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八十五章 谢家雪女

大清疆臣。 第八十五章 谢家雪女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钱楷不禁轻声对阮元笑道:“阮孝廉,你意下如何?”

阮元听着钱楷笑言,也知道这是为数不多的,钱楷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回颜面”的时刻,心中不禁有些无奈。但转念一想,若二人共出十两,自己只需出五两银子,虽然孔璐华再三叮嘱自己,家中开支尚需节用,但五两的开销总是可以从别处补出来的,倒也不用特意向妻子报告了。既然不劳动妻子大驾,那自然就不是问题,想到这里,也点了点头。

就在此时,门外忽然响起一个声音,道:“程先生,你说今日会有贵客到访,却不知是什么贵客,能否……能否让我一见?”这人说的确是汉语无误,可发音生硬,语调也有些奇怪,倒好似平日只读书不说话,此时突然出言相询一般。

话音未落,一个服饰奇异的老者走了进来,他服装与阮元、钱楷、程赤城三人大异,交领大袖,倒是很像古画中的服饰。程赤城见了他,也回答了几句,可他说的话,阮元与钱楷竟一点都听不懂。

程赤城见阮钱二人不解,忙陪笑道:“二位勿怪,这位是在下在日本认识的友人,姓木村,名孔恭,以蒹葭堂为号,便称他木村蒹葭堂就是了。”钱楷亦深知日本有锁国之令,日本人不得随意出国,一时颇为好奇。

程赤城见他神色,已知其意,也继续解释道:“钱大人是想问,木村兄是日本人,日本有锁国之令,他却如何来得这乍浦,是吗?哈哈,其实他确实不是公开到此,只是木村兄在日本听在下说起海内之事,不免心有所动,便想着来乍浦观看一番。在下行走东海已有数十年,这带他回乍浦,并非难事,只让他乘了在下的商船,在近海处改乘小船,将小船驶入在下家中即可。平日出门,也只坐车,却是不会被外人认出来的。”

阮元有些不解,也问道:“程老先生,你刚才说将小船驶入你家中,这……这又要如何方能做到?”

程赤城笑道:“其实这也不难,乍浦之外,便有一条小河通向东海,这条河进了镇子,又多有旁支水道。老夫在这水道之中,引了一条进入老夫家中,便可以从大海上带这位老友回来了。不过钱大人自也无需担心,老夫只是个商人,却从无不轨之事。”他这句话却是担心钱楷生疑,钱楷在军机处多年,自然会意识到这种偷渡之举,可能不利于朝廷。是以程赤城主动示好,也可以让钱楷尽快放心。

又看着木村蒹葭堂对钱阮二人颇为不解,也只好将二人来历解释了一番。说起钱楷是五品京官,在家守制,阮元则是本地秀才,因家中殷实,主动刊刻了《七经孟子考文》。这木村蒹葭堂原是商人,却颇好文艺之事,听到《七经孟子考文》,自也眼前一亮。

随即,木村蒹葭堂也向程赤城说了几句日语,程赤城听了,转而向阮元道:“阮孝廉,木村兄对这《七经孟子考文》也颇有研习,得知你在大清国内刊刻此书,也是着实敬佩。不过他也想知道,这大清海内,究竟是如何看这《七经孟子考文》之中的考证呢?此书虽是东洋远道而来,可山井先生此书所据,乃是日本国中足利学校翻刻的上古写本,那写本多半已是唐人旧本了。彼时日本国王见了此《考文》一书,也赞叹不已呢。”他这里所言日本国王,乃是康雍乾易代之时的征夷大将军德川吉宗,一说此书能西传中国,也有德川吉宗暗中推动之功。

阮元略一沉吟,也答道:“木村先生,此书初入海内,约是雍正之末,乾隆之初。距今正好六十年了,六十年间,海内学人对此书多有研究,可谓进益匪浅。太上皇帝编定《四库全书》之时,经部海外之书得以选录两部,此书便是其中之一。在下亦有志重校《十三经注疏》,是以对此书也颇多研习,在下家中有宋刻本古经十一部,按山井先生所据足利本,大多与在下所见宋本相合。其《论语》考文,多从皇侃《义疏》,应是真本无疑。诗书礼易诸部,亦多可取之处,唯其所据《孝经》虽名为孔安国注本,可所序多荒诞之语,只怕与《古文尚书》一般,犹是伪本,眼下唐元宗注本之下,《孝经》仍是无一善注,也实属美中不足了。”按清代因清圣祖讳玄烨,故而只称唐玄宗为唐明皇或唐元宗。阮元此番言语,多褒而少贬,亦属精当之语,可木村蒹葭堂听罢,又兼程赤城加以翻译,却略有些不快。

