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六十一章 清廷分裂

大清疆臣。 第六十一章 清廷分裂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几日之前,由于新君继位,即将大行封赏,王杰和董诰也到了吏部,与刘墉交办过相关文书,可刘墉耳聋眼花,二人说了半天,刘墉才勉强听清二人要把乾隆拟定的名单交由吏部审议。此时满臣中尚有一位吏部尚书保宁,可他实职是伊犁将军,不在朝廷任官,吏部唯一的现任尚书就是刘墉。

刘墉站起身来,颤颤巍巍的摸索了半天,都摸不到二人手里的名单。这时几人身边的吏部侍郎富纲忽然道:“既然刘大人身体不适,就由下官代劳吧。既然皇上都定了,吏部该做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如此说着,自然是只准备按拟定人员上奏了。二人听着富纲这话,也不好争辩,只得把名单交给了他。

可二人也都清楚,富纲得入吏部,正是和珅一力保荐而成。随后,二人又回到东华门,准备去军机处值班,走着走着,二人不知不觉间,想起来这条路上,十年前二人曾与朱珪一同退朝,彼时为了与和珅相抗,三人绞尽脑汁,想着如果后面几科殿试,能选拔出新的人才,自然有利于对抗和珅,可十年过来,效果却不尽理想,而和珅的势力甚至数倍于十年之前。

从当年登科进士的情况看,确实有不少进士,在**年的学习、锻炼过程中,崭露头角。那彦成这时已做到三品詹事,而且旗缺易补,年后加授内阁学士,应该不难。孙星衍拟了兖沂曹济道,是正四品,钱楷升了江南司员外郎,汪廷珍先前因办事不当,暂时降了侍讲,但也不算严重,故而已经拟着次年重任侍讲学士,只有胡长龄还是国子祭酒,一时无官可迁。至于阮元,自不用说,上一年山东督学,考绩出色,历任三品也有近四年了,这一次升任二品,大有可能。只是乾隆五十五、五十八年的进士资历尚浅,目前即便升迁,能得到的好位置也不多。

但即便如此,这些新科进士,影响力依然有限,大多只是中级官员,难以决定上层要事。可是和珅的党羽,无论中外,都已把持了大量要职:户部尚书福长安把持户部已近十年,和珅亲信苏凌阿补了刑部尚书,吏部侍郎富纲、户部侍郎永保、工部侍郎吴省钦、内阁学士吴省兰,亲附和珅,人尽周知。这一年上任的兵部侍郎李潢,被和珅请入府中,为小儿子做家教。福宁改了两江总督,和珅弟弟和琳在四川总督任上,和珅姻戚伍拉纳是闽浙总督,如果毕沅也算和党,他即将上任湖广总督,这又一个位置保不住了。西安将军恒瑞、荆州将军兴肇,身为宗室,却也时常与和珅互通声气。福州将军魁伦虽不是和珅同党,可他是福康安提拔,因此对福长安也有好感,与阿桂则几无交往,更瞧不起王杰等人。

此外巡抚、布政使、提督、总兵亲附和珅之人,更是不可胜计。清朝最关键的两个提督,九门提督是和珅自己兼职,直隶提督则是和珅心腹庆成,和珅还兼着镶黄旗的领侍卫内大臣。而这还不是最糟的问题,更让二人无奈的是,由于乾隆在位最后几年,各部院京卿能不罢免,就不罢免,到了这个时候,很多部院卿官都垂垂老矣,刘墉只是其中之一,其余礼部尚书纪昀七十二岁、刑部尚书胡季堂、都察院左都御史金士松六十七岁,工部尚书彭元瑞六十五岁,就连王杰自己也已经七十一岁,只有五十六岁的董诰还算年轻。眼看一品大员均已白发苍苍,却又有什么精力再去同和珅相抗?

