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八十三章 凋零之世

大清疆臣。 第八十三章 凋零之世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嘉庆回到毓庆宫中,只见心腹太监张进忠匆匆而来,向自己拜道:“启禀皇上,方才皇后娘娘看了御医,太医说……说是有些难办,只怕……”嘉庆这半年来,也清楚皇后身体每况愈下,虽转过了年,却一直不得康复。听张进忠此言,只怕宫中太医,也已救治不得了。忙换了便服,往景仁宫赶来。

入得景仁宫时,只见皇后卧在床上,双目黯淡,面色苍白。贵妃纽祜禄氏和绵宁伏在一旁,见了嘉庆前来,也自下拜。嘉庆深知纽祜禄氏为人温良和顺,入宫数年,与皇后一直亲密,倒是不会有猜忌不快之事。忙问身边太医道:“太医,你说皇后怎么样了?你无需担心,便即直言就是,朕不怪罪你。”

太医看着嘉庆,神色虽然渐渐平复,却也颤抖不止,道:“回……回皇上,下官看皇后这般气色,只怕……只怕……皇后娘娘数年前曾有一次小产,当时虽康复了过来,可身上已有隐疾,尤其寒冬之时,最易发作。之前数年,皇后身体康健,又兼保养,是以不觉,可去年冬天,原本天冷甚于已往,皇后娘娘这精神,竟也起伏不定,竟把这隐疾又带了出来。这体寒之疾,本需染疾之人精神健旺,方易恢复,可皇后娘娘体中,却反有一种忧郁之情,这忧思郁结之气与寒气一加交汇,下官……下官无能,确是再无良策了……”说着说着,终于支持不住,开始不住给嘉庆磕头。

嘉庆听着,也不禁落下泪来,轻轻摆手,示意他退下。看着皇后渐渐无力的眼神,自己也不禁哽咽道:“皇后啊……你又何苦如此呢……你明知道入主坤宁宫这般要求,皇阿玛决计答允不得,却为何还要这般坚持?最后伤了身子,竟成了如此模样,这……这可让朕如何是好啊?”

“皇上……你……你说反了……”皇后虽气力渐衰,可在身边纽祜禄氏扶持之下,还是勉强坐起了一些,有纽祜禄氏坐在身后,倒也支持得住,又道:“妾其实,不是因为入主中宫一事,才生了病的,妾这病,早就在心里了。若是当日不能找皇上倾诉入主中宫之事,这病发起来,妾此时已然不在人世了。太医说我心中,忧郁之气暗结,其实……说得不错,这宫中的日子,哪里是我能经受得住的啊……”

“你胡说什么呢?后宫妃嫔,自国朝开国以来也有百数了,哪里有几个过不得宫中日子的?更何况你又是皇后,贵妃与你,感情也好,又哪有什么忧郁之事啊?”嘉庆看着皇后样子,虽是不解,却也是柔声安慰,一边也拉起皇后手来,放在自己手心上握住了,希望给皇后带来一丝暖气。

“那皇上,你可想过妾这一生,是如何过来的吗?”皇后无力的苦笑道:“妾所在的喜塔腊一家,先前数代,都是平常不过的旗人,家中也有做过官的,不过三品武官,又怎是那许多世家可比?是以妾年少之时,也素来不在意那些繁文缛节,只想着心中仁善,不去害人,也便够了。想来日后嫁娶之人,也只是寻常人家之子。也好,平日自由自在,倒也是妾所愿。却不想乾隆三十九年那次选秀……本来妾在几个秀女里家世最低,可皇阿玛却点了我做你的嫡福晋。之后二十年,该学的礼仪,只得一点点补上,平日活动之处,也只有南三所那方圆之地,还要和你三个兄弟一起……那时只想着,你做不得皇上,也好,到时候出了宫,分了府,一样能过半生自在日子。可后来……”

嘉庆深知皇后本是性情中人,此番言语,却也不是作伪,一时心中,更为酸楚,看太医已经不在,只剩下自己、后妃和绵宁四人,也小声道:“不想当日却是如此,乾隆三十八年,皇上择储时立了我,三十九年,选秀女的时候选了你。那时候,十一皇兄已成了亲,迎娶的却是文襄王的妹妹。当年不知多少人暗地里说,十一皇兄是亲上加亲,既是皇上垂爱之子,又与富察一家再续姻缘,定是他做皇上了。可不想……”文襄是福康安的谥号,他去世之后,乾隆对他破格加封,赐了嘉勇郡王,即为文襄王。嘉庆没有说的是,原来当日乾隆已经定了太子人选,便刻意裁抑于他,有意选了家世平凡的喜塔腊氏做他的嫡福晋。这样嘉庆做皇子时,便会被亲王大臣们认定不受乾隆看重,并非太子人选,不至于过早形成气候,只是没人想到,乾隆此举虽看似维护了朝廷稳定,却也让喜塔腊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皇上也无需烦恼。”皇后轻声道:“其实回想起来,妾根本就不是做皇后的人选。妾近日想来,只觉少年之时,外面天地是何等开阔。却比这深宫之中,要快意得多了。做了皇后,每日晨昏定省,白日饮食起居,俱有严令,竟也不得几时安逸。你在外看得是嘉庆二年,我这里却还是乾隆六十二年,又有几个后宫之人挂念于我?皇阿玛他……平日见他,也从来都是一般的不动声色,他多笑几次也好,多责骂我几句,我也认了,可如他那般一言不发,我……我却怎能安心得来?这样的日子,我却是不愿过了,是以那日才找到你,想着……”说着说着,一口气渐渐用尽,也不能再言语,只在一旁轻轻喘气。