原来这木村蒹葭堂本是日本纪伊(即今和歌山)商人,家中数代都颇好藏书,间或有些古籍。是以他对日本所存古籍,也颇多自负,又知这《七经孟子考文》所本,乃是足利学校的唐人抄本,而近年清朝学者,也以得寻日本所藏古籍为荣。一时自然以为日本于古籍收藏之上,已渐渐胜过了清朝。他这番询问阮元,本有携古籍以自傲之心,谁知阮元推崇之余,却有不足之语,心中顿觉不乐,只以为阮元是清朝儒者,瞧不起海外学人。便问道:“这位阮秀才,您方才以为这《七经孟子考文》之中,《孝经》所据,乃是伪本,却又有何依据?不会是阮秀才未见先唐旧注,便以为唐玄宗之前,所有古注均已遗失了吧?”

阮元听了,也隐隐觉察木村蒹葭堂有挑战自己之意,但对于这些古籍,自己均是了如指掌,又怎能轻易落败?当即回道:“木村先生,在下在国中也多见《孝经》注本,自称郑注孔注,可其中言语,往往有与其他史料大异之处。山井先生所据《孝经》,其中言道孔安国曾与伏生论及《古文尚书》,可据《史记》所载,孔安国生于汉文帝之末,汉武帝时方得成年治学,而伏生于文帝之时,便已九十有余,故有晁错寻书之事。按此年月,孔安国绝难见到伏生,想来是伪注之人不识史事,故而露出了马脚。其实在下与孔府亦曾有过来往,若此书真是孔安国所注,在下自当为孔门后人欣喜,又怎会力主伪作之语?然交情之上,尚需实事求是,是以在下有此伪作之论。”

木村蒹葭堂仍欲还口,可程赤城却在此时心念微动,忙陪笑道:“各位都是精于儒学之人,若因学术之争伤了和气,岂不是得不偿失?阮孝廉,老夫今日午宴,已备下了,还望钱大人、阮孝廉一同进餐才是。在下家中有从日本带来的味增汤,口味甚是鲜美,还正要等二位赐教呢。这学术之言,就暂且搁置下来,二位意下如何?”

阮元倒是无意纠结于此,与钱楷相视一番,觉得留下进餐也无甚不妥,便答应了程赤城,二人先随仆从去往饮宴之处了。木村蒹葭堂看着程赤城,不免疑道:“程先生,我正有话想与那秀才说,你却为何要打断我?”

程赤城笑道:“秀才?哈哈,只怕此人身份,远非秀才可比啊。那位钱大人守制之前,在朝中做到五品,可这位阮孝廉风度言语,可绝非寻常秀才所能及,甚至我一时看起来,他倒是比钱大人更有风度呢。老夫查过钱大人同科进士,正好有一人便是姓阮,此人升迁之速,乃我大清仅见,入朝九年,便已做了从二品学士,眼下正在浙江做学政呢。不信,你且来看看?”说着从身后取了一册《缙绅录》翻到浙江一页,上面提督学政之名,便是阮元。

木村蒹葭堂听着,也一时不敢相信,道:“程先生,这秀才姓阮,学政也姓阮,倒是不假,可仅凭这些,你也不能说他二人便是同一人啊?”

程赤城道:“他二人是不是同一人,对我而言,也不重要,只是他神情言语如此,若说只是个秀才,那也太屈才了啊?更何况去年这位阮学使,迎娶了衍圣公府的孔圣人之后,这件事我们浙江通省皆知。他方才又说自己与孔府颇有渊源,这样一来,老夫也不得不有些怀疑了。哈哈,老夫本无意结交官府,学政也有三年之限,即便是同一人,他来年也要离任了,看来老夫本也无需如此多心啊。”

木村蒹葭堂听着,也是半信半疑,但眼看午餐在即,也不愿再留意此事。此后数日他便回了日本,之后再未出国,这便是后话了。

这日程赤城请阮元与钱楷品尝了日本味增汤,这汤汁是他自日本带来,又多加调配所成,甘美而不觉腻,阮钱二人都赞叹不已。钱楷也告知阮元,他与谢墉家人亦自相识,谢家后人现下大多居于西北的嘉善县城之外,若是阮元有空,也可以去看一看,阮元自也应了。这一日二人得借《群书治要》而归,想着也是不虚此行。

湖州与嘉兴相隔不远,不过半月,阮元的督学之事便已经结束,随即备好行装,暂向北面嘉善而来。这一次孔璐华也想同行,阮元便没再拒绝。一时二人弃船乘车,很快到了嘉善县外的谢墉居所。