想到这里,董诰终是尚有些火气,道:“可这些老臣,总是忠心为了大清朝廷,为了天下百姓的人啊。若是这些老臣也不在了,却还有什么人,可以支撑起这大清朝了。”

可就在这时,迎面忽然传来一个声音道:“董大人这话在下就听不懂了,董大人说只有老臣才能撑起这大清朝,难道我这个军机大臣、户部尚书,便撑不起大清朝了吗?难道和中堂便撑不起大清朝了吗?董大人,你为官也三十多年了,怎么还会说出如此蠢话?”原来王董二人已经到了军机处之前,而他们对面站着的,正是和珅与福长安,说话的自然是福长安了。

王杰见了福长安,自然恼怒,正要发作,忽觉手臂上一紧,却是董诰按住了他。只听董诰道:“福大人,我倒想知道,是谁给了福大人勇气,让福大人说出这般话的,是令尊吗?令尊在世之时,我也识得,他礼贤下士,高风亮节,与你这不肖子却有云泥之别!若是令尊尚在,我董诰自愿退出军机处,只因令尊办事,我董诰放心!可你呢?平日逢迎取容,滥用私党,朝廷纲纪凌夷,你不管不顾,竟还推波助澜!若是令尊在天有灵,见你这般行径,真不知该如何安稳呢!”王杰听了,也自是感动,董诰原本谦敬谨慎,公议时发言不多,不想今日竟然与福长安正面相对,想来也是为了护着自己,不让自己这个大学士先失了仪态之故。

福长安也怒道:“董诰!今日皇上在圆明园,阿中堂去了圆明园直房,只剩我等四人,你便原形毕露了,是不是?你觉得我配不上这个位置,你不要忘了,你也是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咱二人官品职务,是一样的!你有何资格辱骂于我,又有何资格提及我阿玛?你说我滥用私党,毁了朝廷纲纪,证据何在?只靠你空口出言,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你觉得我撑不起大清朝了,我难道每日不是与你一样,五更入值,日落方退?我平日经手的文书,比你少吗?若说我撑不起大清朝,你董诰又能撑起什么?”

董诰也不甘示弱,道:“福长安,我劝你与和珅,都摸着自己良心想一想,你们举荐的人,做京官的,哪一个进过半句忠言?做外官的,哪一个不是成倍的往百姓身上摊派赋税?我董诰虽说为人愚笨了些,可最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你若不信,便去浙江富阳打听打听,我为官以来,可曾增添过一亩田产,一处房宅?我行得端立得正,却不惧你这般诋毁之言!”

福长安也针锋相对,道:“董诰,你也少拿清廉这番话安慰自己,你和王杰自诩清流,你们做这个军机大臣,办成了什么事?就拿你们最引以为傲的科举来说吧,我四人同任军机处,经历了四次科举,你们选出来几个人才了?你说自己愚笨,看来还是很有自知之明嘛?”

其实历代科举选拔进士,能成才的总是少数,福长安这样问话也是强词夺理,可王杰与董诰也无法直言相辩。二人心知肚明,平日大事决断、新官选任,二人只有参议之权,决定权都在乾隆手里,二人实际成就不多,也和乾隆处处偏向和珅,对二人建议往往弃而不问有关,可这番理由,二人却又如何说得出口?

和珅这时也插话道:“诚斋,不要多说了,其实这大家都清楚,办事嘛,总是这样,没有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对了,董大人的父亲是董文恪公,听说当年做尚书的时候,皇上也说文恪公是能臣呢。看在文恪公辛劳一生的份上,诚斋你今日也不当这般说话啊?”

董文恪公即是乾隆前期名臣、名画家董邦达,也是董诰之父,是以董诰除了政务精通,画艺却也精湛。董诰明白,这话说的是福长安,实际上实在暗讽自己,眼看王杰脸色,一样的难看,便道:“我等为国为民之心,天日可鉴!可与你二人在一起,却平白误了这许多时候。也罢,今日我手中公文,我自行去南书房细看,却不与你等在一起了!”说罢便折而向南书房方向去了。王杰眼看他不愿再进军机处,也跟了上去。

“和你们在一起共事,对我们又有何好处?”福长安在二人身后说着。说罢,也同和珅道:“致斋,索性我们也搬出去办事算了,若是阿中堂回来了,他又向着王杰他们,肯定又要和我们啰嗦一番,眼不见心不烦,挺好。”

和珅心中却也在琢磨,若是自己真搬出军机处,也是个观察朝中大臣的机会,若是识相的,肯定自己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更容易有效发掘,针对异己之人。于是点了点头,同意了福长安的意见,二人便只在隆宗门外的造办处直庐。之前进入军机处的松筠,因和珅对他不满,已奏请外放了吉林将军,又改任驻藏大臣,远离中枢。故而此时军机处中,就只剩了阿桂一人。

阿桂听着,也不禁暗自恼怒,道:“这些个混账东西,这国家朝仪,在他们眼里,便竟如儿戏一般!南园,你先起来,你说这些,自然也非我所愿,可是……”说着说着,心中那股火气,竟又渐渐退散了下去。“可我毕竟老了,这些事,只怕是有心无力了。”

