旦被卷进去,就像一只臭虫被马车碾过一般,下场毫无悬念。”

顾青的心情顿时跟长相一样不高兴了:“李叔,话是好话,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但是您一个武将就不要搞什么比喻的修辞手法了好吗?”

李光弼笑道:“不贴切吗?”

顾青认真地道:“李叔,您刚才形容的那只‘臭虫’,管您叫‘叔’……”

李光弼一呆,随即叹道:“草率了……”

闲聊了一阵,李光弼顿觉嘴里寡淡,他是个酒鬼,无酒不欢,正要吩咐下人上酒,顾青急忙告辞。

与李光弼饮过几次酒了,对于他的酒量,顾青知之甚深,这货惹不起,明日还要入宫面君,就不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了。

临走前,李光弼忽然叫住他,神情无比严肃地道:“顾青,明日你好生奏对,切莫不可提及权贵圈占土地之事,就算陛下提起此事,你也万万不能搭腔,记住,这件事很严重,说错一句话,你便得罪了满朝权贵,青城县的事咬死只涉及济王一人,明白了吗?”

顾青神情犹豫,宋根生写的那封奏疏此刻还在他的怀里,这封奏疏明日究竟该不该呈给李隆基呢?

那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在与敌人血战之时,宋根生耗尽心血写出来的奏疏,它应该是盛世的警钟,不应该是时代最后的悲鸣。

…………

离开李府回到家,郝东来和石大兴不在,许管家殷勤地将他迎进屋子,告诉顾青如今两位掌柜很忙,长安开了四家商铺后,两位掌柜已然很少回来,几乎都在商铺里打理生意。

应付了许管家的嘘寒问暖,顾青很早便睡下,第二天天没亮,顾青便早早起床,穿好了官服,佩好银鱼袋,并吩咐下人将一堆从蜀州带来的礼品搬上马车。

做完了这些,顾青便气定神闲坐在院子里,等着宫里的宦官宣召。

朝阳初升,红光万丈,院子里多了几许暖意,鸦雀栖在光秃秃的树丫上卖力地鸣叫,顾青坐在院子里,慢悠悠地喝着腻死人的奶酥,只喝了一口便皱眉。

这年头的饮品很单一,除了酒便是奶酥,茶这个东西其实严格来说不算饮品,而是文人论道时的一种仪式工具,被定义为风雅之物,普通人没资格喝,或许连权贵也不喜欢喝,毕竟烹茶的味道实在是一言难尽,正常人应该没人喜欢那东西。

算算时日,茶圣陆羽如今还只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他还在尝试改变烹茶的方法,著名的《茶经》也没问世,顾青在考虑要不要再次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索性把炒茶法弄出来算了,不必用来赚钱,只求自己喝得爽快。

以后也可以用炒茶来待客,一把茶叶扔进大瓷杯里,沸水一冲泡便满室留香,用来招待朋友再好不过,相信他们很快便会对炒茶上瘾,那时顾青便站在自家门口摇着小手绢招呼朋友,“新茶上市,大爷快来玩呀”,朋友们一定很愉悦。

想到便做,顾青当即叫来了管家,令他开春后采集新鲜的茶叶,越多越好,许管家恭敬地记下了。

辰时时分,宫里的宦官果然来了,许管家事先得了顾青的吩咐,殷勤地将宦官迎进门,宦官走进院子便看见顾青穿着官服,神情悠闲地坐在院子里翘着二郎腿晒太阳,宦官一愣,还没等他开口,顾青便起身笑道:“是陛下宣召吗?不说废话了,走吧。”

说完顾青便率先走出门上了门口的马车,宦官跟着上了车,回头看马车里堆满的礼品,宦官不由笑赞道:“顾长史,您倒真是个伶俐人儿……”

顾青手掌一翻,手心多了一块拇指大小的碎银递给宦官,宦官惊喜地接过,千恩万谢。

顾青眨眼笑道:“敢问黄门郎,陛下今日心情如何?”

