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这个三国很核理 > 第六百零二章 各方的算计

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六百零二章 各方的算计

作者:于秋陨S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新纸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只是一个小问题,与内府诸多政务相比,基本是没什么人注意的。

所以当王允站出来说起此事时,一时间内府众人难免不解其意。

当然,户部尚书田丰倒是立刻满脸警惕的望着王允,刚要开口时,却被一旁的荀谌抢先冷笑道:“不过坊间一种新纸而已,王尚书以为不妥?”

经过前面买官一事,荀谌现在对这些世家是一点好感也无。

王允丝毫不在意荀谌语气中的针对之意,反而捻着胡须笑道:“诸位可曾亲眼见过这新纸?”

此言一出,场中众人只有极少数摇了摇头,大部分人都点了点头。

毕竟新纸发卖已有数日,内府官员也是读书人,自然会去采买一些。

见众人点头,王允继续笑道:“此新纸比之蔡侯纸,坚韧数倍,又极易书写,实乃不可多得之良品。”

历史上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第一时间便献给了汉和帝。只可惜当时纸的材质并不算好,汉和帝尝试了一番,发现保存不如竹简,书写不如缣帛,所以并没有投入使用,更没有大规模下令制造。

是以,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便被束之高阁,仅在小范围内流传。

知道的人多,用过的人少。

所以王允一说比蔡侯纸好很多,内府那些小部分没用过的人顿时也来了兴趣。

荀谌笑道:“既然是不可多得之良品,那有了此物,今后记录撰写圣贤之道,便不再是问题,这岂非大大的好事。”

“荀尚书此言差矣,此物虽好,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王允笑道,“圣贤之道,乃教化大道,自是任重道远。然此等承载圣贤之言的纸张,却不可掌控于商贾小人之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古商贾见利而忘义,如何配染指教化之道?”

虽然荀彧想过王允可能会出手的方式,但听完这番话后,还是有些惊愕。

没错,他是被王允的无耻给震惊了。

张口仁义道德,闭口道德仁义,甚至拿死去的古之圣贤做靶子。

但说白了,不过是想窃取豪夺别人的成果,却能如此冠冕堂皇的宣之于口。

望见王允那道貌岸然的嘴脸,荀谌内心忽然生出一股莫名躁动,若非在政事堂中,恐怕他早就冲上去给王允两个**兜了。

这厮无耻之尤,简直比……简直比林子初还要可恶!

一旁的田丰再也忍不住了,直接起身硬怼道:“王尚书,新纸乃甄氏所创,自该由甄氏开市发卖,此乃天经地义。再者,新纸不过百钱一张,又非天价,足可使天下士子人人受用,州府有何理由收归官营?”

林朝和甄俨早有协议,新纸由甄氏负责制造发卖,但利润却是甄氏与州府二八分成。

这等于平白无故为府库增加了一大笔进项,而且是源源不绝的财富。甚至都不用州府操心,到时间就能分钱,田丰自然把这笔生意视作自己的命根子一般,又如何肯允许王允乱来。

王允等世家的想法,他大概也能明白,所以当他站出来的时候,便做好了撸起袖子跟王允大吵一架的准备。

可谁知这番话才刚说完,王允却摇头叹息道:“田尚书不必如此激动,老夫不过是仗义执言,既然田尚书以为不妥,那此事便就此作罢。但老夫还是方才那句话……此物被商贾掌控于股掌之中,怕是不妥,便是生出些乱子也未可知。”

此言一出,田丰面色一滞,颇有种奋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的郁闷,紧接着便用狐疑的目光看了王允一眼。

这就完了?

酝酿了这么久的攻势,我只反驳了一句而已,你就偃旗息鼓了?

虽然田丰感觉不对劲,但直到下值之时,王允都没有再提起此事,就好像他方才真是随口一说一样。

田丰没了死缠烂打的借口,也只得就此作罢。

等人都散去后,荀谌却不急着离开,而是对荀彧说道:“兄长,王子师今日之言,似乎有些……某以为他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这是自然。”荀彧点了点头道,“事出反常必有妖,王尚书如此行事,只怕是别有图谋。”

荀谌冷笑道:“他图的无非是这新纸而已,兄长,咱们要不要将此事禀报子初,并早做准备?”