谢家子弟先前早得阮元来信,自然如约在宅子外相迎,将阮元夫妇请进了正厅。一路之上,阮元环顾四周,只觉谢宅之内,四境萧然,除了稀稀疏疏的花木,竟也无多少装饰之物。谢宅正厅墙壁之上,多有些空洞的挂饰,想来其上本有些字画,阮元熟知谢墉为人,知他在宅邸中多悬手书字画聊以自赏,可此时谢家厅堂之上,除了一幅略显瘦硬的字帖,已是再无他物。

阮元见状,也向身边谢家子弟问道:“这……这些地方,之前都是谢恩师张挂字画之处么?却是为何,眼下只剩下这一幅画字了?”

一直陪同阮元观赏谢府的这位谢家子弟,乃是谢墉之孙谢江,此时听了阮元相问,也叹道:“唉……阮学使,其实不瞒学使,我家这一两年来,也已是渐渐没落了。祖父他在的时候,说自己做过朝廷命官,便不愿再置田宅,家中积蓄,也大半捐给了需要用钱的乡人。眼下父亲和两位叔父尚在,在下之下,也共有七个弟弟,家中收入,自是已渐不敷开支了。想来祖父做官之时,也清廉自守,与旁人交往不多,这几年来,竟也没个愿意接济我家之人。是以家中叔父,只得一边备考进士,一边变卖些旧产补贴家用。只是……只是即便叔父中了进士,只怕也……”谢墉的子侄因他为官之故,多有恩荫生员举人之辈,是以谢家虽然没落,仍以功名之家自居,还是要比阮元幼时的阮家体面一些。但阮元听着谢江言语,想着谢墉悉心提拔自己,却晚景凄凉,心中也不禁黯然。

这时,忽听孔璐华在一边道:“夫子,快过来看,这幅牡丹画得真好看,尤其这花瓣,好圆啊。”阮元听了,也不禁走到了孔璐华身边,这里是谢家正厅的东南角落,上面却还挂着一幅不大的画轴。画轴之上,一朵牡丹凌空绽放,花枝柔美,花瓣和花叶都圆润有致,丰满大方,却不溺于富态,反而有一幅开放气象。只用色未免艳了些,尚未达到大成之境,想来作画之人,年纪尚小。阮元也不禁问谢江道:“谢贤侄,这画笔法真是不错,只是尚稚嫩了些,似乎不是恩师所画,却又是府上哪一位的佳作?”

谢江道:“让阮学使见笑了,实不相瞒,这幅牡丹乃是族中一位表妹所绘,她原是祖父同宗,苏州长洲那边谢家的孙女,祖父辞官归家之时,长洲那里早败落了。祖父见她年幼聪明,便带来了嘉善,视作亲孙女一般,平日闲暇,就教她些唐诗,兼习绘事。我这表妹今年才十六岁,作诗绘画,便已渐有小成了。家中长辈见了,也都不住的称赞她呢。只是……唉,表妹的年纪,也快许人婚事了,可家中眼下没落如此,却还有哪一家能与我家结亲啊?”

说到这里,想着阮元或许也会喜欢这个表妹,遂唤了下人道:“叫雪妹妹过来,也让她见一见阮学使吧。”下人应声而去,不过片刻,便带了一位少女过来。阮元定睛看时,只见这少女虽显稚嫩了些,却也是格外的文雅动人,鹅蛋般的脸颊看着从容大方,一对清澈的妙目更是温柔可亲,又兼书香门第出身,神色举止亦自乖巧,也点了点头。

少女也向阮元夫妇拜道:“小女谢雪,见过阮学使,阮夫人。”声音圆润娇嫩,甚是好听。孔璐华见她乖巧,也迎了上去,握住了谢雪双手,喜道:“妹妹,这幅牡丹是你画得么?这牡丹花瓣的用笔,真是好看,我在家作画也曾画过牡丹,总是嫌花瓣太生硬了,不料妹妹这画,却像牡丹活了过来一般。妹妹是师从何方名家?这小小年纪,竟比我十六岁时要成熟十倍呢!”

