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观楼的迷思

大清疆臣。 第五百七十九章 大观楼的迷思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听着自也好奇,前两句不知所云,可后两句的改对云云,显然是在针对自己,便也走上前去,向其中一个孩子问道:“孩子,你们方才唱的歌,里面所谓‘软烟袋’是什么意思,这擅改古人对,指的又是什么啊?”

“爷爷,软烟袋就是如今的总督啊?这位总督到了咱们云南,才一年的工夫,就把我们这里有名的,孙髯老前辈的对联给改了,这就是‘擅改古人对’啊。嘻嘻,这总督改的对联,比起孙老先生,可是差远了呢?”孩子也不知道面前之人就是阮元本人,只天真地向阮元答道。

“这……这怎么会呢?”阮元自然清楚自己如今只是布衣打扮,更不可能让小孩知道自己身份,只好向孩子问道:“孩子,我就住在昆明,那阮总督和我也有数面之缘,他根本就不抽烟啊?而且听他和他手下的幕僚说,这对联改得很好啊?怎么到了你们口中,这就变成‘差远了’呢?”

小孩尚未答话,旁边一个文士似乎也听到了阮元言语,当即走上前来,向阮元道:“老先生,这软烟袋,其实是大家听闻总督字号芸台,通过谐音改出来的。还有,您要是认识阮总督,那就去跟他说一声吧,他所改的对联,文才远不如当年的孙髯前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以前咱们到这大观楼,一半是为了看孙老前辈的对联的。如今这对联被他乱改一通,来大观楼的读书人都少了许多啦!”这句话说得出口,阮元心中也是一惊,不想自己所改对联,在云南士人心中地位竟如此之低。更有甚者,文士竟然认为自己文采远不如孙髯,自己一生吟诗作对不计其数,仅存稿诗作就有上千首,又如何受得了这般质疑?是以心中早已有气,想着与这文士全力辩驳一番。

“这位后生,我虽然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却也见过阮总督,和他幕中之人多有来往,所以阮总督改联一事,我也略知一二。你说阮总督文才不如当年的孙髯,这是何意?总督幕下之人,可都觉得这对联改得很好啊?你若是有所不满,不如也说给我听听,这……或许是你等见识不够,没有理解总督文中之意呢?”阮元思索片刻,便即向那文士问道。

“老先生,这对联其中之意,也没什么难理解的啊?所以我们都知道,这对联其实不如原来的长联啊?”文士听阮元质问,也向他回答道:“那原来的对联,中间有一句是‘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这总督却偏要改为‘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前后这样一对比,后面这几句,显然从气韵上,就要低了一筹啊?”

“你等这是只顾着气韵,却不知这对联既然位于大观楼上,那它所需在意的,就不仅仅是气韵了。”阮元也当即反驳道:“这神骏、灵仪、蜿蜒之语看似生动,可那是因为你等都是云南土人,你们知道这几句话指的是什么,那若是外人来了大观楼呢?他们只能看到原句气韵,却不知原句所要表达的竟是何物啊?若是依后联之语,这金马、碧鸡一出,外人便也再清楚不过,这联中所言乃是金马山碧鸡山之物,这样下来,这幅对联才能更加广为人知啊?”

“那这尾联却又何解?”文士自也不甘示弱,向阮元问道:“原联最后两句是: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新联却变成了:两行鸿雁,一片沧桑。如今看来,这也不对劲啊?”

“这有什么不对劲的?”阮元也有自己的想法,道:“所谓秋雁清霜之语,开阔有余,心境不足,这滇池大观楼本是滇中胜景,所观之人,大多慕名而来,惬意而归,却如何竟有秋雁清霜这般悲凉之感?若是改为鸿雁沧桑,则开阔之意犹存,更加心存高远之境,在我看来,倒是胜过原句一筹呢。”

“那‘伟烈丰功’又为何要改为‘爨长蒙酋’?还有,原句中的‘断碣残碑’,我们读起来也很不错啊,却也被那总督改了,这又是何意呢?”文士再次向阮元质问道。

“这是你等不通史事之故,那孙髯之语,一味追求对仗,却忘了他所言史事,其实有一处并非功绩!”阮元也向他辩道:“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其中汉唐元三处,俱是开疆拓土之事,有三代帝王开拓之功,方有了今日云南得列国朝版图。唯独北宋不然,宋太祖玉斧划界,将滇南之地尽数划给了大理,有宋一朝,竟无一日统辖云南之地,如此放弃疆土之举,怎可与汉唐元三朝并列?更何况这对联只言前朝,本朝之事又不见其书,那我……那阮总督便即行折中之法,以爨长蒙酋之语代替伟烈丰功,这样既符合史实,又加入国朝治滇之事,岂不是两全其美啊?至于那断碣残碑,更是不对,若没有历朝云南开拓,如何能得今日云南大治之象?前人的治滇辛劳,岂是一句断碣残碑所能概括的呢?”

