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百三十三章 新的学海堂

大清疆臣。 第五百三十三章 新的学海堂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过四年的发展,这时的学海堂也已经颇具规模,每日来往文澜书院求学之人,络绎不绝。阮元眼看学海堂学生众多,便即在广东士人中选择了颇有名望的吴兰修、林伯桐二人,托他们管理学海堂事务。这一日阮元也亲自来到学海堂,观看学生文作,吴林二人也将学海堂中十余名才学出众之人引至阮元面前,为阮元推荐后学。

“阮总制,这位便是学生旧友陈澧,他如今也已经是童生了,所以学生也推荐他进了学海堂,这里是他所作诗文,还请总制过目。”吴林二人介绍了最前面几名学生之后,一旁的谭莹却也带着另一位十余岁的少年走出,向阮元介绍道,阮元看着这陈澧所作文章,一时也是连连点头。

“童生陈澧,你今年多大了?”阮元见这陈澧尚且年少,便即问道。

“回总制,学生今年十四岁。”这名叫陈澧的学生答道,不过他言语倒是颇为成熟,全不似第一次见到阮元。

“好,不错,你无论诗文,在我看来,都已经小有所成。你虽然小,但入我学海堂读书,这件事我可以答应你。”阮元也向陈澧表示了认同,并且说道:“当然了,你以后的道路,或为官,或治学,这我不应该强求于你,你也可以先潜心读书几年,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做决定不迟。”

“学生谢阮总制指教!”陈澧眼看阮元不仅认同他进入学海堂,更是对自己从宽要求,并无严苛之语,也自十分激动,当即向阮元答谢道。

“不过话说回来,你们如今也有了不少学生,这诗文习作,四年积累下来,也有不少了吧?”阮元看着这些学生大多气度沉稳,自是可靠的后辈,自也放心,向吴兰修和林伯桐问道:“所以我倒是有个想法,我在诂经精舍的时候,曾经把学生文章诗作辑录而成一书,当时叫《诂经精舍文集》,这个办法你们也可以试试,你二人这段时间,就帮我把他们的诗作整理一下,挑一些写得还不错的,咱们也辑录一部《学海堂集》,如何?”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吴兰修和林伯桐看起来也没有异议。

“总制,学生还有一个问题。”这时却又是谭莹向阮元补充道:“总制,如今两广士人,听闻学海堂之名前来学习者,前后已有数百人了,可我们如今还是只能在文澜书院读书讲学,实在是越来越不方便了。去年听前来主试的祁大人说,总制也有志于另择一地,重新修建一座真正的学海堂书院,不知总制如今可有着落了?”

“哈哈,这件事我还在考虑呢。”阮元也向谭莹点头道:“不过你们也放心,经费我已经准备好了,至少为你们修建一座书院出来,这个钱广东藩库如今是出得起的。但如今还有两件事我没能定下,一件事是书院建成之后的经费,这个不着急,另一件就是选址了,我如今有几个备选之地,只是我看着,却是各有不足,我今日也告诉你们,咱们群策群力,或许还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如今想到两个地方,前明南园旧址和海幢寺,那边都有空地,但南园那边空地太少,显然不够你们使用,海幢寺又太远了,总是感觉都差了一点,你们若是找到合适的地方,也尽快告知于我,咱们好尽快开工啊。”

“学生遵命!”谭莹听得阮元只是尚未找到合适的建校地址,经费却不在话下,自然十分欣喜。

“阮总制,方才您幕中的一位方先生到了,说是有件事想要向您求问,不知您可要见他?”然而,这时门外却有一名学生突然走进厅堂,向阮元汇报道。阮元自也清楚,他说的方先生,多半便是之前主动为自己写禁烟檄文的方东树。

“好啦,你们的事办的都不错,后面修文集,建学校的事,也要多多在意啊,你们就先回去吧。”阮元似乎也很想见到方东树,便让学海堂诸人先行离去了。很快,方东树便在那名学生带领下,到了阮元所在书房之内。阮元见了方东树,便即向他笑道:“植之啊,你看,这学海堂学生已经不少啦!如今他们也需要饱学师长,为之主讲才是,我想着,你从来学问不错,所以……我想请你也来学海堂,为他们出些题目,方便他们读书进学,你看如何?”

“这个嘛……在下愿意一试。但在下今日前来,是另有一事,想要问过阮总制,阮总制,您可知您幕中另有一人,名叫江藩,此人作了一部《国朝汉学师承记》,听说还有总制作序,是吗?”不想方东树对于是否愿意主讲学海堂,为学校学生出题,均是痛快应下,而在他看来,似乎江藩的新书要比学海堂重要得多。

“这……确是不错,我为他作了一篇序文,可是……你今日前来找我,就是为了问我郑堂有没有写了这一部书吗?”阮元听着方东树之语,却也不觉疑惑,道:“若是你也想看,我这里还有一部,便先借于你看,如何?”

