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粤味争锋:厨神系统崛起 > 第37章:系统解锁新功能

“林老板,新品菜单上该推出什么主打点心?”店里负责采购的小赵试探地问道。

林粤生最近的确被新品的研发问题困扰。林记的“岭南文化全景体验”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菜品创新无法一直高频更新,一旦缺乏话题性,就可能失去吸引力。尤其是在晨光茶楼的步步紧逼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本地特色,将食材与文化结合,已成为当务之急。

“不能只求快,还得求精。新品的推出,必须要有故事、有情怀。”林粤生敲了敲手里的笔记本,灵光一现。

这时,系统界面突然闪烁了一下,随即弹出了一个新任务:

系统任务:利用‘菜品文化渗透’功能,开发出融合地方特色的新点心,成为当季爆款。

奖励:瑶柱芋角的秘方配方。

看到这条任务提示,林粤生不由得一阵激动。这不仅是系统的又一次助力,更让他看到了一条将美食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道路。他急忙点开新解锁的“菜品文化渗透”功能界面。

“菜品文化渗透”功能是一套多层次开发工具,可以从地方食材、传统工艺、历史故事和节庆习俗中寻找灵感。通过结合这些元素,能够让菜品更具地域性和文化附加值。

系统界面上还附带了一段建议说明:

食材本身有灵魂,融合文化内涵的菜品更能打动人心。请从岭南特色食材中挑选主材,并结合本地历史故事为新品注入独特意义。

林粤生心中一动,岭南本地的特色食材中,瑶柱和芋头可谓家喻户晓。如果能将这两样普通食材打造成一款点心,不仅能凸显亲民的特点,还能通过深挖文化,提升档次和话题性。

为了充分利用“文化渗透”功能,林粤生决定先从芋头入手。他查询了系统提供的食材文化数据库,发现芋头在岭南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文献中记载,南宋时期,岭南地区曾经历严重饥荒,芋头因其高产耐储存的特性,成为百姓赖以度荒的救命粮。后来,随着饥荒过去,芋头从填饱肚子的主粮演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瑶柱则因其干制储存方便、风味浓郁,成为岭南沿海渔民的家常食材。尤其是春节期间,许多家庭会用瑶柱炖汤寓意“年年有余”,寄托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期盼。

“芋头代表生命的坚韧,瑶柱象征富足与希望。这不就是绝配吗?”林粤生一拍桌子。

有了方向,林粤生立刻召集了研发团队,开始设计新品瑶柱芋角的制作工艺。

“芋角的口感要外酥内软,瑶柱的味道要充分融合芋泥,但不能太腻,还得让人吃出层次感。”林粤生在厨房里和团队反复试验。为了解决芋泥包裹瑶柱馅料容易散的问题,他利用系统的“工艺优化”功能,将传统芋泥的做法改良为加入适量的木薯粉与蛋液调和,使得成品既稳定又保持了芋头的细腻口感。

馅料的搭配同样是重点。林粤生决定以瑶柱为主,加入少量猪肉末和香葱提鲜,并添加少量的岭南特产——陈皮粉,让整个馅料更加具有岭南风味。

“关键是油炸温度。”经过多次试验,林粤生发现,油温需要控制在160度到170度之间,炸至外皮呈金黄色时迅速捞出,方能保持酥脆的口感。

新品研发完成后,林粤生并未急于推出。他通过系统深入挖掘岭南文化,为“瑶柱芋角”编织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瑶柱芋角”的名字源于岭南先民的智慧与坚持。在饥荒中,芋头代表了对生命的守护,而瑶柱象征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一口瑶柱芋角,不仅是岭南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传承,更是一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林粤生将这一故事设计成餐单上的一段小文案,同时还计划通过电视广告与报纸宣传,进一步将这段文化内涵传递给顾客。

新品推出的当天,林记门店特意设计了一场小型试吃活动。顾客们纷纷被“瑶柱芋角”金黄酥脆的外表吸引,忍不住咬上一口,立刻感受到外皮的酥脆与内馅的香糯融合,瑶柱的鲜美和陈皮的清香更是让人惊艳。

“这就是岭南的味道啊!”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顾客感慨万分,“小时候吃过类似的点心,但这个味道更有层次,真好吃!”

年轻的顾客们则更关注文案故事中的文化元素。一位年轻人试吃后激动地说:“瑶柱和芋头的结合寓意这么好,买回去送长辈一定很有面子!”

