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这个三国很核理 > 第六百零一章 巧立名目,瞒天过海

这个三国很核理 第六百零一章 巧立名目,瞒天过海

作者:于秋陨S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集市上的纸张仍在大量发卖,并且生意越来越好。

口碑向来是一个很难得到的东西,可一旦得到,却也很容易转换成业绩。用过的人都说好,那就自然会再去采买。

但限购一百张的策略,搞得一众读书人大发牢骚,却又不得不指派家仆每日排队采购,周而复始。

这些家仆手中攥着家主给的铜钱,身上背负着家主的殷勤期许,从半夜就开始在铺子前排起长龙,有些甚至带着冬衣棉被在门前住下。

这副景象若被林朝看到,定会感慨颇有些……后世买火车票的既视感。

当然,市井中也有些小机灵鬼,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却头脑聪慧,虽然用不到纸张,却敏锐的从中嗅出了发财的契机。

见这种纸张如此受欢迎,便一咬牙从亲戚处借贷些钱财,又冒着寒风排了一天的队,最后终于买到了一百张纸,转头直接高价卖给了读书人。

于是乎,世界上最早的黄牛就此出现……

而在州府中,林朝又闲了两天后,却突然接到了刘备的传信。

大概内容就是他打赢了,即将率军从青州归来,同时让林朝准备准备,对于此次在战争中的功臣,也该是时候封赏了。

书信的最后,刘备也没有隐瞒,直接说出了孔融上表推举他为王的事情,并且就此事让林朝也提前准备一番。

看完这封书信后,林朝脸上露出哭笑不得的神情。

他让郭嘉去办这事,就是想把自己摘出来。现在倒好,在郭嘉承认自己是主谋的情况下,刘备居然又想拉自己入局。

不过这样也好,最起码是他刘大耳主动拉自己入局,等有了结果,他便不会怀疑到自己头上。反正贾诩不可能没有后手,自己跟着走个过场就行。

既然刘备来信让自己准备,那林朝便只得带着信前往政务厅,宣布这个消息。

而与此同时,荀彧也收到了一封书信,却是郭嘉传来的。

看完书信后,荀彧瞬间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打开书信了。

因为郭嘉在信中,把贾诩的三步计划原原本本都告诉了荀彧,差点没把荀彧的下巴给惊下来。特别是郭嘉的最后一句话,让荀彧阅后即焚的同时,也请他极力促成此事。

“萧王……”

放下信件,荀彧脸上的表情精彩异常,心中五味杂陈。

他如何不知道这个封号的含义,虽然他也觉得称个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他却不想背着刘备如此行事。

只是郭嘉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刘备也有称王之意……

此时若是自己向刘备检举揭发郭嘉的图谋,郭嘉固然有大罪,刘备也会不喜。

可若背着刘备和郭嘉沆瀣一气,又有违他做人的原则。

道德底线太高的人,总容易把自己逼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奉孝,放着堂堂正正的大道你不去走,非要干些见不得人的事,还拖某下水……”

一时间,荀彧甚至有些后悔认识郭嘉了。

不过事已至此,他自然不能去拆穿郭嘉,反而得帮着他一起将此事给圆过去。

将书信焚毁后,荀彧也来到了州府,和林朝同时到了州府的大门前。

“子初,你为何会在此处?”

见到林朝,荀彧眼中露出一丝惊讶。

怎么,太阳今天打南边出来了?

林朝差点被这句话气笑了,面色不虞道:“某身为太尉府长史,为何不能来此?”

“自然是能来的。”

荀彧笑着应了一句,也不和林朝做口舌之争,便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林朝则向外面开口笑道:“俊乂,召集内府群臣,某有要事宣布。”

“唯!”

