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百六十二章 阮元最后的演讲

大清疆臣。 第六百六十二章 阮元最后的演讲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国子监中,筵席齐备,一众新科举人听闻当朝太傅阮元前来赴宴,也一早便赶到了国子监内,准备一睹阮太傅风采。京师乡试与直省不同,全国各省考生只要在京居住,便可以参加京师乡试,是以京师之地,无论中举人数,还是新科举人才学,俱在各省之上。阮元眼见鹿鸣宴盛况,清楚江南乡试绝无此等人众,心中自也满意。

京师鹿鸣宴素为朝廷要事,是以这一日潘世恩也以宰辅之名,一并前来主持大宴,见了阮元,自然少不了上前道贺一番。只是这一日陪同潘世恩前来的,尚有一位十余岁的少年,少年腰系黄带,身上补服却是团龙。阮元为官数十载,自然清楚能使用如此服饰之人,即便在宗室之中,也是屈指可数,当即勉力站起,准备向那宗室少年行礼拜过。

“阮太傅,四阿哥出宫之前,便即与我言明,四阿哥听闻太傅身体不便,这行礼之事,就免了吧。”潘世恩当即向阮元道,见阮元神色中似有陌生之感,显然并不认识面前少年,潘世恩便对二人互相介绍道:“阮太傅,这位便是皇上的四阿哥奕詝,四阿哥在皇上几位皇子之中年纪最长,是以今日皇上请四阿哥与我前来,一并主持鹿鸣筵宴之事。四阿哥,这位便是阮元阮太傅了。”

“臣见过四阿哥,臣双足疲废已久,难以成礼,请四阿哥见谅。”阮元也向奕詝作揖道,端详这位四皇子奕詝时,只觉他样貌清秀,气度亦属沉稳,只是面色略显苍白,似乎并非身强体健之人。阮元也还记得各位皇子年纪,这位四皇子奕詝出生于道光十一年,这一年才只有十六岁,而道光却已是六十五岁的老者,父子年龄相差如此悬殊,却也并不多见。

“阮太傅,您的事情我都听皇阿玛说过了,在我面前您就无需多礼了。”奕詝也向阮元回拜道:“皇阿玛之前就一直跟我说起,阮太傅学行兼备,堪为后世楷模,这次鹿鸣宴便请太傅坐主位吧。”

“这……四阿哥,这怎么使得呢?四阿哥是天潢贵胄,还是您来坐这个主位才是。”阮元也谦辞道。

“阮太傅,这您就不用客气了,皇阿玛也是这个意思。而且,皇阿玛还说,既然太傅难得入京一次,那么这次鹿鸣宴,还要劳烦太傅,向下面新科举人指点一番才是。所以只有太傅今日坐了这个主位,接下来太傅赐教之语,才是名正而言顺啊?”眼见奕詝言语谦和,道光又确有让自己指点新科举人之需,阮元便也向奕詝再次拜过,坐了主位,奕詝和潘世恩则分立阮元两旁。

一时间国子监内,百余名举人纷纷落座,乐部便即奏过宴飨之乐,奕詝率先向众举人敬酒,众举人当即还礼。奕詝也向众举人道:“各位新科举子,今日我奉父皇之命,前来主持鹿鸣筵宴,眼见各位俱是风华正茂,满腹经纶,我心甚慰。各位日后,自是朝廷之栋梁,国家之股肱,只是各位眼下尚不得入仕登科,或许对于朝廷之事,对于修身治学之行,各位如今尚有疑惑。但今日朝廷有幸,请来了阮元阮太傅,阮太傅也是丙午科举人,只不过却是六十年前的丙午科了。六十年间,阮太傅登科入仕,受两代先皇恩遇,父皇亦知阮太傅才行卓绝,故而拜任宰辅,加赐三公。我也相信,今日各位在此,若能听阮太傅一语,或许对于各位日后登科中式、为官治学,皆能有所裨益。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请阮太傅为大家讲一讲这为官治学之道,如何?”