“多谢阮总制了,既然这江藩著书之事是实,那在下今日也请总制答应在下一个请求。”方东树却忽然对阮元道:“请阮总制重新刊刻此书,并将江藩卷首之语尽数删去,以正视听!”

“植之,你这是何意?”阮元听着方东树这颇为不讲道理的请求,一时却也不解,问道:“郑堂卷首之语……究竟是那些语句,你觉得不妥呢?我也看过他卷首之言,内容很多啊,我总不能都删了吧?”

“总制,这一句在下还记得,在下看来,这句话乃是颠倒黑白!‘宋初承唐之弊,而邪说诡言,乱经非圣,殆有甚焉,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视如糟粕。经学一坏于东西晋之清谈,再坏于南北宋之道学。’总制也应该清楚,孔孟之道,自孟子之后沉寂千年,是朱子集濂洛关闽之大成,终成今日之学,圣人之义,如此方才复现于世。这江藩却不辨是非,以道学为坏事,以濂洛关闽为糟粕,这不是说,朱子他老人家的理学之言,都是错的吗?这般胡言乱语,总制怎能径自为他刊刻?总制学兼汉宋,自当兼容并包,若要兼容,便不能容许此等非圣无法之言,还请总制三思,纳在下之进言,删去此等荒诞不经之语!”(按:此处江方二人所言濂洛关闽,指的是两宋时四地五名以理学闻名之人,濂即自号濂溪之周敦颐,洛即程颐、程颢兄弟,因出身河南闻名,关即关中名家张载,闽则是最后集大成之福建朱熹。清时多有人认为,宋代理学乃是五人治学理论之总汇,故往往不再以“宋学”或“程朱”泛指理学,而是历数两宋五人,以示完全。)

“植之,你想说的,是这样的啊……”阮元沉吟半晌,想着方东树与江藩似乎并无其他过节,想来只是学派不同之争,自己只需为二人开解,寻个折中之法,便也足以解决二人纠纷,便即向方东树道:“植之,其实你有所不知,郑堂这卷首之语,是之前他中年时所书,如今郑堂也快六十了,气性早就不如以前激烈了。要不我也去问问他,正好,郑堂之前还对我说,也要将国朝精于宋学之人列为一书,以观宋学师承渊源呢。既然他都有这个想法了,你又何必与他过不去呢?只待他将那宋学一书写出来,你们也自当开解了,怎么样?”

“这……那多谢阮总制了,只是……若是宋学之书由他江藩来写,我……我觉得总会有偏颇啊?”方东树似乎对江藩并不放心。

“这有什么啊?我也跟郑堂说说,该承认的宋学义理,我也不会轻易否认不是?这书编成之后,我也给你看看,到时候咱们一同品评,这样应该会更公允一些吧?”阮元倒是并不在意江藩著书之事。

“那就有劳总制了。”方东树眼看阮元态度尚属宽和,便也放心,向阮元拜别而去。

只是这时的阮元,也确实低估了方东树这个看似熟悉的幕僚。

春去夏来,转眼已是五月之末,正好是孔璐华四十七岁的生日,不过这一日却同寻常生日大异。因阮元时常外出阅兵之故,之前孔璐华几次生日,阮元都未能陪在她身边,但这一日阮元却意外表示,想要带孔璐华去一处她所不知的地方,为她祝寿。孔璐华看着也是好奇,想着或许阮元也有杜绝学生僚属借自己生日送礼之意,便同意了阮元。这日一早,二人便备下轿子,一路向城西而来,而落轿之地,竟是绿树成荫,湖水清澈。阮元也为她准备了一条小船,二人便即登船游玩,湖中除了阵阵绿荫之外,尚有数百株荔枝树,这时也已经结满了硕大的荔枝,即便是二人在游船上看向两岸,也只觉荔枝铺天盖地,正是一片丰收之景。

“夫子,你今日带我看了小半日了,这里风景还真美啊。只是……这个湖叫什么名字,我却还不知道呢。”孔璐华看着这片湖水与四周绿叶相衬之状,心中也自是欣喜,便即向阮元问道。

“这里啊,这里其实不是只有一个湖,夫人可能没发现,这里其实是个荔枝园啊?”阮元也向孔璐华笑道:“这里种了很多荔枝,所以一般被称为荔枝湾,但广州人对这个园子也有个别名,叫唐荔园。相传唐朝咸通年间,司空郑从谠来任岭南节度使,便曾在此地雅集文士,五代十国南汉之时,这里更是全盛,如今虽在城外,也改成了荔枝园,但我多阅旧典,这等上古绝佳之地,我岂能全无觉察?今人往往不知这里旧唐十国典故,只知道里面有不少荔枝,可是究其根本,这千年之前的文风鼎盛之地,才正是你我得一二闲暇之日,出门赏玩的最佳之处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