嘉庆看着皇后神貌,也不禁暗暗摇头,所谓帝王心术,在乾隆身上,可谓登峰造极。只是这喜怒不形于色的心术之下,却是多少如皇后之人的疑惑、惊惧、痛楚,甚至绝望……

想到这里,自己也喃喃道:“或许,这般命运,在那拉氏北返那一日,就已经注定了啊……我十二皇兄本是嫡出,他经术文章,远胜于我,可因为那拉氏的事,最后被立做太子的却是我。我对那时之事,也颇为不解,后来看了宫中档才发现,那年好多个日子,原本都是皇阿玛诏了那拉氏用膳,可她的名字,却被贴子盖住了,贴子上写的,都是我额娘……”

也或许正是乾隆中期,魏佳氏得宠,才让那拉皇后因嫉生怒,竟而断发。也正是魏佳氏受宠,嘉庆才以十五皇子的身份后来居上,被乾隆拟了太子,才有了喜塔腊氏做嘉庆嫡福晋的事……

可后妃受宠与否,又怎是魏佳氏一人可以决定?更何况,这些后妃侍寝的皇帝,乃是心术难以捉摸的乾隆。想道这里,嘉庆也只得感叹世道无常,竟使喜塔腊氏的命运,从三十年前起,就渐渐被吞噬了……

这时,皇后也渐渐换过气来,又对纽祜禄氏道:“妹妹,我身体如何,自己清楚得很,你也不必再劝慰我了。我知道,你是世家出身,早年就给十公主做过陪读,宫里的事,你再熟悉不过。你性子也好,为人通达,不似姐姐我,这一点点痛楚,便受不住了。这皇后之位,本就该是你来坐。只是我尚有一事,想拜托于你。你才二十二岁,但绵宁他也小,你将来定是要有孩子的,只盼你到了那时,也能如今日一般,视绵宁如亲子,却不要冷落了他,让他也做这宫中的可怜人……”说着说着,气息渐微,身体也渐渐垂了下去。

绵宁这一年也已经十六岁了,可想着生母性命,已在旦夕之间,也不禁哭了出来,伏在母亲身上。嘉庆也和纽祜禄氏一前一后,贴住了皇后,想着让她少受寒冷之苦。这一家人夫妻相爱,妻妾相谐,母子相和,原应是平安和乐之家,却也经不住世事无常。

两日之后的二月初七,喜塔腊皇后去世,年仅三十八岁,谥为孝淑皇后。而念及乾隆此时犹尚健在,前线军务又急需军饷,嘉庆也根本不敢大办丧礼,皇后丧仪,竟只如前朝嫔妃般简朴。

玉琢文鸳质本坚,辉光温润永完全。

案头旧物仍长见,折翼单栖最黯然。

长托坚贞质,相依永不分。

物犹有如此,人事幻烟云。

此别日长久,空花总印心。

只余旧时物,一咏一沾襟。

皇后去世之后,嘉庆常以玉鸳鸯相咏,借以怀念夫妻之情。

皇后去世、薄葬之事,军机处中也有听闻,这一日阿桂和王杰一同在军机处中处理军报,为乾隆拟定出兵之策,王杰偶然想起此事,也不禁感叹了片刻。

“伟人,宫里的事,眼下我已顾不得那许多了。这些军报,议定进兵之事,却都难办,你也不要再担忧宫里了。我看你这封上疏,言及乡勇之事,却是怎么回事?先说来与我听听。”阿桂语气虽尚属刚健,可王杰与他共事多年,知道他中气早衰,看他神色时,眼神已显木然,也不由得担忧起阿桂来。