外面传来张郃的应答声。

半晌过后,政务堂的内府成员全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自侍郎以上的官员全部到齐。

值得一说的是,这还是自那些世家官员晋升后,林朝第一次见到他们。

确切的说,是他第一次见到王允和司马防。

不过林朝的目光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便直接对众人开口笑道:“诸位,今日唤大家前来,乃是有一件大事宣布。”

闻言,众人的目光都望了过来。

能被他林子初称之为大事的事情,着实不多见。

林朝也不卖关子,轻咳两声后,便站起来向长安的方向遥遥拱手道:“前番主公奉天子诏令,只身北上,讨平青州反贼,救黎民于水火。

如今讨贼大业已初见成效,以北海太守孔文举为首的青州名士,于前些时日上表天子,奏请封主公为建国封王。”

林朝这番话说得四平八稳,但下面却立即炸开了锅。

主公要称王?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令人震惊了!

可震惊之余,众人又开始在心中盘算了起来。

依汉代制度,诸侯王只是负责吃喝享乐,封国内的政务皆由国相或者太守代理。就算是王,手中的权力也有限的紧,最多是个富贵闲人。

可如今的时局,刘备若是建国称王,那必然与之前的诸侯王都大有不同,乃是真正的实权派王者。

而身为元从旧部的众人,屁股下的位置自然也会往上挪挪。

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观眼下徐州重臣,就算是身为群臣之首的林朝,如今也不过是秩千石的太尉府长史,仅有几人位列秩二千石的郡守之位。

更有甚者,内府五部侍郎才六百石而已。

所以当林朝宣布此事时,在场众人无不欢欣雀跃,面露喜色,毕竟没有人嫌自己的官小。

当然,也有清醒之人,比如吏部尚书荀谌就第一时间站了起来,开口问道:“长史以为此事如何?”

荀谌问的不是林朝对此事的态度,而是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

毕竟此事从林朝口中说出来的这一刻起,就代表事情已经定了性,接下来便是如何实施。

是群臣一起上表推举,还是由一些重臣上表就足够了。

哪知林朝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思索了片刻后,最终却摇了摇头道:“友若,咱们做臣子的,哪有资格妄议此事,再者主公并无钧命,我等又岂能轻举妄动。某今日就是要告诉诸位,关于孔文举表请主公称王之事,咱们还是莫要议论,专心任事即可。”

啥意思?

听完林朝的话后,群臣一脸懵逼。

林子初是不赞成主公称王?

就连荀谌也微微皱起了眉头,满脸不解之色。

不赞成你干脆什么都别说,为何却把大家都召集了过来。

林子初,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正在众人疑惑间,荀彧却站了起来,满脸正色道:“林长史此言,某以为不妥?”

见到荀彧跳出来反对,林朝心中直呼好家伙。

原来郭嘉和贾诩的后手在这!

“有何不妥?”

荀彧正色答道:“自天下论起,董贼造逆,主公兴义兵以诛暴乱,辅翼王室,此诚为五霸之功也!

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值此当奉天子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我主如此大顺、大略、大德,如何不能建国称王?”

荀彧此番言论,虽然说不上是振聋发聩,但他浑身上下展现出的锋芒,却是与平时那个温润君子的形象大相径庭,使众人一阵侧目。

再加上他说得的确有道理,所以当即便有人站出来附和道:“长史,主公功高盖世,足可建国称王。荀府令之言有理,在下附议!”

“在下附议!”

“在下附议!”

……

直到最后,除了林朝和其余几位尚书没有表态外,内府成员几乎都站出来表示赞同。

林朝见此,便对众人笑道:“诸位皆以为主公可以称王?”

众人齐齐点头。

“那好,只是如此大事,某却不敢擅作主张。文若且拿出纸笔,让诸位都签上名字,送往青州呈报主公。待到主公钧命下达,咱们便一同上表天子,为主公建国称王。”

签名的目的,自然是要让刘备一观臣属的心意。

但某种程度上,也是表忠心的绝佳机会,是以众人纷纷争先恐后涌了上来。

先是荀彧,然后是内府五部尚书,最后是侍郎。至于在外未归的都察院三位御史,则是由林朝替他们署名。

等所有人都署名完毕之后,林朝却没有动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反而对众人一挥袖,示意散会。