“阿中堂,下官看过旧档,知道当年世宗宪皇帝设立军机处的因由。”不想钱沣准备异常充分:“当年世宗皇帝虽说是军务繁忙,才设了军机处,可其中另有一处缘故,便是避免结党营私。阿中堂想想,这身负军国要事之人,聚于一堂,便可群策群力,大家相互监督,也自然避免了军机处以外的蝇营狗苟。可如今呢,若是几个军机大臣各自为政,谁还知道他们背地里在干什么?背地里干的事多了,朝廷国法纲纪,用人常度,自然也就败了,大家想的不再是朝廷该往何处去,而是如何以邻为壑,视同僚为仇寇啊!阿中堂,若这个样子再持续下去,您说大清朝的未来……这大清朝还有未来吗?”说着说着,钱沣不仅不愿起身,而且全身颤动,竟是不能自已。

阿桂原也想责备钱沣一番,可心中想着,他说的却都是事实,心中自也不忍再责骂他什么。只道:“南园……你……先回去吧,这件事我记下了,若是遇到皇上,我……我自会如实上奏,你看在我来年就八十岁的份上,也该信我一回吧?你是个忠臣,我……我也想做个忠臣,总是不能眼看着戎马一生,大清朝败在我眼皮子底下。这件事你放心吧,只是以后,不要再出不详之语了,对你仕途也不好。”

“阿中堂,臣今天来说这番话,就已经抱定了被罢官夺职的念想。阿中堂只管将臣这番不臣之举上奏皇上,若能救救大清,臣就算来日即便身死,也死的瞑目了。”听起来,钱沣的语气依然坚定,看来他来见阿桂之前,就已经抱定了轻则罢官,重则下狱的觉悟。

“你且放心回去吧,今日之事,只我们三个知道,我们不说,你便没来过我这里。这件事,只当是我暗自听到的。”阿桂毕竟年纪大了,看着钱沣一腔热血,却也不觉心软了下来。吴熊光自然知道阿桂心意,将钱沣扶了起来,出门看看,眼看四下无人,才走回军机处,将他带回了章京直房。

可这件事,阿桂却一直记挂在心,直到回了家中,坐在躺椅上想着,如果这件事自己解决不了,只恐朝廷撕裂在即。可若真的是直言禀明乾隆,乾隆很可能会大发雷霆,接下来也很可能直接罢免王杰和董诰,反倒是和珅不会因此受多少牵连。是故这话不能不说,又不能直说,想着确是犯难。

“翁库玛法!翁库玛法!”不知不觉间,两个稚嫩的声音在阿桂身边想起,阿桂缓缓睁开眼睛时,只见两个孩子围在自己身边,这两个孩子都是那彦成之子,大的唤作容安,小的唤作容照,“翁库玛法”是满语中“曾祖父”的意思。

“翁库玛法,我和弟弟想和您老人家掰手腕,您可愿意?”容安道。这时,门外又走进一个少妇来,少妇见着两个孩子,也不免嗔怪道:“容安、容照,你们翁库玛法今日都累了,你们也规矩些,懂点事,不要这个时候来麻烦翁库玛法,来,跟额娘回去。”这少妇声音细嫩之中,又带着一丝清亮,乃是那彦成的妻子云仙。她便是西安将军恒瑞之女,虽然恒瑞近几年来,已经从最初的首鼠两端,变成了唯和珅之命是从,但云仙为人诚实孝顺,和那彦成也算恩爱,故而阿桂从未因家人之事责怪于她。

“无妨。”阿桂笑道:“玛法我征战一生,什么苦没受过,今日这番劳累,还能难倒玛法不成?”说着,侧身向着边上茶几,一手握住容安左手,一手握住容照右手,渐渐发力,不过片刻之间,容安和容照已经坚持不住。

“翁库玛法真厉害,我们输了。”容安眼看无力相抗,只好放弃。

“没关系,也就再过一年,翁库玛法就扛不住你们了。”阿桂笑道:“你们还不到十岁,以后力气只会越来越大,翁库玛法就不行了,明年力气肯定是不如今年了。你们却要勤练骑射,才能有力气,切不可学那些腾笼架鸟的后生,学他们,你们一辈子都毁了。”