“老先生,您这样说……也有您的道理,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大理就有什么不好。大理那几百年,咱们的祖先在这里,不是一样过的是太平日子吗?”文士眼看辩论不如阮元,也只好对阮元说道:“其实单论这对联言语,怎么写倒是其次,很多朋友最看不惯的,是那总督原本不是云南人,却非要自作聪明,来改咱们云南人自己的对联。这孙髯前辈在我们云南,从来备受尊敬,他的对联,又岂是外人可以随便改动的啊?你们中原人觉得自己有文化,可我们云南人,也有我们云南人的文脉啊?”

“说的是啊。”另一名在一旁游玩的文士听到阮元辩论之语,也上前向阮元道:“如今这总督,我看自傲得紧,根本不管咱们云南人是何想法。前些日子他改修城里武侯祠,别的不说,偏偏要把那七擒孟获的图画张列于祠堂两侧,那孟获本就是咱们云南人,在那图上,却要对诸葛武侯卑躬屈膝,这谁看了好受啊?若是这阮总督再这样干下去,我看,以后他也别想在咱们云南留下好名声了。”

阮元听着两名文士之语,一时也沉默了下来。原来直到这时自己方才发觉,自己治滇之时,竟还有这样一重未曾虑及之处。

云南与广东不同,自唐中叶以来,云南远离中原政权,独自立国,几有六百年之久,滇中百姓往往只知南诏大理,而不知唐宋辽金,直到元初平定大理,云南方才与中原王朝归于一统,但数百年来云南的地方意识,却不会因为版图的统一而被磨灭。阮元等人言及南诏大理,不过边陲小国,言及孟获,亦不过是诸葛亮当年的俘虏,但在很多云南人看来,孟获便是本地的英雄人物,而南诏和大理也是自己心目当中的“前朝”。包括阮元以自己的对联强行替换孙髯旧联的举动,在云南人看来,更多只是中原文化对云南本土文化的一种强行干预,至于对联高下,反而已经是次要了。

自己督滇三年,可直到这时,方才理解滇人心境。想到这里,阮元也迟迟不发一语,暗思自己强改对联的行为,或许真的有些不妥。

“夫子,你好像是……一片好心,却帮了倒忙呢。”眼看阮元不发一言,孔璐华也小声向他提醒道。

“咱们回去吧。”阮元沉思许久,方才长叹了一声。

入冬之际,大观楼的对联又被改回了孙髯原联。

到了冬天,各省都在统算一年钱粮开支,整理刑案文书,江苏方面也不例外。这一日陶澍也再次来到江宁,向蒋攸铦汇报治河之事。

“蒋中堂,苏松各处水道,如今都已经疏浚了。只是……”陶澍向蒋攸铦汇报道。

“嗯,云汀,你做得很好……咳咳……你的事我自会上报皇上,为你议叙,还有……咳咳……云汀还有什么事啊?”看着蒋攸铦的神色,陶澍却也有些担忧,只觉蒋攸铦面色苍白,比起两年之前,显然要憔悴了不少。

“蒋中堂,下官最近听到一些传言,说是……中堂准备招安的黄玉林,那人言而无信,根本就没有洗手不干的意思,相反,他还在筹划如何再去贩卖私盐。蒋中堂,那黄玉林本就是戴罪之身,中堂可切莫大意,竟被他花言巧语所惑啊?”陶澍不觉担忧道。

“云汀,你这就有些多虑了。”蒋攸铦却依然颇为自信,向陶澍道:“这几年,黄玉林甘心接受朝廷招安,为我擒捕的私盐贩子,前后通算下来,已经有十几个了。按这个势头下去,再过一两年,两淮私盐自然会被我清剿殆尽,你又有何可以担心的呢……咳咳……至于外间谣言,有那么一些,也不足为虑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