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七十二章 道光经世派

大清疆臣。 第五百七十二章 道光经世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莘农,如今昆明还有其他不足之处吗?”阮元也顺便问了一句。

“昆明如今的情况还好,但确实有一件事,我有些担忧。”伊里布看看一旁湖水,又向阮元道:“咱们云南省城一共有两个粮仓,这几年因为云南没有大灾,所以仓储一直足够,但这两个大仓却都在昆明城外。也就是说,如果突然出现一伙贼人,偷袭昆明,就很容易出现贼人轻易占据粮仓,而城里无粮可用的局面,若是那样,可就糟糕了。但昆明城里也有个难处,就是城里土地过于低洼,若是在城里设置粮仓,粮食又很容易朽烂,那样存粮没用啊?所以……下官是一直没找到万全之策。”

“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一个办法。我将它取名为‘一米易二谷’,莘农可以听听,若是可用,咱们便在城里修筑粮仓。”听着伊里布对粮仓情况的描述,阮元也有了主意,道:“我在广东的时候,在很多沿海府县视察过粮仓,那里不少粮仓存的都不是米,而是没有舂辗脱粒的谷子。这是因为那边靠海,湿气比这里还要重,所以储存粮米,反而容易朽烂,但没脱粒的谷子不同,可以储藏很长时间。既然城内不易储存粮食,那正好可以用这个办法。我们可以先定下……就十万石吧,将附近征收的十万石粮米改为征收米谷,也可以分三到四年,每年入仓两三万石就够了。这样百姓只交谷子,不用舂米,也不用挑拣,官府这边十万石谷,大概能出五万石米,昆明粮仓有五万石米备用,即便有个万一,也能支撑几个月了,正是官民两便之事啊。筑仓地点嘛……西门那边还有空旷之地,就在那里建粮仓,如何?”

“阮总制,这个办法不错啊?既然总制早有经验,那下官回去之后,就去办兴建粮仓的事!”伊里布也当即向阮元请缨道。

很快,阮元和伊里布便在昆明城西选了一处高地,前后兴建了五十座粮仓,名为“太平仓”,预计三年之内,在仓里贮藏谷物十万石。这样一来,昆明的粮食储备也更加充足了。

此后,针对原本尚属稳妥的铜政,阮元也更进一步,拨出部分府库余钱,为运铜之人增补津贴。眼看云南边防、盐政、铜政、仓储诸事皆已大有起色,阮元想到距离上次入京已有整整六年,无论按督抚常例,亦或拜谢道光为二子加赐郎中之恩,这时都应该入朝觐见,便即准备起北上之事。正好就在此时,孔璐华的一封家书也送到了云南督院,信上言及扬州一切平安,只是书信之后,却还夹着一张短笺,上面写着一首七言绝句:

拟入京华共旧林,不期滇海久分襟。

锦囊但觉新诗少,白发还愁旧病深。

万里江湖难放棹,一楼风雨独停琴。

致君珍重无多语,惟把丹心答帝心。

“夫人……不想大树行台一别,如今已经两年有余了啊……”阮元看着妻子熟悉的笔迹,也不禁潸然泪下。

而想到唐庆云对自己所言之语,阮元心中也多了一个想法:

“或许,只有夫人回来,古霞心中这个结,才能真正解开啊?”

九月之初,阮元一边前往贵州阅兵,一边上疏请求入朝觐见,很快,道光也批准了阮元入朝之议。阮元便即在阅兵之后改到东行,一路沿江南下,准备进运河北上京城。这次北上之前,阮元也特别告知阮祜与钱德容夫妇,和自己一同进京,入京以后,阮祜次年便可进入六部学习,尽快完成十年的行走之期。

到了十一月初,阮元行船已经抵达江宁,想着道光只是让自己年内入觐,时间尚属充足,阮元也准备暂时停泊江宁两日,上岸前往书肆一观。这一日阮元便到了江宁最大的一间书坊之内,眼看这里经史子集,四部齐全,回想云南地处偏远,以藏书闻名之人屈指可数,许多书籍更是通省皆无,阮元自也不住慨叹,想着观书一事,还是江南最为便利。

只是随兴翻阅之时,忽然间阮元面前竟出现了一部新书,样式名称,竟是自己所未见,想来当是自己督滇两年,江南文人编撰而成的新作了。阮元看着好奇,便随手取了一匣下来,只见这部书内容颇为丰厚,全书竟有足足八匣之数,更是惊讶,不知江南又是何人编著了如此大部头的巨作。

细看书匣之上,乃是六个楷体小字:皇朝经世文编。

“经世之文……”阮元看来也是颇有兴趣,只因自己先前督抚之地,虽也有农田水利、礼仪刑法之作,可全书皆以“经世”为名,又敢使用“皇朝”和“文编”这般字眼的,却是未见。前代明末也有陈子龙编辑《明经世文编》一书,但能在公开出版的书作上使用“皇朝”二字,可见内容应是清人著作。打开书匣,翻开目录仔细观阅之时,阮元竟也是眼前一亮:

“请复实亏空变通驿站疏、京官必用守令、请通融停征之法疏、论役法……这是……”看着看着,阮元眼前竟出现了两个熟悉的篇目:商周铜器说、商周兵器权量说。

“这是我旧时所著之文啊,难道……”阮元看着文中竟有自己的作品,也将目录一篇篇翻了下去。果然,海运考、记任昭才、荆州窖金洲考等熟悉的名字,也一一出现在自己眼前。前后看得下来,写着自己姓名的文章一共有十五篇,正好是六年之前,自己在京城给魏源留下的十五篇文作。

“难道是默深……”阮元看着手中目录,却也想到了或是魏源已经将自己所作“经世之书”刻版发行,书肆方有了这部经世文编,也向书肆掌柜问道:“掌柜,这部《皇朝经世文编》,你可知是何人所作?这样长的篇幅,编撰之人应该不是一般人吧?”

“哈哈,老先生眼光真好。”掌柜当然不知道眼前之人竟是一位封疆大吏,见这日阮元不过布衣打扮,只当他是个老学究,也向阮元笑道:“这部书听说是如今的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贺大人编撰而成,所以这几日上了新书,咱们才放在这样显眼的地方嘛。不过我倒是听说,能成这样一部书,也不完全是贺大人一人之力,贺大人幕中有个姓魏的幕僚,才是真正的主编之人。怎么样,老先生想要一套吗?给您算便宜些,八两银子就够了。”

“好,那我就买一套吧。”阮元当即应道,很快从怀中取了几小锭银两出来。这句话倒是把掌柜吓了一跳,能够当场对这部书出言求购,并且当即拿出足额现钱的,这老先生可是第一个。

“看起来,默深也算是办成了一件大事啊……”阮元却依然沉浸在这部书中,并未看到掌柜神情。

虽说阮元取了这部书到船上,可这部《皇朝经世文编》也有足足一百二十卷之多。阮元行船偶有闲暇,便即观阅,却也是直到二十日之后方才通读完毕,而这时也已经是十二月初,阮元坐船已然抵达京城。想着旧日学生,当年亲见龚自珍等后学与自己也已经六年未曾相见,阮元也让阮常生与阮祜约了汤金钊、王引之、龚自珍、俞正燮等人,再一次齐聚扬州会馆之中,讲学论道之余,也兼听京中旧事。

此时汤金钊已升任礼部尚书,王引之升任工部尚书,在阮元学生之中更具名望,自然也在阮元身旁分侍左右。阮元想到魏源帮助贺长龄修书之事,也向汤金钊笑道:“敦甫,你那个叫魏默深的学生很不错啊,在江苏与贺藩台一同修书,竟编出了一百二十卷之多的《皇朝经世文编》,你当年在湖南录取的这个学生,也算是给你争气了啊?”

“是啊,阮大人,默深兄这一次也算是圆了我等一个梦啊。”龚自珍也在一旁补充道:“如今京城之中,汲汲于经世之道的后学,是越来越多了,我们那宣南诗社也越来越热闹了。大家都想着,能够以布衣之身,为国家扶危解困,可是又往往不知如何入手。这一次默深虽然是跟着贺藩司修书,却终是把这部经世之书修成了,以后文人言及政事,也自然有理可据啦!”

“这个嘛……你们有心思关注国事,我自然也觉得不错。但有一件事,你们却要谨记。”阮元这时为官已经整整四十年,对于中外政事之见,自然远超在座各人,也清楚魏源修书其实另有不足,便对各人言道:“定庵方才说到言而有据,这个道理很好,可办理政事,真正有用的依据并非前人所写的文章,而是实地考察的结果。前人之文,比如我看文编之中也有言及河渠水利之作,其实有些都是几十年前朝臣的上疏了,当地山形水势如何,河道有无变迁,田亩有无增垦,你等可又清楚?更有甚者,有些前人上疏,其实一样没有实事求是,偶然道听途说,便即上奏求名,这种人一点都不少,你去看他们写的东西,得到的不过是谬误,哪里是什么依据呢?所以我倒是以为,若是你们真心愿意了解直省政事,还不如去各省府县实地看一看,知道实情如何,这才是真正的言而有据。拿着前人所谓经世之文,却只是在这里坐而论道,一样是流于空谈,其实无用啊?所谓经世致用,在我看来,其关要依然是‘实行’两个字,空自标榜经世致用,却连实地考察都做不到,那也只是为求虚名罢了,这一节你们可清楚啊?”说着,阮元也取过纸笔,将“实行”二字书于纸上,以示在座诸生。

“阮大人所言之事,学生自然清楚。其实我也好,定庵、椒云也好,都想着能够早早考过科举,这样或许就能在六部分授司官,又或者可以出京做个知县,那样才能有实用于天下啊?只是……学生实在惭愧,大人上次离京,到现在也有六年了,这会试之事,咱们几个……还都没能中式呢。”一旁的俞正燮倒是主动向阮元言道,阮元看向龚自珍、张集馨二人时,也是一般表情,如此说来,三人竟是至今仍未考上进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