钱当然不能白收的,宦官也是宫里的老麻雀了,自然懂规矩的,收好银饼后宦官笑道:“陛下今日心情尚可,早起与太真妃娘娘一同逛了御花园,奴婢远远跟着,还听到陛下笑了几声,心情想必不错。”

“陛下今日还召见了什么人吗?”顾青继续问道。

“未曾召见别人,但陛下下旨给东宫赐了一份御食,并着人传旨,令东宫殿下勤读圣贤书,不可懈怠学业。”

顾青哦了一声,目光闪动了一下,又问道:“陛下经常赐御食予太子殿下?”

宦官笑道:“倒是很少见,以往赐书籍经传居多,也赐过绫罗布帛和珍稀异宝。”

顾青点点头,刚才的碎银没白花,一番看似无用的对话里,他仿佛明白了什么。

马车行至兴庆宫门前停下,顾青整理衣冠后入宫,宫门前的武士将马车内的礼品逐一查验过后,遣出一队人捧着礼品跟随顾青入宫。

花萼楼内,李隆基和杨贵妃端坐于上,顾青入殿后依礼拜见。

李隆基依然笑得很爽朗,不得不说,李隆基的内心虽然很阴暗,但在对待臣下时的态度却是非常可圈可点的,让人丝毫察觉不出他内心深处阴郁的一面,无论与任何人来往都是非常阳光开朗,仿佛老友相聚一般随和,像极了经常来家里串门的隔壁邻居王大爷。

“多日不见朕的英才少年顾郎君,你还是那副不高兴的样子,一点都不喜庆,哈哈。”李隆基大笑道。

杨贵妃在旁边掩嘴轻笑:“也亏是三郎慧眼识英雄,否则他这模样就算考中了进士,也入不了吏部诸位堂官的法眼。”

李隆基见殿外一队武士手中捧着许多礼品,不由意外道:“外面是何物?”

顾青急忙道:“回陛下,臣刚从蜀州回京,想到贵妃娘娘也是蜀州人,于是便在蜀州采办了一些当地特产,回长安献给陛下和贵妃娘娘,以解娘娘之乡愁。”

杨贵妃目露惊喜道:“是蜀州的特产吗?快呈来看看。”

武士奉诏入殿,在殿内站成一排,杨贵妃上前一件件查看。

顾青准备的礼品并不贵重,但心意却做得十足,有蜀州特产的蜀锦,石桥村新烧制的瓷器,从青城山的道观里求来的平安符纸,蜀竹编成的凉席坐垫,还有青城当地特有的零嘴小吃等等。

杨贵妃越看越惊喜,看着顾青笑道:“还是你懂得体贴人,不枉本宫疼爱你一场,心意本宫都收下啦,也不回赐你什么,你多拿点本事出来,好好为陛下立个大功,本宫便在陛下面前保你升大官儿。”

说着杨贵妃转身摇着李隆基的胳膊撒娇:“妾的话可说出去了,将来顾青若再为三郎立了新功,三郎可一定要给顾青升官呀,否则妾可就没面子了。”

一通撒娇哄得李隆基哈哈大笑,道:“娘子既然开了口,朕一定照办,顾青,君无戏言,娘子常言你有一身本事,快快拿出来换取功名,朕一定不吝官职赏赐。”

顾青急忙行礼:“臣谢陛下隆恩。”

杨贵妃久居深宫,心窍何其玲珑,与顾青招呼了一声后,便识趣地向李隆基告退,命宫人捧着礼品回后宫了。

偌大的殿内只剩李隆基和顾青二人。

李隆基脸上仍带着微笑,道:“以往觐见朕与娘子者,所献礼物皆是倾城之宝,看似华贵珍稀,却始终是个死物件,只见其价却不见心意,你这孩子倒是朴实,礼品虽不值钱,但有着满满的人情乡土味,朕看得出娘子是真心喜欢你送的礼品,难怪娘子常在朕的面前夸你年少不凡,看来不仅仅因为你是她的同乡,在做人这方面,你也有独到之地。”