谢雪见孔璐华如此开朗,更兼和蔼可亲,一时也有些怕生。但看了孔璐华半晌,觉得这位学使夫人也大不了自己几岁,正是位好姐姐的模样,心中戒备,也渐渐放下了,遂道:“回……回过夫人,小女在家学的是恽太史作画,爷爷在的时候,就喜欢恽太史的没骨之法,说是自然天成,便教了我一些,其实……其实小女学画也只五六年光景,算不得多好的。”她所言爷爷自然是谢墉,而恽太史则是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生平作画,以不露锋芒的没骨之法见长,所绘牡丹富贵典雅,正是大多女子所好。是以谢雪学起画来,也水到渠成,一点即通。

孔璐华得知谢雪师承,又见她仍是怕生,不由得温柔的笑道:“妹妹,你画得很好啊,却是不必自谦的。其实话说回来,我也大不了你几岁,你就叫我姐姐吧。我在家的时候,爹爹所教多是线描之法,是以这花瓣枝叶,总是感觉画不好,妹妹既然画艺如此出众,便教教我如何?若是妹妹作画有不懂的,我也可以教你啊。对了,听谢孝廉说,你也会作诗呢,妹妹,你是苏州长大的,那若是依苏州口音,杜工部的《登高》要怎么念啊?”

“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谢雪用的是苏州话,甜腻圆柔之间,入声字识得也比其他方言清楚许多,孔璐华听着,也连连点头,似是寻到了一片全新天地。

阮元见妻子言及诗画,顿时如同见了位相识多年的旧友一般开心,自也笑道:“夫人,这姑娘既是经谢恩师教授诗句,那无论作诗的平仄之理,还是作诗的山川气象,应该都学了不少才是。我少年时学诗,是我娘和胡先生打下了根基,可后来应举,谢恩师那一年的栽培,可是有点睛之功呢。若不是恩师悉心教导,我江南乡试,哪有中得第八名之理啊?”

谢江听着,也应声道:“阮学使说的是,祖父在世之时,对作诗之法自有独到之见。而且啊,祖父在世最后那几年,最喜爱的就是雪儿这个孙女了。那些年祖父把毕生所学所悟,都教了雪儿不少,若是雪儿日后也立志作诗,自是最好,只是……”想到家境一日不如一日,谢雪未来想寻个诗书之家,只怕越来越难了,心中也不禁惆怅。

然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孔璐华喜爱谢雪之余,心中也渐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这日谢家也盛情款待了阮元夫妇,二人离别之际,却也有些不舍。阮元想着谢家日渐没落,自己是谢墉一力提拔,恩师授业大恩,若不能报,总是有愧,可想着自己真要是出面捐助谢家,又怕孔璐华说他乱用银钱,未免有些踌躇。也试探着对孔璐华道:“夫人,谢先生总是于我有栽培之恩,我在他幕下一年,学问见识也都有大进,现下他家中败落如此,我想着也总是……只是这样,开支之上,只怕也要让夫人费心……”

“夫子你在说什么啊?”不想孔璐华态度却异常肯定。“夫子也说了,这谢恩师对你有授业之恩,那他家有难,我们自然应该倾力相助才是。夫子无需担心,你若是嫌开支不够了,我把我的钱给你捐了,不也就够了?”

“夫人,这次你怎么……”阮元听了妻子之语,惊喜之语,不免有些疑惑。

“夫子还真是天真啊。”孔璐华道:“你平日修书,虽说也有你的理由,可我看着,总也算不上急需之举。可谢家境况,今日我也看了,若是我们再不接济一番,只怕再过一两年,他们就要典卖房产了。那时你多半也不在杭州了,想接济他们,也接济不得了呢。如此急需之义举,夫子就算不做,我也要帮夫子一次才是啊。谢大人既然是你的恩师,那我也该称他一声恩师呢,夫子说对不对?再说了,今日见了雪妹妹,我看着也喜欢,若是你不嫌弃,也纳了入府,与你做个妾如何?”

“夫人,你怎么说到……”阮元见妻子仗义,欣喜之余,也不禁有些惊讶,毕竟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孔璐华对自己唯一的妾室刘文如,还有不小的敌意。

“夫子,这可是一举多得之事啊?”孔璐华道:“我看着雪妹妹啊,人也善良,作画作得好,你也说了,恩师他老人家诗作得不错,那雪妹妹得你恩师真传,作诗自然也该有些想法才是啊?现下我们家里,文如对作诗之道一直不太懂,我随性惯了,教她又担心教不好,这下有了雪妹妹,咱们家里,无论学诗还是作诗,都方便了许多。谢家眼下境况你也看了,雪妹妹若是日后任由谢家人许嫁,只怕读书人家见谢家没落,多不愿娶,寻常人家呢,雪妹妹也未必能和人家过到一起去。若是入了咱们阮家,有我们两个姐姐护着,有你这个夫子在外支持着,她后半辈子也安全啊。这样看,你纳了她入府,对阮家,对谢家,都是一桩好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