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水浒逐鹿传 > 第四百九十八章 尽人事,听天命(求订阅!)

八月底,刘延庆率领那支问题军团好不容易才赶到了河间府。

在这里,刘延庆拜见了童贯和蔡攸。

童贯是刘延庆的老上级,所以,也没跟刘延庆客气,直接就开门见山跟刘延庆介绍了一下敌情,说:“目前来看,契丹的主力尚存,而且战斗力还很强,不可轻易与之交战,要保存实力,要稳扎稳打才行。”

事实上,童贯也想与女真人一同夹击燕京,这样才能保证一战而下燕京。

童贯毕竟带了二十来年兵,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别看他们这边有四五十万大军,可实际上能打的只有那已经不到十万的西军,其他军队完全是摆设,不,应该说是负担。

不过童贯不能明说,因为他不想担这个责任。

刘延庆对于与辽军作战心里也很没底,尤其是他带着这支问题军团一路走来了之后,他说:“契丹不是方腊,契丹是金戈铁马,不容易对付。”

蔡攸向刘延庆简要说明了一下军队驻扎的情况:“现在大军基本已经集结,兵分两路,一路驻扎在古城,另一路驻扎在广信军,平叔(刘光世)已经去广信军了,刘将军就到古城去吧。”

这时,参谋官刘鞈忧心忡忡地说:“燕京不易取,取了也不易守,咱们还是要早些谋划为好。”

自从刘鞈为种师道抱冤了之后,童贯对刘鞈越来越看不上,尤其是刘鞈没将刘子羽招降回来了之后,因此,童贯觉得刘鞈的话非常刺耳,随即下定决心,将刘鞈调离宣抚司。

童贯给王黼写信,要求把刘韐调走,把宇文虚中调到宣抚司来担任参谋官。

王黼认为刘韐也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当年西夏入侵,西军大将刘法不幸阵亡,刘韐曾代理帅职,精心组织反击,一举击败西夏入侵之敌,威震边关,现在收复燕京的战争即将打响,刘鞈还是留在河北比较好。

于是,王黼将刘韐调任真定府路安抚使兼知真定府这个职位其实要比在宣抚司当参谋官有实权。

刘鞈到真定府上任了之后,立即招募敢战士(即敢死队),组建地方武装,以配合大军北伐如今不是被李衍捷足先登,年仅二十岁的岳飞将前来应募,然后经过选拔,被刘鞈任命为一名小队长,之后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接替刘鞈的宇文虚中,接到了任命之后立即出发,顺路考察了沿途州县的军备情况。

到达雄州宣抚司后,宇文虚中又分别去了广胜军和古城两地,实际察看了一下军队状况。

回到宣抚司后,宇文虚中对童贯说:“军备情况不容乐观,物资储备、攻城器械、军中士气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其实,这些情况童贯都知道,也都报告给了赵佶河北近百年来没有战事,长期的和平岁月,以及从上到下经让河北军队的战斗力低到了没有下线。

这也是童贯希望和金军夹攻燕京的主要原因。

童贯对宇文虚中道:“尽人事,听天命吧。”

宇文虚中则觉得自己既然担任行军参谋官,就要在其位谋其政,就要尽职尽责。

于是,宇文虚中连夜写出一篇《论收复燕山之利害》的奏章:

今遵奉睿算,欲尽复燕山或使纳土,临以大兵,假以岁月,固亦可致,但天生夷狄,不可尽灭,知彼知己,当图完全之策……(内容太多,就不一一说了),总之,宇文虚中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说,为国家计,须谋永久安逸,而与契丹通好,则是一劳永逸的上上之策。

王黼看了宇文虚中的奏章之后大怒!

他认为,宇文虚中是一介书生,不懂政治,也不懂军事,只知道纸上谈兵,刚去河北就开始动摇军心,这样的人怎能当行军参谋官?

王黼打算向赵佶弹劾宇文虚虚中。

不过王黼随后又接到了童贯的来信童贯在信虚中讲情。

看在童贯的面子上,王黼将宇文虚中的奏章扣下,没有呈报给赵佶,只是将宇文虚中降职为集英殿修撰,让他继续留在宣抚司担任行军参谋官。

宇文虚中是四川成都人,他兄弟三人,哥哥叫宇文粹时中,都在宋朝为官。

宇文虚黄虚中赵佶似乎有给人改名的嗜好,给种师道改过名,也给王黼也改过名。

其实,李衍也有这个毛病。

宇文虚中并没有因为降官而退缩,他继续撰写一些分析北伐的奏章,先后又“建十一策,上十二议”,不过皆被童贯压下,没有上报。

童贯这么做,其实是在保护宇文虚中。

童贯很喜欢宇文虚虚中一直跟随在童贯身边,担任参谋官,直到童贯从太原狼狈逃回京师那一年),所以才一直护着宇文虚虚中早就步宋昭的后尘被一心想收复燕京的赵佶和王黼流放了。

宇文虚中关于北伐的一系列质疑、对策和建议,都被童贯扣押在宣抚司,因此,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对于北伐军将领,似乎都没产生甚么影响。

这天,北伐军都统制刘延庆离开古城北上,来到白沟河观察敌情。

只见河对岸辽国很安静,只是偶尔能见到辽军哨兵来回走动。

刘延庆初步判断,辽军主力已经后撤,他打算派兵过河试探一下。

第二天黎明时分,刘延庆派遣郑建雄、李绍等将领,趁着河上有浓雾弥漫作掩护,领兵渡河,将驻守在桥头堡里的数十名辽兵一举俘获。

经审问,刘延庆才知道,由于连续几个月白沟河界没有警情,辽军的主力的确已经后撤,只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驻扎在新城。

刘延庆对此很高兴,这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其实萧干和耶律大石,早在耶律淳病重之时,就已回燕京去了。

后来,耶律淳去世,萧干和耶律大石又忙着“结谋策立萧后,不暇来白沟”。

目前,在宋辽边境线上承担防守任务的,是西南路副都统牛栏监军萧遏鲁,他手中的兵力很有限。

萧遏鲁驻扎在新城,他还没有发现白沟河南岸古城一带的宋军,他只知道广信军已经有宋军进驻由于兵力不足,他便将当地奚族和契丹族村民乡勇组织起来,在广信军一带不断骚扰宋军。

刘光世今年才三十四岁,年轻气盛,远不是今后被岁月磨平了棱角的刘跑跑。

见敌人空虚,刘光世果断命令战将冀景、赵明、任明等,率兵出城迎战,大获全胜,“首摧贼锋万计”。

童贯获悉十分欣喜,立即上奏朝廷,给刘光世请功。

赵佶闻讯大喜,下诏提拔刘光世为威武军承宣使承宣使是武官加衔,仅比节度使低一级,已经属于高级武官序列了。

由此可见,赵佶对刘光世是“宠锡甚渥”。

也许是童贯有些不太放心将大军全都交给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指挥。

不久,童贯便将华州观察使杨可世又调来宣抚司听候差使。

几天后,童贯安排杨可世去驻守安肃军。

此时,燕地的汉族百姓普遍认为,辽国即将灭亡,李衍或者女真人很快就会打过来,因此他们都有南归宋朝之意。

白沟河之战,宋军虽然败了,但杨可世的英勇还是被燕地的汉族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因此,听说杨可世又回来了,苦于无路可走的燕地百姓纷纷向安肃军投奔。

这引起了刘光世的嫉妒和不满。

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杨可世是来分他们父子的权力的。

可刘光世也知道,杨可世是童贯的嫡系,所以,心里虽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过

不满的种子已经埋下,而怨恨迟早是要发芽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