同时拿着百官的署名走了出去,前往军机府咨询众将的意见去了。

这一切,无处不透露着林长史公事公办的态度。

只是林朝离开后,荀彧却微不可查的松了口气。

好险……看子初方才的反应,应该不知道奉孝的计划。不过所幸这巧立名目的第一步,还是走出去了。

接下来便是第二步,瞒天过海。

林朝离开之后,政务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不过在众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一份奏表却悄悄出现在了荀彧的案头。

荀彧拿起看了一会后,便命人将奏表传给了礼部尚书王允。

可此时的王允哪有心情看这东西,有刘备称王的消息在前,新式纸张对世家的影响在后,此刻他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解决此事。

不过既然是荀彧指派给他,他也不能不看。

打开之后,却发现里面只是一些关于行政地区的划分改革之类的小事,便没有多留意。

此次三州之战,其实不仅仅是徐州和袁绍、曹操的战争。打到后面的时候,幽州公孙瓒,兖州袁术同样参与了进来,这就导致如今的地盘有些问题。

比如当初林朝忽悠公孙瓒出兵攻打冀州,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牵制袁绍留在冀北的兵马。

林朝也给出了承诺,那就是你公孙瓒能打下多少地盘,那就都归你所有。若是你能拿下整个冀州,那徐州方面就表你为冀州牧。

当然,这其实只是林朝的画饼而已,因为后续战争结束得太快,公孙瓒根本没有攻下整个冀州的时间。

不过饶是如此,冀州北部的博陵郡,河间郡,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公孙瓒纳入囊中。

如今战事结束,公孙瓒手中的地盘自然是要不回来的,那就只能将这两郡残余的地盘,重新整合划出一个新的行政区域。

再比如鲁郡原本虽然归豫州所有,但如今这一战之后,不仅鲁郡被徐州收入囊中,连鲁郡南面与彭城接壤的沛郡,也有一部分区域被一同拿下。

而这部分区域不够划郡,便只能归属到鲁郡或是彭城郡治下。

当然,这份传过来的表奏中,是建议内府将这块地方划归彭城郡所有,并且建议将整合后的彭城郡改为萧郡。

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彭城原是西楚霸王项籍的都城。

但项籍残暴不仁,犯上作乱,不仅大肆屠城,更是大逆不道,弑杀了义帝楚怀王熊心!

如今主公刘备欲昭大义于天下,这等残暴之君留下的一切痕迹都要抹除,他的都城名字被取缔也是顺理成章。

至于为什么改为萧郡,则是因为此次被纳入彭城郡的土地上,有一个名叫萧县的城池,据传为春秋时期古萧国所在之处。

说到这里,理由已经很充分了。

既然想要匡正天下人心,那么就得尚古复礼,冠以春秋时期古国的名称,岂不是合情合理!

对于这种类似形式主义的东西,王允虽然感觉没什么用,却也感觉没有反对的必要。

见王允看完了表奏,荀彧便笑着问道:“此奏,王公以为如何?”

王允毕竟是礼部尚书,这种改名之类的东西,还是要走一走他的过场。

“此番表奏,倒是合情合理,老夫并无异议,府令独断便是。”

一时看不透荀彧的用意,再加上心不在此,王宇自然笑着应道。

“王公既无异议,那便由礼部起草,撰写一篇政令,某再用印公之于众,也好名正言顺。”

“遵命!”王允拱手道。

至此,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内府政务繁忙,而此事荀彧也仅象征性的征询了王允一人,再加上改名的地区并不止这一处,所以并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

事罢,政务堂又恢复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可王允还是有些心不在焉。

直到夕阳西下,快要下值之时,酝酿了一整日情绪的王允,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只见他站了起来,对着众人一拱手道:“诸位可曾听闻,今日坊间正在发卖一种新式纸张?”

听到这句话后,众人还没什么反应,荀彧却微微皱起了眉头,目光中已然带了三分冷意。

来了,那些人终于要对新纸下手了!

荀彧心中想着,眼神中冷意更甚。

今日毕竟发生了刘备称王这等大事,荀彧本以为王允会缓几天再行动,可他还是低估了世家的贪婪。

这些人,终究是连一天都不肯等。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