容安和容照连声称是,这时眼看身后,那彦成也走了进来,给阿桂请安过了。阿桂便让容安和容照先出去玩了,看着云仙脸色,只觉她清秀端方的面颊上,自有一种忧伤憔悴之感,也不禁安慰道:“孩子,你入我章佳府也有快十年了,你阿玛他……其实玛法知道,你是懂事的,玛法和你阿玛孰是孰非,想来你心里清楚,却不要为难自己了,和东甫恩爱一生,才是你这般好孩子的归宿啊。”

云仙也再次拜过阿桂,道:“还请玛法放心,我……我家里也是读过书的,这是非忠奸、良莠善恶,孙媳是知道的。东甫的为人,我也清楚,日后总是要陪东甫一起的。”

那彦成也不愿家里人说话如此正式,便即笑道:“玛法还是年纪大了,云仙眼看也都三十了,怎么玛法眼里,她还是个孩子呢?难道我这个孙儿,在玛法眼中,至今也没长大不成?”

“在我看来,你们都还小呢。”阿桂听孙子这样说话,也不禁笑了出来。又问道:“东甫,今日宫中有事吗?你这个詹事平日应该公务很少啊?今日却怎么回来的如此之晚?”

“不瞒玛法,今日阁学、翰詹和礼部的官员一起,商议了新君继位之事。”那彦成道:“眼看着,距离新君继位也就半年时间了,这礼仪规范也好,仪仗器具也好,都要早早准备才是。皇上在位六十年,这次禅让,乃是功德圆满之举,这禅让大礼,自也要隆重些才是。只是这般典礼,即便是前朝,文献遗存却也不多,故而我等有些犯难。”中国历史上上一次皇帝禅让,还要追溯到六百年前宋光宗禅让皇位给宋宁宗,是以具体的禅让流程,此时几乎已经无人知晓。(按:后来元代也有元文宗让位于元明宗之事,但当时文宗尚未正式即位,且在战争之后,一切从简,无礼仪可循。明英宗的皇位被景泰帝取代时,英宗尚是俘虏,也不可能完成禅让典礼。是故乾隆之前一次仪式齐备的禅让礼,应当上溯至宋光宗。)

阿桂听了,也笑道:“如此而言,这事却是难为你了。”可这话刚一出口,他也随即想到,那彦成从中进士到这一年,也已经六年多了,可前后任职,只有翰林、国子、詹事诸职,几乎参与不到政事之中。那彦成文才武略,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至少满洲旗人之中,是排得上位置的,这般屡任词臣,其实大是屈才。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还在军机处的缘故,那彦成才处处被乾隆抑制,不得重用吧……

想到这里,阿桂也笑道:“东甫,玛法知道,你在翰詹任职,是屈了才了,玛法年纪也大了,有些事,做不动了,或许,该你来做了,你觉得如何?”

那彦成听阿桂之言,隐隐感觉到,阿桂真实心意,是想就此退隐,用他退出军机内阁,换自己得任要职。想到这里,不禁暗自心惊,且不说自己声望资历本浅,即便阿桂离任,自己也不太可能立刻进军机处,相反十有**是和珅担任领班。想到这里,也不禁跪倒在地,道:“玛法言重了,孙儿眼下资才浅薄,却怎能担起重任?更何况,眼下和珅势力正盛,那些尚有一线希望的大臣,无不看着玛法行止,玛法却怎能这个时候,就弃忠良于不顾?”

云仙见那彦成这般举止,也只好跪地道:“玛法,您还是不相信孙媳吗?我自入府以来,便已发下誓愿,以后便是章佳一家的人了,无论玛法想做什么,孙媳定当与章佳一门同进退才是。”

“你们这般担心,却是做什么?快些起来吧。”阿桂倒是根本没有责怪二人之意,又道:“东甫,这件事玛法眼下也只是想想,可玛法这是实话,玛法眼看就要八十了,就算心里还想同和珅相抗,总也没有力气了不是?你看刚才我和两个孩子掰手腕,手心都出汗了。你说和珅势力正盛,那不正需要一些年轻有为的新人来对抗他吗?玛法这样说,或许是着急了些,可你却要做好准备,这一点,你可不要再推托了。”

那彦成夫妇听了阿桂这番话,也双双站起称是。只是阿桂也忽然想到:孙子不希望自己这么快退隐,那乾隆多半也不会这样想。

既然如此,乾隆面前,自己便有商议的余地了……

没想到两日之后,乾隆便在圆明园中设了一宴,只请阿桂同来饮宴。说这次宴席过后,他便要前往避暑山庄休养,待再回京城之时,便会召集群臣,告知太子人选及禅让之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