“瑶柱芋角”很快成为当季的爆款点心,许多顾客慕名而来,林记的营业额再次迎来一波大幅增长。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这款点心几乎供不应求,不少顾客排队等待,甚至出现了黄牛代购的现象。

林粤生对此感到欣慰,但他知道,这仅仅是“食材与文化结合”的开始。在系统的指引下,他的目标不仅是让林记成为岭南早茶的领军品牌,更要让岭南的饮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一盏早茶,一份乡愁”,这是林记的初心,也是未来的方向。第二章:爆款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瑶柱芋角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与此同时,林粤生也意识到,成功往往伴随着挑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岭南市场上迅速涌现出大批模仿者,一些茶楼和点心铺也推出了类似的“瑶柱芋角”,甚至打出“正宗岭南风味”的旗号。

“林老板,新悦楼居然推出了跟我们一模一样的芋角,名字叫‘瑶柱鲜芋包’,说是正宗的岭南手工点心。”助手小赵气愤地说道。

林粤生对此并不意外。在90年代这个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远未普及,创新产品被模仿几乎是家常便饭。他并未急于发声,而是冷静地观察市场。

**“模仿者很多,但能做出我们这个口感的却少之又少。”**林粤生自信地说道。

他深知,爆款不仅是产品口味的问题,还在于附加的文化价值与市场推广能力。模仿者缺乏对瑶柱芋角背后文化的理解,自然很难打动消费者的心。

林粤生决定进一步加强对瑶柱芋角的品牌宣传。他与电视台合作,拍摄了一部短片广告,以“瑶柱芋角”的制作过程为主线,结合岭南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故事,展现这一点心的文化内涵。广告的旁白直击人心:

“瑶柱传递的是富足,芋头承载的是坚韧。瑶柱芋角,不仅是一道点心,更是一份岭南人对家乡的眷恋。”

广告播出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林记的新品战略,而“瑶柱芋角”的故事也被赋予了岭南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不少顾客纷纷表示,吃瑶柱芋角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一种情感体验。

**“林记的瑶柱芋角不是一般的点心,这是有情怀、有历史的东西。”**一位美食专栏作者在报纸上发表了高度评价。

随着宣传的铺开,林记的品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瑶柱芋角的销量不仅没有受到模仿品的冲击,反而一路上涨。

瑶柱芋角的热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产能不足成为林记的最大难题。由于点心的制作需要严格把控工艺和原材料,短时间内扩大生产规模极具挑战性。

“林老板,我们最近几个分店都接到投诉,说瑶柱芋角供货不足,客人等了一个小时还是买不到。”店长刘姐一脸焦急地汇报。

林粤生意识到,这是林记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供应链和产能的问题,不仅会导致顾客的不满,还可能损害林记的品牌声誉。

面对难题,系统再次解锁了新功能:

系统功能解锁:供应链优化

功能说明:通过合理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生产效率与物流能力。

林粤生立即点开系统界面,开始研究解决方案。系统提供了两项关键建议:

1. 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

系统建议将瑶柱芋角的部分制作环节交给本地的食品加工厂完成,比如芋头的初步加工和瑶柱的干燥处理。通过标准化的流程,不仅能保证品质一致,还能大幅提升效率。

2. 深化本地合作,缩短供应链距离

系统推荐了一批岭南本地的优质农户和瑶柱供应商,帮助林记实现食材的本地化采购。这不仅能减少运输成本,还能增加林记在本地市场的文化认同感。

5.决策与执行

“瑶柱芋角的制作必须坚持手工包制的工艺,但原材料的处理和配送环节可以交给专业团队。”林粤生在公司会议上向团队宣布了他的决定。

通过与本地食品加工厂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林记成功将原材料的准备效率提高了一倍,同时还降低了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林粤生还利用合作资源,推出了“透明工厂计划”,定期邀请顾客参观原材料的处理过程,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让顾客看得见,吃得安心。”林粤生解释道。这一举措很快赢得了顾客的广泛好评,也为林记的品牌形象加分不少。

6.瑶柱芋角的文化延伸

在解决了产能问题后,林粤生又进一步扩大了瑶柱芋角的文化影响力。他决定以“瑶柱芋角”的热销为契机,举办一次“岭南芋头节”,通过节日活动进一步推广芋头这一岭南特色食材。

活动当天,林记的各大门店推出了多款以芋头为主材的点心和菜品,如芋泥酥、芋香糯米鸡、芋头卷等,同时还邀请了本地的非遗手艺人现场表演芋头雕刻技艺。

“岭南的味道不仅在食物里,也在这些手艺人的双手里。”林粤生站在活动开幕式上如是说道。

7.全国品牌的冲击

就在林记以瑶柱芋角为核心全面发力之际,全国连锁品牌晨光茶楼也开始推出大规模的岭南点心系列,并通过其强大的渠道和资源占据市场。这给林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林粤生深知,林记的优势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品牌文化的深度。通过对瑶柱芋角这一爆款的持续宣传和创新,林记成功稳住了市场份额。

**“文化的深度,才是我们制胜的关键。”**林粤生信心满满地说道。他相信,只有将品牌与岭南的文化深度绑定,才能在全国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一战,林记虽有波折,却也在风雨中更加稳健。接下来的路,虽布满荆棘,但林粤生已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