“学生恭请太傅赐教!”一众新科举人见奕詝请阮元发言,自然不敢违逆。当然,其中不少中举之人,论师承便是阮元数代之后的再传弟子,能亲眼见到师祖垂训,心中亦自欣喜。

“是啊,今日国子监能请到阮太傅,真是为这里增色不少啊?”潘世恩也在一旁向众举人道:“阮太傅治学之名,众所周知,大家应该也都清楚,阮太傅无论为官治学,其根本便在于‘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只是如今治学之人日增,也有许多后学不知前辈兴学典故,竟不知这‘实事求是’竟是何种蕴意。今日能得阮太傅指教,或许各位心中的疑惑,便可以解开了。阮太傅,我也知道您一生言行之根本,便在于实事求是,那今日咱们就从这四个字开始,为大家传道解惑吧?”

“潘中堂所言,确实有道理啊。既然四阿哥和潘中堂今日盛情相邀,那我就为大家讲一讲这‘实事求是’四字,竟是何意吧。”阮元这时却也渐渐清楚,只有把自己为官、治学的根本之道悉数传授于后学,才能在后辈心中留下重振国家,再兴盛世的希望。潘世恩提到“实事求是”四字,正是一个最好的开端,便即言道:“其实潘中堂方才所言不错,在我遇到的后学之中,也确实有些人对这‘实事求是’四字颇有疑惑。是啊,如今治学之人,人人都在讲这四个字,可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含意,口中不离‘实事求是’四字之人,其实践实行,便果然是‘实事求是’吗?或许不然。所谓实事求是,还是要从治经之法说起。”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原本出自《汉书》,是班孟坚对河间献王治学之道的评价,这个词语并非国朝之人独创,那为何到了国朝,却突然再度兴起,以至于如今天下之人,皆言‘实事求是’呢?其实在于前朝士人,往往束书不读,讲论经典,唯凭己见,不通训诂,不能明圣贤之本意,汉儒治经之语,一概弃如敝屣,最后的结果,便是世风日下,终致不可匡救。是以国朝诸儒惩前朝衰亡之弊,凡所言及经典,俱要言而有据,上溯前贤经典之源,下启国朝新知,这便是最初的‘实事求是’。所以实事求是的根本,在于如实详解先贤之圣道,若只是满口盛言实事求是四个字,所做所为却不过是琐碎的考证,甚至一味堆砌经典,只为自炫其技,那便是舍本逐末,反而失了‘实事求是’之道了。”

“或许各位还有个疑问,所谓前贤圣道,竟是何物?所谓训诂考据,能否将前贤隐晦之道,一一重现于世呢?其实这‘实事求是’只是治学之道,治学另有其法,便是‘博学而算’。何为博学?凡一言一语,前朝宿儒各有见解,那么就要将这些见解尽数查探清楚,何为‘算’?便是要从中择选,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有才能之人,自然可以从中看出正确的解释,才学不足之辈,或许便会惑于众见,不能抉择,甚至自立险怪新说,诳惑众人,那便是入了歧途。对于治学而言,这‘博学’与‘算’,其实是一样重要的。”

“所以说,治学之难,其实不仅仅在于博学,更在于才能,那么所谓‘才能’,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便是实践实行了,圣贤尝言格物致知,何为格物,所谓物,便是指天下万事,圣贤有言‘一以贯之’,又是何意,便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切莫惑于‘顿悟’之道,竟而荒废了实行。那么各位或许也会问我,各位只是举人,还没有做官,这实践从何而来呢?所谓实践,原本皆是日用之事,人生而有父母,便当以尊亲为念,此为孝,入学读书,便有师友,相与而尽忠恕之道,此为仁,所谓仁孝,并非只是人心中的善念,若是不能使父母尊荣,不能与师友相互友爱,那是算不得仁孝的。”

“实践实行,本于仁孝,若是各位日后有幸为官,入朝为卿贰,直省做督抚,那么世间万事,便俱是实践。如今后学之间,多有言及‘经世致用’之人,经世致用,自然是没有错的,可是读书人要如何经世致用呢?只读几部农田水利、漕运盐政之书,便可以了解现实中稼穑之艰难,漕盐之利弊了吗?其实不是,许多旧日奏疏,所言之事,与今日已是天壤之别,刻舟求剑,岂可得乎?所以若是各位果然有为官治民的那一日,便要勤于钱谷刑名之事,相询直省府县风俗之善恶,广交士人,以知政事之利弊,其善者择而从之,其不善者更革以新制,如此方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为官治事,自也要以学问为基础,不知算学,如何观一省之钱粮?如何不被下吏所蒙蔽?不通地理,又如何兴修水利?是以我曾修《畴人传》一部,成《广东通志》一部,只因这天算水地,同样是实事求是之学啊?到了那个时候,学问可以兴政事,政事则有裨益于学问,学行政事,相与而成,方是国家兴盛之根本啊?”