顾青谦逊地道:“陛下谬赞了,臣年少不懂事,想来陛下与贵妃娘娘见惯了珍奇异宝,臣送再贵重的礼物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不足为哂,臣索性便搜罗了一些家乡物产,虽然不那么值钱,但臣的心意每一分都在这些不值钱的东西里。”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不错,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每句话每件事若掺入了心意,你纵然不说,别人也能感受得到,朕虽老矣,但不是老糊涂,朝臣做事谁用了心,谁在敷衍了事,朕还是能一眼看得分明的。”

顾青垂头,不经意地蹙眉。

感觉李隆基话里有话,顾青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仔细揣摩,这番话是不是意有所指,是刻意警告他,或是偶发感慨?

脑子飞快转动,顾青表面仍恭谨地道:“臣谨记陛下训诫。”

李隆基笑道:“此非训诫,你莫放在心上。”

顿了顿,李隆基又问道:“听说你前些日回了蜀州家乡?”

“是,臣走得匆忙,只能临时请左卫左郎将李光弼代臣向郭大将军告假,臣有怠职之罪,请陛下责罚。”

李隆基淡淡地嗯了一声,道:“从长安一路回蜀州,路上风土民情如何?”

顾青一愣,不知道他为何冷不丁冒出这一句,话说到这个份上,难道不该问济王刺杀青城县令的事吗?

路上的风土民情,顾青自然也是见过的,客观的说,委实不大好。沿途大片农田荒芜,也遇到了一拨又一拨的难民往北方逃难,更曾见过官府差役欺凌百姓的现象。

顾青本打算将所见所闻实话说出来,刚准备开口,脑海里忽起警讯。

李隆基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中年时或许称得上明君,但现在的李隆基,绝对是个昏君,天下被权贵祸害得这般模样了,他还犹自沉浸在自己亲手创出的开元盛世的丰功伟绩里不可自拔。

这样的皇帝,听得进一丝负面的话吗?

谁说谁倒霉呀。

顾青当然也不是什么忠直之臣,老实说,他那张脸如果再长得喜庆一点,一定舍了脸皮做一个贪污逢迎媚上的奸臣。像唐初之时专跟太宗皇帝对着干的谏臣魏征,恕顾青无法效法,他承认自己没那胆子。

现在的顾青虽说算不得忠臣,至少也不能算奸臣。有些话可以沉默不说,但绝不能粉饰太平说假话,本来就是个昏君了,听了这些逢迎的假话岂不是乐得要上天?

“回陛下,臣赶路匆忙,一直坐在马车里不曾停歇,各地的风土民情倒是不曾见,臣惭愧。”

李隆基对顾青的回答颇觉失望,淡淡瞥了他一眼,道:“此去蜀州家乡,所为何事?”

顾青沉默片刻,轻声道:“一点私事,不敢扰污圣听。”

李隆基挑了挑眉,笑道:“私事?”

“是,私事。”

李隆基悠悠道:“顾青,当着朕的面欺君,可知是何罪名?”

“回陛下,确是私事,臣家乡的朋友遇到一点小麻烦,臣回去帮帮他。”

李隆基语气渐渐变冷:“你说的那个家乡的朋友,是否青城县令宋根生?”

顾青垂头道:“陛下明见万里,什么都瞒不过陛下,臣钦佩万分。”

“他遇到什么麻烦了?”

“宋县令行政得罪了人,被宵小刺杀。”

李隆基盯着他的脸,道:“只是被宵小刺杀么?”

“是。那是一伙不明来路的宵小,幸好宋根生在青城县行仁善之政,被治下子民爱戴,众人合力抵抗之下,宵小皆被平灭,算是有惊无险。”

这番说辞是顾青在进宫前便想好了的。

绝对不能主动提起济王,更不能主动提起济王府死士刺杀县令一事,以退为进,索性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是进是退全看李隆基的态度,他若要追究此事,自会主动说出来,他若欲压下此事,顾青说出来便是给自己和宋根生惹祸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