但前线军务,总是要紧,王杰也缓缓说道:“我家就在韩城,眼下距离战场,也不远了,那里有些乡人报信与我,我才知晓。川陕这些统兵大员,这一年来,一个个都生怕吃败仗,不敢全力进兵。反倒是贼人过境,引得一些村邑勇于自保,设了乡勇,有些村镇的乡勇,在战场上奋勇杀贼,倒是比官军还勇猛。可……可川陕这些统军大员却……却只是空言激励,实无半分相助之功,贼人来了,官军原和乡勇一道御敌。可临战之际,往往乡勇冲杀在前,官军却先跑了,若乡勇们占了上风,他们就回来捡人头,乡勇落了下风,就索性不管,村子被烧了,乡勇都战死了,也匿而不报。反正死得不是自家军士,也就相当于没打败仗……长此以往,一些乡邑眼看朝廷不管不顾,索性投了贼人。也是苦了他们,这般统军之法,不是官 逼 民 反,逼良为盗么?是以我想着,总是要有个办法才是。”

“可眼下的情况,你也该知晓啊。”阿桂道:“福宁、惠龄、宜绵、恒瑞、永保,这几个人凭什么在前线劳师积年,耗饷千万,却丝毫不受朝廷惩处?不就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和珅保举提拔的吗?若是十年之前,我那些旧部还在,我也不顾什么结党的物议,便直接举荐他们去了。可这数年,大清人才凋零,可用之人不多了啊……也只这额勒登保与德楞泰,是文襄王旧部,本也与我无干,战绩嘛……也未曾独自带兵作战过,可眼下境况,也只得调他们去前线了。”阿桂与福康安平日一俭一奢,心性大异,是以阿桂原本也不愿用他旧部,可此时战事紧张,也只能放下门户之见,量才而用了。

“前线战事,眼下日渐艰难了,也总得官军前往才是。可这乡勇应当如何是好?总不能就这样白白送了他们性命,让当地百姓,以为朝廷抛弃了他们啊?”王杰道。

“既然如此,将他们签入军中,入军籍,如何?”阿桂道。

王杰思索道:“若如此,倒也是好事,乡勇入了军籍,便不致从贼,前线省了许多军粮调运,乡勇又知当地形势,朝廷便可反客为主。既然如此,我这就再拟折子。”可说到这里,却不禁问道:“阿中堂,绿营兵士,旧制乃是世袭,这籍乡勇为绿营,会不会坏了旧制啊?”

“绿营世袭,是旧俗而非定制,要不然,每逢战事,那些兵缺如何调补?”阿桂道:“更何况我督军多年,自也知晓,绿营早就已经不能满编了。籍乡勇入绿营,我看问题不大,那些个不成文的陋规旧俗,若是再不改一改,这大清的江山,都快保不住了啊……”

说到这里,看着王杰虽坐在椅子上,可一条伤腿,却不住颤动,看他面上,也有点点冷汗,不住渗出,想来他坚持入军机处议事,已是勉力而为,渐渐到了极限。不由得心生怜悯,道:“伟人,你这也七十三了,看你病得,自也不轻,若是支持不住,便自归去吧。”

“阿中堂,我毕竟也是朝中宰相,军机大臣啊。”王杰苦笑道。虽然清代大学士实权已大不如前,军机处成立以后,大学士不入军机处更不得被称为真宰相,可文人之间习惯了宰相一词的用法,也多不愿意更改。又道:“不过阿中堂的样子,我看也……也该将养一阵子了。那日你去见太上皇和皇上,我看你神色,也是在勉强撑着吧?你是一等公爵,位置要比我高,更要惜命啊,更何况……”

王杰所言,自然又是和珅了,他知道自己身体不佳,只恐如此支撑,也熬不了多久。若是这个僵持不下的时刻,阿桂再有变故,那和珅声势,定将大增,而朝廷之上,也再无人可以与之抗衡。阿桂听着他的语气,又怎能不知道其中关联?可即便如此,阿桂却还是摆了摆手,示意他无需多言。

“我毕竟骨子里是个武人啊……”阿桂不禁自嘲道。

阿桂自然也清楚,如此连日不休的处理军务,只会更快的透支生命。

可即便如此,几十年的疆场驰骋,却让他宁愿在战事中走完余生。

王杰终是难以支撑,次日便未能前往军机处,而之后到军机处商议军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不过在阿桂的保举之下,勒保、额勒登保和德楞泰等人果然英勇善战,一时稳住了前线战事,连续传出了一些捷报。而且败绩之事,明显少了很多。

前线逐渐由被动转向僵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后方,使江浙之地,不致遭受战事影响。阮元也继续着他的督学,修书之事,这年春天,他又一次主持了宁波院试,回到家后,也向家中说起范氏天一阁的事情来。

这范氏天一阁是明代兵部侍郎范钦所建,时藏天启以前旧书,便有五万三千余卷,正是明清文人最尚之处。阁中分屋六间,各自相通,合为一体,后来乾隆建立四库,也曾参考天一阁样式。因阁中藏书众多,多有外来文人,愿意主动帮助编辑书目,阮元既有了机会一赴天一阁,自也不免嘱托范氏子孙一番。