“不用。”荀彧摇头笑道,“早在第一次视察城外作坊时,某与元皓便留有后手,只等那些人露出马脚,若是打草惊蛇,反而不美。

至于子初那边……”

说到这里,荀彧扭过头来,看向弟弟的目光似乎略有深意:“你以为子初对此事浑然不知?”

“这……”

荀谌忽然反应过来。

以林子初之能,恐怕自这些人进入郯县的那一刻起,一切就全在他林子初的掌控之中。

之所以没有先发制人,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林子初有着更大的图谋!

荀谌想了想,便拱手笑道:“兄长高明!”

……

林朝其实并不知道王允等人的小动作,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懒得去管。

相比于新纸这种小事,林朝自战争结束之后,一直在思索如何处理世家,或者说不单单是处理世家,而是要施雷霆手段,在短时间内解决或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

至于王允这些人,不过是盛宴前的开胃菜而已。在林朝姑息养奸的纵容下,这些家伙才会越来越飘,才会犯错,继而便可以以此为由,直接拔出萝卜带出泥。

怎么说呢,颇有些钓鱼执法的意味……

拿着百官的署名来到军机府后,林朝询问了一番几位军队大佬的意见后,立即取得了一致赞同。

毕竟军队不同于内府,不用处理政务,不用深谋远虑,亦不用顾虑甚多。

他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打仗!

所以相对来说,武将比文臣更加纯粹一些,对于拥戴刘备建国称王这件事情上,也就更加积极。

等林朝从军机府出来之后,手中的署名已经从一份变成了两份,随即便用校事府的运输系统,将这两份署名发快递北上青州。

算算时间,等信件到达时,刘备应该还没有动身南归。

只是这两份署名中,却依旧没有他林子初的名字。

数日之后,信件抵达北海时,恰好刘备正在准备班师。

林朝虽然只发了一封信,但刘备却收到了两封。

另一封,则是荀彧发过来的。

第一封信中,林朝先是奉上了徐州文武群臣的署名,表示大家都支持刘备建国称王,然后又是一封林朝写的亲笔书信。

信中,林朝照例向刘备汇报了一番徐州的现状,世家众人入内府为官,以及周济三州百姓的具体事项。

随后林朝笔锋一转,直言刘备称王可以,但是万不可授人以柄,更不能听从以孔融为首的青州士人的意见。

真要称王,也该等刘备回到徐州后,与群臣商议一番,确立具体事宜。

这封信用词极为恳切,通篇没有一句虚言,看得刘备连连点头,感动不已。

可等刘备放下信件之后仔细想想,便马上回过味来了。

林朝看似什么话都说了,却好像又什么都没说,完全是糊弄自己,同时又把皮球踢了回来。

“子初办事一贯周全,为何这次却这般油滑……”

刘备满心疑惑的自言自语道,同时又拿起了另一封书信。

荀彧信中的内容就实在多了,通篇只有一个核心思想——称王可以,称齐王不行。

至于不行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齐地隶属青州,与大本营徐州相去甚远。

如今郯县的治所地位已经稳固,若刘备在齐地建国称王,势必要将政治中心从郯县迁到齐地,届时所耗费之人力物力财力,完全不亚于一次迁都行动。

以如今徐州的财政状况,是绝对承担不起的。

再加上郯县这几年修缮城墙、巩固城防,甚至治理周边河道等一些列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若是执意将治所迁到齐地,那这些年投入的钱财也将付诸东流。

所以荀彧建议刘备在徐州境内,甚至就在治所东海郡称王。如此既顺理成章,又能节省民力。

看完荀彧的干货,刘备不禁连连点头。

如今天下未定,府库中也没有余钱,的确不适合折腾。

随即刘备便遣人叫来了郭嘉,并将手中两封信件交给他,询问他的意见。

郭嘉假模假样的看完,却对刘备一拱手道:“主公,子初与文若皆言之有理,此前嘉请孔文举上表,却是唐突了,还请主公恕罪。”

刘备摆手道:“奉孝你乃是一片好意,某又岂能不知,何称罪耶!不过此事,看来真得等回郯县再说了。

不过某还有些顾虑,还望奉孝你如实回答。”

“主公请讲。”

刘备迟疑片刻后,才幽幽道:“奉孝……某若建国称王,这天下人会如何看某?”