“如今之世,和我入仕之时却又不同了,各位自也清楚,六年之前,英吉利入寇,如今虽已成万年之和议,可防患于未然之道,大家还是应该清楚的。有许多年轻的读书人,在收集西洋地理、兵制、风俗之作,也有人感到困惑,说我堂堂天朝,还需要去学洋人的东西吗?我年纪大了,未来的大清是什么样子,我看不到,也猜不到了,只能凭着已往的经验,为大家指点一二。圣贤昔日亦曾有言,礼失而求之于野,天算之学,自古有之,亦曾中衰,是以西洋之人以西洋算学历法上呈于世祖、圣祖二位先帝,二位先帝清楚西法自有其长处,便即兼采而用之。由此可见,若是西洋之物确有所长,则我等取而用之,并无不妥。或者说,其中关键,并不在于中法西法之辨,而是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真正做到博学而算,若是各位后学,能将中法西法尽数兼通,在此基础之上,即便兼采西法,那也是本于中法,又何必再拘执于中西呢?可若是不学无术,对于西法尚不能言其本末,便一概弃而不顾,又或者不求甚解,唯知以西法自炫,那便是荒谬之事了。其中道理,仍然在于这‘实事求是’四个字啊。”

“太傅今日之言,确是至论啊。”奕詝也在一旁向阮元称赞道:“只是我确有一事不明,或许是我冒昧了。太傅方才言及治经之法,当循‘实事求是’之道,可我也听闻,太傅治经,亦多有一家之言。那若是后人以为,太傅所言是实事求是,可具体的治经治事之言,却和他们所见并不相同,又当如何呢?外人多有奸险之辈,若是以此刁难太傅,甚至百年之后,竟而寻章摘句,称太傅并非实事求是之人,这……又当如何呢?”

“哈哈,四阿哥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啊。其实不光是那些外人,就是我自己,平时也经常反思昔日之言,是否确有思虑不周之处,这样的言语,或许也不算少了。”阮元也不禁笑道:“譬如那日心地动之说,我早年以为其乖谬不可信,之前数年观摩天象,却又觉得其中或许自有道理,那可能是我早年之言错了。但即便如此,我并不认为,这和‘实事求是’有什么矛盾之处。”

“所谓‘实事求是’所求,乃是身外之物,但所求之人,却有才能、心智、见闻之别,所以同样是实事求是,或许不同的士人,得出的结论就会大不相同。可是实事求是这条路,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实事求是,凡事自以为是,那这天下的谬误之处,不是只会变得更多吗?所以我治经之时,方有博学而算之语,若是后人学识、依据俱皆足够,看出了前人不足之处,那为什么不指出来呢?我少年时自撰《车制图解》,许郑之言尽览无遗,可我却以为许郑之外,另有天地,便以许郑之言为本,自立了一派新说。在我看来,如此指出前人的不足,并非为了否定前人,相反,人力皆有限,前人行路,皆有尽头,后人只有在前人之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把前人的路继续走下去啊?在我看来,这才是‘实事求是’真正的模样!”

“所以若是各位后学举子,日后果然能凭借实事求是之道,发现我言语之中确有不妥之处,那各位自可在我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以正确的新知替代我那些不足。因为只有这样,在座的各位年轻人,还有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你们的后辈,才会代代相传,将这实事求是之路,一直延续下去。到了那个时候,我在九泉之下,亦自欣慰!”

“学生谨记太傅垂训之言!”一众举子眼见阮元论学,竟然在最后时刻,给了后人反驳自己的权利,心中自然对阮元更加敬佩。阮元之言方毕,举人们便即齐齐站起,一并向阮元回拜。

此后丁未会试,亦是有清一朝难得之响榜,阮元孙女婿许彭寿便是此榜传胪,而这一榜也在未来的数十年间能臣辈出,张之万、沈桂芬、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马新贻等一众新科进士,都将在未来的清史之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