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九十六章 十七年前的裂痕

大清疆臣。 第九十六章 十七年前的裂痕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各人听了阮元之言,称赞之声,一时不绝。流水中的杯子,也渐渐流动了起来,各人交相饮酒唱和,正是轻松惬意。正在这时,一位秦瀛道台府的属官忽然走来,对秦瀛耳语了几句。秦瀛只好对阮元道:“伯元,方才外面有人传消息过来,说今年的浙江乡试主考,现已到了,虽然按惯例,你本不参与乡试之事,但听外面人说,这人与你学政一职也有些关系。还是过去见一见吧,这里的事,我代你办完就是。”

阮元也问道:“小岘兄,这前来的主考是何人?”

秦瀛道:“听他们说,是吴省兰。唉,这人原本就是和珅的老师,这次来做主考,正好要与你共处一段时间,只怕是来者不善啊……伯元,今年不是寻常之年,我听闻京城之中,近日变动颇多,太上皇这一年也渐渐不参与朝政了,只怕……会有突然之事。”

阮元想了想道:“既然如此,我也自有应对之法,小岘兄,这里的事,就麻烦多多担待了。”说完也与诸生一一告辞,先行乘轿回了城中,来到吴省兰下榻的杭州府学。

吴省兰见了阮元,也是一副欣喜之态,笑道:“伯元?哈哈,好久不见了!上一次京城之会,想想也已经是三年前了,当时你我公务都忙,也没见几面你就走了,这样想来,上一次你我能够详谈经典,都是七年前了,这些年过来,我在京中也有耳闻,伯元你在外督学,多取贤才,太上皇和皇上,还有和中堂,都很满意啊。想必秋闱之后,伯元就又要高升啦!”

他所说七年之前,指的其实是阮元刚做少詹事的时候,那也是阮元第一次与吴省兰共事,此后阮元与他便几乎不再交往。对于阮元而言,吴省兰与和珅亲近,自己本不该多行交流,是以先前也不觉有何不妥。但这日他听秦瀛言及,京中多有变化,或许吴省兰这一来杭州,也是来试探自己的,这样一想,接下来的回答,也自当倍加慎重才是,便道:“吴大人客气了,在下深受太上皇和皇上知遇之恩,自然要倍加尽力,才能报这无限君恩之万一了。平日勤于用事,方是应尽之举,至于升迁之事,全凭太上皇和皇上的意思,在下又怎敢有半句逾矩之言?吴大人此番前来主持秋闱,诸多公事办理不易,在下今年督学之事,正好也结束了,这秋闱之事自然会全力相助,任凭吴大人差遣。”

吴省兰笑道:“伯元,你有这份心意,老夫自然满意,不过秋闱监临,这件事也只得我等主试之人来办,玉中丞是巡抚,自然也要参办一些,至于学政,其实是不必参与的。”这也是清代科举一种不成文的定例,学政与本地生员往往交情颇密,如果任由学政参与乡试,很可能出现学政串联考生,协同作弊的情况,是以一般学政是不需参与乡试的。当然,阮元此言不过为表心意,也并非不知此等惯例。

不过吴省兰顿了一顿,又道:“伯元,这乡试监临,你确实不用操心,可老夫来杭州,也另有一件事要与你交办。此番老夫南下主持乡试,皇上也让老夫顺便兼任浙江学政,这样一来,伯元你的学政之职,也就要任满了。这些日子不如先将学署中各项公事清理一番,待老夫秋闱之事办理完毕,你就直接交割了学政公务,如何?哈哈,伯元,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虽卸任了学政,可想来京中必有大用啊。”

阮元也向吴省兰拜道:“多谢吴大人教诲。”

吴省兰点了点头,却忽然道:“伯元,我南下之时,曾在镇江府见一诗作,我记得是……北固风云尽此宵,诗情酒兴落金焦。江声夜满松寥阁,月色寒深玉带桥。飘渺一帆孤掠雁,苍茫双寺共乘潮。旧游我亦披图见,十载乡心向海摇。他们说这是当今内阁学士、浙江学政所作,那是你的诗作了,写得很不错啊?可是伯元,你这又是为何人、何事所作啊?”

阮元听了,也颇有些惊讶,但随即镇定道:“其实不瞒吴大人,这是去年在下的好友张子白到学署来访,他手中有一幅图画,上面画的正是镇江的金焦二山,子白说这画虽好,可若是有诗助兴,那更是锦上添花,我便为他赋诗一首,题于其上。却不知吴大人问起此画,竟有何意啊?”