刘备可以不顾及其他诸侯的看法,自认也有资格称王,但人心之向背,他不能不顾,也不敢不顾。

闻言,郭嘉笑着指了指手中的百官署名道:“主公,这不正是答案?”

“百官自然是希望某称王的,但某问的,是天下百姓之心。”

“此事主公不应问嘉,而应问贾文和。”

“文和?”刘备不解道,“为何问他?”

郭嘉笑道:“此番孔文举率众上表,天下人早已知晓此事,坊间必流言四起。贾文和为顺天府令,有引导民心之责,对于民心之向背,必然极为清楚。”

坊间流言,一向都极为猎奇,但内核却代表着百姓对事物的看法。所以通过此事看民心,倒也能大差不差。

听完郭嘉的解释,刘备想了想,便开口道:“既然如此,那便令顺天府去体察民情。若不得民心,不称王也罢。”

“遵命!”

郭嘉拱手道。

刘备又说道:“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青州事了,咱们明日就班师回郯县。”

郭嘉赶紧问道:“主公,臧将军与麾下数万部众,该如何处置?”

前番林朝虽然把臧霸等人的家眷送到了郯县,但臧霸毕竟是新归顺之将,手中兵权仍在,郭嘉还是有些不放心。

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想请刘备将臧霸及麾下兵马一起迁到徐州,再由心腹将领率军接管青州。

刘备自然听懂了郭嘉的意思,却一摆手自信笑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番平定青州黄巾,宣高有大功,某不想君臣相疑。

此次且让宣高与咱们同归郯县,待某封赏功臣后,便让他继续镇守青州。

他若忠心任事,某自会以国士相待,封侯拜将不在话下。

日后他若心怀不轨,某亦绝不姑息!”

身处上位数年,又曾亲自指挥过数次大规模的会战,纵然出身底层,刘备身上也早已养成了一股庞大的气场。

虽然平时大大咧咧,但此番稍稍显露一番,便是郭嘉也不敢侧目。

“主公英明!”

第二日,刘备正式班师南归,以孔融为首的北海郡一众官吏出城三十里相送。

刘备虽然带着臧霸返回郯县,却把对臧霸忠心耿耿的尹礼留下统率大军,镇守青州。

臧霸本来还有些担心刘备会趁机褫夺自己的兵权,可此举一出,也算是打消了他的顾虑,让他安心跟着刘备回徐州。

……

可就在刘备班师回朝的这段时间内,郯县却发生了数起恶性的治安案件。

郯县本来只有一处集市,地方狭小且品类不多。

但自从刘备入主徐州后,郯县几经扩建,人口成倍增加的同时,集市也越来越大,最终发展成了两个集市,东市和西市。

可这几日,东市的几间铺子却在夜间遭到了贼人袭击,铺中商品被偷抢一空的同时,居然连铺子都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至于铺中的伙计,也死伤十数人之多!

身为徐州治所,郯县的治安一直不错,毕竟城外就数万大军驻扎,没有哪股不开眼的盗匪流寇会自投罗网。

所以郯县县令刚接到上报时,只把这起案件当成了普通的刑事案件来侦查,并没有联想太多。

可查着查着,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线索。

这几件抢烧的铺子,全都是甄家的生意!

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总共被烧七间铺子,其中五间做得都是新纸的生意。

而等官差赶到时,铺中的纸张早已不见,也不知是被抢了还是一起烧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