想到这里,阮元也不禁感叹道:“藏书之家,我今生所见,也再无胜于天一阁之上的了。若是我以后家中,也得建一书阁做藏书之用,这后半生想来,也都没有遗憾了。”

“夫子就是想得美,今年开支,可有预留盈余啊?若是开支不够了,今年我可不会再帮你了。”孔璐华见他思考藏书之事,丝毫不在意财政问题,也不禁嗔道。

“放心吧夫人,今年除了这一次去宁波,夏天再去一次嘉兴和湖州,秋天再去一次严州,督学的事也就结束了。相较去年,可要多省下不少钱呢。”阮元笑道。

“你总是多准备些好,夫子,我听说湖北那边,最近还一直打仗呢,这仗还要多久,才能结束啊?会不会影响我们东边这些省啊?”孔璐华问道。

“应该不会。”阮元道:“最近战事虽多,可官军已经渐渐把敌人围在了川楚山区,他们出不来的。至于这边,我听朱恩师说起过一些,安徽也有人想起事,被恩师提前发觉了。恩师在安徽,也不容易,开仓赈灾、调运军粮去前线,省里也要严查保甲……但也多亏了恩师坐镇安徽,东边这也还算太平。我这学政虽说不管军务,也该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啊。”

“那夫子也该管管家里的事。”孔璐华道:“最近和文如写诗,才发现我……我之前格律之事,学得并不好,平日写诗草率了些,结果,好多事我想教她,却不知是怎么回事。夫子,你年轻的时候学诗,入声字都是怎么记得啊?听说你们淮扬这一带,很多入声字都已经不用了,教她唐诗的时候,根本讲不清楚。”

“夫人也想起格律平仄了?”阮元不禁笑道:“记得我最开始认识夫人的时候,夫人还说自己作诗,就是喜欢率性而为呢?怎么,有了文如做朋友,夫人心性变了这么多啊?”

“我自己写诗是自己的事,教文如是她的事,我……我总不能胡说八道一番,最后害了她呀。我小的时候学诗都是记性好,家中虽也不怎么用入声字了,可都能分辨得出。这年纪大了,想再去记这些事,可要困难多了。夫子,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孔璐华问道。

“夫人,我少年时学诗,也是四五岁上便跟着娘学,娘祖籍在福建,这声调变化比谁都熟悉。所以这般想来,我靠的也是小时候的记忆啊?你这般问我,我却如何回答?再说了,平日遇到的学生,大多也是有根基的,从来不用我再去分辨平仄了啊?”阮元笑道。

“这可如何是好……”孔璐华低头轻声道。忽然,又问起阮元道:“夫子,你说夏天还想去嘉兴和湖州督学,能带我一起去么?我听家里人说,那边风景比杭州还好看呢。”

“夫人这又是开玩笑了,督学本是公事,平日校阅试卷,花的时间可比在家里多呢。就算你跟去了,也陪不了你多少时间啊?”阮元道。

“你看你的卷子,我玩我的,你非要陪我做什么?”不过说到这里,孔璐华也不禁双颊晕红,想着丈夫还是在意自己。“再说了,这样待在家里,除了陪陪文如,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事了。文如那里,作诗的事我又说不明白,想来也郁闷呢。”

“其实不瞒夫人,我这次北上,除了湖州和嘉兴,还有一地,是想去看一看的。”阮元道。孔璐华看着阮元神色,也不是作伪,可嘉湖之地还有何风景,自己却也不清楚。

“夫人可知乍浦是何地?”阮元道:“嘉兴东南,有一市镇,名为乍浦,此地海运向来繁荣,另有一点,海内仅此一处。这乍浦港是平日浙商帆船,集结前往日本之地,是以数十年来,不少商人也在日本收购了当地旧书,反运送到国内来。其中多有海内已失传的著作,或是再无踪影的古本,可补国内图书之不足。譬如日本有位学者,叫山井鼎,他精校日本国内旧本儒经,作成《七经孟子考文》一部,也收入了四库。此书我少年时见过抄本,可惜从无刻本,是以这两年我托了杭州的书坊,重新刻了一部,这次过去,定要让那里商人大开眼界才是。而且,去了之后,或许能找到什么古籍的古本,也说不定呢。”

“刻书?好啊,难怪去年银子用得那么快,还要我拿嫁妆钱给你那班修书的人补贴家用,都被你拿去刻书去了!既然如此,这一次我更要和你同去,若是你敢胡乱花钱,去买什么没用的书,我可饶不了你!”孔璐华又是一阵娇嗔,阮元看她执意要往,也只好答应了。到了六月,一行人便再度启程,北上督学寻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