吴省兰又问道:“伯元,你可知这画是何人所有?”

“这个在下倒是不知。”阮元道。

“伯元,你仔细想想,那张生来你府上时,关于这画的来历,画作主人为谁,都一点没告诉你吗?还是他告诉了你,你却忘了呢?又或者说,其实你也没忘呢?”吴省兰问道。

“吴大人,子白是我挚友,他眼下做得知县,也是我一力保荐,这样想来,他是不会对我有所隐瞒的了。他前来之时,只说这画是他在市上无意所得,其他诸事,在下就不知了。虽说这画确实不错,但眼下海内诗文书画,均是盛时,想来民间偶有一二高人,也是不足为奇。”阮元如此答道,只是这时他手心之上,也渐渐渗出了些汗珠。

吴省兰听了阮元之言,确实诚恳,也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再纠结下去,只好道:“也罢,那我告诉你,这画原本的主人,名叫谢振定,是个胆大妄为,做事不择手段,却又自命清高的虚伪之人。他为了向已故阿文成公表现忠心,竟有意寻得和中堂家人车马,一把火烧了。和中堂原本也是宽厚之人,那谢振定朝堂之上多次对和中堂有不敬之语,和中堂都在所不问,可他这般肆意妄为,行径如此下流,和中堂却也再忍受不得,只好参了他一本,免了他官职。可我最近听说,这厮在乡野之间也颇不安分,成日说和中堂的坏话……唉,这人的心胸,怎得就能狭隘到如此境地呢?伯元,你平日择友,可要慎之又慎,且莫沾染这般矫饰作伪之人啊。”

阮元也自应道:“吴大人教诲,想来也是在下和子白兄一时不慎,见这画作尚有些气韵,就随手题了几句诗,竟也忘了看是何人所作。在下之后自当加倍谨慎,这般居心叵测之徒,自是不会有半分来往的。”其实张若采上一年带画来见阮元时,便已告知阮元这幅画是谢振定所作,谢振定烧车之事,阮元又怎会不知?正是因为知道谢振定大义凛然,他才会为之题诗一首。但他自也清楚,吴省兰此次南下,多半就是为了监视自己,是以其中有关细节也一并隐却,所幸吴省兰也缺乏实据,这题诗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吴省兰又问道:“伯元,你虽不在朝中,朝廷大事,也是该知道的。和中堂升任领班军机大臣,这也马上就满一年了。怎么样,这一年督学在外,没遇到什么为难之事吧?”

阮元自也应道:“那是自然,这一年来,在下只觉余杭之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正是天下太平,在下才有这许多闲余时间,在杭州编修先贤诗作,经义之事,亦多所讲论,使两浙士子,无不知太上皇与皇上圣德。和中堂居中定策,自然也是要感谢的了。今日在下还与学生说过,这两浙士风,近年来看着要比在下初来杭州之时,更积极向学了。想来若不是和中堂关心文教之事,对我等多加提点,我等又怎能安享今日之太平呢?”

吴省兰也点点头,道:“伯元,你有这份谦敬之心,自然是好事。但这编定诗集,你却也要清楚。两浙,从来都有些狂傲文人,多为悖逆之语,若是被太上皇得知了,别说这些狂悖之人没有好下场,只怕你身为编定诗集之人,也难辞其咎啊?平日做事,还需谨慎才是。”

阮元也连忙谢过吴省兰,这一日下来,眼看阮元口风甚密,对和珅也多是称赞之语,吴省兰也渐渐放心。之后他向和珅密报,也只说阮元为官谨慎,对和珅并无不满之情,阮元总算成功通过了这次考验。

吴省兰的密报还未能到达京城,京中却又来了一件大事。

由于前线战事依然紧张,和珅和福长安只好提前回了京城,主持前线军务,这日听闻,王三槐的囚车已经进了京城,刑部正准备先将他下狱,再听候乾隆和嘉庆发落。和珅与福长安想着如果杀了匪首,或许白莲教受到震慑,士气便会低落,也各自松了一口气。

可福长安却忽然说道:“致斋,按我的意思,咱们不如现在就派个人到天牢之内,把那什么王三槐弄死算了。事后就报个急病而亡。反正这厮是四川人,到了京城水土不服,也在情理之中,你说是不是?”

和珅道:“诚斋,你这话倒是也并无不可,只是我不明白,你为何下手要如此急切啊?这王三槐已是卸了爪子的困兽,值得你这样做吗?”

“你忘了?”福长安道:“这厮是四川人,四川那边,多得是拿了我们好处去做官,每年还要孝敬我们的人。他和咱朝廷军队作战,我看主要和他对阵的,也都是福宁、惠龄他们,咱们的底细,在这帮反贼里面,我估摸着他最清楚。若是留他时间长了,我担心夜长梦多。”

“你先等等,承德那边还有一份上谕,我先看看,既然如此,咱们即便先下手,我想……”和珅一边想着答应福长安,一边看起来这份上谕,忽然,他手上一紧,道:“诚斋,这人杀不得了。”

“你……这上谕写了什么?”

“太上皇有旨,说他不日即将返京,又说回了京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和皇上亲审匪首,还说若是匪首在京城有什么闪失,从你我到刑部,都要一例问罪……诚斋,太上皇这是怎么了?这匪首太上皇从未见过,寻常有了奏报,击杀这等头目,太上皇也从未如此看重,到底是……”和珅想着这件事,也暗自觉得不太对劲。

“我明白了。”福长安道:“致斋,一定是董诰,他现在代管着刑部,一定是他的主意!致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董诰明明去年回家守孝去了,这才一年啊,太上皇就让他回了朝廷,还特意叫到了承德!致斋,你说太上皇他……若是这样,咱们只怕也不好办了啊?”

和珅倒是依然冷静:“他能做什么?董诰眼下不过是署理刑部尚书,大学士没了,军机大臣一时也做不得,刑部不过掌刑狱之事,若真是天下有变,又有何作为可言?至于王三槐……就算他在太上皇面前胡乱言语,太上皇能听多少?这事倒是没你想得那般困难。”

就在这时,外面一名笔贴式忽然敲了敲门,道:“和中堂、福大人,和中堂家的刘大管家到了,说是有急事要告知和中堂。”

“他有没有说是什么事?”福长安提前问道。

“说了,说是……和中堂的夫人有些不对劲,只怕……”话音未落,和珅已放下了手中的上谕。

“诚斋,夫人眼下情况危在旦夕,我只怕……军机处的事,还是你先办着,我心里有数,这一时半会儿的,天塌不下来!”说罢,和珅便戴好官帽,收拾得几件身边常备之物,随着那笔贴式出门去了。

回到家中,看见冯霁雯时,和珅心中也是一阵酸楚,只见冯霁雯卧在床上,面上几无血色,看着自己,双眼勉强睁开了些,也是全然无力,看来这一次夫人是多半熬不过去了,即便运气再好,只怕也就在这一两日间了。不由得安慰冯霁雯道:“夫人……我回来了,有好消息,这次讨平匪首,太上皇已经定了,要给我升爵位,我要升公爵了,再过半个月,你也就是公爵夫人了!”

“致斋,你……你还真是糊涂啊……”冯霁雯看着和珅依然贪恋官爵,不由得如此应道,不过她气力已衰,这几句话说的也全无力量,几不可闻。和珅只好先取了些水来,喂她喝下。冯霁雯却对身旁几名侍女摆了摆手,示意下人们都先退下,一时之中,屋内只剩下了和珅夫妻二人。

“你……若是我真的贪恋这些权势名爵,那……那你说我当年,还嫁你做什么啊……”冯霁雯无力的笑道:“只是……眼下朝廷之中,我看天也要变了,只怕……只怕你官爵越高,日后反越是不易,倒不如……不如先想想退路为好……”

“夫人你说什么呢?我是当朝宰相,这天下大事,太上皇和皇上之下,就都是我做主了,我为何要想退路啊?”和珅道。

“外面的事,我……我也有些耳闻的,太上皇……只怕太上皇也快……”冯霁雯眼看自己已经病重不治,说起乾隆身体情况,也不愿再行遮掩。“致斋,你也该知道,若是皇上亲政了,只怕第一件事,就是拿你开刀,你……你平日收的那许多财物,若是皇上真来抄家了,你……那不赦之罪,你逃得掉么?致斋,我想你还是……还是尽早把家中财物散了,或许还能……”说着说着,声音也逐渐微弱,只好歇息片刻,再行言语。

“夫人不用担心,家中眼下哪还有多少财物?这些年外面送的礼,咱们都没有收。”和珅看着妻子病弱,也只好如此安慰。冯霁雯又饮下些水,才渐渐有力气继续说话。

“你……你少骗我了。今年二月初,我在后园亭子那里散步,忽然发现,那里假山背后竟然松了一块,我过去看的时候,才发现假山下面,原来……原来还有一条密道,里面有个门,我没有钥匙,自然开不得,但那个门可不小啊……致斋,那里就是你藏银子的地方吧?还有,家中的书房,或许湖下面,也都有……”冯霁雯看着和珅脸色,已渐生惊恐之状,看来家中藏有大批财宝,当是实情。

更何况,和珅在外还有无数田宅、当铺、房产,每一部分都值不少银子。

“夫人,我……”和珅看着妻子责问之状,也再说不出安慰之语。冯霁雯上年便已郁郁寡欢,到了二月之后,更是茶饭不思,精神恍惚,终致重病垂危,看来也和自己这些财产有关。

“或许也不全是你的错,我……你受贿贪财,结党营私,我想着也有十七八年了,难道我真的一点都不曾起疑么?可最后,我还是……其实你说的也对,冯家早衰落了,我若离开了这个家,也过活不下去了,今日你堕落至此,也有一半是我的责任。我……我也不再是当年……”说到这里,气息又渐渐不顺,和珅听了,也不觉凄然。

“夫人,都是我不好,你平日居家,从未受过旁人一分一毫的礼物,这些事和你又……”和珅虽也想安慰妻子,但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自己招权纳贿,已至不可挽回,妻子又怎会如此忧心?或者说,害死冯霁雯的人,可能就是自己,后面的话,也说不下去了。

“都二十年了,你说……其实这些事,早就是定局了,我多说又有何用?但致斋,我死之前,还有最后一个疑问,这次……这次你说实话罢,你是从何时起,开始收人财物,培植私党的啊?我初嫁你那十几年,也有人来过家里,你那时正直得很啊?后来却为什么……我想起来了,李侍尧,就是李侍尧当年的事,后来你就变了,是不是?”冯霁雯道。

“夫人说的不错,但是……不完全是因为他。”和珅道。

“我记得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我看你……你有些不对劲了,只是……只是我一直相信你,又过了十年,你才终于遮掩不住。你说不全是他,那还有……还有谁啊?”冯霁雯问道。

“还有阿桂。”这个名字却是让冯霁雯始料未及。

“当年的事,我后来也想过,若只是李侍尧,或许我背地里收些财物,也就罢了。虽算不上一文不取,可你也知道,这朝廷里,背地里收些银钱田产,本就是正常不过的事。我当时也没想过要把事做这么大,但是那一年,阿桂……”冯霁雯虽不理解和珅之意,但看他神情,似乎说的又是实话。

“李侍尧的事,是乾隆四十五年,阿桂那件事,是乾隆四十六年,夫人也真是聪明,只是这两件事离得太近,倒是把你瞒住了。”和珅继续道。“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在甘肃反抗朝廷,当时皇上是准备让我和阿桂一起前往督战,途中阿桂受了疟疾,一连两个月未能前进,我就先到了前线。当时军中将领,主要是海兰察和额森特,都是大金川那一仗打出来的宿将。”

“但我到了前线两日,他们二人竟只字不言进兵,我心下疑惑,也将他二人叫在一起,问他们不进兵的缘由。海兰察当时就说,敌人往往开掘深沟重壑,我军一时前进不利,此战不在速胜,而是要步步为营,一一拔除敌人要地。但我想着,我大军在那里驻扎,也有两个月了,竟然还未取得多少战功,这般迁延不进,是真如他二人所言,还是他们故意欺瞒于我?我对他二人也不愿多信,后来听额森特说,之所以不进兵,还有个缘故,就是敌人善于伏击,我军不谙地形,若是真被伏击了,得不偿失。当时我就有了主意。”

“那时我军驻扎之地,不远处有片山地,叫水磨沟,说是沟,可其中却有一片高地,最易居高临下,窥视四周。既然额森特说了敌人善于伏击,那我军占据高地,便可一览无余,又何惧他伏击?更有利的一点,是那高地原本并无敌人据守。所以我次日便召集将士,要他们去把那块高地夺下来,可海兰察说什么也不愿意,非得说大金川之时,便是步步为营,此地形势与大金川类似,不可贸然出击。我听他言语,难道这还不是惧敌么?我想着只要我军占了山地,便可居高临下,就算敌人前来攻山,又有何惧?当然了,我也不是马谡,出兵之前我有准备,只让海兰察前去攻山,额森特所部分了一队人马,前往寻求水源,保证攻山得手,也不会被敌人断水就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